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個真正好的父母,話不勝在多!

生我者, 父母也。 養我者, 亦如是。 我摯愛者, 我至親也。 父母與孩子之間永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好的父母, 話都不多。

聽過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故事。

一天, 馬克·吐溫在教堂裡面聽牧師演講, 起初, 他覺得牧師說得特別棒, 感動得他掏出錢準備捐款。

過了10分鐘, 牧師還沒有說完, 馬克·吐溫有些不耐煩, 決定只捐點零錢。

又過了10分鐘, 牧師還在說, 馬克·吐溫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

等牧師演講結束, 要求大家募捐時, 生氣的馬克·吐溫不僅沒有捐錢, 還偷偷從盤子裡拿了2元錢。

心理學解釋這種現象叫做——“超限效應”, 意思是說得越多, 說服力會大打折扣。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 父母對孩子的嘮叨就是很典型的“超限效應”。

“你怎麼又犯錯了, 我都說了多少遍了, 你怎麼就是不長記性”, 很多時候, 父母以為說多了, 孩子才能記住。

卻不知, 嘮叨正是孩子不聽話的原因。

好的父母, 話都不多。

蘇格拉底說:“上天賜給每個人兩隻耳朵, 而只有一張嘴巴, 就是要求人們多聽, 少說話。 ”

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 善於傾聽是父母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最佳方式。 好的父母, 不多說, 會傾聽, 讓孩子有解釋、證明自己的機會。 網上有人提問:最反感父母的時候是什麼時候?最高贊是父母嘮叨的時候。

一名初一男生說:“很多話講一遍就足夠了, 雖然知道父母是為了自己好, 但父母說的次數多了, 心裡不知不覺就煩……”初二的女生也說:“父母說多了, 自己會產生逆反情緒。 天天懷疑我早戀, 後來我故意早戀, 就是為了氣他們……”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 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身為家長總是害怕孩子變成熊孩子, 所以總是急著插手去指責孩子的過錯。 卻不知, 當孩子心理上構築起抗嘮叨的“防火牆”, 再好的道理也難穿透。

托爾斯泰說過:“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 關鍵是如何教育。 ”

如果你覺得孩子越來越“逆叛”, 聽不進你“金玉良言式”的大道理:不妨多聽, 讓孩子知道你是明事理的父母;

把孩子視為家庭的平等成員, 尊重孩子的人格、尊嚴讓孩子獨立思考, 自由選擇。 讓孩子自由選擇並不是說父母就無所作為, 父母可以引導, 可以幫助分析, 最終的選擇權在孩子手裡。 如果孩子選擇錯了, 她自己將承擔責任, 一旦意識錯了,

她能很快改正。 如果是你幫她做的選擇, 即使對了, 她也不一定會做的很好;要是錯了, 她會怨恨你, 因為責任在你。 不妨多做, 讓孩子知道什麼才是正確得體;不妨稍等, 讓孩子知道犯錯是要付出代價…

或許, 這比喋喋不休更有效。

馬克思說, 人類學會走路, 也得學會摔跤, 而且只有經過摔跤他才能學會走路。

好的父母, 話都不多, 等結果, 用事實告訴孩子犯錯的成本。 以上方面, 在教育孩子方面你努力做到了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