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砥礪奮進的五年:把論文寫在山海天地之間

編者按:在全校上下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之際, 浙江大學第十四次黨代會將在12月中旬隆重舉行, 這是我校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也是學校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進程中的一件大事。 回眸黨的十八大、學校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浙江大學走過的光輝歷程:解放思想, 帶來了新視野;深化改革, 帶來了新動力;搶抓機遇, 創造了新業績。 過去五年多來, 浙大師生牢記使命、勇攀高峰, 實現了新的歷史性跨越。 為了總結過去五年多來取得的成績和經驗, 進一步振奮全校師生的精神, 將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這一首要政治任務轉化為推動學校各項工作的強大動力,

滿懷信心地迎接第十四次党代會勝利召開, 《浙江大學報》、求是新聞網、浙江大學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校內媒體聯手開闢《砥礪奮進的五年》專欄, 本文從社會服務角度, 對我校過去五年多來的工作進行深度報導。

黨的十九大報告, 習近平號召全黨同志, 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 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 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浙水之濱, 浙江大學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百年的重要參與者和見證者, 秉承復興中華之夢想, 紮根創新創業之沃土, 彙聚江南山水之靈秀,

書寫了愛國奉獻的輝煌篇章, 正朝著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百廿年波瀾壯闊, 浙大人不忘初心, 在紮根中國大地辦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 始終將服務社會、為人類發展做貢獻作為自身使命, 積極實施“兩邊兩路、一個核心”戰略, 用實際行動回答了——

在創新、開放、聯動、包容的新時代, 浙江大學如何與國家發展同呼吸;

在為人民謀幸福的偉大事業中, 浙江大學如何與全國人民心連心;

在全球面臨的諸多共同挑戰面前, 浙江大學如何與人類前途共命運。

“智慧引擎”, 為創新驅動發展注活力

從浙江大學往西, 跨余杭區至臨安區, 東西向約30公里、南北向約7公里, 是正在迅速崛起的城西科創大走廊。

它以浙江大學的科創要素為核心, 通過紫金眾創小鎮將浙大的科技成果輻射出去。 浙大亦把引領城西科創大走廊成長視為自身使命和服務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舉措。

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區位與目標

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規劃結構與創新資源

作為浙江“智慧引擎”的領頭羊和主力軍, 浙大始終把創新的血脈融入浙江的整體發展, 集聚力量深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與創新, 激發創新活力, 產出創新成果, 構建大學服務新格局。

2015年11月, 浙江大學以市場化機制強化“浙江大學工業技術轉化研究院”職能轉變,

與“浙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合署運行, 著力推進建設紫金眾創小鎮。

朝著科創大走廊“發動機”的目標, 紫金眾創小鎮正在不斷成長。 普華健洲醫療孵化器、浙大網新—浙江大學人工智慧聯合研究中心、與騰訊合作的“人工智慧大資料眾創空間”等多家孵化器和研究中心已簽約入駐小鎮。 核心區正在啟動打造眾創服務平臺、創新創業學院、產業技術研發服務平臺等三大核心支撐, 從創新研發、技術轉化、創業育成, 實現高新技術, 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 助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紫金眾創小鎮示意圖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努力打造國家科技成果轉化高地,整合起以浙大為核心的國際產學研合作資源,通過政產學研、金介媒用的深度合作,讓浙江大學的創新資源和人才真正動起來。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積極營建創新創業的校園制度與文化氛圍,搭建融合國際技術與人才引進、校企協同創新、產業技術公共研發、項目孵化與轉化、創新創業培訓等平臺功能為一體的創新創業社區,設立大學生創業創新基金,扶植一批科技含量高、創意水準高、市場價值高的大學生創業孵化企業。

在紫金眾創小鎮,由浙江大學牽頭設立的浙江智慧財產權交易中心自2016年8月運營以來,已累積完成300多項科技成果交易。

圍繞成果轉化、創新企業孵化,浙江大學統籌規劃、協同創新,深化智慧財產權交易和創新創業平臺搭建,加快資源交融,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和產業化的關鍵環節,把學校技術轉移的網路不斷延伸。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優化佈局,完善技術轉移網路化體系。截至2017年10月,已在全國建立98家技術轉移中心分支機搆,涵蓋17個省(自治區),構建了輻射全國的技術轉移網路。學校強化校地合作,佈局9家地方工業技術研究院,組建18支專業化團隊快速回應各類技術需求,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快速通道。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整合資源,探索科技轉移社會化合作模式。已與校內外800多位專家、千余家企業、220餘個政府部門、80餘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緊密聯繫,每年對接專案400多項,落地100多項,合作項目申報總經費逾5億元,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高水準的創新呼喚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2016年9月,浙江大學工程師學院(浙江工程師學院)正式成立。籌建這所致力於“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先進工程技術研究、開發、管理、轉化能力的應用型、複合型、創新性的高層次工程科技人才”的專業型學院,是浙江大學“十三五”規劃中的十件大事之一。

浙江大學工程師學院授課現場

浙江大學敢為人先,創新實踐,堅持“政府主導、校企協同、複合交叉、國際合作”,探索產業創新背景下的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新機制、新模式、新途徑,破解工程師人才培養數量不足、品質不高的難題。這裡將走出中國製造的“頂樑柱”,產業轉型升級的科技生力軍,為經濟社會發展釋放“人才紅利”,為建設科技強省、科技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目前,以工程師學院為主體,學校大力推進與世界工程領域的著名院校建立多種形式的國際聯合培養項目,並搭建與眾多世界五百強企業深入合作的橋樑。工程師學院與浙江省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吉利集團等簽署合作培養產業人才協定,共同促進產教深度融合、校政企密切合作。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聚集優質教育資源,不斷提高教育教學品質,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品質,堅持人才開放,讓體制機制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力爭成為培養國際一流的高水準人才的“搖籃”,成為創新驅動的重要發源地。

