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早睡早起身體好?這是錯誤的!

從小我們就聽一句話

早睡早起身體好

還有諸如此類的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小的時候

覺得這樣還是很正常的

但是隨著年齡慢慢增長

睡覺和起床時間也拖得越來越晚

尤其是在大學時期

達到了一個巔峰

但是, 早睡早起這個諺語

遭到了權威資料分析的挑戰

因為有學者表示

早睡早起就是一句

徹頭徹尾的廢話

在國外大學Final期間

許多人都會選擇熬夜複習

這得到了權威教授的支持

牛津教授:推遲上學時間, 可提高成績

牛津大學的這位學者叫Paul Kelley

他的一項研究表明

10歲的孩子自然睡醒的時間是6點半

16歲時是8點

18歲時則是9點

論文中指出

不同年齡段的人群

有著不同的睡眠時間

“比如, 對於一些孩子

7點叫醒他們

相當於把50多歲的老師

在4點半叫醒。 ”

除了睡眠時刻表跟年齡

有著直接的關係以外

Paul教授表示

10歲兒童在上午8:30之後

才能專注地學習

16歲的青少年在10點之後

開始學習才能有最好的效果

大學生應該從上午11點之後開始學習

他表示, 只要學校

能夠按照這個模式去進行授課

除了時間安排

不用做任何調整的情況下

學生的成績至少會提高10%

他曾是一所中學的校長

在他上學時間

從上午8:30推遲到上午10點之後

獲得高分的學生人數增加了19%

尤其是針對現在的青少年

生物鐘設定基本上是在午夜時分

才會產生困倦的情緒

這個時候自然地去睡覺

然後睡到上午10點左右

這樣才能確保這些年輕人

精神完全清醒、注意力集中

Paul教授並不是唯一一個

提出早睡早起存在問題的學者

之前美國兒科學會同樣表示

早睡早起這種事情

對於學習沒什麼益處

該學會曾建議

初中和高中將第一堂課

開始時間推遲至8:30或者更晚

並建議睡8.5至9.5小時

使學校的課程時間安排

和青少年的自然生物鐘協調

為了驗證自然生物鐘

能否促進學習

牛津大學對英國100家學校

幾萬學生展開了調查

為了配合這項調查

這些學生都是從10點開始上課

調查結果預計將在2018年公佈

睡不夠,不夠睡

已經成了很多國家青少年

面臨的嚴重問題

有的是因為娛樂生活過於豐富

但是大多數都是因為學習壓力過大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今年發佈的

《中國少兒十年發展狀況研究報告》

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

睡眠時間持續減少

近八成睡眠不足

這樣對於學習效率影響十分嚴重

早睡早起會影響學習、工作效率

Paul教授認為:

朝九晚五的上班時間

是違背生理節奏的

而且是十分不合理的

這一強制規定的上班時間

和人體本身的自然生物鐘存在分歧

也就是說,很多人

在強迫自己的身體早睡早起

這樣會對他們的工作表現、情緒

和精神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

更別提現在很多工作都要起得更早

他說,55歲以下的成人

工作時間應在上午10點

而不是9點

10點之前開始工作可能導致

員工生病、疲憊不堪、倍感壓力

有40%的人在生理上

不適合早睡早起

美國著名雜誌《紐約客》

在二月份還報導了一項科學研究結果

有40%的人在生理上不適合早睡早起

並且將人細分成了兩種類型

按照按生物節律進行區分:

早上容易興奮的人

和晚上容易興奮的人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早起鳥和夜貓子

顧名思義,早起鳥這一類人

在早上效率更高更能掌控自己

無論是情緒還是思維

這類人在早上效率奇高

但是到了晚上

往往開始思緒混沌,精神萎靡

而夜貓子的黃金時間則在晚上

這個時間段他們思緒發散

精神集中,情緒興奮

反倒是早上的他們,根本起不來床

強迫自己起來,也只能是

渾渾噩噩的浪費時間

對於人體控制睡眠的機制

科學家們普遍認為是由兩套系統決定的

一套是調控睡眠需求的睡眠狀態

它決定你活躍時間是早上還是晚上;

另外一套系統

則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生物鐘

它們能否和諧共處是個未知數

尤其對於“夜貓族”來說

可能身體節律已經困得不行了

生物鐘卻會淡定地告訴你:

少年,該起床了!

每天處於這樣分裂狀態的人

可能會在低效中度過每一個困倦的早晨

基因決定你是“早起鳥”

還是“夜貓子”?

