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長時間情緒不好?真的會傷害內臟!

您知道嗎, 當代心身醫學研究證實, 一切心理應激引起的情緒變化, 主要通過中樞神經系統進而影響到自主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功能。

自主神經反應具有人類進化中適應環境、保護機體免受傷害的特點。 若這種反應過於強烈或維持時間過長, 就有可能傷害到內臟了。

內分泌系統主要受大腦中下丘腦所分泌的各種相應激素通過負反饋作用進行控制。 如此形成了相互制約和不斷平衡的複雜聯繫。 內分泌主要參與機體的各種代謝和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的作用。 隨著神經生化的重大進展, 各種情緒狀態的改變, 神經遞質和各種肽類物質均發生改變。

在心理不適時可以產生免疫功能低下, 主要表現在血液中的抗體與免疫球蛋白的水準低下, 致使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削弱。

★損害表現 之一

亞健康

個體從出生到死亡中都會經歷心理困惑時期, 這時並沒有出現明確的身體疾病, 卻在心理上出現焦慮、緊張、抑鬱等情緒波動, 對生活適應能力下降, 這種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身體功能低下的狀態稱之為亞健康狀態。 當人們處在亞健康時通常有多種多樣的身體不適感,

體查並無明顯異常發現, 與腦功能異常有關, 並非神經系統出現器質性損害。

1 心悸或心慌

在亞健康中最為常見。 心悸是自覺心臟跳動的不適感覺。 正常情況下健康人是不能感受到, 在高度緊張或劇烈運動情況下才能感覺得到。 患有心血管疾病如期前收縮、心動過速的病人也出現心悸, 它可以通過心電圖得到明確診斷。 心悸也可出現在非心血管疾病如低血糖、甲亢、貧血等, 可以通過其他生化檢查加以鑒別。

2 腸胃不適

有學者認為胃是最能表現情緒的器官之一, 情緒低落就會造成胃酸分泌減少, 食欲減退、消化不良。 情緒緊張就會造成胃酸分泌增多, 容易破壞胃部的黏膜屏障, 行胃鏡檢查提示淺表性胃炎。 亞健康的人容易腸功能紊亂,

其主要表現為氣脹、疼痛、灼熱、便秘或腹瀉等, 經結腸鏡檢查結果示腸管充血。

3 頭昏

頭昏也是亞健康人群常常來醫院就診的原因。 這種人將體驗描述為“昏昏沉沉”、“腦子不清楚”、“頭脹”, 常伴有緊張性頭痛。 緊張性頭痛與心理壓力有關,

其特點一般出現在下午和晚上。 而區別於高血壓所致頭痛(多出現在早上)。 頭昏與眩暈區別在於後者主要見於前庭神經病變, 藥物中毒, 小腦炎等, 眩暈表現為視物明顯旋轉感, 可以伴有聽力下降、噁心嘔吐。

4 睡眠障礙

睡眠障礙在心理疾病患者中極為普遍。 睡眠需求不但是生理層面上的而且還是心理層面上的。 心理疾病患者往往是後者需求更強烈一些, 他們常常來到診室自訴多年未睡覺或是因幾夜未睡擔心從此下去該怎麼辦。

睡眠障礙可分為入睡困難、易醒多夢、早醒三種。 在臨床上, 以入睡困難主訴為最多, 這本身就為焦慮障礙的首要症狀。 患者在就寢時常常擔心自己不能入睡, 總愛胡思亂想, 主觀意識增強, 興奮了大腦皮質,加劇了原有的緊張情緒,惡性循環之下入睡困難加劇。有些患者即使勉強入睡,睡眠也不深,較輕的刺激就被吵醒。

5 性功能障礙

性功能減退的判定標準常常與其本人病前的狀況相比。一般男性在性活動中處於主動地位,因此男性性欲減退易被發現。陽痿指男性生殖器缺乏勃起反應。

6 疼痛障礙

疼痛也是心理疾病常見的主訴,同時也最難處理。它受許多主觀的、不可測量的因素影響,如:情緒、關注程度、人格、經歷等。疼痛既可以是心理應激的症狀,也可是心理應激的反應。心因所致疼痛以頭頸部最多見。其次是腰背、四肢,呈現持續性或波動性。疼痛輕重與患者的其他神經症症狀及不利處境有關。個體因個人繼發獲益可以造成疼痛加重。如果一個慢性疼痛患者,如無特殊個性和較多生活事件為誘因,很可能存在一個潛在的器質性疾患。

