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從中醫的角度看婦科,對症調理是關鍵

對於一些需要長時間治療的婦科疾病, 一些女性朋友會選擇中醫來進行治療。

在中醫的角度, 又是怎麼看待這些婦科病的呢?

月經不調

週期、血量、血色的改變都屬於月經不調。

從中醫的角度看, 月經不調體現在月經週期和出血的改變, 結合月經的顏色、質地及全身症狀, 從寒、熱、虛、實四個方面辨證治療。

月經不調的分型

月經先期:1.血熱型。 2.氣虛型

月經後期:1.血虛型。 2.血寒型。 3.氣滯型

調經以調理氣血、補腎、扶脾、疏肝之異為原則。

此外, 調經又當分清先病後病。 因為月經不調而生病的, 先調經;因其他疾病而引起月經不調的, 則應當先治病。

慢性盆腔炎

慢性病的出現大多繼發於急性病症, 由於治療不徹底, 病情反復而引起。

中醫學認為慢性盆腔炎主要是由於病邪內侵, 導致濕熱淤毒, 日久則氣血淤滯, 絡脈失和, 結成淤塊。

治療

濕熱淤結型:

一側或兩側小腹按壓疼痛, 白帶多並且色黃, 有異味, 月經量多, 舌質紅、苔黃膩, 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 化淤散結。

寒濕淤結型:

小腹及腰骶冷痛, 局部增加溫度則疼痛減輕, 經期或勞累後加重, 白帶清稀量多, 無臭味, 月經後期, 有血塊, 畏寒肢冷, 舌質淡或有淤點、苔白膩,

脈沉遲。

治法:溫經散寒, 化濕祛痰。

氣滯血淤:

小腹脹痛, 腰骶酸痛, 帶下量多或少, 色白質黏, 經前乳脹, 胸脅脹痛, 月經色暗, 有血塊, 舌質暗紅或邊有淤斑淤點、苔薄白, 脈弦或澀。

治法:疏肝理氣, 化淤止痛。

子宮脫垂

由於多次的生產或是一些醫源性的因素(如手術)等都有可能引起子宮脫垂。

一般在女性的盆腔裡, 會有相應的韌帶或筋膜作為支援結構來支撐盆腔裡的器官。 在懷孕和分娩過程中, 這些支援結構由於損傷或過度伸展而變弱鬆馳, 產後又沒有適當的鍛煉和休息, 韌帶和筋膜沒有恢復懷孕前狀態, 可使部分或全部盆腔器官從正常位置下降, 形成生殖道脫垂。 嚴重者甚至可使子宮脫出陰道口外, 形成生殖道完全脫垂。 這樣, 患者就會覺得有球狀物脫出陰道口外。

氣虛:表現為子宮下移或脫出, 勞累後加劇, 小腹有下墜感, 四肢無力, 白帶多、質稀色白。

腎虛:表現為子宮下脫, 腰酸腿軟, 小便頻數、夜間尤甚, 頭暈耳鳴。

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育齡婦女中十分常見的疾病,

多數的女性朋友都是在體檢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有子宮肌瘤的問題。

中醫認為本病的形成是由於氣血失調、情志內傷、肝氣鬱結、髒腹功能失和並感受外邪, 以致血澀氣逆、留滯經絡、閉塞隧道而引起臨床上的氣滯血淤、痰濕內阻症。

中醫辨證

中醫治療子宮肌瘤是以活血化淤, 散結消症為主要目地, 以次來達到止血、消瘤、恢復元氣的目的。

不論是中醫還是西醫, 在治療上都講究持之以恆。

如果在治療的時候看到那些所謂「一劑就好」「一副根除」的字樣, 請默默地繞開並且到正規的醫院就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