你到底是“早起鳥”還是“夜貓子”?

根本決定因素在於你的基因

據睡眠專家尼爾.斯坦利稱

已經有6種基因被認為

和睡眠類型有關

舉個例子

有一個名為DEC2的基因

有獨特功能:

它的表達受到生物鐘的調節

而表達出的蛋白質

又會反過來影響睡眠的時長

基因是人體自帶的一種固有天賦

強迫改變的話

比如,作為早起鳥的你

強迫自己變成一個夜貓子

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強迫自己這樣去做

換來的結果就是

注意力消散,精神不集中

長時間下來就會導致記憶力減退

思維緩慢等一系列症狀

所以,不是你能熬夜

就代表會學習好

也不是你能熬夜

就代表工作效率高

你適合在什麼時間段睡覺

什麼時間段睡得最香

都是基因決定的

晚睡能變聰明?

不,只是聰明人睡得晚

其實,一直以來

睡得早和睡得晚

到底哪一種對人體更有益處

一直都在爭論

早睡派和晚睡派的口水

就沒有停過,今天你發一個論文

明天我必然要用別的資料懟回去

日本還有個專門的

“早起心身醫學研究所”

跟晚睡黨死磕到底

真是你來我往,好不熱鬧

其實,在上個世紀

悉尼大學就已經參與到

睡眠問題的研究中了

悉尼大學的心理學家和美國空軍合作

研究睡眠時間早晚對智力的影響

結果,研究發現

夜貓子的記憶力和記憶敏捷度

也就是記憶速度要更強一些

2007年,義大利研究人員

提出了另一個議題

夜貓子的創造力

高於早起鳥型的人

從科學角度來分析這種現象

夜貓子型的人

更習慣用右腦從事創造活動

而早起鳥型的人

更擅長用左腦從事邏輯思考

進化心理學家金澤哲

認為智商高的人

更能適應晚上的工作節奏

不過把控各種因素之後

由於智商差異造成的睡眠時間

早晚也比較微小了

2014年的搞笑諾貝爾獎

就頒給了一個關於晚睡的研究

研究發現晚睡的人

雖然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得更好

但更容易有自戀、控制欲

和心理變態的傾向……

晚睡也需要睡得好

其實,很早以前

人們一直在討論

深度睡眠和淺度睡眠的問題

有些人每天只睡4-5個小時

依然神采奕奕,精神飽滿

比如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

在工作日時間裡

每天晚上只睡4個小時

白天依舊可以保持

極高的工作狀態和旺盛的精力

同樣是因為基因問題

2012年美國癌症協會

公佈了一項長達6年的大型研究結果

通過追蹤發現死亡率最低的

是每晚平均睡7個小時的人

名列第二的人每晚平均睡6個小時

而人們傳統認知中的

“8小時最佳睡眠”擁有者

竟然比每晚睡七小時的人

死亡率高出12%

而另一項哈佛的研究證明

每晚睡9-11小時的人

會產生記憶障礙

而且比堅持睡8小時的人

更有可能患上心臟病

所以,睡得多,不代表睡得好

睡得多更不代表身體好

最後的論證問題

又回到了最初的那個點上:

早睡早起這句諺語不一定就是正確的

具體的情況

還要取決於基因問題

是不是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為啥我一直學習不好

就因為我天天起的太早了

睡不夠,不夠睡

已經成了很多國家青少年

面臨的嚴重問題

有的是因為娛樂生活過於豐富

但是大多數都是因為學習壓力過大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今年發佈的

《中國少兒十年發展狀況研究報告》

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

睡眠時間持續減少

近八成睡眠不足

這樣對於學習效率影響十分嚴重

早睡早起會影響學習、工作效率

Paul教授認為:

朝九晚五的上班時間

是違背生理節奏的

而且是十分不合理的

這一強制規定的上班時間

和人體本身的自然生物鐘存在分歧

也就是說,很多人

在強迫自己的身體早睡早起

這樣會對他們的工作表現、情緒

和精神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

更別提現在很多工作都要起得更早

他說,55歲以下的成人

工作時間應在上午10點

而不是9點

10點之前開始工作可能導致

員工生病、疲憊不堪、倍感壓力

有40%的人在生理上

不適合早睡早起

美國著名雜誌《紐約客》

在二月份還報導了一項科學研究結果

有40%的人在生理上不適合早睡早起

並且將人細分成了兩種類型

按照按生物節律進行區分:

