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距今七八千年的農業文化

中國是世界上古老的農業國之一。 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 分佈在黃河流域的仰紹文化, 即擁有成熟的農作物種植業和家畜飼養業,

以及燦爛的彩陶藝術。 仰紹文化的生產技術成就表明, 在此之前尚有一個農業經濟的肇始階段。 然而, 那時人們生產生活的情景一直鮮為人知。 我國的農業始於何時, 長期以來得不到肯定的答案。

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 河南省零星發現了琢磨精緻的石鐮刀和石磨盤, 其中石鐮的形狀與現今的鐵鐮刀相似, 呈彎月形、鋸齒刃。 發現者以為它是年代較晚的收割工具, 將它束之高閣。 1977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測定了埋藏這種石鐮的地層年代, 使整個學術界大為震動, 它是距今8000年前後的遺物。 從此, 中原地區雲集了幾路考古發掘隊, 遍尋這種石鐮遺存, 揭啟了中華早期農業文化研究的序幕。 1977年以來, 在中原及其鄰近地區發現的早期農業文化遺址已有近兩百處。

對這些遺址的考古學文化命名及其劃分, 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 大多數學者將它們區分為三個地區, 以分佈在嵩山為中心的豫中及豫北地區的稱為裴李崗文化, 分佈在冀南、冀中地區的稱為磁山文化, 分佈在關中渭水流域及漢中地區的稱為大地灣文化(亦稱老官台文化)。 這時期居民的生活狀況比仰紹文化要低下, 過的是小型永久或半永久的定居聚落生活。 居址規模較小, 一般設在近河的丘岡上。 居住的房屋主要是小型的半地穴式建築, 面積不足10平方米, 也有多次擴建成三四間一組的排房, 有台級式門道供出入, 室內設燒灶, 供煮食取暖, 人們就地而臥,
就地而食。 發現的墓葬通常是成片成群, 流行單人葬, 也有合葬墓, 大都以生產工具或生活用品隨葬, 如石工具、陶器等, 有的墓設有壁龕, 專供放置隨葬品。 當時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 石器製造尚處於磨制技術的初期階段, 打制石器及細石片製成的複合工具仍在使用, 鏟、斧、鐮、磨盤是主要的石工具;

也有獸骨、蚌殼等質料製作的工具, 如骨錐、骨針、骨箭頭、蚌鐮、蚌刀等。 陶器已在生活中廣為使用, 制陶業已脫離了人類最初制陶階段, 採用手制, 器表打磨光滑, 器型基本依用途定型, 有壺、罐、碗、勺、杯、盤、盆等, 已萌發了原始的彩繪藝術。 捏塑的陶豬頭、羊頭, 栩栩如生, 是當時的藝術傑作, 發現的陶紡輪是當時居民已經掌握原始紡線織物技術的最早實證。 值得重視的是, 1987年在河南舞陽賈湖墓葬中出土的七孔骨笛, 已經具備音階結構, 是世界音樂考古的重大發現。 墓中出土的距今8000年的甲骨契刻符號, 是探索漢字起源的重要線索。

當時的社會經濟除沿襲以往的採集與漁獵外,

已有種植業並飼養了家畜。 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是黍(大黃米)和粟(小米)。 在淮河流域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還發現了稻作遺存。 這種農作物的炭化品, 在當時的聚落址內時常發現。 1976年、1978年, 在河北武安磁山村東南部還發現了數十座地窖式糧倉。 這些糧倉平面呈長方形, 長約一米多, 寬不足一米, 深二至五米不等。 糧倉內堆積著已炭化的粟粒, 口部以厚厚的黃土封堵, 可以推算當時未經炭化的粟粒可能載滿糧倉。 這是現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儲存小米的糧倉。 飼養的家畜有豬、狗、雞。 發現的整豬埋坑現象, 既體現了當時的原始宗教意識, 又表明了當時豬的飼養已有一定的數量。 發現的家雞遺骸則是目前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發現。

