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溫柔的心理學告訴你,如何走出喪親之痛的陰影

提起分離焦慮, 可能很多人想到的是幼稚園門口, 剛入園的小朋友抱著家長哇哇大哭的場面。 其實, 生活中最悲痛的分離焦慮大多來自喪失。 喪失重要親人, 喪失身體部分, 喪失身邊重要的事情, 甚至喪失屬於自己的一切。

汶川地震的時候, 我被邀請成為危機干預諮詢師, 二十四小時接聽來自重災區的電話。 災區人民來電中, 很多人的語言已經沒有邏輯可言, 他們翻來覆去地重複著一夜之間的變化。 “下著雨, 地上的水都是紅色, 空氣中充滿了血腥味。 ”這麼多年過去, 這是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

這就是喪失。 一夜之間很多人喪失了熟悉的環境和親人, 有很多人因接受不了而自殺, 很多人產生了嚴重的應激反應。

最悲痛的喪失莫過於重要親人喪失。

曾有人找到我, 問我可不可以用催眠幫她忘掉前不久車禍過世的丈夫。 “太痛苦了, 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做。

”她說。 我告訴她, 催眠可以幫助她走出這件事情的傷痛, 面對以後的生活。 催眠確實可以通過多次擾亂一個人的記憶而使人產生記憶偏差, 但我從不這樣做, 我希望催眠與心理學給人心靈的能量, 而不是成為逃避的手段。 就像我的老師馬博士說的:“當你多年後回憶起曾經的親人, 心中有一種淡淡的憂傷, 那也是心靈重要的體會。 ”

喪失重要親人的悲痛感是大於焦慮感的, 在催眠中有專門的悲傷處理, 幫助個案在潛意識中與重要親人告別。 我們知道, 喪失重要親人, 特別是車禍、猝死等突然喪失, 是個案沒有心理準備的, 這時候喪失者通常會經歷不能面對現實的狀態, 即使很多守在病逝親人身邊的人, 雖然心理有準備, 但一時也無法接受。 這時有的人雖然表面看著平靜, 但未完成的情緒一直壓在心裡。

我曾經接到一個個案, 他的父親已經過世好幾年, 他每次聊天還會不斷地說:“如果我父親還在那多好啊。 ”顯然, 他對於父親過世的事實還沒有完全接受。

我會用幾次催眠幫個案達到潛意識, 浮現出潛意識的親人並讓個案與親人在潛意識畫面中對話。 “父親對我說他很好, 讓我不要惦念, 他說要我好好生活。 ”我看到個案說著, 眼角流下眼淚。 幾次催眠後, 個案對我說:“我覺得內心有力量了, 如果父親在一定會高興的, 我知道他在天堂看著我。 ”

更多乾貨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書問”

書名:我是催眠師

作者:管玲, 著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定價:¥39.80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