損害表現 之二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也稱心理生理疾病,是一組與心理因素有關的軀體疾病。著名心理學家Cannon認為,情緒對一些軀體疾病的影響很大,對自主神經系統支配的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統影響更為明顯。近來,用心理治療和心理藥物治療軀體疾病如原發性高血壓、消化性潰瘍、偏頭痛等有效性研究的報導。

1 心血管系統的疾病

心血管系統疾病的發生與眾多原因有關,其中社會心理因素為主要因素之一。社會心理刺激通過大腦皮質和邊緣系統引起情緒反應的改變,情緒變化可以影響血壓、心率、心肌耗氧量等心臟功能指標。Freed man提出了一種A型行為模式理論,認為爭強好勝、雄心勃勃、比較急躁、難於克制等A型性格的人易患有冠心病。與A性格相反的B型性格人則不容易患有冠心病。有人用改變行為類型來預防冠心病的發生,降低危險因素。高血壓的病因尚未明確,長期精神緊張與情緒不穩均與此病的發生有關。又有研究證實,通過生物回饋可以改善下丘腦的神經生化分泌,穩定自主神經功能的作用。

2 消化系統的疾病

心因致消化性潰瘍的病人人格上一般具有過分自我克制的特徵,行為上表現為因循守舊、被動、順從、依賴性強、過分關注自我等。消化性潰瘍發病率城市高於農村。年齡以中青年為主。他們的生活不規律、家庭婚姻關係不和諧,工作壓力大,常伴有焦慮緊張,憂愁等不良情緒。由於不良的情緒反應使大腦功能紊亂,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從而胃十二指腸局部組織因血管痙攣而引起缺血,造成營養障礙,促使潰瘍的形成。病人認為本病只是器質性病變,很少主動尋求心理治療。

3 內分泌疾病

許多內分泌功能障礙產生的症狀有認知、情緒和行為的損害。它們容易與心理疾病相混淆。

甲狀腺功能亢進是一種因甲狀腺激素過多而導致的疾病,此種病人心理方面表現為緊張、過度激動、情感不穩定等。這種人病因提示存在素質易感性,病前人格具有壓抑、依賴他人的願望,心理應激成為此病的促發因素。

糖尿病是一組糖代謝障礙的疾病。情緒應激可以引發糖尿病的發病,而慢性糖尿病病情演變過程多與社會心理因素有關,支持性心理治療可使病人能夠正確認識到糖尿病併發症是可以控制的,從而積極參與長期控制飲食。

4 呼吸系統疾病

近年來通過大量的研究證實,在哮喘發作中,精神因素有其重要作用。由此可見:哮喘是呼吸系統中典型的心身疾病之一。許多精神因素,如焦慮、失望、困擾、憤怒、恐懼、沮喪等皆可誘發哮喘或形成哮喘持續狀態,無論是外源性或內源性哮喘莫不如此。哮喘患者常見的情緒障礙和精神症狀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鬱和癔症三種狀態。其人格特徵多表現為依賴性強、焦慮、激動、情緒不穩、幼稚、性格內向等。情緒障礙和性格缺陷使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對外界敏感性增強,易誘發和加重哮喘;而哮喘發作時則又可引起患者情緒緊張以及焦慮等症狀。

5 其它疾病

不少皮膚疾病如蕁麻疹、神經性皮炎、斑禿、牛皮癬、濕疹等,其病因、發病過程和疾病的演變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某些皮膚疾病也可因為影響了外貌而造成患者心理上很大的壓力,從而加重了皮膚病的病情。神經性皮炎是比較典型的皮膚科心身疾病,一些學者的研究觀察發現,大多數病人在發病前有情感的障礙。

斑禿為突然出現在頭部的一個或多個圓形斑狀脫髮,也有在不知不覺中逐漸發生。本病與心理因素有密切的關係,如緊張繁忙的工作、學習造成過重的心理壓力;經常睡眠不足;性情急躁、脾氣倔強、爭強好勝、好生悶氣;經常情緒緊張、容易激動等因素都可能會導致斑禿。如果能夠消除不良的心理應激,一般不用藥物即可治癒。

損害表現 之三

有害健康的行為

1 衝動、攻擊

衝動攻擊是人類常見的一種適應不良行為。Freud認為人的心理結構就像一個固定體積的容器,如果攻擊能量積蓄過量超出可控制的水準而又無適當途徑發洩,就會爆發出來,指向機體內部就表現自傷行為,指向外部就表現為衝動攻擊行為。心理疾病與衝動行為的關係也有不少研究,例如衝動人格障礙、酒精成癮等患者使自我約束作用減低而導致衝動攻擊行為。對這樣病人長期隨訪,及時予以心理治療和社會支持有利於預防和減少攻擊行為的發生。

