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理法方藥”完備的醫學典籍|中醫經典徵文大賽作品展播(66)

請點擊標題下方的“光明微教育”關注我們, 瞭解更多動態~

醫聖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分為《傷寒論》、《金醫要略》兩書, 是人類醫藥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完備的醫學典籍,

他第一次系統完整地闡述了流行病和各種內科雜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 並為後世臨床各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傷寒論》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完備﹑理論聯繫實際的醫學經典著作。 它較為系統地揭示了外感熱病及內傷雜病的診治規律, 從而奠定了中醫臨床的理論基礎。 《金匱要略》是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之雜病部分, 為方書之祖, 而治雜病之宗也。 它有效的指導中醫的臨床實踐, 將中醫基礎理論知識應用於臨床實際, 奠定了中醫雜病辨證論治的基礎。 為人類的衛生保健事業作出過重大的貢獻, 為歷代中醫學者推崇和必讀之書。
此書具有多病合篇和病症結合﹑突顯脈學運用的特點, 運用了嚴謹的防治學理念, 對後世診治疾病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 在閱讀《傷寒論》時, 我發現仲景在《傷寒論》裡的幾乎每條條文的字數都達到了“吝嗇”的地步, 短短十幾字, 裡面包含的意思就可以很多, 這就需要我們在學習經典的時候, 必須先把之前所學的中醫基礎理論、中藥、方劑、中醫診斷學這些內容掌握。 有良好的知識基礎才能在接下來的學習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也體現了仲景的細心程度。 《傷寒論》主要講訴了仲景學術思想, 每一經都有其各自的特點, 這樣先記住六經病的提綱證, 再來分析其中的特殊病症, 從同到異, 相比較的學習, 比較容易記住,

結合各種致病特點, 各臟腑受邪特點和以前的知識聯繫起來學習, 從各經病治療, 治法入手, 失治, 誤治後出現的病症, 一一梳理, 學習起來比較容易。 六經傳遍是有規律的, 不同的傳變情況會有不同的傳變情況:在感邪輕, 正氣強的條件下, 如治療得當, 可不傳而愈。 在感邪重, 正氣強的條件下, 病發于陰而反映強烈, 不論病在一經或合病, 或並病在三陽, 但若治療不當, 消耗了正氣, 則可傳入三陰。 由陽經傳入三經的, 病多屬熱, 在感邪重, 正氣弱的情況下, 病發時直中三陰, 但若治療適當, 邪衰正勝也可陰正轉陽, 在感邪輕, 正氣弱的情況下, 病可發于陽也可發于陰。 六經辨證是要辨別出病、脈、證、治四方面的基本內容, 可見通常所說的六經辨證,
實際上是對辨識以上四方面內容的簡稱。 就好比如少陰病是外感並發展過程中的危重階段。 病至少陰, 心腎陰陽氣血俱虛, 故以“脈微細, 但欲寐”為提綱。 少陰病有寒化熱化兩途:寒化證見手足厥冷、身倦而臥、下利清穀、小便不利、脈沉微等;熱化證則以心中煩不得臥, 咽乾咽痛, 或下利口渴、舌紅少苔或無苔, 脈細數等為主要脈症。

例如, 對於 “太陽之為病, 脈浮, 頭項強痛而惡寒。 ”這句話, 我的感觸最深。 這句話是太陽病的總綱, 主要脈證皆包括在內。 其之所以不叫“太陽病”, 而叫“太陽之為病”, 是為了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引出下文。 這句話是指“太陽”是人身第一道防線, 最外一層, 如果要發病的, 則其表現為“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以前讀到這句話時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也沒有往這方面想, 感覺自己讀書的深究性還是太差了, 以後需要改進。 “脈浮”體現了體表受邪、正氣抗邪於表, 氣血浮盛於外, 故脈應之而浮。 脈象就是反應人體氣血運行狀態的。 浮脈主表, 在臨床上有很重要的意義。 後世醫家有一種說法就是“有一分浮脈就有一分表”。 比如胖人脂肪厚, 浮脈取之不易, 要用力才可得, 瘦人相反。 故通過脈象辨表裡是不容易的, 要學會變通, 需要通過患者的基礎脈象來鑒別。 我感覺到, 知識確實需要在書本上來學習, 但也要經過臨床上來體驗、驗證後才能準確掌握。 一味的光學習不實踐、不深究是不行的。 “頭項強痛”其中頭疼主要是後頭部疼痛, 項強主要是後項部拘急不柔和。後頭和後項部是太陽經脈所過,“頭項強痛”是太陽經氣受邪,經脈不利的一種表現。這個症狀是診斷太陽病的一個定位性症狀。只有後頭項強痛兼有脈浮,才可以說明是太陽經脈受邪,才可以診斷為太陽表證。“而惡寒”其中的“而”字不是表並列的。而是表進層的,翻譯為“而且一定”。原文翻譯為: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且一定會見到惡寒。而我以前的理解是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然後就會見到惡寒。太陽表證是風寒邪氣傷人體表陽氣的證候,陽氣不足,溫煦肌膚的功能司失,故惡寒。

