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程式師轉行為什麼這麼難

儘管我在“大齡程式師的未來在何方”這篇文章裡比較樂觀地介紹了程式師保持競爭力的幾個方向, 但現實依然是殘酷的:很多人將不得不離開軟體發展工作, 轉型去從事其他職業。

當你要這麼做時, 就會感慨:想不到一切竟如此艱難!你不禁會想起李白老先生的詩:噫籲嚱, 危乎高哉!蜀道之難, 難於上青天!

那麼, 為什麼會這麼難呢?真有這麼難嗎?

我們這次就從下面幾方面扒一扒難在哪裡:

路徑依賴

成本

缺乏技能

他人的期望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 在千難萬難之中, 怎樣找到正確的突破姿勢。

作繭自縛

跳槽難, 轉行難, 轉型難, 難在路徑依賴、成本忍受、技能缺乏、他人期望這四點, 一個一個來說說。

1. 路徑依賴

我每天開車到單位, 都走“科技路–灃惠南路–科技六路–團結南路–科技七路–丈八東路–丈八西路–丈八二路–錦業一路”這樣一條線, 下班再反向回來。 不管路上堵不堵車, 我都這麼走。 有時跑個高速後回西安, 也會從高新出口下, 然後再回到這條線上。

這就是我的路徑依賴, 當我走上這條路時, 就覺得踏實、安全。

對於從事軟體發展的我們來講, 也有這麼個路徑依賴:習慣性地會走在開發這條路上。 哪怕正在慢慢喪失競爭力, 哪怕公司搖搖欲墜朝不保夕, 也還是會這麼走著。 即便哪一天不得不重新找工作, 還是會第一個想到:換家公司繼續做開發。

這是我們人的天性:長時間做某件事情, 就會對它產生依賴、認同。 一旦我們習慣了某件事, 就會被它植入相應的隱藏假設——你必須做這個, 進而在我們必須做出選擇時影響我們的選擇。

以開發為例, 很多人心中都有了這樣的隱藏假設:如果你做了開發, 就只能一直做開發。

正是因為這種隱藏假設遮蔽了我們的心眼, 我們在轉型時只能看見有限的幾種可能性。

2. 成本

程式師的薪水遠高於其它行業, 很多朋友都是因為軟體發展的高薪水而轉行過來的。

我很認同一句話:當我們沒有別的追求時, 追求金錢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這話反過來就成了軟體發展者的魔咒:當我們發現了自己的追求,

想要離開時, 我們已經獲得的薪酬水準就會成為我們的羈絆。

幹過幾年開發的朋友, 想轉行, 薪水都會經歷一個斷崖式下墜, 這是多數人不能承受的, 也是人的天性——得到了就不想再失去。

我們習慣性的認為職場只能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往上走, 我們習慣性的認為薪水只能一年比一年高, 我們不能接受成長過程中的凹陷。

其實, 這只是一種取捨。 我們要不斷攀升的薪水福利職位, 目的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安全, 更有有幸福感、意義感。 那當我們發現了一件直接就能帶給我們意義感的事情時, 去做它不是更好嗎?你不僅不用拿錢去買、去尋找了, 而且你在做它時還能賺到錢, 這不是更“划算”更有價值的選擇嗎?

3. 缺乏技能

我們人有一種天性, 一旦找到一個答案、一旦感到安全、一旦覺得穩定, 就會鬆懈下來, 不再考慮或較少考慮將來的去向。

在“你在職場可能犯下的最大錯誤”那篇文章中, 我詳細地描述了這種狀態。 正是因為我們習慣於把自己託管給公司, 傾向於按部就班地工作, 不願去面對更為艱難的自我更新和反覆運算, 才會使得我們在不得不考慮轉型時, 發現自己除了技術一無是處, 只能拔劍四顧心茫然。

4. 他人的期望

別人會對你有期待, 他們希望看得懂你, 不希望你帶給他們看不懂的意外。 我們給身邊的每一個人、給我們可能看到的每一個人都編制了一個“人設”, 認為他們就該按照我們設定的角色去發展, 如果他超出了我們預想的“人設”,