2 自傷、自殺

自殺是自傷的極端表現。近些年,自殺已受到國內各界的重視,它已成為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學者總結了自殺者的心理特點有:對全社會、特別是對周圍人群抱有深刻的敵意,喜歡從陰暗面看問題;缺乏決斷力,即猶豫不決,沒有主見;從思想上,感情上把自己與社會隔離開來,社會交往少;認識範圍狹窄,以偏概全地評價自己和客觀環境;行為具有衝動性;情緒不成熟。通過調查自殺未遂的研究結果有80%的人可以診斷為抑鬱症,可見自傷或自殺是病態心理的產物,因此我們臨床工作中應警惕這些心理疾病影響下的自殺或自傷行為。

3 成癮或依賴、濫用、戒斷

成癮或依賴指的是個體儘管明白使用成癮物質會帶來明顯的問題,但還在繼續使用,自我用藥結果導致了耐受性增加、戒斷症狀和衝動性覓藥行為。

依賴可分為軀體依賴和心理依賴。軀體依賴是由於反復用藥所造成的一種適應狀態,表現為耐受性增加和戒斷反應。心理依賴是使吸食者產生一種欣快的感覺,驅使使用者為滿足這種感覺反復使用藥物,表現出的渴求狀態。

濫用是指一種適應不良方式,由於反復使用藥物導致了明顯的不良後果,如不能完成重要的工作或學業、損害了軀體健康、導致法律上的問題等。濫用強調的是不良後果,如因酗酒而和人打仗、曠工,個體沒有明顯的耐受性增加或戒斷症狀,反之就是依賴狀態。

戒斷指停止使用藥物或減少使用藥物或使用拮抗劑佔據受體後所出現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狀群。不同的成癮物質所致戒斷症狀因其藥理特性不同而異,一般戒斷症狀表現與成癮物質的急性激動作用相反。

成癮行為與心理疾病的關係一直是人們關心的重點,它們的關係較為複雜:心理疾病是發生物質成癮行為的危險因素;心理疾病誘發和負面加重物質成癮的病程、治療反應、臨床表現及預後;心理疾病和物質成癮共存;心理疾病表現是物質成癮的結果。成癮原因主要與成癮物質是精神活性物質,有的可以增加正性情緒的作用,如“飯後一支煙,勝過活神仙”、“酒逢知己千杯少”;有的可以對抗負性情緒的作用如“一醉解千愁”。如果長期服用成癮物質,停用或劑量減少時能夠產生戒斷症狀,從此造成惡性循環。

4 進食障礙

進食障礙是指以進食行為異常為顯著特徵與心理障礙有關的一組綜合征。它包括神經性厭食症和神經性貪食症。

1)神經性厭食症。神經性厭食主要發生於年輕女性,臨床表現核心是對“肥胖”的強烈恐懼和對體形體重的過度關注,甚至達到骨瘦如柴仍認為自己胖。最初患者有意限制進食,逐漸發展為不吃,或採取過度運動避免體重增加,或採用進食後誘吐,服瀉藥或減肥藥的方式避免體重增加。體重下降會導致各種生理功能的改變,如皮膚乾燥脫髮,嚴重營養不良,甚至死亡。

2)神經性貪食症。神經性貪食症是指以反復發作性、不可控制、衝動性的暴食,繼之採用自我引吐、使用瀉劑或利尿劑等方法避免體重增加的一組進食障礙。此病人的情緒狀態比神經性厭食症的患者更突出。情緒波動大,如焦慮、抑鬱等,患者常以暴食排解不良情緒得到心理上的放鬆,但很快又開始自責、深陷痛苦之中。

多數病人的體重可以是正常的,但由於反復嘔吐可以產生腮腺腫大、缺鉀等症狀。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yangzhanggk@foxmail.com。

興奮了大腦皮質,加劇了原有的緊張情緒,惡性循環之下入睡困難加劇。有些患者即使勉強入睡,睡眠也不深,較輕的刺激就被吵醒。

5 性功能障礙

性功能減退的判定標準常常與其本人病前的狀況相比。一般男性在性活動中處於主動地位,因此男性性欲減退易被發現。陽痿指男性生殖器缺乏勃起反應。

6 疼痛障礙

疼痛也是心理疾病常見的主訴,同時也最難處理。它受許多主觀的、不可測量的因素影響,如:情緒、關注程度、人格、經歷等。疼痛既可以是心理應激的症狀,也可是心理應激的反應。心因所致疼痛以頭頸部最多見。其次是腰背、四肢,呈現持續性或波動性。疼痛輕重與患者的其他神經症症狀及不利處境有關。個體因個人繼發獲益可以造成疼痛加重。如果一個慢性疼痛患者,如無特殊個性和較多生活事件為誘因,很可能存在一個潛在的器質性疾患。