其次,在學習《金匱要略》時,我發現全書重點論述人體感受風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如何進行辯證施治的方法。根據人體抗病力的強弱,病勢的進退緩急等方面的因素,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所表現的各種症候歸納出症候特點、病變部位、損及何髒何腑,以及寒熱趨向、邪正盛衰等作為診斷治療的依據。該書總結了前人的醫學成就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集漢代以前醫學之大成,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系統地闡述了多種外感疾病及雜病的辨證論治,理法方藥俱全,在中醫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承先啟時的作用。具體地說,《金匱要略》不僅為診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證綱領和治療方法,也為中醫臨床各科提供了辨證論治的規範。

例如,在書中我感受仲景十分注重脾胃,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出“上工治未病”的思想,治未病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這兩方面與脾胃有著密切的關係。《金匱要略》在首篇中指出:“……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湊理”,強調飲食養生的重要性;在末篇又強調“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並專設“禽獸魚蟲禁忌”和“果食菜穀禁忌”,教人飲食卻病之法,首尾呼應,前後皆示人養生中飲食調養,而“胃為水穀之海”,飲食入胃需脾胃的腐蝕消化、轉運吸收,“脾胃”尤其重要,不僅防病需要重視脾胃,在療疾的全過程也不可忽視,足見仲景重視脾胃之意。既病防變,首先言脾 若已患疾病,則應在疾病初期即及時治療,或根據疾病的傳變規律預先採取措施,防止疾病的擴大蔓延。首篇中開宗明義:“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條文既可理解是舉例,但也說明既病防變,則當先實脾,強調在疾病即將發生傳變的關鍵時機調補脾胃是很有意義的,因為脾胃是後天之本,關係到人體體質的強弱、正氣的盛衰,與疾病的傳變有著根本的聯繫。學習《金匱要略》,可認識到仲景對待疾病,重在預防,防病重點,重在脾旺;若已發病,視其正氣盛衰而治,並強調理脾胃,創立了豐富的治療脾胃的方法;對於其它臟腑之病,也多從脾胃論治;對疑難雜證、久病不愈對也可從脾胃入手,對在藥物的選擇、配伍、用法、用量、服法、服藥時機、服藥時間以及藥後調護等方面,無不貫穿著照顧脾胃,重視胃氣的“脾胃觀“思想,對臨床治療疾病有很高指導意義,對我們在臨床上開拓思路、提高療效,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

中醫學是我國醫學領域的一塊瑰寶,它有著幾千年悠久的歷史,在我國古代甚至現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學習中醫四大名著能較好地瞭解到我國的中醫發展﹑成就和中醫在治療疾病方面的基本方劑﹑成效。也可以說,學習中醫四大名著是學習中醫學的必讀之書。品讀中醫經典,對《傷寒雜病論》的閱讀學習,能讓我們更好的服務患者、服務健康中國。

8月10日至10月10日,第二屆“品讀中醫經典,服務健康中國”新媒體徵文大賽系列活動,投票系統在光明日報教育部官方微信公眾號“光明微教育”開啟,網友積極參與,反響熱烈。本次新媒體徵文大賽系列活動由光明日報教育部、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聯合主辦,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分會承辦,北京龍誠自然科學研究院、山西昂生醫藥集團張仲景學院和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協辦。

光明教育工作室出品

長按識別關注 為您解讀教育中國

圖片:網路

統籌:柴如瑾

製作:張黎

你還會喜歡:

