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每天最少現代人養生防病、生病早愈的普適秘方!必看!

文章來源/網路整理

導讀:

隨著生活節奏越來越快, 人們的生活作息往往不規律, 飲食又偏肥重厚膩, 因而出現虛火上炎、腎陰不足、水火不能交融的諸多症狀,

如失眠、痤瘡、煩躁、腰酸、乏力等。 今天教大家小小的法子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您不妨試試看。

養生篇

01 上古天真論養生

養形不如養身, 養身者,

食飲有節, 起居有常也

養身不如養神, 養神者,

不妄作勞, 持滿戒盈也

養神不如養心, 養心者,

志閑少欲, 恬淡虛無也

養心不如養性, 養性者,

提挈天地, 把握陰陽也

02 孫真人四少養生歌

口中言少, 心中事少

腹裡食少, 自然睡少

依此四少, 神仙訣了

概言之

口中言少則肺心及脾氣得養

心中事少則心脾及肝氣自調

腹裡食少則脾肝及腎氣能衡

自然睡少則五臟之精氣內蓄

五臟精氣不瀉, 六腑化物有常, 其人陰陽和合, 精滿神旺, 自然離仙家不遠矣。

03 養生雖好,

不可濫用

今見一患, 愛好養生, 平時每遇電視、電臺播放養生節目, 必認真學習、詳細記錄。 專家說:“晨起飲水能清理腸胃”, 她便無論渴否, 每晨必飲。 專家說:“傍晚撞樹可舒筋活絡”, 她便無論適否, 逢樹必撞。 專家說:“常吃綠豆能治療百病”, 她便無論需否, 每餐必食。 ……如是虔誠執行, 堅持數年, 終於越養越差, 不得已只好來就診調理。 事實上, 養生重在理念, 而不是什麼具體方法。

作為大眾, 要多的是要從養生節目中學習這種理念, 而不是只學方法。 作為媒體, 也應以普及養生理念為主, 以宣傳養生方法為輔。 並在講解方法的同時, 一定要反復強調其適應症及禁忌症。 養生雖好, 但不可濫用啊。

04 養生理念

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應當建立起這樣一種理念:

如果不小心生病了, 能點滴的就不要選擇手術, 能打針的就不要選擇點滴, 能吃藥的就不要選擇打針, 能自己調理而病癒的, 醫生也不必找。 最好的大夫, 既不是名醫, 也不是專家, 而是善於養性修身的我們自己。

養生方面:能運動就不食療, 能堅持就不偶爾,

能平和就不劇烈。 多靜坐, 常站樁, 多讀書, 少上網, 少吃飯, 早點睡, 勤改過, 多行善, 總微笑, 不生氣。

05 對的理念比對的方子更重要

小兒食積夾有外感, 與消積解表藥後病癒, 但不久諸症又作, 告知家長“若要小兒安, 三分饑與寒”之理, 孩子便很少生病。

胃陽虛水飲內停者, 與溫胃陽化水飲方後諸症俱減, 但總難除根, 細詢之, 知平素喜食水果及冷飲, 囑停之後, 諸症漸瘥。

平素痰濕濕熱內盛者, 與清熱利濕化痰方後身漸爽利, 但藥不能停, 囑停咖啡及辛辣炙煿寒涼之品、飲食清淡溫和易消化後, 不藥亦爽。

氣血陰陽俱虛而生虛勞諸症者, 對證處方治之而效緩, 囑停止晚上跑步及不可熬夜後, 方雖未變, 但身漸壯實。

虛實寒熱表裡陰陽錯綜複雜者,

遍試諸方而效皆不顯, 囑老實念佛或勤讀善書後, 諸症均減, 服方效果亦較前明顯不少。

凡此種種, 不勝枚舉。 有時, 掌握一個對的理念, 比得到一個對的方子更重要。

06 理念與方法

掌握十個好的方法, 不如學會一個對的理念。

好的方法是術, 告訴我們能做什麼。 對的理念是道, 告訴我們不能做什麼。 很多時候, 不能做什麼, 比能做什麼更重要。 養生如此, 人生亦是如此。

07 夏日飲食宜清淡溫和易消化

夏日飲食, 清淡溫和易消化者佳。 經雲:“天之大寶, 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 唯此一息真陽。 ”夏日炎炎, 陽氣在外, 身熱汗出, 中陽乃虛。 此時須謹慎調攝, 切不可貪涼飲冷。 否則中陽一傷, 其人即食飲難化。 若更食辛辣炙煿之品, 則必成虛寒濕熱膠結之證,輕者腹痛腹瀉,重則釀成痼疾矣。慎之,慎之。