同樣是閃耀在科創大走廊上的“珍珠”,之江實驗室已經揚帆起航。它的目標不但要成為“創新強省”和“人才強省”直接的重要的驅動力量,還要成為“改革強省”和“開放強省”的探索者和試驗田,為創新強國建設和人類科技進步做出貢獻。

之江實驗室

之江實驗室2018浙江大學校園專場招聘

浙江大學作為之江實驗室的重要參與者和堅定支持者,將充分發揮學校科研生態的彙聚功能,傑出人才的主體作用和高峰學科的牽引屬性。

除此之外,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超重力離心類比與實驗裝置”、浙江大學青山湖能源研發基地、浙江大學醫學研究中心等都是浙江大學參與城西科創大走廊建設的重大專案。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立足浙江核心工作,發揮科技與人才優勢,爭創標誌性成果。佈局建設了一批輻射全國的重大科技研發平臺和技術轉移機構,加強智慧財產權管理和轉化利用。鼓勵支持師生加快技術轉移和創業孵化,促進學科知識與區域戰略、產業需求的無縫對接。推進政產學研合作的協同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為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不斷注入活力。

“輻射網路”,為區域協調發展創路徑

在浙江省的地圖上,如果將浙江大學與地區的合作專案標注出來,一張密織的網路將躍然紙上。浙江大學余姚機器人研究院,浙江大學(杭州)創新醫藥研究院,浙江大學台州研究院建設,浙江大學-浙江省計量科學研究院海工裝備聯合實驗室……

僅以麗水為例,過去五年多來,麗水市與浙江大學合作開展的交流達到800多人次,簽訂科技合作專案311項,其中技術服務類專案97項,技術開發與轉讓項目92項,技術諮詢專案122項,合作經費達到近5500萬元。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積極服務浙江產業轉型升級、人才培養和經濟社會發展。持續開展與杭州、寧波、湖州及其他中心城市、區域的戰略合作,加強舟山校區、海甯校區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做好“海上浙江”、“山上浙江”等科學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示範點工作,為浙江省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自杭州向南300公里,盛夏的麗水雲和梯田景區試驗地上冒出了一隻彩色的孫大聖。這些巨型畫作的創作原料是彩色的水稻,用稻田作畫是由浙江大學農學院客座教授張彬帶領學校農業創新與創業聯盟共同進行的創意農業專案“五彩稻”。

“五彩稻”效果圖

這神奇的稻子帶來了一個旅遊村的發展,幫助開發了拋荒梯田300多畝,為村民帶來200多萬元收入,由此帶動了20多戶農民家庭脫貧,使像雲和縣這樣的貧困地區突破資源環境的硬約束,跳出單一產業的怪圈。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強化示範基地建設,充分發揮在農業轉型升級和現代化進程中的科技引領和支撐作用,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升農業技術推廣的輻射能力,推動地方主導或特色農業的發展。

再繼續往南行進100多公里,在泰順縣堅守了12年的浙大教授、省科技特派員汪自強,已經累計行程20萬多公里,為當地農戶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給山區帶去130多個新品種,技術推廣種植面積一萬多畝,爭取科研經費達1千萬元。

汪自強在山間田頭指導茶葉種植(翁卿忠/攝)

汪自強說,我們的工作已經發生了四個轉變,從當初的服務種植業轉變為服務大農業,從服務鄉鎮轉變為服務整個泰順縣,產業鏈從“產中”轉變為向“產前”、“產後”延伸,從單一的科技服務轉變為全方位服務。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努力構建層次分明、業務精良、結構合理的農業技術推廣隊伍,派出教師百余人次擔任省科技特派員,分佈在浙江省各欠發達地區開展科技扶貧工作,幾十個團隊科技特派員結對服務於全省各縣(市、區)特色產業,切實為地方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化農民。

而在離杭州較近的湖州,“浙大-湖州模式”已成為全國市校合作的典範。浙江大學與湖州市合作共建新農村有十年之久。經過了兩輪“1381行動計畫”(《湖州市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行動計畫》),湖州市率先實行戶籍制度改革,農業現代化水準居全國第二位,成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範基地”。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發揮多學科協同優勢,全面參與湖州市新農村建設行動方案,系統總結了把生態文明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的安吉美麗鄉村建設經驗。2015年,《美麗鄉村建設指南》國家標準發佈,標誌著由浙大農經學科團隊參與的美麗鄉村建設標準化實踐正式推向全國。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積極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新完善“1+1+N”農業技術推廣新模式,與湖州、麗水、金華等地農業科技推廣中心合作,以成果示範為手段,持續推進農業科研成果和實用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產,增強科技投入能力,發展現代化、產業化和聚集化農業生產組織形式,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走出浙江,浙大的輻射網路扎實延展。在相距3000多公里的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有一處350多畝的生態修復區。一年又一年,治沙人在這裡種下了甘草、紅柳、檸條、紫穗槐等耐乾旱耐鹽鹼的作物。漫天黃色中,有了一些綠色,它們既是農作物,也起到固定沙地的作用。

在那裡,浙大援疆幹部孫志林、王建江等教授和合作夥伴們設立了鹽鹼水淨化基地,依據杭州處理錢塘江鹹潮的經驗,設計了鹽鹼水處理設備,成為這片綠地的生命之源。設備把鹽鹼水淡化,迴圈利用,把淡化鹽鹼水的成本降低,讓當地農民用得起,並在利用水資源時,保護好生態環境。