我們就會詫異、不解、憤怒, 進而否定、打壓。 這就是我們的生活中貼標籤盛行不衰的原因。

就這一點而言, 父母、伴侶、朋友對我們的期望, 尤其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壓力, 父母會不希望你放棄穩定又高薪的工作, 伴侶會擔憂你的選擇不能保障優裕的家庭生活, 朋友會覺得你不應該瞎折騰讓自己越來越不值錢……

除了親戚朋友, 但凡稍稍熟悉你的人, 都會對你有期待、有評價, 都習慣用他們感到舒服的視角來框你。

別人會因為你做了軟體發展工作, 就把你等同于程式師這一身份, 會一直強化你的優勢——技術, 而不看你別的方面。

比如我參加智空間的咖訪談, 訪談結束後, 有好幾位朋友找我, 就是因為我技術好, 就要我幫忙做技術方案或者到他們公司從事技術工作。別人看到的,都是你過去走過的路。

比如我參加在行西安的線下聚會,有的朋友知道我是程式師,就準備外包專案給我。

再舉個例子,林依輪,歌星,他唱過的《愛情鳥》這首歌,當年紅遍大江南北。有一天我在“一起投吧”節目上看到他在做投資人,當時我心裡就冒出一個念頭——“唱歌的怎麼可能懂投資”。

這就是我們習慣了的思維定式。我看了幾期“一起投吧”之後,發現,林依輪還是蠻有眼光和判斷的,我的那種標籤式的評價太不靠譜了。

類似的事情一直發生在趙薇身上,她因為演了《情深深雨濛濛》裡的陸依萍和《還珠格格》裡的小燕子而大紅大紫,吃瓜群眾就給了她一個人設,認為她不能做不符合她身份的事情。可是她不啊,這麼多年,她當導演,自己做電影,當國際電影節評委,嫁給商人,跟商界名流過從甚密,做股權投資,投資實業……每一步都超出了吃瓜群眾對她的人物設定,你剛適應她新的樣子,她又拋開了往前走了,你跟不上趟了,你憤怒了,發出怒吼:“怎麼能這樣!你怎麼可以去投資!還要玩兒杠杆控制上市公司?”

但是,為什麼不可以?

破繭重生

其實前面提到的四大難,可以一個一個的破掉——只要思維轉變過來即可。

我們身上發生的大多數事情,它們的結果是因為我們採取的某些行為所導致的,行為則取決於我們的某種思維。所以,只要改變思維,最終就可以改變結果。這就是我們的逆向分析模型:“結果–>行為–>思維”。

1. 路徑依賴

路徑依賴往往是因為我們低估了自己的潛能,高看了現在取得的成績。其實想想,你現在走出的路,也是從零開始過來的。

那為什麼不可以從零開始走新的路呢?況且,你在這條路上積累的經驗、閱歷、做事流程與方法、邏輯思維與分析等等等等,都是通用的,可以遷移到新的路徑上去,你並不是從零開始呢。(參見“轉行不必從0開始,7成積累能遷移”)

所以,關鍵是要有一種學習型心態,要能夠歸零、空杯,要相信一切皆有可能。我在“哇,你也想自由職業啊”一文中提到的鄒鑫、彭君,都是做了很多年開發後轉型的。

2. 成本

對於無法接受轉型後收入可能有一段時間比現在低的朋友,可以想想,你要那麼高的薪水,是為了什麼?

工作無非是為了更好的實現自我,更好的生活,更有意義感。那你現在的模式就是:“賺錢–>為幸福和意義花錢–>賺錢……”。

如果你切換到了更喜歡讓自己更有成就感的職業上,那你的模式就變成了:“一邊賺錢一邊收穫幸福感、成就感、意義感–>為幸福和意義花錢–>一邊賺錢一邊收穫幸福感、成就感、意義感……”。

這就是更積極的思維轉變!