語情局

光明學人

光明講壇

項強主要是後項部拘急不柔和。後頭和後項部是太陽經脈所過,“頭項強痛”是太陽經氣受邪,經脈不利的一種表現。這個症狀是診斷太陽病的一個定位性症狀。只有後頭項強痛兼有脈浮,才可以說明是太陽經脈受邪,才可以診斷為太陽表證。“而惡寒”其中的“而”字不是表並列的。而是表進層的,翻譯為“而且一定”。原文翻譯為: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且一定會見到惡寒。而我以前的理解是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然後就會見到惡寒。太陽表證是風寒邪氣傷人體表陽氣的證候,陽氣不足,溫煦肌膚的功能司失,故惡寒。

其次,在學習《金匱要略》時,我發現全書重點論述人體感受風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如何進行辯證施治的方法。根據人體抗病力的強弱,病勢的進退緩急等方面的因素,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所表現的各種症候歸納出症候特點、病變部位、損及何髒何腑,以及寒熱趨向、邪正盛衰等作為診斷治療的依據。該書總結了前人的醫學成就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集漢代以前醫學之大成,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系統地闡述了多種外感疾病及雜病的辨證論治,理法方藥俱全,在中醫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承先啟時的作用。具體地說,《金匱要略》不僅為診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證綱領和治療方法,也為中醫臨床各科提供了辨證論治的規範。

例如,在書中我感受仲景十分注重脾胃,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出“上工治未病”的思想,治未病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這兩方面與脾胃有著密切的關係。《金匱要略》在首篇中指出:“……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湊理”,強調飲食養生的重要性;在末篇又強調“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並專設“禽獸魚蟲禁忌”和“果食菜穀禁忌”,教人飲食卻病之法,首尾呼應,前後皆示人養生中飲食調養,而“胃為水穀之海”,飲食入胃需脾胃的腐蝕消化、轉運吸收,“脾胃”尤其重要,不僅防病需要重視脾胃,在療疾的全過程也不可忽視,足見仲景重視脾胃之意。既病防變,首先言脾 若已患疾病,則應在疾病初期即及時治療,或根據疾病的傳變規律預先採取措施,防止疾病的擴大蔓延。首篇中開宗明義:“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條文既可理解是舉例,但也說明既病防變,則當先實脾,強調在疾病即將發生傳變的關鍵時機調補脾胃是很有意義的,因為脾胃是後天之本,關係到人體體質的強弱、正氣的盛衰,與疾病的傳變有著根本的聯繫。學習《金匱要略》,可認識到仲景對待疾病,重在預防,防病重點,重在脾旺;若已發病,視其正氣盛衰而治,並強調理脾胃,創立了豐富的治療脾胃的方法;對於其它臟腑之病,也多從脾胃論治;對疑難雜證、久病不愈對也可從脾胃入手,對在藥物的選擇、配伍、用法、用量、服法、服藥時機、服藥時間以及藥後調護等方面,無不貫穿著照顧脾胃,重視胃氣的“脾胃觀“思想,對臨床治療疾病有很高指導意義,對我們在臨床上開拓思路、提高療效,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

中醫學是我國醫學領域的一塊瑰寶,它有著幾千年悠久的歷史,在我國古代甚至現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學習中醫四大名著能較好地瞭解到我國的中醫發展﹑成就和中醫在治療疾病方面的基本方劑﹑成效。也可以說,學習中醫四大名著是學習中醫學的必讀之書。品讀中醫經典,對《傷寒雜病論》的閱讀學習,能讓我們更好的服務患者、服務健康中國。

8月10日至10月10日,第二屆“品讀中醫經典,服務健康中國”新媒體徵文大賽系列活動,投票系統在光明日報教育部官方微信公眾號“光明微教育”開啟,網友積極參與,反響熱烈。本次新媒體徵文大賽系列活動由光明日報教育部、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聯合主辦,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分會承辦,北京龍誠自然科學研究院、山西昂生醫藥集團張仲景學院和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協辦。

光明教育工作室出品

長按識別關注 為您解讀教育中國

圖片:網路

統籌:柴如瑾

製作:張黎

你還會喜歡:

語情局

光明學人

光明講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