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院院長王發洲——協同創新 追求卓越

“持續深化高等教育國際化改革, 加快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步伐, 肩負起為國家建材工業轉型升級和新材料工業的發展提供關鍵材料和技術支撐的重任, 不斷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培養高層次專業人才, 將學院建設成為材料學科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創新基地。 ”

武漢理工大學校門

武漢理工大學於2000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 由原武漢工業大學、武漢交通科技大學、武漢汽車工業大學合併組建而成, 是首批國家“211工程”、“特色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國家首批世界“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2016年, 武漢理工成為同時進入THE、QS、US News、ARWU世界四個大學排行榜的26所大陸高校之一。 目前, 學校的材料科學、工程學、化學和物理學等4個學科進入世界ESI學科排名前1%。

自建校起,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便肩負為建材行業培養高端人才、實現科技創新的重大國家使命。 過去60多年中, 學院為國家建材、汽車與交通行業培養了4萬多名高層次人才, 提供了近100項重大科技成果, 特別是為建材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走向世界並引領世界建材工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建於1953年的武漢理工大學飛馬廣場

據資料顯示, 學院自主開發的水泥綠色製造系列技術已在全國20多個省區、230多條生產線廣泛應用, 節能減排綜合效益顯著;自主開發的第二代CCM膜電極已向美國出口40余萬件, 並被美國通用公司和杜邦公司選擇為全球六大供應商之一;學科團隊還為國產大飛機C919提供關鍵新技術;而學院研製的陶瓷複合裝甲系列、雷達及紅外隱身塗層材料、梯度飛片材料等先進複合材料, 更是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 成功應用於一批國防尖端武器裝備。

作為教育部直屬高校中為建材、交通、汽車三大行業培養人才規模最大的學校,

武漢理工大學已成為我國“三大行業”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

“一橋飛架南北, 天塹變通途。 ”近日, 新材料線上®搭載呼嘯而過的高鐵, 橫穿長江, 走進武漢理工大學, 對話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王發洲。

如今的飛馬廣場及材料學院大樓

學科特色:雙輪驅動融合發展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是武漢理工大學的特色與優勢學院,傳承于原武漢工業大學材料學院。上世紀50年代,為支撐我國以水泥、玻璃、陶瓷和無機非金屬新材料為主體的建築材料工業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應運而生。1958年,學院開設矽酸鹽材料工程專業;1972年開設複合材料專業。作為國家建材行業佈局最早的全國重點高校,武漢理工材料學院在建築材料領域擁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

學院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作為我國首批博士學位授權學科、首批國家重點學科,於2011年進入世界ESI學科排名前1%,2012年國家第三輪學科評估居全國第5位,2017年入選“雙一流”大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行列。

“我覺得老一輩的科學家遠見卓識的佈局是至關重要的。那時,大家主要在研究建材,幾乎不瞭解新材料的發展,但大家都堅持克服了學科之間的跨界與突破,才能構建成如今的綠色建築材料與新材料雙輪驅動、融合發展的格局。”談及學院建設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王發洲對老一輩科學家充滿無限敬意!

上世紀80年代初,時任武漢工業大學校長的材料科學家袁潤章教授高瞻遠矚,敏銳地觀察到世界在向新材料發展的趨勢。袁校長當機立斷,在1984年便率先成立新材料研究所。

左一為武漢工業大學老校長袁潤章教授

依託于新材料研究所平臺,武漢理工於1987年獲批校內第一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這也是我國首批四個材料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此外,擁有國家級檢測和認證資質的材料研究與測試中心部門開放實驗室也在1987 年開建。

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近十年來,學科先後建成了一系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2008年,以材料與資訊學科交叉為特色的光纖傳感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獲批;2011年,矽酸鹽建築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截至目前,學科擁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級國際聯合實驗室等。

光纖傳感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矽酸鹽建築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經過60餘年建設與發展,學院不僅為我國建築材料工業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同時在國防尖端武器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納米材料、光催化材料等新材料國際前沿領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2010年以來,學科共發表ESI高被引論文 136 篇,影響因數8.0以上的論文 210 篇,其中Nature 4 篇,SCI 他引 46000餘次。

產學研融合:協同創新服務國家

“探索行業協同創新新模式,加快科研成果轉化,促進學科更好更快地發展是學院當前的重要任務。”在王院長看來,堅持走行業協同創新、服務行業發展重大需求是學科發展的立足根本。