早上容易興奮的人

和晚上容易興奮的人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早起鳥和夜貓子

顧名思義,早起鳥這一類人

在早上效率更高更能掌控自己

無論是情緒還是思維

這類人在早上效率奇高

但是到了晚上

往往開始思緒混沌,精神萎靡

而夜貓子的黃金時間則在晚上

這個時間段他們思緒發散

精神集中,情緒興奮

反倒是早上的他們,根本起不來床

強迫自己起來,也只能是

渾渾噩噩的浪費時間

對於人體控制睡眠的機制

科學家們普遍認為是由兩套系統決定的

一套是調控睡眠需求的睡眠狀態

它決定你活躍時間是早上還是晚上;

另外一套系統

則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生物鐘

它們能否和諧共處是個未知數

尤其對於“夜貓族”來說

可能身體節律已經困得不行了

生物鐘卻會淡定地告訴你:

少年,該起床了!

每天處於這樣分裂狀態的人

可能會在低效中度過每一個困倦的早晨

基因決定你是“早起鳥”

還是“夜貓子”?

你到底是“早起鳥”還是“夜貓子”?

根本決定因素在於你的基因

據睡眠專家尼爾.斯坦利稱

已經有6種基因被認為

和睡眠類型有關

舉個例子

有一個名為DEC2的基因

有獨特功能:

它的表達受到生物鐘的調節

而表達出的蛋白質

又會反過來影響睡眠的時長

基因是人體自帶的一種固有天賦

強迫改變的話

比如,作為早起鳥的你

強迫自己變成一個夜貓子

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強迫自己這樣去做

換來的結果就是

注意力消散,精神不集中

長時間下來就會導致記憶力減退

思維緩慢等一系列症狀

所以,不是你能熬夜

就代表會學習好

也不是你能熬夜

就代表工作效率高

你適合在什麼時間段睡覺

什麼時間段睡得最香

都是基因決定的

晚睡能變聰明?

不,只是聰明人睡得晚

其實,一直以來

睡得早和睡得晚

到底哪一種對人體更有益處

一直都在爭論

早睡派和晚睡派的口水

就沒有停過,今天你發一個論文

明天我必然要用別的資料懟回去

日本還有個專門的

“早起心身醫學研究所”

跟晚睡黨死磕到底

真是你來我往,好不熱鬧

其實,在上個世紀

悉尼大學就已經參與到

睡眠問題的研究中了

悉尼大學的心理學家和美國空軍合作

研究睡眠時間早晚對智力的影響

結果,研究發現

夜貓子的記憶力和記憶敏捷度

也就是記憶速度要更強一些

2007年,義大利研究人員

提出了另一個議題

夜貓子的創造力

高於早起鳥型的人

從科學角度來分析這種現象

夜貓子型的人

更習慣用右腦從事創造活動

而早起鳥型的人

更擅長用左腦從事邏輯思考

進化心理學家金澤哲

認為智商高的人

更能適應晚上的工作節奏

不過把控各種因素之後

由於智商差異造成的睡眠時間

早晚也比較微小了

2014年的搞笑諾貝爾獎

就頒給了一個關於晚睡的研究

研究發現晚睡的人

雖然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得更好

但更容易有自戀、控制欲

和心理變態的傾向……

晚睡也需要睡得好

其實,很早以前

人們一直在討論

深度睡眠和淺度睡眠的問題

有些人每天只睡4-5個小時

依然神采奕奕,精神飽滿

比如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

在工作日時間裡

每天晚上只睡4個小時

白天依舊可以保持

極高的工作狀態和旺盛的精力

同樣是因為基因問題

2012年美國癌症協會

公佈了一項長達6年的大型研究結果

通過追蹤發現死亡率最低的

是每晚平均睡7個小時的人

名列第二的人每晚平均睡6個小時

而人們傳統認知中的

“8小時最佳睡眠”擁有者

竟然比每晚睡七小時的人

死亡率高出12%

而另一項哈佛的研究證明

每晚睡9-11小時的人

會產生記憶障礙

而且比堅持睡8小時的人

更有可能患上心臟病

所以,睡得多,不代表睡得好

睡得多更不代表身體好

最後的論證問題

又回到了最初的那個點上:

早睡早起這句諺語不一定就是正確的

具體的情況

還要取決於基因問題

是不是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為啥我一直學習不好

就因為我天天起的太早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