浙大教授在新疆處理鹽鹼水過程示意圖

2016年,學校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簽署全面戰略框架協議,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浙江省援疆指揮部、塔里木大學負責人簽署兩校兩地戰略合作協定,創新探索援疆工作模式,在醫療、科技、人才等方面加強資源分享,新一輪對口支援塔里木大學工作開啟。同年,新疆文物局與浙江大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國家文物保護領域的合作形成。副校長羅衛東表示,浙大十幾年來以推動自身學科發展為基礎,全力以赴解決國家文物保護領域的重大戰略問題,已形成完整的工作體系。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開展與新疆、內蒙古、黑龍江等邊疆資源大省合作,鞏固“西三角”、能源金三角的戰略合作與互動發展,深化沿天津、山東、江蘇、上海、福建、廣東等瀕海經濟強省合作,深入推進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大區域協同互動。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系統性串結聯通“西遷之路”各地合作,以文化宣揚、精神傳承為先導,共進共贏,不斷呈現新格局。浙江大學與貴州大學共同承擔完成的國家科技部項目,直接帶動32萬農民脫貧致富。學校還整合涉農學科的科技創新優勢,逐步形成以“浙江龍泉-江西泰和-廣西宜州-貴州遵義湄潭”為主線的西遷服務帶。

學校與西遷辦學沿途各地簽訂了一系列的戰略合作協定,幫助地方政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驗示範縣,推廣稻田養魚、蠶絲科技、可視遠端醫療技術等;各地校友代表專門捐資建設湄潭浙大小學、設立浙大西遷感恩基金,重點支持西遷故地的教育事業;十年來浙大研究生每年赴西遷故地支教,累計教導學生數萬人。

慶祝浙江大學建校120周年、西遷辦學80周年暨竺可楨校長銅像落成儀式在湄潭浙大小學舉行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充分運用科技和人才杠杆,為釋放區域經濟活力提供了多元的路徑。同時,學校逐步確立有浙江大學特色的“1+X+Y”智庫建設體系,面向經濟轉軌、社會轉型、政府轉變和東西部區域平衡發展等重大現實問題,搭建平臺、組建團隊,開展問題導向的研究。通過參與中央國務院檔制定、高水準的規劃研究和決策諮詢服務,支撐國家區域治理模式創新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2017年6月,作為學校重點建設的的智庫——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被中宣部列入國家高端智庫培育單位。

“造血先鋒”,為創造美好生活築平臺

“輸血”更需“造血”、“活血”,扶貧必先扶志、扶智,浙大人深深懂得這個道理。服務地方浙大人步履堅實、銳意進取,不斷錘煉“浙大模式”。

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要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

副校長羅建紅表示,面對加快建設健康中國的新形勢,浙江大學高速推進醫學院附屬醫院深化改革和內涵發展,充分發揮高尖端醫學科研、高層次醫學人才培養及重大急危重症和疑難病症診療等方面的核心引領作用,全面提高學校優質醫療服務能力和社會聲譽。

2007至2016年,七家附屬醫院開放床位數從6738張增加到11586張,增長72%,門急診人數累計達1.1億人次,住院治療人數累計650萬人次。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積極推進市校合作,共建浙醫二院濱江院區、浙醫邵逸夫醫院下沙院區、浙江大學醫學中心,授牌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精神衛生中心”。與義烏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與臨安市政府、海亮集團共建浙江大學腫瘤醫院等。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合作醫院建設步伐不斷邁進。目前已與紹興、金華、寧波、麗水、湖州、衢州、舟山等地市人民政府簽訂醫學合作協定,共建區域性醫療中心,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教育教學等方面開展實質性合作。

過去五年多來,浙大醫學院及其各附屬醫院深入貫徹“雙下沉、兩提升”政策,已與22家縣級公立醫院建立了以託管為主的緊密型合作辦醫關係。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醫院,實現常見病、多發病醫療品質同質化管理,實現“分級就診、精准醫療”,逐步實現縣域內就診率90%以上目標,降低就醫成本,增強人民群眾優質醫療服務獲得感。

過去五年多來,學校充分發揮學科與人才優勢,與300家醫院建立了協作醫院關係,建立起一套暢通的轉診疑難危重病人的綠色通道,真正實現“大病到省院,小病到基層”的網路式醫療服務結構。同時,“浙江大學衢州醫聯體改革示範區”正在創建,探索構建高水準、全覆蓋的“五縱五橫”醫聯體模式。

走出浙江,浙江大學優勢醫療資源持續“外溢”。

在貴州,黔東南州的台江縣人民醫院成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定點聯繫醫院。“灑向苗疆都是愛,育得苗嶺花盛開——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組團式幫扶貴州省台江縣人民醫院”專案入選教育部直屬高校精准扶貧脫貧十大典型專案。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台江分院揭牌儀式

2016年,浙醫二院首批派出8個科室的專家進駐台江分院,通過遠端醫療會診平臺將台江醫院直接納入浙醫二院醫療服務網路。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捐贈2000萬元專項用於支持台江分院更新醫療設備。一年多時間,外縣病人前往台江分院就醫的人數較上年同期增加50%。

在脫貧攻堅的戰役中,浙江大學不僅投入醫療資源,更精准投入智力資源,產生出了極大的外溢效果。

對口支持貴州大學,學校派出陳叔平、鄭強到貴大擔任校長,使之躋身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行列。在鄭強任貴大校長期間,積極爭取40多億投入,完成新校區二期建設;通過成立中西部高校聯盟,促成國家按“一省一校”原則重點建設14所中西部高校;浙江大學對口支援貴大定向培養博士計畫2010-2017年間共錄取89名。

在雲南,浙江大學承擔定點幫扶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任務,這是學校自2013年起首次參與國家定點扶貧工作。學校基於景東定點幫扶工作申報的“科技引領助推產業扶貧”項目同樣入選教育部直屬高校精准扶貧脫貧十大典型專案。