損害表現 之二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也稱心理生理疾病,是一組與心理因素有關的軀體疾病。著名心理學家Cannon認為,情緒對一些軀體疾病的影響很大,對自主神經系統支配的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統影響更為明顯。近來,用心理治療和心理藥物治療軀體疾病如原發性高血壓、消化性潰瘍、偏頭痛等有效性研究的報導。

1 心血管系統的疾病

心血管系統疾病的發生與眾多原因有關,其中社會心理因素為主要因素之一。社會心理刺激通過大腦皮質和邊緣系統引起情緒反應的改變,情緒變化可以影響血壓、心率、心肌耗氧量等心臟功能指標。Freed man提出了一種A型行為模式理論,認為爭強好勝、雄心勃勃、比較急躁、難於克制等A型性格的人易患有冠心病。與A性格相反的B型性格人則不容易患有冠心病。有人用改變行為類型來預防冠心病的發生,降低危險因素。高血壓的病因尚未明確,長期精神緊張與情緒不穩均與此病的發生有關。又有研究證實,通過生物回饋可以改善下丘腦的神經生化分泌,穩定自主神經功能的作用。

2 消化系統的疾病

心因致消化性潰瘍的病人人格上一般具有過分自我克制的特徵,行為上表現為因循守舊、被動、順從、依賴性強、過分關注自我等。消化性潰瘍發病率城市高於農村。年齡以中青年為主。他們的生活不規律、家庭婚姻關係不和諧,工作壓力大,常伴有焦慮緊張,憂愁等不良情緒。由於不良的情緒反應使大腦功能紊亂,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從而胃十二指腸局部組織因血管痙攣而引起缺血,造成營養障礙,促使潰瘍的形成。病人認為本病只是器質性病變,很少主動尋求心理治療。

3 內分泌疾病

許多內分泌功能障礙產生的症狀有認知、情緒和行為的損害。它們容易與心理疾病相混淆。

甲狀腺功能亢進是一種因甲狀腺激素過多而導致的疾病,此種病人心理方面表現為緊張、過度激動、情感不穩定等。這種人病因提示存在素質易感性,病前人格具有壓抑、依賴他人的願望,心理應激成為此病的促發因素。

糖尿病是一組糖代謝障礙的疾病。情緒應激可以引發糖尿病的發病,而慢性糖尿病病情演變過程多與社會心理因素有關,支持性心理治療可使病人能夠正確認識到糖尿病併發症是可以控制的,從而積極參與長期控制飲食。

4 呼吸系統疾病

近年來通過大量的研究證實,在哮喘發作中,精神因素有其重要作用。由此可見:哮喘是呼吸系統中典型的心身疾病之一。許多精神因素,如焦慮、失望、困擾、憤怒、恐懼、沮喪等皆可誘發哮喘或形成哮喘持續狀態,無論是外源性或內源性哮喘莫不如此。哮喘患者常見的情緒障礙和精神症狀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鬱和癔症三種狀態。其人格特徵多表現為依賴性強、焦慮、激動、情緒不穩、幼稚、性格內向等。情緒障礙和性格缺陷使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對外界敏感性增強,易誘發和加重哮喘;而哮喘發作時則又可引起患者情緒緊張以及焦慮等症狀。

5 其它疾病

不少皮膚疾病如蕁麻疹、神經性皮炎、斑禿、牛皮癬、濕疹等,其病因、發病過程和疾病的演變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某些皮膚疾病也可因為影響了外貌而造成患者心理上很大的壓力,從而加重了皮膚病的病情。神經性皮炎是比較典型的皮膚科心身疾病,一些學者的研究觀察發現,大多數病人在發病前有情感的障礙。

斑禿為突然出現在頭部的一個或多個圓形斑狀脫髮,也有在不知不覺中逐漸發生。本病與心理因素有密切的關係,如緊張繁忙的工作、學習造成過重的心理壓力;經常睡眠不足;性情急躁、脾氣倔強、爭強好勝、好生悶氣;經常情緒緊張、容易激動等因素都可能會導致斑禿。如果能夠消除不良的心理應激,一般不用藥物即可治癒。

