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植物與昆蟲的戰爭

昆蟲與植物之間的關係, 是大自然最原始最重要的伴生進化關係, 是它們觸動了地球上生物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機關, 為生命的繁衍不息, 迴圈更替找到了正確的途徑。

“蟬”是怎樣“欺負”樹木的?

知了的學名叫“蟬”, 每到夏天, 蟬總是喜歡停在樹上, 不知疲倦地唱個不停, 你可能會以為知了和樹木是好夥伴。 其實, 樹木特別不喜歡知了, 因為蟬總是“欺負”樹木, 把樹木害慘了。

蟬一生可分為卵、若蟲和成蟲三個階段, 可這三個階段都會對樹木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我們平時看到在樹上叫的是蟬的成蟲,

每當蟬叫得口乾舌燥之際, 就用堅硬口器——一根尖細堅硬的硬管, 插入植物的莖和枝, 吮吸樹木中的營養和水分。 蟬吃飽喝足後, 受到它蹂躪的樹木卻開始褪色、變黃, 甚至還會引起樹木的根、莖或整個植株枯黃而死。

蟬正在吸食植物的莖

法布林與蟬

蟬為什麼喜歡激情高歌, 扯著“嗓門”不厭其煩地連續大叫呢?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林百思不得其解。 90多歲的法布林, 把畢生的精力都傾注在昆蟲學的研究上, 並寫下了100多萬字的《昆蟲記》。 他曾對蟬也進行了多年的研究, 並做了極其生動而細緻的描述。 他認為, 雄蟬聽不見周圍發出的任何聲音, 甚至連自己聲嘶力竭的叫聲也聽不到, 是個十足的“聾子”。 雖然他的結論遭到了世界上許多科學家的懷疑, 但不可否認他在蟬的研究方面所做的巨大的努力。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幾年前, 科學家們在墨西哥狄華坦沙漠峽谷的中心地帶, 關於植物和昆蟲, 他們發現了兩個非常有趣的自然現象:

一種植物的葉子在受到害蟲侵襲時, 能夠自救, 它們會噴射一種化學毒素, 且射程可達2米遠;一種聰明的昆蟲在發覺自己吃到的樹葉有過多毒素時, 它們可以準確無誤地切斷樹葉中毒素疏導管, 避開並破壞這種植物的自衛防禦體系。

這兩個有意思的發現, 生動闡釋了植物與昆蟲之間沒完沒了的戰爭是它們無法繞開的宿命。

通常大家會覺得, 植物在與昆蟲的較量中是處於下風, 是被侵害者。 但頑強的求生欲望和繁衍本能讓它們不甘心認輸, 個別植物甚至進化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本領。

錦地羅、豬籠草等便是這一類食蟲植物, 它們可以捕捉昆蟲, 然後分泌液體來消化吸收昆蟲體內的營養物質。 食蟲植物一般生長在草叢或者潮濕的岩面沙土上。 它們的葉子多平鋪于地面, 葉子邊緣長滿腺毛, 待昆蟲落入, 葉面腺毛將昆蟲包圍, 隨後用帶黏性的腺體將昆蟲粘住, 再分泌消化液分解蟲體蛋白質等營養物質, 並以葉面吸收。

當然, 能吃昆蟲的植物還是極少的, 絕大多數植物的自衛防身術是分泌毒液——即使毒性不能致“敵人”死命,

至少也要讓“敵人”滯漲反胃, 留下恐懼的記憶。

正如美國的生物學家吉米·鮑得恩教授所言:“至今人們尚未將植物視為真正鮮活的生命, 只有昆蟲知道它們的強悍, 它們的進攻有時像兇猛的拳擊手一樣厲害。 正是因為植物與昆蟲無休止的較量, 才造就了如此繽紛的世界。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