浙大農學博士生徐超炯擔任景東縣溫蔔村駐村第一書記一年半,摘掉了村裡84個建檔立卡貧困戶306人的“窮帽子”;浙大學者奔赴景東,幫助景東發展食藥用菌、茶產業、烏骨雞等特色品牌產業;2016年,景東縣兩位考生利用自強計畫考入浙江大學,實現景東縣高考的歷史性突破……浙江大學以景東縣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實施規劃為基本依據,以促進景東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為核心,以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撐為抓手,重點瞄準建檔立卡的貧困鄉村與人口,開發技術可行、經濟有效、有帶動和輻射作用的扶貧項目,進一步提高農業、農村和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增強扶貧地區“造血能力”。

為加強扶貧工作的理論研究與總結提升,為景東縣這樣的國家級貧困縣脫貧發展提供決策諮詢,2016年4月,浙江大學發文成立了“中國減貧與發展研究中心”,該中心將致力於打造成中國減貧問題研究的高端智庫,為其他地區的脫貧發展樹立典型示範。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高度重視向各級地方政府推送選調生工作,大力推進學生價值觀塑造和家國情懷培養。在學校與各地簽署的有關戰略合作協定中,已將面向學校招收選調生列入必要條件。2011年以來,學校陸續與22個省份(市)組織部門合作開展定向選調工作,379名畢業生赴基層部門工作。浙江大學企業管理碩士畢業的陳思潮,已在麗水市松陽縣新興鎮掛職任黨委副書記一年多,他說:“鄉鎮工作是一項快樂充實的工作,這源于老鄉的肯定,源于同事們的信任,更源於看著腳下熱土愈加美麗的成就感。”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搶抓機遇、主動對接、有所作為,以人民幸福安康為己任,把自身價值的實現同人民群眾的期待緊緊聯繫在一起,為提升學校優質醫療服務、優質教育資源、優質科技成果的強輻射打造幸福平臺。

“浙大方案”,為人類共同發展做貢獻

黨的十九大報告呼籲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新世界。

過去五年多來,在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的進程中,浙江大學從未缺席。

為應對全球形勢深刻變化、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浙江大學中國西部發展研究院即刻回應,組織專家參與到《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和《“一帶一路”建設戰略規劃》等國家綱領性規劃的編制工作中,努力將“中國夢”與“世界夢”連接起來。西部院專家提交的《“十三五”時期“一帶一路”建設合作實施路徑建議》和參與起草的《關於對國內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投資安全風險防範摸底調查有關情況的報告》獲國家領導人批示。與相關學院、出版社聯合編寫了首套權威解讀“一帶一路”的普及性資料《“一帶一路”讀本》和《“一帶一路”一百問》,通過14種語言輸出,説明沿線國家和全世界瞭解中國倡議,推進共商共建共用。

同時,西部院承擔了廣西憑祥、遼寧丹東、黑龍江綏芬河-東寧等三個面向“一帶一路”國家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的研究和規劃編制工作。與經濟學院、教育學院聯合承辦二十國集團智庫會議(T20)。聯合寧波航交所承擔了“一帶一路”建設重點專案“海絲指數”的研究和推進工作。2015年,“海絲指數”的四條航線指數在波羅的海交易所官方網站發佈,並成為習近平總書記訪英期間中英雙方達成的重要成果之一,“打造具有國際航運影響力的海上絲綢之路指數”被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

2015年,浙江大學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參與規劃建設的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烏力吉口岸專案,籌畫烏力吉-查幹德勒烏拉口岸中蒙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事宜,對接浙江資本、企業進一步加快了口岸的建設。2016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內蒙古烏力吉公路口岸對外開放,對外輻射蒙古國五個省,是我國實施“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

2016年12月開始,城鄉規劃院著手承擔《內蒙古敖倫布拉格國際物流園區總體規劃及啟動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該物流園區依託國家臨策鐵路、臨哈高速,打通了新的通道,比河西走廊近了1000公里,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節點。

過去五年多來,在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性問題和非傳統安全威脅面前,浙大人 勇擔使命、毫不退怯,不斷貢獻中國力量。

2014年,發病率高、致死率高的埃博拉病毒在西非擴散蔓延。浙醫一院積極回應世界衛生組織呼籲,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的統一部署,以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院士為首的團隊發揮了作為“國家隊”的引領作用,派遣6名應急處置能力強、臨床經驗豐富的醫療專家赴賴比瑞亞執行抗擊埃博拉出血熱疫情任務,成為所有參加援利醫療隊的單位中各項管理工作人員比例最高的單位。

浙江大學及各附屬醫院高度重視醫療援助工作,選派業務骨幹赴中非、馬里、納米比亞等國以及國內的貴州、青海、新疆、西藏等地。據統計,學校歷年共選派附屬醫院137人參加援非醫療隊。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緊密結合我國扶貧攻堅的實踐進程,有效傳播中國發展經驗。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持續承擔商務部“反貧困與發展”、“小農適應全球化”援外研修專案,先後培訓了來自亞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歐洲和加勒比地區的100多個發展中國家的700多名司處級政府官員和非政府組織幹部,在培養國際人才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

在長期的國家人力資源援外項目工作中,浙江大學不僅注重講好中國減貧與發展的故事,而且致力於通過學員網路,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建立友好關係,謀求長期合作,贏得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信任與尊重。老撾請浙大幫助他們研製類似中國的新農村發展規劃,哥倫比亞請浙大前往開展類似研修活動,更多的學員在研修和實地考察後希望與中國開展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經貿等方面的合作。