隨著中原地區早期農業文化研究的突破,在黃河下游、長江流域、北方的遼河流域以及華南地區,也先後發現了距今7000年前的農業文化遺存。其中對湖南澧縣彭頭山、八十壋遺址的發掘,獲取了距今8000年前後的稻作農業文化遺存的資料。

彭頭山遺址地處洞庭湖西北部的澧水沖積平原上,為低崗遺址。1988年發掘了400平方米,發現有平地起建的房屋基址和18座墓葬。出土的石工具多見打制石器和細小石器,磨制石器較少,主要有穿孔墜飾、石管、小型斧等。陶器都為泥片貼塑製成,形狀原始,有罐、釜、盆、缽等。在陶器上以及製作陶器的泥料中,發現較多已炭化的植物顆粒,初步觀察,可能是稻殼、稻穀。經對出土物的分析和年代測定,彭頭山遺址的年代,早至距今8000年前,與中原地區的裴李崗文化接近。

八十壋遺址位於澧陽平原東北的夢溪鄉五福村,西南距彭頭山遺址約25公里,周圍地勢開闊平坦,遺址略高於周圍地面1~2米。1993年、1994年兩次發掘,發現了一處年代與彭頭山遺址相當的圍壕和圍牆聚落址。它平面呈長方形,近南北向,現存部分南北長約110米,東西寬約70~80米,環繞面積近8 000平方米。圍牆頂寬約三米;圍壕在圍牆外側,底寬約3.5米,溝底距牆頂高二米。在圍牆以內已發現有多座成排佈置的房基及一座海星狀高臺建築址。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具有防護屏障的聚落址。

農業的出現,人類才能最終擺脫採集漁獵的遊蕩生活,轉入以定居為依託的改造自然界的農耕畜牧經濟。近10多年來的發現與研究表明,大約在距今8000年前,我國的原始農人就活躍在黃河與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他們在黃河流域及其北方地區最先種植了黍和粟,在長江水系及其南方地區最先栽培了稻。他們的辛勤勞動與創造發明,為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隨著中原地區早期農業文化研究的突破,在黃河下游、長江流域、北方的遼河流域以及華南地區,也先後發現了距今7000年前的農業文化遺存。其中對湖南澧縣彭頭山、八十壋遺址的發掘,獲取了距今8000年前後的稻作農業文化遺存的資料。

彭頭山遺址地處洞庭湖西北部的澧水沖積平原上,為低崗遺址。1988年發掘了400平方米,發現有平地起建的房屋基址和18座墓葬。出土的石工具多見打制石器和細小石器,磨制石器較少,主要有穿孔墜飾、石管、小型斧等。陶器都為泥片貼塑製成,形狀原始,有罐、釜、盆、缽等。在陶器上以及製作陶器的泥料中,發現較多已炭化的植物顆粒,初步觀察,可能是稻殼、稻穀。經對出土物的分析和年代測定,彭頭山遺址的年代,早至距今8000年前,與中原地區的裴李崗文化接近。

八十壋遺址位於澧陽平原東北的夢溪鄉五福村,西南距彭頭山遺址約25公里,周圍地勢開闊平坦,遺址略高於周圍地面1~2米。1993年、1994年兩次發掘,發現了一處年代與彭頭山遺址相當的圍壕和圍牆聚落址。它平面呈長方形,近南北向,現存部分南北長約110米,東西寬約70~80米,環繞面積近8 000平方米。圍牆頂寬約三米;圍壕在圍牆外側,底寬約3.5米,溝底距牆頂高二米。在圍牆以內已發現有多座成排佈置的房基及一座海星狀高臺建築址。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具有防護屏障的聚落址。

農業的出現,人類才能最終擺脫採集漁獵的遊蕩生活,轉入以定居為依託的改造自然界的農耕畜牧經濟。近10多年來的發現與研究表明,大約在距今8000年前,我國的原始農人就活躍在黃河與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他們在黃河流域及其北方地區最先種植了黍和粟,在長江水系及其南方地區最先栽培了稻。他們的辛勤勞動與創造發明,為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