3. 缺乏技能

在“你在職場可能犯下的最大錯誤”一文中,我提出了以下三個方向:

精進既有專業能力

培養第二職業

提升通用能力

它們能夠幫助我們保持精進,讓我們的能力與價值跟得上我們的年齡。

4. 他人的期望

當你因為別人給你貼的標籤而舉步不前時,要想想:

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技術,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敗,你是一個立體的、多元化的人,你具有多重角色和身份,你在開發軟體時是程式師,你在寫作時是作家,你在講課時是老師,你在照顧孩子時是爸爸媽媽,你在陪伴父母時是孩子,所有的角色都是你,但沒有一個單一的角色代表全部的你。

這裡的思維轉變點在於:

你不是你的工作

你不是你的標籤

你不是別人對你的評價

別人的評價不會改變已然發生的事實

意識到這些,再進一步,你就能看到:你的價值來源於你能做什麼事情、能解決什麼問題,你是因為做了什麼事情而成為了你,而不是別人的評價——那是後發的、後發的、後發的,是你做了事情之後他們才走的馬後炮。

但丁先生在700年前就看穿了這一點,他說:Go your own way;let others talk!

我們呢,還在乎什麼?

怎樣為轉型做準備

因為沒有技能、因為不熟悉行業、因為年齡、因為薪水落差、因為被貼標籤……在轉型時會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難,即便你心態和思維上突破了,這些困難依然在,怎麼辦?

首先,得做心態調試,我們可能會遇到各種困難,可能半年了還找不到鐘意的工作,此時怎麼辦?先給自己設定找工作的預期時間,比如半年,一年,這樣就沒那麼焦慮。給自己設定預案,設定第二套行動計畫,如果轉行失敗,就執行第二個計畫。(參看“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怎麼辦”)

然後,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怎麼準備:

盤點自己的知識、技能、經歷、人脈,看自己都有哪些價值

盤點自己的興趣、愛好、嚮往、願景,看自己想到哪裡去

找到兩者交叉區域,那就是你想去、又能去的地方

初步尋找身邊的公司、職位,形成公司與職位的基礎清單

詳細瞭解每一個公司,根據1、2步的結果,篩選出目標公司和目標職位

針對每一個公司的每一個職位,準備一份簡歷,突出你與目標職位匹配的知識、技能、經歷

優先考慮通過人脈、內推等方式獲取面試機會;實在找不到的人推薦,再考慮網路、現場招聘等方式

就要我幫忙做技術方案或者到他們公司從事技術工作。別人看到的,都是你過去走過的路。

比如我參加在行西安的線下聚會,有的朋友知道我是程式師,就準備外包專案給我。

再舉個例子,林依輪,歌星,他唱過的《愛情鳥》這首歌,當年紅遍大江南北。有一天我在“一起投吧”節目上看到他在做投資人,當時我心裡就冒出一個念頭——“唱歌的怎麼可能懂投資”。

這就是我們習慣了的思維定式。我看了幾期“一起投吧”之後,發現,林依輪還是蠻有眼光和判斷的,我的那種標籤式的評價太不靠譜了。

類似的事情一直發生在趙薇身上,她因為演了《情深深雨濛濛》裡的陸依萍和《還珠格格》裡的小燕子而大紅大紫,吃瓜群眾就給了她一個人設,認為她不能做不符合她身份的事情。可是她不啊,這麼多年,她當導演,自己做電影,當國際電影節評委,嫁給商人,跟商界名流過從甚密,做股權投資,投資實業……每一步都超出了吃瓜群眾對她的人物設定,你剛適應她新的樣子,她又拋開了往前走了,你跟不上趟了,你憤怒了,發出怒吼:“怎麼能這樣!你怎麼可以去投資!還要玩兒杠杆控制上市公司?”

但是,為什麼不可以?