08 何為真懂養生

每天胡吃亂造不重養生,或每天謹小慎微太重養生,都是不好的。生活清靜恬淡,不以養生為兒戲,也不以養生為要務的人,才真正懂得養生。

09 感冒後不宜多喝水

很多人認為感冒了多喝水的話就會有好處,其實這個觀點是錯誤的。早在一千多年前,醫聖張仲景就曾闡述過這個問題:

凡得時氣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飲水,飲不能多,不當與也。何者?以胃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與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者,猶當依證與之,與之常令不足,勿極意也:言能飲一鬥,與五升。若飲而腹滿,小便不利,若喘若噦,不可與之。凡得病,反能飲水,此為欲愈之病。其不曉病者,但聞病飲水自愈,小渴者乃強與飲之,因成其禍,不可複數。──《傷寒雜病論·傷寒例》

得了時令感冒等病,如果不渴的話,就不要喝水。就算渴,也不宜多喝,因為胃中熱氣尚少,不僅不能消化水飲,還可能因為過量飲水造成痰飲水濕,而導致各種新的病症。即使非常口渴,也可不狂飲,而應依據病證酌情與之,且每次只喝半飽。如果喝水以後肚子脹、小便不順暢、或氣喘、幹噦,就更不能再喝水了。雖然有些病想喝水是向愈之兆,但也不能認為喝水就能病癒。

如果稍微有點渴就喝很多水,則容易釀成更多禍端,希望大家能夠注意。

10 中是王道

外國人看完病後喜歡問:生命在於運動,我這病該怎麼鍛煉?中國人看完病後喜歡問:藥補不如食補,我平時能吃點什麼?事實上,都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有些虛證需靜養調理,便不宜劇烈運動。有些實證得活動氣血,就不能濫補猛吃。吃屬陰,動屬陽,陰陽平衡,人才健康。“太過”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中”才是王道。

11 勞動養生

《史記·華佗傳》載華佗言:“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之不朽也。”

意思是:人體應當多勞作運動,但不能太過度。適度的勞作運動後,體內的飲食水穀之氣就會被消化吸收,血脈流轉也更加通暢,從而不易生病。就好比門軸,經常轉動,便不會腐朽上鏽。

基於這一理論,華氏模仿虎、鹿、熊、猿、鳥之姿,而創立“五禽戲”,並授與其弟子吳普。吳普遵照施行之,年九十余而耳目聰明,齒牙完堅。我們現代人,不但終日久坐,不事勞動,且一有小病,便寄希望於藥物。試問:怎麼才能不生病呢?多言無益,動起來!

12 腳動心靜

有人說: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當腳忙起來的時候,心就靜下來了。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反推一下:那些因為心太忙而百病纏身的人,大多都是閑出來的?

請大家討論。

13 保護陽氣

上班族“亞健康”原因分析:

1.工作、生活壓力太大,無法排遣,易致陽鬱。

2.辦公室夏天空調、冬天暖氣,易傷陽氣。

3.長期對著電腦,缺少運動,陽氣不升。

4.天熱諮食冷飲、天冷仍著單衣,不重護陽。

5.諮食辛辣油膩、零食水果,聚毒傷陽。

6.正餐多在晚上,陽難入陰,耗損陽氣。

7.常年熬夜晚睡,又不午休,損陰傷陽。 ……

經雲:“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陽氣受傷,輕則小恙,重則大病,甚則致死,可不慎乎?

14 “戴帽子”與“穿毛褲”

《靈樞·經脈篇》載:手、足三陽經皆上行於頭面,足三陰經皆下走於腿腳。陽經易熱,陰經易寒,故“寒從腳下起,熱自頭上生”。人冬之後,天氣漸冷。帽子可以不戴,但毛褲不可不穿。不以戴帽子為目的的保暖,是真的愛養生。不以穿毛褲為目的的過冬,就是“耍流氓”。大家感受一下。

15 立領防風

風池、風府是防風要穴,位於後髮際直上一寸處。高巔之上,惟風可到;風邪外襲,首當其衝。古人外出時,必穿立領外套,除著裝美觀的考慮外,更重要的是謹避風寒。可見,那些在地鐵裡把T恤領子豎起來的帥鴿們是很懂養生的,莫再嘲笑他們了。

