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成立不到30年,這所大學竟放豪言要躋身世界一流!

北京師範大學原校長、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曾說, “一流本科教育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基礎”。 一所“家底”不算雄厚、以本科教育為主的年輕大學, 提出力爭在年滿30歲之際成長為一所世界領先的科技大學。 這所學校如何實現自己的“一流”夢?

1988年才成立的悉尼科技大學, 前身是成立於1964年的新南威爾士理工學院。 1990年澳大利亞技術和成人教師教育研究所與Kuring-gai高等教育學院併入該校, 現在悉尼科技大學已發展為澳大利亞規模最大的大學之一, 目前擁有超過3萬名全日制在校生, 其中約2.3萬人是本科生。

就是這樣一所“家底”不算雄厚、以本科教育為主的年輕大學, 大膽地提出力爭在2018年年滿30歲之際, 成長為一所世界領先的科技大學。 為實現這個目標, 學校使用新的學習模式, 積極推動教學設施的升級改造。 2013年, 悉尼科技大學在泰晤士世界年輕大學排行榜上位列第83位, 2017年已躍升至第11位……這一切的發生, 可能還要從十年前的一次學生滿意度調查說起。

取之於教學, 用之於教學

2007年, 悉尼科技大學進行了一次學生滿意度調查, 結果喜憂參半。 可喜的是, 學校總體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但根據學生的回饋, 學校仍存在學習空間“很重要”但“水準低”的問題, 這引起了學校管理層的重視。

此時恰逢學校因為卓越的教學成績和極高的學生成功率, 從2007年起連續三年在學習及教學表現基金的評比中被評為最佳大學, 獲得了將近1400萬美元的獎金。 於是學校管理層決定將其中一部分資金用於改善教學, 主要圍繞學生、課程、學習技術和學習空間四個主要領域進行, 並由學校教育和學習委員會負責組建相應的四個工作小組。

學生小組主要對生源情況和在校生學習狀態進行審查, 結果發現悉尼科技大學的學生總體上經濟並不富裕, 除了需要直接接受指導, 很少有學生願意留在校園裡, 而且學生來校的天數甚至從每週五次下降到每週三次。

課程小組的工作重點是開發基於悉尼科技大學學習模式的課程, 這種學習模式具有三個重要特徵:1.基於實踐導向的教學;2.具有研究啟示;3.國際化。 課程小組建議擴大實踐導向學習和實境學習範圍, 包括基於工作的學習和基於問題的活動、模擬, 以及真實和虛擬的實地考察。 小組還鼓勵關注畢業生素質發展情況, 比如合作溝通、國際化和跨文化交往能力等。

作為對課程小組工作的支持, 學校每年為課程改革和創新提供來自學習及教學表現基金的獎金支援, 其中大部分都用於教師團隊基於悉尼科技大學學習模式重新設計課程, 並開始在核心的本科課程中培養畢業生素養, 小部分用於資助學術人員自下而上地進行課程創新。

學習技術小組承擔了選擇、使用可用於進一步支援學習、完善課程的數位工具的責任。 其提出的建議包括使用工具記錄基於工作的學習和實習狀況, 使用軟體評估畢業生素質, 以及使用一款應用程式進行自我評估和同行評議。

學習空間小組對現有學習空間的使用情況進行調查, 同時收集其他高校中具有示範性的學習空間資訊,

根據大學生的特點和對課程的期待提出空間改造建議。 該小組請學生用照片的形式記錄下他們認為目前校內最好的和最差的學習空間, 並說明原因。 之後再將學生回饋與之前選定的最佳設計相結合, 對五個現有學習空間進行試點改造。

其中四個試點專案是對非正式學習空間的翻新, 學生可以在這些地方學習、放鬆並進行各種活動。 一個試點項目則要重新設計一個正式的學習空間, 專門用於小組作業而非大型講座。 這個學習空間必須支援所有小組可共用可視教具, 以及使用尖端的電腦應用程式。 這種改造無疑為課程小組希望推廣的授課形式——減少大型講座, 增加主動性強且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充分的條件支持。

以上四個小組的工作也促成了悉尼科技大學隨後提出的一個重大改革舉措——Learning2014倡議。

斥資12億美元的系列舉措

Learning2014倡議開始於四個小組的調查和試點工作。當小組先在正式和非正式的學習空間完成一系列試驗後,便將工作重點轉向這個大型的、耗資12億美元的改革舉措中,在花大力氣重新設計課程、改善學生體驗的同時,對校園建築進行升級。Learning2014倡議由多項舉措組成,下面就為讀者介紹其中重要的活動。