破繭重生

其實前面提到的四大難,可以一個一個的破掉——只要思維轉變過來即可。

我們身上發生的大多數事情,它們的結果是因為我們採取的某些行為所導致的,行為則取決於我們的某種思維。所以,只要改變思維,最終就可以改變結果。這就是我們的逆向分析模型:“結果–>行為–>思維”。

1. 路徑依賴

路徑依賴往往是因為我們低估了自己的潛能,高看了現在取得的成績。其實想想,你現在走出的路,也是從零開始過來的。

那為什麼不可以從零開始走新的路呢?況且,你在這條路上積累的經驗、閱歷、做事流程與方法、邏輯思維與分析等等等等,都是通用的,可以遷移到新的路徑上去,你並不是從零開始呢。(參見“轉行不必從0開始,7成積累能遷移”)

所以,關鍵是要有一種學習型心態,要能夠歸零、空杯,要相信一切皆有可能。我在“哇,你也想自由職業啊”一文中提到的鄒鑫、彭君,都是做了很多年開發後轉型的。

2. 成本

對於無法接受轉型後收入可能有一段時間比現在低的朋友,可以想想,你要那麼高的薪水,是為了什麼?

工作無非是為了更好的實現自我,更好的生活,更有意義感。那你現在的模式就是:“賺錢–>為幸福和意義花錢–>賺錢……”。

如果你切換到了更喜歡讓自己更有成就感的職業上,那你的模式就變成了:“一邊賺錢一邊收穫幸福感、成就感、意義感–>為幸福和意義花錢–>一邊賺錢一邊收穫幸福感、成就感、意義感……”。

這就是更積極的思維轉變!

3. 缺乏技能

在“你在職場可能犯下的最大錯誤”一文中,我提出了以下三個方向:

精進既有專業能力

培養第二職業

提升通用能力

它們能夠幫助我們保持精進,讓我們的能力與價值跟得上我們的年齡。

4. 他人的期望

當你因為別人給你貼的標籤而舉步不前時,要想想:

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技術,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敗,你是一個立體的、多元化的人,你具有多重角色和身份,你在開發軟體時是程式師,你在寫作時是作家,你在講課時是老師,你在照顧孩子時是爸爸媽媽,你在陪伴父母時是孩子,所有的角色都是你,但沒有一個單一的角色代表全部的你。

這裡的思維轉變點在於:

你不是你的工作

你不是你的標籤

你不是別人對你的評價

別人的評價不會改變已然發生的事實

意識到這些,再進一步,你就能看到:你的價值來源於你能做什麼事情、能解決什麼問題,你是因為做了什麼事情而成為了你,而不是別人的評價——那是後發的、後發的、後發的,是你做了事情之後他們才走的馬後炮。

但丁先生在700年前就看穿了這一點,他說:Go your own way;let others talk!

我們呢,還在乎什麼?

怎樣為轉型做準備

因為沒有技能、因為不熟悉行業、因為年齡、因為薪水落差、因為被貼標籤……在轉型時會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難,即便你心態和思維上突破了,這些困難依然在,怎麼辦?

首先,得做心態調試,我們可能會遇到各種困難,可能半年了還找不到鐘意的工作,此時怎麼辦?先給自己設定找工作的預期時間,比如半年,一年,這樣就沒那麼焦慮。給自己設定預案,設定第二套行動計畫,如果轉行失敗,就執行第二個計畫。(參看“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怎麼辦”)

然後,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怎麼準備:

盤點自己的知識、技能、經歷、人脈,看自己都有哪些價值

盤點自己的興趣、愛好、嚮往、願景,看自己想到哪裡去

找到兩者交叉區域,那就是你想去、又能去的地方

初步尋找身邊的公司、職位,形成公司與職位的基礎清單

詳細瞭解每一個公司,根據1、2步的結果,篩選出目標公司和目標職位

針對每一個公司的每一個職位,準備一份簡歷,突出你與目標職位匹配的知識、技能、經歷

優先考慮通過人脈、內推等方式獲取面試機會;實在找不到的人推薦,再考慮網路、現場招聘等方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