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香山法海寺的傳說

相傳這座古廟, 在明朝叫宏教寺。 住持和尚是當時的一位大書法家, 他手下有大小和尚一百多名, 其中有一個長滿癩頭瘡的小和尚,

個頭不高, 身薄力單, 長相又不好, 人人都看不起他。 廟裡的上等差事, 自然沒有他的份;師父派給他的活兒, 不是清堂掃院, 就是燒火做飯。 別看他平時少言寡語, 可他是一個很有心很用功的人。 每天干完雜活, 就端著一盆刷鍋水, 用一把炊帚, 在大石頭上練習寫字, 模仿住持和尚的書法, 不管白天黑夜, 天冷天熱, 一練就是十幾年。

住持和尚發現了這個不平常的小和尚, 感到很奇怪。 有一天晚上, 老和尚見他又趁著月光在練習書法, 就走到他跟前, 問他:“小弟子, 你如此苦苦用功, 何苦來呢?”癩頭小和尚恭恭敬敬地行了個禮, 回答說:“苦心人便是有心人, 有心人便是做事人, 做事人便是有名人, 有名人便是上等人。 ”老和尚聽他說了一連串的偈語,

寓理深刻, 出口不凡, 不由得吃了一驚, 從此就對他另眼相看了。 有時候給他講解書法, 幫他練習寫字;有時候跟他談禪悟理, 傳授佛經。 這個小和尚聰明伶俐, 長進也很快。

有一年春天, 明朝正德皇帝到西山出遊, 來到宏教寺, 見這裡山清水秀, 風景優雅, 只是山門太破舊, 禪堂失修, 就感歎地說了句:“山川空秀麗, 古刹一身塵。 ”皇上隨口說, 太監有心聽, 隨從出遊的太監晏忠, 趕緊湊上來說:“我主萬歲!敕修一座浮屠, 勝救百萬性靈。 ”皇上聽了, 慈心大發, 當下傳旨:重修宏教寺, 著三個月內完工。

俗話說:皇上吹口哨, 下邊唱台戲。 一時間, 萬安山上人來人往, 瓦匠木匠成群結夥, 磚瓦木料堆滿山場。 三個月過後, 弘教寺裝修一新。

大太監晏忠心想:廟無匾聯難生色, 山無刻石不出名。 他就請住持和尚題寫匾聯。 讓住持和尚寫幾個字, 那是手到擒來, 不只題寫了門楹對聯, 就是山洞石壁上都寫滿了儒家格言和詠道詩。 等輪到在半山腰裡的大石頭上寫“宏教禪林”四個大字時, 年老的住持和尚突然心力衰竭, 墨灑筆落, 不能揮筆了。 在場的人都慌了手腳, 有人掐他的“人中”, 有人給他彎胳膊, 好半天他才蘇醒過來。 他上氣不接下氣地說:“我手臂麻木, 不能動筆了!這‘宏教禪林’四個字, 只有請我的癩頭弟子書寫。 沒有哪一個人, 能賽過他的筆力!”

那個癩頭和尚聽了師父的話, 擦了臉上的眼淚, 挽起袖子, 不用筆用炊帚, 不沾墨水沾泔水, 一下就寫完了“弘教禪林”四個大字,

又在旁邊寫了一行小字, 是“下下人為上上人”。 正要落款提名時, 他舉著炊帚不好“下筆”。 住持和尚說:“弟子, 自從你進山以來, 眾位師兄都看不起你, 師父我也有眼不識真人, 連個法號也沒有賜給你!今天就賜號‘一庵’吧!”癩頭和尚聽了住持的話, 十分感動, 施禮拜謝後, 就在下邊署寫了“一庵”的名字。

住持和尚圓寂以後, 把衣缽傳給了一庵和尚, 這位癩頭弟子就成了宏教寺的第二代住持。 如今, 宏教寺早就坍塌了, 只有山門和“敬佛”石碑還留在山坡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