●基於悉尼科技大學學習模式開發或改造課程

悉尼科技大學傳統上側重於基於實踐的學習,但Learning2014倡議中提出要依據新的悉尼科技大學學習模式開發新的課程,或對現有的課程進行改造。

例如互動媒體與學習研究協會是學校中一個教師發展組織,在其為教師提供的一系列服務中,就包括對課程開發、改造的支援。他們通過幫助教師重新設計課程,讓線上教學和面對面教學形成最佳組合,更好地支援學生學習。協會還通過舉辦研討會向教師介紹改進學習的方法和技術,並在授課中使之得以實現。

●為工程、商業和科學學科建造的新建築

設計並建造七座新建築是悉尼科技大學Learning2014倡議中另一個十分重要的舉措。應該說,所有新建築都是圍繞悉尼科技大學學習模式設計的,以便成功地講授新課程和開展與之相關的課堂實踐。建築內部的設計中使用了可寫字的牆、靈活可彎曲的傢俱、一系列AV技術的講臺……隨著傢俱和屏風的移動,空間可以被靈活分隔、重置,使之支持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如小組討論、研討會、專案工作,或是將講座、演示和小組工作進行組合的學習活動。

周澤榮博士樓是悉尼科技大學七棟新建建築中十分著名的一座,為學校商學院提供教學、學習、研究和辦公場所。樓裡開闢大量公共區域,包括學生休閒室、咖啡館以及戶外屋頂露臺等,於2015年2月正式啟用。

●使用現有最佳技術支援學習

作為一所以技術為重點的大學,悉尼科技大學致力於使用最先進的技術優化學習環境,並支援研究與學習。因此在這所學校的學生必須熟悉基本工具,瞭解與其學習領域相關的特定工具的專業知識。同時學生也需要接觸各種最新的工具,並盡可能熟練地使用它們。但要說明的是,技術不僅僅是研究和學習的內容,它還是組成整個學習系統的要件之一,扮演著輔助學習的角色。除了學生,學校也支持和鼓勵教師使用新技術。這意味著IT團隊對於悉尼科技大學的成功至關重要,同時也給這個團隊增加了“負擔”。如何訂制時間表,如何應對技術挑戰,特別是在對技術支援需求可能超過IT團隊能力的初期,壓力尤其大。

改革的成績與挑戰

雖然悉尼科技大學的一系列舉措尚處於早期階段,但有跡象顯示成效初現。如對經過新建和改造學習空間的使用後評價表明,學生更加頻繁地使用學習空間,並且對空間的評價很高。而且學生之間也更積極地交流學術方面的問題。在澳大利亞大學體驗調查中,悉尼科技大學學生的學習參與度顯著優於國內高校平均水準,說明該校學生的團隊協作、互動學習經歷更豐富。

另一個直觀的體現是,學校在多個久負盛名的世界大學排名中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如在2018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176位,進入2018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前250頂尖大學之列。尤其是在建校不足50年的年輕大學裡,悉尼科技大學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如在2018QS全球年輕大學排名中名列全球第8位,2017泰晤士年輕大學排名中位列第15位。

但改革的過程從不缺少挑戰,悉尼科技大學這方面的經歷同樣值得分享。首先一個問題是如何幫助教師平衡教學與科研的時間。由於大學教師晉升標準中,教學和科研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所以一些教師會擔心如果花費在課程與教學改革上的時間過多會擠佔科研時間,使科研生產力降低,這無疑不利於晉升。

其次,並不是所有教師都對課程與教學改革持認可的態度。不同學院、不同學科的教師對改革的接受程度存在差異。比如在商學、工程等學科,大多數教師願意積極探索更具創新性和實踐性的課堂策略,但如新聞學領域的教師則不是特別相信值得花時間去做這些事。而且相比之下,已經對學科進行重新設計,或是正在經過改造過的學習空間教學的教師,對使用新的教學方法表現得更積極一些。

另外,改革的推進速度也會給工作的開展帶來一定的困擾。一方面,要給相關技術支援人員充足的時間做好準備。另一方面,還要儘量滿足教師希望儘快使用經過升級改造的學習空間的需求,而且還需要為新的學習空間配備足夠的支持人員。如果以上提及的這些問題無法得以很好的解決,課程及教學改革就無法順利進行。

主要參考文獻:

[1]Foster N F,Mulhern C.Making a Place for Curricular Transform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EB/OL].ITHAKA, 2015-08-17.