學校還專門組建“減貧與發展研究中心”,不僅與學員建立了資訊交往關係,還在相關研究專案的支持下,開展對有關發展中國家的合作研究,與巴基斯坦、埃及、衣索比亞、奈及利亞、哥倫比亞、老撾、肯亞、柬埔寨等發展中國家的學員及相關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並通過校企合作,在剛果(金)建立了中部非洲第一個農業科技示範園。

2017援外專案“反貧困問題”高級研修班成功舉行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還依託不斷強化的教育教學條件,不斷優化的教育辦學空間佈局和精心建立的開放式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國際組織人才培養模式與體系的構建。積極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各國際大學聯盟、知名國際智庫等機構培養輸送人才,擴大國際影響。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順應國際化的時代潮流,遵循“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的題中之義,不僅利用全球優質教育資源提高自身辦學能力和教育品質,更將一個個充滿東方智慧和中國關切的浙大方案回饋給世界,為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做出貢獻。

使命呼喚擔當,使命引領未來。浙大人不會忘記,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聯繫浙大,先後18次到學校調研指導工作。到中央工作後,習近平同志仍一如既往關心浙大發展,指導浙大工作。作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領跑者,浙江大學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囑託,紮根中國大地,將學校的建設發展與國家的繁榮富強緊密相連。

在廣闊的天地間,在偉大的新時代,浙江大學“以服務為宗旨,在貢獻中發展”,社會服務體系和多元服務平臺不斷構建完善,與世界一流大學地位相稱的高水準社會服務模式正書寫著美麗篇章。

本文作者:周伊晨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本文編輯:禾穟

紫金眾創小鎮示意圖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努力打造國家科技成果轉化高地,整合起以浙大為核心的國際產學研合作資源,通過政產學研、金介媒用的深度合作,讓浙江大學的創新資源和人才真正動起來。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積極營建創新創業的校園制度與文化氛圍,搭建融合國際技術與人才引進、校企協同創新、產業技術公共研發、項目孵化與轉化、創新創業培訓等平臺功能為一體的創新創業社區,設立大學生創業創新基金,扶植一批科技含量高、創意水準高、市場價值高的大學生創業孵化企業。

在紫金眾創小鎮,由浙江大學牽頭設立的浙江智慧財產權交易中心自2016年8月運營以來,已累積完成300多項科技成果交易。

圍繞成果轉化、創新企業孵化,浙江大學統籌規劃、協同創新,深化智慧財產權交易和創新創業平臺搭建,加快資源交融,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和產業化的關鍵環節,把學校技術轉移的網路不斷延伸。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優化佈局,完善技術轉移網路化體系。截至2017年10月,已在全國建立98家技術轉移中心分支機搆,涵蓋17個省(自治區),構建了輻射全國的技術轉移網路。學校強化校地合作,佈局9家地方工業技術研究院,組建18支專業化團隊快速回應各類技術需求,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快速通道。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整合資源,探索科技轉移社會化合作模式。已與校內外800多位專家、千余家企業、220餘個政府部門、80餘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緊密聯繫,每年對接專案400多項,落地100多項,合作項目申報總經費逾5億元,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高水準的創新呼喚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2016年9月,浙江大學工程師學院(浙江工程師學院)正式成立。籌建這所致力於“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先進工程技術研究、開發、管理、轉化能力的應用型、複合型、創新性的高層次工程科技人才”的專業型學院,是浙江大學“十三五”規劃中的十件大事之一。

浙江大學工程師學院授課現場

浙江大學敢為人先,創新實踐,堅持“政府主導、校企協同、複合交叉、國際合作”,探索產業創新背景下的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新機制、新模式、新途徑,破解工程師人才培養數量不足、品質不高的難題。這裡將走出中國製造的“頂樑柱”,產業轉型升級的科技生力軍,為經濟社會發展釋放“人才紅利”,為建設科技強省、科技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目前,以工程師學院為主體,學校大力推進與世界工程領域的著名院校建立多種形式的國際聯合培養項目,並搭建與眾多世界五百強企業深入合作的橋樑。工程師學院與浙江省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吉利集團等簽署合作培養產業人才協定,共同促進產教深度融合、校政企密切合作。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聚集優質教育資源,不斷提高教育教學品質,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品質,堅持人才開放,讓體制機制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力爭成為培養國際一流的高水準人才的“搖籃”,成為創新驅動的重要發源地。

同樣是閃耀在科創大走廊上的“珍珠”,之江實驗室已經揚帆起航。它的目標不但要成為“創新強省”和“人才強省”直接的重要的驅動力量,還要成為“改革強省”和“開放強省”的探索者和試驗田,為創新強國建設和人類科技進步做出貢獻。

之江實驗室

之江實驗室2018浙江大學校園專場招聘

浙江大學作為之江實驗室的重要參與者和堅定支持者,將充分發揮學校科研生態的彙聚功能,傑出人才的主體作用和高峰學科的牽引屬性。

除此之外,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超重力離心類比與實驗裝置”、浙江大學青山湖能源研發基地、浙江大學醫學研究中心等都是浙江大學參與城西科創大走廊建設的重大專案。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立足浙江核心工作,發揮科技與人才優勢,爭創標誌性成果。佈局建設了一批輻射全國的重大科技研發平臺和技術轉移機構,加強智慧財產權管理和轉化利用。鼓勵支持師生加快技術轉移和創業孵化,促進學科知識與區域戰略、產業需求的無縫對接。推進政產學研合作的協同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為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不斷注入活力。

“輻射網路”,為區域協調發展創路徑

在浙江省的地圖上,如果將浙江大學與地區的合作專案標注出來,一張密織的網路將躍然紙上。浙江大學余姚機器人研究院,浙江大學(杭州)創新醫藥研究院,浙江大學台州研究院建設,浙江大學-浙江省計量科學研究院海工裝備聯合實驗室……