損害表現 之三

有害健康的行為

1 衝動、攻擊

衝動攻擊是人類常見的一種適應不良行為。Freud認為人的心理結構就像一個固定體積的容器,如果攻擊能量積蓄過量超出可控制的水準而又無適當途徑發洩,就會爆發出來,指向機體內部就表現自傷行為,指向外部就表現為衝動攻擊行為。心理疾病與衝動行為的關係也有不少研究,例如衝動人格障礙、酒精成癮等患者使自我約束作用減低而導致衝動攻擊行為。對這樣病人長期隨訪,及時予以心理治療和社會支持有利於預防和減少攻擊行為的發生。

2 自傷、自殺

自殺是自傷的極端表現。近些年,自殺已受到國內各界的重視,它已成為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學者總結了自殺者的心理特點有:對全社會、特別是對周圍人群抱有深刻的敵意,喜歡從陰暗面看問題;缺乏決斷力,即猶豫不決,沒有主見;從思想上,感情上把自己與社會隔離開來,社會交往少;認識範圍狹窄,以偏概全地評價自己和客觀環境;行為具有衝動性;情緒不成熟。通過調查自殺未遂的研究結果有80%的人可以診斷為抑鬱症,可見自傷或自殺是病態心理的產物,因此我們臨床工作中應警惕這些心理疾病影響下的自殺或自傷行為。

3 成癮或依賴、濫用、戒斷

成癮或依賴指的是個體儘管明白使用成癮物質會帶來明顯的問題,但還在繼續使用,自我用藥結果導致了耐受性增加、戒斷症狀和衝動性覓藥行為。

依賴可分為軀體依賴和心理依賴。軀體依賴是由於反復用藥所造成的一種適應狀態,表現為耐受性增加和戒斷反應。心理依賴是使吸食者產生一種欣快的感覺,驅使使用者為滿足這種感覺反復使用藥物,表現出的渴求狀態。

濫用是指一種適應不良方式,由於反復使用藥物導致了明顯的不良後果,如不能完成重要的工作或學業、損害了軀體健康、導致法律上的問題等。濫用強調的是不良後果,如因酗酒而和人打仗、曠工,個體沒有明顯的耐受性增加或戒斷症狀,反之就是依賴狀態。

戒斷指停止使用藥物或減少使用藥物或使用拮抗劑佔據受體後所出現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狀群。不同的成癮物質所致戒斷症狀因其藥理特性不同而異,一般戒斷症狀表現與成癮物質的急性激動作用相反。

成癮行為與心理疾病的關係一直是人們關心的重點,它們的關係較為複雜:心理疾病是發生物質成癮行為的危險因素;心理疾病誘發和負面加重物質成癮的病程、治療反應、臨床表現及預後;心理疾病和物質成癮共存;心理疾病表現是物質成癮的結果。成癮原因主要與成癮物質是精神活性物質,有的可以增加正性情緒的作用,如“飯後一支煙,勝過活神仙”、“酒逢知己千杯少”;有的可以對抗負性情緒的作用如“一醉解千愁”。如果長期服用成癮物質,停用或劑量減少時能夠產生戒斷症狀,從此造成惡性循環。

4 進食障礙

進食障礙是指以進食行為異常為顯著特徵與心理障礙有關的一組綜合征。它包括神經性厭食症和神經性貪食症。

1)神經性厭食症。神經性厭食主要發生於年輕女性,臨床表現核心是對“肥胖”的強烈恐懼和對體形體重的過度關注,甚至達到骨瘦如柴仍認為自己胖。最初患者有意限制進食,逐漸發展為不吃,或採取過度運動避免體重增加,或採用進食後誘吐,服瀉藥或減肥藥的方式避免體重增加。體重下降會導致各種生理功能的改變,如皮膚乾燥脫髮,嚴重營養不良,甚至死亡。

2)神經性貪食症。神經性貪食症是指以反復發作性、不可控制、衝動性的暴食,繼之採用自我引吐、使用瀉劑或利尿劑等方法避免體重增加的一組進食障礙。此病人的情緒狀態比神經性厭食症的患者更突出。情緒波動大,如焦慮、抑鬱等,患者常以暴食排解不良情緒得到心理上的放鬆,但很快又開始自責、深陷痛苦之中。

多數病人的體重可以是正常的,但由於反復嘔吐可以產生腮腺腫大、缺鉀等症狀。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yangzhanggk@foxmail.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