據王發洲介紹,近年來,學院的多項重大科研成果被成功應用到服務國民經濟發展和支撐國防重大需求之中。

其中,高強鋼管混凝土材料被應用于50餘座大型橋樑工程,創造了世界最大跨度、最高墩等多項混凝土工程應用記錄;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技術,每年可安全無害處置生活垃圾等固體廢棄物數百萬噸,該技術正在全國範圍快速推廣應用;系列光纖傳感材料與器件,在我國累計4000多公里公路隧道火災報警系統和國家戰略儲備油庫等一批國家重大工程中獲得廣泛應用。

雅瀘高速公路幹海子特大橋-世界首例高強鋼纖維混凝土

鋼管桁架梁橋(全長1811米)使用武漢理工大學相關成果

王發洲表示,在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學院還探索出以建設研究院為特色的政產學研成果轉化新模式。

“沙河玻璃產業占全國玻璃約百分之三十,素有“中國玻璃城”之稱,但是近年來玻璃行業產能過剩、環保問題突出,行業整體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2010年,程金樹教授帶領團隊師生30餘人紮根沙河,與當地政府合作組建了河北省沙河玻璃技術研究院,研究院目前已發展成為一個面積達8000餘平方米、總資產2億多元、中試轉化研究水準國際一流的科技創新平臺。”

河北省沙河玻璃技術研究院組建以來成效顯著,目前已成功研發出建築浮法微晶玻璃,並在柔性玻璃製造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同時,河北省沙河玻璃技術研究院還可容納學科百餘師生參與科研生產,學院建立了專業碩士培養機制,可在研究院進行人才培養,為專業碩士工程能力培養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研究院目前已成為學科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有效銜接了高校基礎研究成果到企業規模化生產之間的空白地帶,形成了良好的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新機制,全院師生目前已對這種模式形成了統一認識。”

據悉,類似於這樣的產業示範基地,學院還另外建設發展了廣東中山先進水泥基材料研究院、陶瓷之都淄博的先進陶瓷研究院等多個研究院。學院的相關科研成果逐步借助研究院平臺實現了成果轉化,同時也助推了研究院所在地域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

人才培養:尚德啟智 開物鑄材

“行業基礎能力的體現是平臺和人才,高校是基礎平臺和人才最重要的一個陣地,應該要發揮更加突出的作用。”王發洲表示,學院對於國家建材行業與新材料工業的發展和人才科技體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培養了眾多行業傑出人才。此後,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仍將堅持服務國家與行業發展需要,體現自身優勢和特色。

武漢理工大學新圖書館

“面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發展需求,培養專業知識扎實,綜合素質全面,適應能力強、創新意識強、實幹精神強以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材料類卓越人才是學院一直以來堅持的人才培養目標。”

王發洲認為,基礎知識教育與創新能力培養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學院在通過本科審核評估工作與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經驗總結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卓越教育管理理念與方法。

學院一方面以多學科交叉知識重構為核心,不斷加強第一課堂建設力度,保證課程教學與時俱進;另一方面,構建了以“材料文化節”為核心的第二課堂培養體系。值得一提的是,學院通過多年建設搭建成的“金字塔能力培養體系”,設計了多層次、涵蓋所有專業的學科競賽活動,通過“聽材料”、“看材料”、“做材料”三個環節的薰陶鍛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團隊精神。

“要尚德啟智、因材施教、有目標有計劃的培養人才,既要依託材料學科優勢重點培養面向國際科技前沿和行業走向“中國創造”的拔尖創新人才;依託材料行業特色專業,重點培養支撐三大行業轉型升級的行業引領人才;又要著力培養服務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創新創業人才。”

改革先行:國際化示範學院建設

學院瞄準國際一流,大力推行人才培養國際化戰略。依託于2個國家國際聯合實驗室/國際合作基地以及3個“111”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學院先後建設了包括武漢理工大學-哈佛大學納米聯合重點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密西根大學新能源材料及轉換技術聯合重點實驗室等9個國際聯合實驗室。

另外,學院依託9個國際聯合實驗室廣泛開展深層次國際合作交流,並不斷引入國際先進教育理念。學院先後與美國密西根大學、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英國倫敦瑪麗皇后大學等世界知名大學建立了“2+2”、“3+2”、“4+1”人才聯合培養模式。