[2]悉尼科技大學網站

麥可思研究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對於使用產生的一切侵權問題,我們將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專注高等教育,微信搜索“麥可思研究”查看更多內容。

以上四個小組的工作也促成了悉尼科技大學隨後提出的一個重大改革舉措——Learning2014倡議。

斥資12億美元的系列舉措

Learning2014倡議開始於四個小組的調查和試點工作。當小組先在正式和非正式的學習空間完成一系列試驗後,便將工作重點轉向這個大型的、耗資12億美元的改革舉措中,在花大力氣重新設計課程、改善學生體驗的同時,對校園建築進行升級。Learning2014倡議由多項舉措組成,下面就為讀者介紹其中重要的活動。

●基於悉尼科技大學學習模式開發或改造課程

悉尼科技大學傳統上側重於基於實踐的學習,但Learning2014倡議中提出要依據新的悉尼科技大學學習模式開發新的課程,或對現有的課程進行改造。

例如互動媒體與學習研究協會是學校中一個教師發展組織,在其為教師提供的一系列服務中,就包括對課程開發、改造的支援。他們通過幫助教師重新設計課程,讓線上教學和面對面教學形成最佳組合,更好地支援學生學習。協會還通過舉辦研討會向教師介紹改進學習的方法和技術,並在授課中使之得以實現。

●為工程、商業和科學學科建造的新建築

設計並建造七座新建築是悉尼科技大學Learning2014倡議中另一個十分重要的舉措。應該說,所有新建築都是圍繞悉尼科技大學學習模式設計的,以便成功地講授新課程和開展與之相關的課堂實踐。建築內部的設計中使用了可寫字的牆、靈活可彎曲的傢俱、一系列AV技術的講臺……隨著傢俱和屏風的移動,空間可以被靈活分隔、重置,使之支持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如小組討論、研討會、專案工作,或是將講座、演示和小組工作進行組合的學習活動。

周澤榮博士樓是悉尼科技大學七棟新建建築中十分著名的一座,為學校商學院提供教學、學習、研究和辦公場所。樓裡開闢大量公共區域,包括學生休閒室、咖啡館以及戶外屋頂露臺等,於2015年2月正式啟用。

●使用現有最佳技術支援學習

作為一所以技術為重點的大學,悉尼科技大學致力於使用最先進的技術優化學習環境,並支援研究與學習。因此在這所學校的學生必須熟悉基本工具,瞭解與其學習領域相關的特定工具的專業知識。同時學生也需要接觸各種最新的工具,並盡可能熟練地使用它們。但要說明的是,技術不僅僅是研究和學習的內容,它還是組成整個學習系統的要件之一,扮演著輔助學習的角色。除了學生,學校也支持和鼓勵教師使用新技術。這意味著IT團隊對於悉尼科技大學的成功至關重要,同時也給這個團隊增加了“負擔”。如何訂制時間表,如何應對技術挑戰,特別是在對技術支援需求可能超過IT團隊能力的初期,壓力尤其大。

改革的成績與挑戰

雖然悉尼科技大學的一系列舉措尚處於早期階段,但有跡象顯示成效初現。如對經過新建和改造學習空間的使用後評價表明,學生更加頻繁地使用學習空間,並且對空間的評價很高。而且學生之間也更積極地交流學術方面的問題。在澳大利亞大學體驗調查中,悉尼科技大學學生的學習參與度顯著優於國內高校平均水準,說明該校學生的團隊協作、互動學習經歷更豐富。

另一個直觀的體現是,學校在多個久負盛名的世界大學排名中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如在2018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176位,進入2018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前250頂尖大學之列。尤其是在建校不足50年的年輕大學裡,悉尼科技大學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如在2018QS全球年輕大學排名中名列全球第8位,2017泰晤士年輕大學排名中位列第15位。

但改革的過程從不缺少挑戰,悉尼科技大學這方面的經歷同樣值得分享。首先一個問題是如何幫助教師平衡教學與科研的時間。由於大學教師晉升標準中,教學和科研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所以一些教師會擔心如果花費在課程與教學改革上的時間過多會擠佔科研時間,使科研生產力降低,這無疑不利於晉升。

其次,並不是所有教師都對課程與教學改革持認可的態度。不同學院、不同學科的教師對改革的接受程度存在差異。比如在商學、工程等學科,大多數教師願意積極探索更具創新性和實踐性的課堂策略,但如新聞學領域的教師則不是特別相信值得花時間去做這些事。而且相比之下,已經對學科進行重新設計,或是正在經過改造過的學習空間教學的教師,對使用新的教學方法表現得更積極一些。

另外,改革的推進速度也會給工作的開展帶來一定的困擾。一方面,要給相關技術支援人員充足的時間做好準備。另一方面,還要儘量滿足教師希望儘快使用經過升級改造的學習空間的需求,而且還需要為新的學習空間配備足夠的支持人員。如果以上提及的這些問題無法得以很好的解決,課程及教學改革就無法順利進行。

主要參考文獻:

[1]Foster N F,Mulhern C.Making a Place for Curricular Transform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EB/OL].ITHAKA, 2015-08-17.

[2]悉尼科技大學網站

麥可思研究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對於使用產生的一切侵權問題,我們將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專注高等教育,微信搜索“麥可思研究”查看更多內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