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高職進入創優新時期!各大院校如何才能對症下藥,趕超對手?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進入優質校建設的新時期, 目前多數省份已經啟動優質校建設專案。 在優質校申報過程中, 一個很關鍵的環節是衡量院校自身當前的建設水準,

採取標杆管理的方法, 與國內、行業內先進高職院校進行對標分析, 不失為一個可行的參考辦法。

通覽多個省份的優質校建設申報書不難發現, 申報院校首先需衡量、描述自身的建設現狀, 也就是自我論證建設優質校的基礎。 這其中的難度在於, 如何科學、有依據地說明自身在本省乃至全國範圍內的大概水準, 核心指標跟先進院校、同類高職院校、全國平均水準相比是否有優勢或者差距, 優勢或者差距隨著時間變化是在擴大還是縮小。 從這個角度來說, 應用標杆分析可以直接地將自身與標杆進行對標, 從而為高職院校判斷現階段建設水準, 進行差距分析提供實證參考。

標杆管理(Bench marking)是組織管理中的常用方法, 是一項系統、持續性的評估過程。 其內涵是通過不斷將本組織的各項活動與從事該活動最佳者進行比較, 從而發現差距, 獲得改進資訊, 進而持續、系統地提升自身組織績效。 歐美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將標杆管理方法引入高等教育領域, 在提高高校管理水準的同時帶動了高等教育品質的提升。

一般在具體實踐中, 開展標杆分析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難點。

第一, 建立普遍認可的、具備典型觀測、改進價值的指標體系。 在優質校建設過程中, 對多個省份的優質校建設方案進行詞頻分析發現, “體制機制創新”“優勢專業集群”“師資隊伍建設”“資訊化”“國際合作”“品質保證”等專案普遍受到關注,

而且與高職品質年報中多個維度有明顯的交集。 因此, 基於優質校建設的共識, 建立指標體系可行性高、參考價值大。

第二, 根據指標體系收集到公開的、科學的、可信的指標資料。 在此之前, 國內高職院校在資料統計方面往往存在口徑不一、資料透明度相對不高的情況, 導致標杆分析改進資訊含金量不足或核心觀測點收集不到資料。 高職品質年報制度為此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 一方面核心指標代表性強, 受到權威認可;一方面填報資料口徑統一、集中公開, 且部分院校已經積累了多年的資料。

標杆院校的選取原則

一般的標杆選取有最優性、相似性、可行性三個基本原則。 在實踐上, 出於服務于水準衡量、差距分析這一最終目的的綜合考慮,

往往需要多個類型的標杆院校以及同群體平均水準等參照系。 高職院校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取一到兩個綜合類的標杆, 以及兩到三個同行業的標杆, 同時加入群體平均數、中位數輔助判斷。 在具體院校的選取上, 優先考慮區域經濟環境與行業環境, 以保證標杆分析的參考價值。 例如, 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高校林立, 高職院校服務社會面臨較為激烈的競爭, 服務能力受到一定制約, 在標杆的選取上, 不能忽視這一點。

標杆分析的模型

一般而言, 各個省份的優質校建設方案中會明確提出建設任務/項目, 整個指標體系可圍繞各專案構建一級指標, 依據具體內容選取二級指標, 在二級指標的基礎上可進一步細化觀測點選取三級指標, 同時綜合標杆分析資料收集的可行性與指標代表性對三級指標進行遴選, 從而建立指標體系。 這是一個常規思路, 然而從分析、改進的角度來說, 還需要一個分析的模型。

舉例來說, 一個很常見的投入-產出模型, 將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分類並進行關聯分析,從而系統地判斷差距,衡量改進的重要性。在三級指標的選取上,不僅要著眼於當前的組織績效,更要通過相關指標,判斷該指標未來發展的驅動力。也就是說,需要進行結果型指標與驅動型指標的區分,從而觀測發展的潛力。例如,在師資分析部分,某校選取生師比、雙師素質專任教師比例兩個結果型指標,作為師資實力的核心觀測點。如圖1所示,分析發現,本校師資在數量上、結構上與標杆院校存在一定差距。一般來說,本校教師培訓與培養是師資優化的關鍵之一。因此,選取專任教師人均省級培訓量分析未來發展的驅動力,發現本校與標杆院校基本持平。綜合來看,這仍然是本校下一步需要重點關注的環節。