武漢理工大學秋景

2015年,武漢理工材料科學與工程國際化示範學院入選“高校國際化示範學院推進計畫”試點單位,示範學院圍繞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以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需要和建設世界一流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為目標,著力構建拔尖創新人才國際協同培養實驗區,探索創新國際化協同管理機制,創新國際高端人才團隊引進模式及國際協同培養體系,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領域形成重要影響及示範作用。

王發洲表示,國際化示範學院已初步構建了與國際接軌的本科培養計畫,整合、開設了多門國際化課程;通過國際化平臺,彙聚了一批國際一流師資力量。

談及學院未來規劃和建設目標時,王發洲表示:學院將始終秉承學校卓越教育理念,發揚尚德啟智、開物鑄材的院訓精神,持續深化高等教育國際化改革,加快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步伐,肩負起為建材工業轉型升級和新材料工業的發展提供關鍵材料和技術支撐的重任,不斷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培養高層次專業人才,將學院建設成為材料學科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基地。

附: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科部分傑出校友

姜德生教授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著名光纖傳感技術專家

南策文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程一兵教授

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 國家“千人計畫”特聘專家

彭壽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凱盛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

李葉青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學科特色:雙輪驅動融合發展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是武漢理工大學的特色與優勢學院,傳承于原武漢工業大學材料學院。上世紀50年代,為支撐我國以水泥、玻璃、陶瓷和無機非金屬新材料為主體的建築材料工業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應運而生。1958年,學院開設矽酸鹽材料工程專業;1972年開設複合材料專業。作為國家建材行業佈局最早的全國重點高校,武漢理工材料學院在建築材料領域擁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

學院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作為我國首批博士學位授權學科、首批國家重點學科,於2011年進入世界ESI學科排名前1%,2012年國家第三輪學科評估居全國第5位,2017年入選“雙一流”大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行列。

“我覺得老一輩的科學家遠見卓識的佈局是至關重要的。那時,大家主要在研究建材,幾乎不瞭解新材料的發展,但大家都堅持克服了學科之間的跨界與突破,才能構建成如今的綠色建築材料與新材料雙輪驅動、融合發展的格局。”談及學院建設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王發洲對老一輩科學家充滿無限敬意!

上世紀80年代初,時任武漢工業大學校長的材料科學家袁潤章教授高瞻遠矚,敏銳地觀察到世界在向新材料發展的趨勢。袁校長當機立斷,在1984年便率先成立新材料研究所。

左一為武漢工業大學老校長袁潤章教授

依託于新材料研究所平臺,武漢理工於1987年獲批校內第一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這也是我國首批四個材料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此外,擁有國家級檢測和認證資質的材料研究與測試中心部門開放實驗室也在1987 年開建。

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近十年來,學科先後建成了一系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2008年,以材料與資訊學科交叉為特色的光纖傳感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獲批;2011年,矽酸鹽建築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截至目前,學科擁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級國際聯合實驗室等。

光纖傳感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矽酸鹽建築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經過60餘年建設與發展,學院不僅為我國建築材料工業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同時在國防尖端武器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納米材料、光催化材料等新材料國際前沿領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2010年以來,學科共發表ESI高被引論文 136 篇,影響因數8.0以上的論文 210 篇,其中Nature 4 篇,SCI 他引 46000餘次。

產學研融合:協同創新服務國家

“探索行業協同創新新模式,加快科研成果轉化,促進學科更好更快地發展是學院當前的重要任務。”在王院長看來,堅持走行業協同創新、服務行業發展重大需求是學科發展的立足根本。

據王發洲介紹,近年來,學院的多項重大科研成果被成功應用到服務國民經濟發展和支撐國防重大需求之中。

其中,高強鋼管混凝土材料被應用于50餘座大型橋樑工程,創造了世界最大跨度、最高墩等多項混凝土工程應用記錄;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技術,每年可安全無害處置生活垃圾等固體廢棄物數百萬噸,該技術正在全國範圍快速推廣應用;系列光纖傳感材料與器件,在我國累計4000多公里公路隧道火災報警系統和國家戰略儲備油庫等一批國家重大工程中獲得廣泛應用。

雅瀘高速公路幹海子特大橋-世界首例高強鋼纖維混凝土

鋼管桁架梁橋(全長1811米)使用武漢理工大學相關成果

王發洲表示,在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學院還探索出以建設研究院為特色的政產學研成果轉化新模式。