僅以麗水為例,過去五年多來,麗水市與浙江大學合作開展的交流達到800多人次,簽訂科技合作專案311項,其中技術服務類專案97項,技術開發與轉讓項目92項,技術諮詢專案122項,合作經費達到近5500萬元。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積極服務浙江產業轉型升級、人才培養和經濟社會發展。持續開展與杭州、寧波、湖州及其他中心城市、區域的戰略合作,加強舟山校區、海甯校區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做好“海上浙江”、“山上浙江”等科學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示範點工作,為浙江省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自杭州向南300公里,盛夏的麗水雲和梯田景區試驗地上冒出了一隻彩色的孫大聖。這些巨型畫作的創作原料是彩色的水稻,用稻田作畫是由浙江大學農學院客座教授張彬帶領學校農業創新與創業聯盟共同進行的創意農業專案“五彩稻”。

“五彩稻”效果圖

這神奇的稻子帶來了一個旅遊村的發展,幫助開發了拋荒梯田300多畝,為村民帶來200多萬元收入,由此帶動了20多戶農民家庭脫貧,使像雲和縣這樣的貧困地區突破資源環境的硬約束,跳出單一產業的怪圈。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強化示範基地建設,充分發揮在農業轉型升級和現代化進程中的科技引領和支撐作用,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升農業技術推廣的輻射能力,推動地方主導或特色農業的發展。

再繼續往南行進100多公里,在泰順縣堅守了12年的浙大教授、省科技特派員汪自強,已經累計行程20萬多公里,為當地農戶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給山區帶去130多個新品種,技術推廣種植面積一萬多畝,爭取科研經費達1千萬元。

汪自強在山間田頭指導茶葉種植(翁卿忠/攝)

汪自強說,我們的工作已經發生了四個轉變,從當初的服務種植業轉變為服務大農業,從服務鄉鎮轉變為服務整個泰順縣,產業鏈從“產中”轉變為向“產前”、“產後”延伸,從單一的科技服務轉變為全方位服務。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努力構建層次分明、業務精良、結構合理的農業技術推廣隊伍,派出教師百余人次擔任省科技特派員,分佈在浙江省各欠發達地區開展科技扶貧工作,幾十個團隊科技特派員結對服務於全省各縣(市、區)特色產業,切實為地方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化農民。

而在離杭州較近的湖州,“浙大-湖州模式”已成為全國市校合作的典範。浙江大學與湖州市合作共建新農村有十年之久。經過了兩輪“1381行動計畫”(《湖州市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行動計畫》),湖州市率先實行戶籍制度改革,農業現代化水準居全國第二位,成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範基地”。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發揮多學科協同優勢,全面參與湖州市新農村建設行動方案,系統總結了把生態文明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的安吉美麗鄉村建設經驗。2015年,《美麗鄉村建設指南》國家標準發佈,標誌著由浙大農經學科團隊參與的美麗鄉村建設標準化實踐正式推向全國。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積極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新完善“1+1+N”農業技術推廣新模式,與湖州、麗水、金華等地農業科技推廣中心合作,以成果示範為手段,持續推進農業科研成果和實用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產,增強科技投入能力,發展現代化、產業化和聚集化農業生產組織形式,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走出浙江,浙大的輻射網路扎實延展。在相距3000多公里的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有一處350多畝的生態修復區。一年又一年,治沙人在這裡種下了甘草、紅柳、檸條、紫穗槐等耐乾旱耐鹽鹼的作物。漫天黃色中,有了一些綠色,它們既是農作物,也起到固定沙地的作用。

在那裡,浙大援疆幹部孫志林、王建江等教授和合作夥伴們設立了鹽鹼水淨化基地,依據杭州處理錢塘江鹹潮的經驗,設計了鹽鹼水處理設備,成為這片綠地的生命之源。設備把鹽鹼水淡化,迴圈利用,把淡化鹽鹼水的成本降低,讓當地農民用得起,並在利用水資源時,保護好生態環境。

浙大教授在新疆處理鹽鹼水過程示意圖

2016年,學校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簽署全面戰略框架協議,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浙江省援疆指揮部、塔里木大學負責人簽署兩校兩地戰略合作協定,創新探索援疆工作模式,在醫療、科技、人才等方面加強資源分享,新一輪對口支援塔里木大學工作開啟。同年,新疆文物局與浙江大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國家文物保護領域的合作形成。副校長羅衛東表示,浙大十幾年來以推動自身學科發展為基礎,全力以赴解決國家文物保護領域的重大戰略問題,已形成完整的工作體系。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開展與新疆、內蒙古、黑龍江等邊疆資源大省合作,鞏固“西三角”、能源金三角的戰略合作與互動發展,深化沿天津、山東、江蘇、上海、福建、廣東等瀕海經濟強省合作,深入推進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大區域協同互動。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系統性串結聯通“西遷之路”各地合作,以文化宣揚、精神傳承為先導,共進共贏,不斷呈現新格局。浙江大學與貴州大學共同承擔完成的國家科技部項目,直接帶動32萬農民脫貧致富。學校還整合涉農學科的科技創新優勢,逐步形成以“浙江龍泉-江西泰和-廣西宜州-貴州遵義湄潭”為主線的西遷服務帶。

學校與西遷辦學沿途各地簽訂了一系列的戰略合作協定,幫助地方政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驗示範縣,推廣稻田養魚、蠶絲科技、可視遠端醫療技術等;各地校友代表專門捐資建設湄潭浙大小學、設立浙大西遷感恩基金,重點支持西遷故地的教育事業;十年來浙大研究生每年赴西遷故地支教,累計教導學生數萬人。

