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你認識的太行山是怎樣的?今帶你瞭解下太行山

太行山, 一座在古人眼中佈滿艱難險阻的一座高山, 然而, 它的真實面貌, 到底是怎樣的呢?我們都知道, 高原在這裡轉向平原, 又給太行山帶來了怎樣的壯麗風景呢?

​地理地貌學家曾昭璿先生還把中國地貌更簡單地分為高原中國和低地中國兩部分, 這兩部分的界線剛好在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 此線以西, 為內蒙古高原、山西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 以至更高的青藏高原;此線以東, 為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這一線幾乎縱貫中國南北的山系, 與被稱為中國中央山脈的秦嶺—大別山山系, 正好呈十字交叉, 從而構成了中國地貌的主要骨架。

​如果說秦嶺—大別山系是中國南北氣候的重要分界, 那麼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山系, 就是中國東西地貌的基本分野。 如果把前者喻為中國之脊, 那麼後者或可稱為背西朝東、由脊柱向兩側展開的華夏之翼。 而太行山就是其左翼的主要部分。

如果把太行山喻為一塊蛋糕, 那麼層層疊置的不同年代不同景觀的地層岩石, 就像不同原料、不同味道的蛋糕層, 使太行山在不同高度、不同段落給予人們不同的觀感和不同的體味。

太行山“蛋糕”由下往上大致可分為6層:古老變質岩、紅色嶂石岩、白色石灰岩、黑色含煤層、中生代岩層和新生代黃土。

其中古老變質岩是最底層的太行山“根”, 是形成於距今約18億年至30億年的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等岩石, 它不僅是太行山最古老的岩層, 也包含了中國大陸不多見的最古老的岩石之根;第二層的紅色嶂石岩形成於距今18億年至15億年之間的元古界長城系, 覆蓋在古老變質岩之上, 在地貌上形成被譽為“萬丈紅綾”的赤壁長崖。 1992年, 地理學家郭康以河北贊皇縣嶂石岩為典型, 將其命名為“嶂石岩地貌”;白色石灰岩位於第三層, 這是一種簡單的概稱, 實際上它包括了石灰岩、白雲岩等多種可溶的碳酸鹽類岩石;而黑色含煤層則形成於距今3億年左右至2.5億年左右,

包括石炭系至二疊系, 當時的太行山處在海陸交互的環境, 植物繁茂, 所以成為重要的成煤期。 黑色含煤層覆蓋在白色石灰岩之上, 太行山乃至華北之所以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煤炭基地, 正是由於這層黑色含煤層的存在;位於第五層的中生代岩層, 形成於距今2.5億年至1.4億年之間, 包括有三疊系、侏羅系, 它是當時太行山地區完全進入大陸環境以後的泥沙及火山物質堆積。 廣泛堆積在太行山的盆地裡及高原面上的新生代黃土, 則是太行山大“蛋糕”的第六層, 它主要形成於距今兩百多萬年以來的第四紀。

​絕壁長崖——太行山的奇特景觀

長長的峽谷兩側、如高牆般延綿聳立的石壁, 形成了太行山極富特色的絕景之一——長崖。

部分資料搞自《中國國家地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