“沙河玻璃產業占全國玻璃約百分之三十,素有“中國玻璃城”之稱,但是近年來玻璃行業產能過剩、環保問題突出,行業整體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2010年,程金樹教授帶領團隊師生30餘人紮根沙河,與當地政府合作組建了河北省沙河玻璃技術研究院,研究院目前已發展成為一個面積達8000餘平方米、總資產2億多元、中試轉化研究水準國際一流的科技創新平臺。”

河北省沙河玻璃技術研究院組建以來成效顯著,目前已成功研發出建築浮法微晶玻璃,並在柔性玻璃製造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同時,河北省沙河玻璃技術研究院還可容納學科百餘師生參與科研生產,學院建立了專業碩士培養機制,可在研究院進行人才培養,為專業碩士工程能力培養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研究院目前已成為學科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有效銜接了高校基礎研究成果到企業規模化生產之間的空白地帶,形成了良好的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新機制,全院師生目前已對這種模式形成了統一認識。”

據悉,類似於這樣的產業示範基地,學院還另外建設發展了廣東中山先進水泥基材料研究院、陶瓷之都淄博的先進陶瓷研究院等多個研究院。學院的相關科研成果逐步借助研究院平臺實現了成果轉化,同時也助推了研究院所在地域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

人才培養:尚德啟智 開物鑄材

“行業基礎能力的體現是平臺和人才,高校是基礎平臺和人才最重要的一個陣地,應該要發揮更加突出的作用。”王發洲表示,學院對於國家建材行業與新材料工業的發展和人才科技體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培養了眾多行業傑出人才。此後,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仍將堅持服務國家與行業發展需要,體現自身優勢和特色。

武漢理工大學新圖書館

“面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發展需求,培養專業知識扎實,綜合素質全面,適應能力強、創新意識強、實幹精神強以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材料類卓越人才是學院一直以來堅持的人才培養目標。”

王發洲認為,基礎知識教育與創新能力培養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學院在通過本科審核評估工作與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經驗總結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卓越教育管理理念與方法。

學院一方面以多學科交叉知識重構為核心,不斷加強第一課堂建設力度,保證課程教學與時俱進;另一方面,構建了以“材料文化節”為核心的第二課堂培養體系。值得一提的是,學院通過多年建設搭建成的“金字塔能力培養體系”,設計了多層次、涵蓋所有專業的學科競賽活動,通過“聽材料”、“看材料”、“做材料”三個環節的薰陶鍛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團隊精神。

“要尚德啟智、因材施教、有目標有計劃的培養人才,既要依託材料學科優勢重點培養面向國際科技前沿和行業走向“中國創造”的拔尖創新人才;依託材料行業特色專業,重點培養支撐三大行業轉型升級的行業引領人才;又要著力培養服務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創新創業人才。”

改革先行:國際化示範學院建設

學院瞄準國際一流,大力推行人才培養國際化戰略。依託于2個國家國際聯合實驗室/國際合作基地以及3個“111”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學院先後建設了包括武漢理工大學-哈佛大學納米聯合重點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密西根大學新能源材料及轉換技術聯合重點實驗室等9個國際聯合實驗室。

另外,學院依託9個國際聯合實驗室廣泛開展深層次國際合作交流,並不斷引入國際先進教育理念。學院先後與美國密西根大學、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英國倫敦瑪麗皇后大學等世界知名大學建立了“2+2”、“3+2”、“4+1”人才聯合培養模式。

武漢理工大學秋景

2015年,武漢理工材料科學與工程國際化示範學院入選“高校國際化示範學院推進計畫”試點單位,示範學院圍繞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以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需要和建設世界一流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為目標,著力構建拔尖創新人才國際協同培養實驗區,探索創新國際化協同管理機制,創新國際高端人才團隊引進模式及國際協同培養體系,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領域形成重要影響及示範作用。

王發洲表示,國際化示範學院已初步構建了與國際接軌的本科培養計畫,整合、開設了多門國際化課程;通過國際化平臺,彙聚了一批國際一流師資力量。

談及學院未來規劃和建設目標時,王發洲表示:學院將始終秉承學校卓越教育理念,發揚尚德啟智、開物鑄材的院訓精神,持續深化高等教育國際化改革,加快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步伐,肩負起為建材工業轉型升級和新材料工業的發展提供關鍵材料和技術支撐的重任,不斷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培養高層次專業人才,將學院建設成為材料學科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基地。

附: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科部分傑出校友

姜德生教授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著名光纖傳感技術專家

南策文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程一兵教授

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 國家“千人計畫”特聘專家

彭壽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凱盛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

李葉青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