慶祝浙江大學建校120周年、西遷辦學80周年暨竺可楨校長銅像落成儀式在湄潭浙大小學舉行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充分運用科技和人才杠杆,為釋放區域經濟活力提供了多元的路徑。同時,學校逐步確立有浙江大學特色的“1+X+Y”智庫建設體系,面向經濟轉軌、社會轉型、政府轉變和東西部區域平衡發展等重大現實問題,搭建平臺、組建團隊,開展問題導向的研究。通過參與中央國務院檔制定、高水準的規劃研究和決策諮詢服務,支撐國家區域治理模式創新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2017年6月,作為學校重點建設的的智庫——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被中宣部列入國家高端智庫培育單位。

“造血先鋒”,為創造美好生活築平臺

“輸血”更需“造血”、“活血”,扶貧必先扶志、扶智,浙大人深深懂得這個道理。服務地方浙大人步履堅實、銳意進取,不斷錘煉“浙大模式”。

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要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

副校長羅建紅表示,面對加快建設健康中國的新形勢,浙江大學高速推進醫學院附屬醫院深化改革和內涵發展,充分發揮高尖端醫學科研、高層次醫學人才培養及重大急危重症和疑難病症診療等方面的核心引領作用,全面提高學校優質醫療服務能力和社會聲譽。

2007至2016年,七家附屬醫院開放床位數從6738張增加到11586張,增長72%,門急診人數累計達1.1億人次,住院治療人數累計650萬人次。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積極推進市校合作,共建浙醫二院濱江院區、浙醫邵逸夫醫院下沙院區、浙江大學醫學中心,授牌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精神衛生中心”。與義烏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與臨安市政府、海亮集團共建浙江大學腫瘤醫院等。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合作醫院建設步伐不斷邁進。目前已與紹興、金華、寧波、麗水、湖州、衢州、舟山等地市人民政府簽訂醫學合作協定,共建區域性醫療中心,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教育教學等方面開展實質性合作。

過去五年多來,浙大醫學院及其各附屬醫院深入貫徹“雙下沉、兩提升”政策,已與22家縣級公立醫院建立了以託管為主的緊密型合作辦醫關係。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醫院,實現常見病、多發病醫療品質同質化管理,實現“分級就診、精准醫療”,逐步實現縣域內就診率90%以上目標,降低就醫成本,增強人民群眾優質醫療服務獲得感。

過去五年多來,學校充分發揮學科與人才優勢,與300家醫院建立了協作醫院關係,建立起一套暢通的轉診疑難危重病人的綠色通道,真正實現“大病到省院,小病到基層”的網路式醫療服務結構。同時,“浙江大學衢州醫聯體改革示範區”正在創建,探索構建高水準、全覆蓋的“五縱五橫”醫聯體模式。

走出浙江,浙江大學優勢醫療資源持續“外溢”。

在貴州,黔東南州的台江縣人民醫院成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定點聯繫醫院。“灑向苗疆都是愛,育得苗嶺花盛開——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組團式幫扶貴州省台江縣人民醫院”專案入選教育部直屬高校精准扶貧脫貧十大典型專案。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台江分院揭牌儀式

2016年,浙醫二院首批派出8個科室的專家進駐台江分院,通過遠端醫療會診平臺將台江醫院直接納入浙醫二院醫療服務網路。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捐贈2000萬元專項用於支持台江分院更新醫療設備。一年多時間,外縣病人前往台江分院就醫的人數較上年同期增加50%。

在脫貧攻堅的戰役中,浙江大學不僅投入醫療資源,更精准投入智力資源,產生出了極大的外溢效果。

對口支持貴州大學,學校派出陳叔平、鄭強到貴大擔任校長,使之躋身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行列。在鄭強任貴大校長期間,積極爭取40多億投入,完成新校區二期建設;通過成立中西部高校聯盟,促成國家按“一省一校”原則重點建設14所中西部高校;浙江大學對口支援貴大定向培養博士計畫2010-2017年間共錄取89名。

在雲南,浙江大學承擔定點幫扶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任務,這是學校自2013年起首次參與國家定點扶貧工作。學校基於景東定點幫扶工作申報的“科技引領助推產業扶貧”項目同樣入選教育部直屬高校精准扶貧脫貧十大典型專案。

浙大農學博士生徐超炯擔任景東縣溫蔔村駐村第一書記一年半,摘掉了村裡84個建檔立卡貧困戶306人的“窮帽子”;浙大學者奔赴景東,幫助景東發展食藥用菌、茶產業、烏骨雞等特色品牌產業;2016年,景東縣兩位考生利用自強計畫考入浙江大學,實現景東縣高考的歷史性突破……浙江大學以景東縣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實施規劃為基本依據,以促進景東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為核心,以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撐為抓手,重點瞄準建檔立卡的貧困鄉村與人口,開發技術可行、經濟有效、有帶動和輻射作用的扶貧項目,進一步提高農業、農村和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增強扶貧地區“造血能力”。

為加強扶貧工作的理論研究與總結提升,為景東縣這樣的國家級貧困縣脫貧發展提供決策諮詢,2016年4月,浙江大學發文成立了“中國減貧與發展研究中心”,該中心將致力於打造成中國減貧問題研究的高端智庫,為其他地區的脫貧發展樹立典型示範。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高度重視向各級地方政府推送選調生工作,大力推進學生價值觀塑造和家國情懷培養。在學校與各地簽署的有關戰略合作協定中,已將面向學校招收選調生列入必要條件。2011年以來,學校陸續與22個省份(市)組織部門合作開展定向選調工作,379名畢業生赴基層部門工作。浙江大學企業管理碩士畢業的陳思潮,已在麗水市松陽縣新興鎮掛職任黨委副書記一年多,他說:“鄉鎮工作是一項快樂充實的工作,這源于老鄉的肯定,源于同事們的信任,更源於看著腳下熱土愈加美麗的成就感。”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搶抓機遇、主動對接、有所作為,以人民幸福安康為己任,把自身價值的實現同人民群眾的期待緊緊聯繫在一起,為提升學校優質醫療服務、優質教育資源、優質科技成果的強輻射打造幸福平臺。