常用的分析方法

標杆分析中的具體資料分析方法多種多樣,下文介紹其中常用的兩種。

四分位分析方法。四分位數(Quartile),指的是把群體中所有指標數值由小到大排列並分成四等份,處於三個分割點位置的數值。四分位分析方法,即通過自身與四分位數以及極值的對比,判斷自身所處位置的方法。如圖2所示,某高職院校為了衡量自身對本地的人才貢獻水準,選取了畢業生本地就業比例這一指標來輔助說明。學校選取了四所學校作為標杆,同時收集了多所同類型院校的資料,利用四分位元分析法制作出箱線圖。對比分析發現,與標杆院校相比,本校落後於三所標杆院校,領先一所標杆院校。與此同時,本校介於中位數與四分之三位數之間,這意味著本校該指標在同類院校的排名在前50%至75%之間,因此是本校申請、建設優質校在服務貢獻環節的可能改進方向之一。

時間序列分析方法,即通過總結指標數值與時間先後順序關係規律,從而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判斷與預測的方法。如圖3所示,某職業院校在本校師資維度選取生師比指標進行分析,收集了近五年標杆院校生師比資料。分析發現,本校連續五年生師比基本保持穩定,近三年連續高於兩所標杆院校。從趨勢上來看,本校生師比一直保持穩定,近期來看低於標杆院校且沒有趕超優化的趨勢,當積累到足夠年限資料的時候,可進一步採取擬合等方法實現對未來的預測。初步來看,改善生師比是本校下一步建設優質校、追趕標杆院校可能需要關注的方面。

總結

實踐多次證明,標杆分析可以通過具象化自身與目標在不同維度的差距,明確改進的路徑,達到提升競爭優勢的目的。在優質校申報與建設過程中,可以為高職院校衡量當前建設水準,判斷建設關鍵領域提供典型的參考價值。與此同時,高職品質年報的公開資料為高職建設優質校進行標杆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契機,為高職院校建設優質校制定建設、趕超方案提供了可靠的實證依據。

主要參考文獻:

《關於編制和報送高等職業教育品質年度報告(2017)的通知》(教職成司函〔2016〕121號)

將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分類並進行關聯分析,從而系統地判斷差距,衡量改進的重要性。在三級指標的選取上,不僅要著眼於當前的組織績效,更要通過相關指標,判斷該指標未來發展的驅動力。也就是說,需要進行結果型指標與驅動型指標的區分,從而觀測發展的潛力。例如,在師資分析部分,某校選取生師比、雙師素質專任教師比例兩個結果型指標,作為師資實力的核心觀測點。如圖1所示,分析發現,本校師資在數量上、結構上與標杆院校存在一定差距。一般來說,本校教師培訓與培養是師資優化的關鍵之一。因此,選取專任教師人均省級培訓量分析未來發展的驅動力,發現本校與標杆院校基本持平。綜合來看,這仍然是本校下一步需要重點關注的環節。

常用的分析方法

標杆分析中的具體資料分析方法多種多樣,下文介紹其中常用的兩種。

四分位分析方法。四分位數(Quartile),指的是把群體中所有指標數值由小到大排列並分成四等份,處於三個分割點位置的數值。四分位分析方法,即通過自身與四分位數以及極值的對比,判斷自身所處位置的方法。如圖2所示,某高職院校為了衡量自身對本地的人才貢獻水準,選取了畢業生本地就業比例這一指標來輔助說明。學校選取了四所學校作為標杆,同時收集了多所同類型院校的資料,利用四分位元分析法制作出箱線圖。對比分析發現,與標杆院校相比,本校落後於三所標杆院校,領先一所標杆院校。與此同時,本校介於中位數與四分之三位數之間,這意味著本校該指標在同類院校的排名在前50%至75%之間,因此是本校申請、建設優質校在服務貢獻環節的可能改進方向之一。

時間序列分析方法,即通過總結指標數值與時間先後順序關係規律,從而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判斷與預測的方法。如圖3所示,某職業院校在本校師資維度選取生師比指標進行分析,收集了近五年標杆院校生師比資料。分析發現,本校連續五年生師比基本保持穩定,近三年連續高於兩所標杆院校。從趨勢上來看,本校生師比一直保持穩定,近期來看低於標杆院校且沒有趕超優化的趨勢,當積累到足夠年限資料的時候,可進一步採取擬合等方法實現對未來的預測。初步來看,改善生師比是本校下一步建設優質校、追趕標杆院校可能需要關注的方面。

總結

實踐多次證明,標杆分析可以通過具象化自身與目標在不同維度的差距,明確改進的路徑,達到提升競爭優勢的目的。在優質校申報與建設過程中,可以為高職院校衡量當前建設水準,判斷建設關鍵領域提供典型的參考價值。與此同時,高職品質年報的公開資料為高職建設優質校進行標杆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契機,為高職院校建設優質校制定建設、趕超方案提供了可靠的實證依據。

主要參考文獻:

《關於編制和報送高等職業教育品質年度報告(2017)的通知》(教職成司函〔2016〕121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