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15所中國高校的畢業生很搶手!3步開啟就業力的秘笈在此

近日,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發佈2017年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排行榜。 榜單上, 美國大學仍佔據絕對優勢, 在前10名中佔據7席。 其中加州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依次位列前三名。 英國劍橋大學排名第五, 德國慕尼克工業大學排名第八。 日本東京大學排名第九, 在亞洲高校中排名第一。

中國共有15所高校躋身該排行榜150強, 其中7所來自中國大陸, 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地區各有4所上榜, 入選學校數量和排名較去年均有所提升。 香港科技大學排名全球第12、亞洲第二;北京大學排名全球第14、亞洲第三;上海交通大學排名全球第30位。

該排行榜在社會各界引起的強烈反響可能預示著, 人們對於就業的考量並不只是聚焦在就業率這個單純的數字上, 提升畢業生綜合素養和職業能力, 提高畢業生就業力, 轉變對就業品質的評價標準已成社會共識。

高校該如何回應社會對大學生就業力培養的呼喚呢?事實上, 大學生們在大學這座象牙塔中不光需要學海做伴, 更需要的是職業規劃上的良師益友。 在這一點上, 美國的高校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動員校友, 開發社會資源, 著眼資訊與培訓。

職業規劃的重要環節——興趣探索

在美國, 傳統的通識教育理念早就認為大學最重要的育人職能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其次才是進行專業技能的訓練。 在這個時代裡通識理念仍然適用。 專項的技術都有可能被轉瞬淘汰, 但是學生的核心素養卻可能讓學生在求職過程、職場工作中保持優勢。 所以, 在大學生入學之初便將進入以人類文明、社會哲學、音樂美術、語言文學和基礎科學作為核心大綱的通識教育學習。

世界知名高等學府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都是以其精品的通識教育所著稱, 著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團隊協作、自主學習、創新精神和溝通組織能力等。 通識課程種類雖多, 但每一門背後都有詳細的技能和目標要求。 比如在一些學校, 每名本科生畢業前都有三門必修的大學英文課程, 這三門英文課最核心的訓練內容就是“有效閱讀、批判性寫作、自主學習和避免抄襲”。

這種高強度的思維和寫作訓練教會學生如何分析、辯證和自主學習;又如在堪薩斯大學教育學院, 院長明確要求每一門專業課都必須含有課題論文、小組合作、專題報告等內容,

訓練學生們的批判性思維、團隊協作精神、與人溝通的能力。

美國人才培養理念在根本上認為人需要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職業規劃同樣如此。 儘管從基礎教育階段學校就配備了職業規劃諮詢的專業導師, 但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一項調查表明, 約80%的大學新生在入學時對自己的未來職業不確定。 在美國, “探索”成了大學教育裡重要的環節, 學校鼓勵新生“廣撒網”, 通過各式各樣的探索瞭解自己的興趣。 許多大學還設置了以小班授課為主的“自我探索”“職業規劃”等新生課程, 幫助學生進行職業選擇和規劃。

同時, 大學通常允許學生在學習中進行專業的變更;即使到了大三大四, 如果學生的職業規劃或興趣發生了改變, 也可以更改專業。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這項調查同樣證實了這個事實, 調查顯示, 該校有50%的畢業生在大學期間至少換過一次專業。

如何培養“易開罐式”人才?

用人單位十分渴望技術嫺熟、熟悉職場規則、報到後就能馬上投入工作的求職者。 這就對大學的育人過程提出了十分實際的要求:要想辦法提前讓學生鍛煉技能、熟悉職場, 變成開瓶即用的“易開罐式”人才。在這裡,培養“易開罐式”的人才大致可以分成三個步驟。

首先,許多大學從大一開始就把學生派往與學校有合作的實習單位進行“觀察式學習”。觀察內容通常囊括對該職業場所運作流程、環境、人員安排的詳細記錄和思考,學生們可以通過這種接觸對該行業形成最基本的認識。

例如在哥倫比亞大學,每年校內的職業輔導中心都會集中組織新入學的學生們集中參觀聯合國、國際教育協會等國際性機構,而這些活動的協調人多為已經在這些機構任職的校友。這樣的活動不僅為在校學生們提供了很好的瞭解社會的管道,也架起了新老校友間合作的橋樑。