“浙大方案”,為人類共同發展做貢獻

黨的十九大報告呼籲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新世界。

過去五年多來,在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的進程中,浙江大學從未缺席。

為應對全球形勢深刻變化、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浙江大學中國西部發展研究院即刻回應,組織專家參與到《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和《“一帶一路”建設戰略規劃》等國家綱領性規劃的編制工作中,努力將“中國夢”與“世界夢”連接起來。西部院專家提交的《“十三五”時期“一帶一路”建設合作實施路徑建議》和參與起草的《關於對國內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投資安全風險防範摸底調查有關情況的報告》獲國家領導人批示。與相關學院、出版社聯合編寫了首套權威解讀“一帶一路”的普及性資料《“一帶一路”讀本》和《“一帶一路”一百問》,通過14種語言輸出,説明沿線國家和全世界瞭解中國倡議,推進共商共建共用。

同時,西部院承擔了廣西憑祥、遼寧丹東、黑龍江綏芬河-東寧等三個面向“一帶一路”國家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的研究和規劃編制工作。與經濟學院、教育學院聯合承辦二十國集團智庫會議(T20)。聯合寧波航交所承擔了“一帶一路”建設重點專案“海絲指數”的研究和推進工作。2015年,“海絲指數”的四條航線指數在波羅的海交易所官方網站發佈,並成為習近平總書記訪英期間中英雙方達成的重要成果之一,“打造具有國際航運影響力的海上絲綢之路指數”被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

2015年,浙江大學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參與規劃建設的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烏力吉口岸專案,籌畫烏力吉-查幹德勒烏拉口岸中蒙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事宜,對接浙江資本、企業進一步加快了口岸的建設。2016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內蒙古烏力吉公路口岸對外開放,對外輻射蒙古國五個省,是我國實施“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

2016年12月開始,城鄉規劃院著手承擔《內蒙古敖倫布拉格國際物流園區總體規劃及啟動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該物流園區依託國家臨策鐵路、臨哈高速,打通了新的通道,比河西走廊近了1000公里,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節點。

過去五年多來,在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性問題和非傳統安全威脅面前,浙大人 勇擔使命、毫不退怯,不斷貢獻中國力量。

2014年,發病率高、致死率高的埃博拉病毒在西非擴散蔓延。浙醫一院積極回應世界衛生組織呼籲,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的統一部署,以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院士為首的團隊發揮了作為“國家隊”的引領作用,派遣6名應急處置能力強、臨床經驗豐富的醫療專家赴賴比瑞亞執行抗擊埃博拉出血熱疫情任務,成為所有參加援利醫療隊的單位中各項管理工作人員比例最高的單位。

浙江大學及各附屬醫院高度重視醫療援助工作,選派業務骨幹赴中非、馬里、納米比亞等國以及國內的貴州、青海、新疆、西藏等地。據統計,學校歷年共選派附屬醫院137人參加援非醫療隊。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緊密結合我國扶貧攻堅的實踐進程,有效傳播中國發展經驗。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持續承擔商務部“反貧困與發展”、“小農適應全球化”援外研修專案,先後培訓了來自亞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歐洲和加勒比地區的100多個發展中國家的700多名司處級政府官員和非政府組織幹部,在培養國際人才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

在長期的國家人力資源援外項目工作中,浙江大學不僅注重講好中國減貧與發展的故事,而且致力於通過學員網路,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建立友好關係,謀求長期合作,贏得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信任與尊重。老撾請浙大幫助他們研製類似中國的新農村發展規劃,哥倫比亞請浙大前往開展類似研修活動,更多的學員在研修和實地考察後希望與中國開展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經貿等方面的合作。

學校還專門組建“減貧與發展研究中心”,不僅與學員建立了資訊交往關係,還在相關研究專案的支持下,開展對有關發展中國家的合作研究,與巴基斯坦、埃及、衣索比亞、奈及利亞、哥倫比亞、老撾、肯亞、柬埔寨等發展中國家的學員及相關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並通過校企合作,在剛果(金)建立了中部非洲第一個農業科技示範園。

2017援外專案“反貧困問題”高級研修班成功舉行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還依託不斷強化的教育教學條件,不斷優化的教育辦學空間佈局和精心建立的開放式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國際組織人才培養模式與體系的構建。積極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各國際大學聯盟、知名國際智庫等機構培養輸送人才,擴大國際影響。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順應國際化的時代潮流,遵循“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的題中之義,不僅利用全球優質教育資源提高自身辦學能力和教育品質,更將一個個充滿東方智慧和中國關切的浙大方案回饋給世界,為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做出貢獻。

使命呼喚擔當,使命引領未來。浙大人不會忘記,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聯繫浙大,先後18次到學校調研指導工作。到中央工作後,習近平同志仍一如既往關心浙大發展,指導浙大工作。作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領跑者,浙江大學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囑託,紮根中國大地,將學校的建設發展與國家的繁榮富強緊密相連。

在廣闊的天地間,在偉大的新時代,浙江大學“以服務為宗旨,在貢獻中發展”,社會服務體系和多元服務平臺不斷構建完善,與世界一流大學地位相稱的高水準社會服務模式正書寫著美麗篇章。

本文作者:周伊晨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本文編輯:禾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