其次,業界的專業人士經常被邀請走進課堂與學生座談,介紹行業的最新動態,同時與學生們進行互動。哥大商學院每個學期都會安排有規律性的職業講座,其中包含通常在學年伊始舉辦的業界宣講會,也包含畢業季前的集中招聘會。無論形式如何,學校提供的資源旨在為學生打開更多的窗戶,讓同學們儘早接觸和瞭解社會與職場的實際需求。

最後,各院系設計和安排了許多全職實習專案並鼓勵學生申請參加。大學生可以通過這些實習項目獲得畢業所需的學分,而且多數項目都有老師負責指導。校方安排指導老師讓整個實習計畫變得更加可控。在實習開始前,指導老師會組織學生們進行一次行前培訓,主要設定和講解實習目標、要求和作業。學生到實習單位報到後,指導老師會定期與單位負責人取得聯繫,進行學生的實習情況考核都認為真正這樣有體系、有規劃的培訓讓我們在應聘過程中受益匪淺。

總結

大學該如何理解人才培養需要的是育人哲學層面的思考,應該是大學的核心價值所在。大學生們在大學這座象牙塔中不光需要學海做伴,更需要的是職業規劃上的良師益友。在這一點上,美國的高校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動員校友,開發社會資源,著眼資訊與培訓。要真正做好這幾點幫助學生們走入社會、順利過渡,大學需要的是模式化、制度式、可實施的操作方法。我們的高校或許可以借鑒別國的現有經驗,結合國情,積極探索並走出適合我們自己的人才培養體系。

如需瞭解麥可思就業相關服務,請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聯繫我們。

變成開瓶即用的“易開罐式”人才。在這裡,培養“易開罐式”的人才大致可以分成三個步驟。

首先,許多大學從大一開始就把學生派往與學校有合作的實習單位進行“觀察式學習”。觀察內容通常囊括對該職業場所運作流程、環境、人員安排的詳細記錄和思考,學生們可以通過這種接觸對該行業形成最基本的認識。

例如在哥倫比亞大學,每年校內的職業輔導中心都會集中組織新入學的學生們集中參觀聯合國、國際教育協會等國際性機構,而這些活動的協調人多為已經在這些機構任職的校友。這樣的活動不僅為在校學生們提供了很好的瞭解社會的管道,也架起了新老校友間合作的橋樑。

其次,業界的專業人士經常被邀請走進課堂與學生座談,介紹行業的最新動態,同時與學生們進行互動。哥大商學院每個學期都會安排有規律性的職業講座,其中包含通常在學年伊始舉辦的業界宣講會,也包含畢業季前的集中招聘會。無論形式如何,學校提供的資源旨在為學生打開更多的窗戶,讓同學們儘早接觸和瞭解社會與職場的實際需求。

最後,各院系設計和安排了許多全職實習專案並鼓勵學生申請參加。大學生可以通過這些實習項目獲得畢業所需的學分,而且多數項目都有老師負責指導。校方安排指導老師讓整個實習計畫變得更加可控。在實習開始前,指導老師會組織學生們進行一次行前培訓,主要設定和講解實習目標、要求和作業。學生到實習單位報到後,指導老師會定期與單位負責人取得聯繫,進行學生的實習情況考核都認為真正這樣有體系、有規劃的培訓讓我們在應聘過程中受益匪淺。

總結

大學該如何理解人才培養需要的是育人哲學層面的思考,應該是大學的核心價值所在。大學生們在大學這座象牙塔中不光需要學海做伴,更需要的是職業規劃上的良師益友。在這一點上,美國的高校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動員校友,開發社會資源,著眼資訊與培訓。要真正做好這幾點幫助學生們走入社會、順利過渡,大學需要的是模式化、制度式、可實施的操作方法。我們的高校或許可以借鑒別國的現有經驗,結合國情,積極探索並走出適合我們自己的人才培養體系。

如需瞭解麥可思就業相關服務,請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聯繫我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