16 老人養生

曬曬太陽、做做家務、不操閒心、念佛吃素──

老年人依此養生,今年過節就真的不用收禮了。

17 “暖女”養成

多穿毛褲、少吃水果、不熬夜──

“暖女”養成的三大必要條件,誰暖誰知道。

18 “暖男”秘招

有朋友問:“暖男”養成有無秘招?竊以為,東漢·崔瑗的《座右銘》不錯,大家可以參考。

19 普適秘方

少吃、多睡、平常心──

現代人養生防病、生病早愈的普適秘方,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20 平常心

心平則氣和,氣和則血暢。

血暢則精足,精足則神旺。

神旺則正勝邪退,正勝邪退則陰陽平衡。

陰陽平衡則已病可愈、未病能防。

可見:“平常心”為養生祛病第一要務。

21 化性法

臨證與日常生活中發現:凡是身體不夠好、生活不太幸福的女性朋友,多數都具有“外剛內柔”的性格特點。外剛則容易受傷,內柔卻無法化解。長此以往,勢必令身心俱損,甚至痛苦不堪。此時,針藥的力量往往難逮,最好能結合化性之法。王鳳儀先生的《言行錄》《嘉言錄》《化性談》等著作可以常讀,甚效。

22 其他

為啥生病?逆天而行

養生不難,順其自然

《成人篇》——所有的疾病其實都是好事

01 一老患者,虛勞,氣血陰陽俱虛,刻下主症:心悸,脈細弱難續,與炙甘草湯原方。三周後,心悸漸平,並述心中莫名喜悅,洗碗時情不自禁想哼歌,為多年來從未有過之現象。經雲:“心在志為喜”,心之氣血陰陽得複,則其志自現,真實不虛。

02 某男,年將古稀,呃逆上氣,咽中如有炙臠,左脅背脹,足冷,小便不利,約需十分鐘方能解完,舌淡紫胖,苔白水滑,脈左弦滑尺弦,右寸弦關尺弦滑。上有痰氣互結,中有肝氣鬱滯,下有陽虛水寒,與半夏厚朴湯、四逆散、真武湯合方。三劑後,于淩晨半夢半醒間,自覺咽中有氣下行至湧泉而出,次日諸症大減。今來複診,歎經方之效神,特記之。

03 家母身體素虛,前日著涼後感冒,又逢經來,自訴發熱,身酸痛,自汗,畏風寒,咽痛,咳嗽,晨起口苦,默默不欲飲食。辨為太陽、少陽、少陰合病,與柴胡桂枝東加附子、桔梗、厚樸、杏仁,兩劑愈。适才來電曰:“吾兒甚神。”對曰:“非兒神,系中醫神也。”母大笑,余亦欣然。

04 一女士因崩漏不止前來就診,崩漏止住後,臉色也好轉不少。再服湯藥一周,竟有光彩照人之感。便好奇問我:湯藥美容效果這麼好,能減肥嗎?其實,無論美容還是減肥,中醫都是通過調理人體內在而改變其外在。“有諸內必形諸外”,內裡健康,外在沒有理由不美麗。可見,美的第一要義,不是好看,而是健康。

05 數月前,一對夫婦來診,同調諸疾,月餘幾愈。今欲求子,故二人又來。甫進門,便見其夫目蘊神采,其妻榮光煥發,皆與前大不相同。細詢之,乃知妻已練瑜伽三月,夫亦修真氣運行法有時。導引運動,其效也如此。料之日後必得貴子,是為記。

06 現在做心臟支架的患者越來越多了。今上午就見一位,支了六個,花費十幾萬,最後還是不行,不得已只好來找中醫。其實,心血管就好比我們農村澆地用的水渠,入冬渠水結冰堵上了,老擴建總不是辦法。怎麼辦?用火烤啊,或待春至日和,自然就冰融渠暢了。中醫講“天人合一”,否則就算支成鳥巢,又有什麼用呢?事實上,除冰凍渠堵外,造成渠水流通不暢的因素還有:淤泥沉積、雜物阻塞、渠水量少及動力不足等。針對這些病因,中醫或排淤、或祛雜、或補水、或加力,待病因一除,則疾病自愈。與西醫治療溶栓(稀釋渠水)、擴冠(擴建渠壁)、搭橋(建立支渠)、及心臟移植(另換他渠)等方法比起來,是不是更人性化呢?

07 所有疾病,小到發燒咳嗽,大到癌症腫瘤,從某種意義上講,對我們來說,其實都是好事。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正是這些疾病,提醒或警示了我們:一定是我們在飲食起居或修身養性等方面出現了某些問題。重視並改正這些問題,疾病便多能得到減輕,甚至自愈。萬不得已,才用藥物或針灸等治療方法,幫助身體恢復健康。從這個意義上講,疾病並不是我們勢不兩立的敵人,而是與我們同一戰線的朋友。把疾病當朋友,還有什麼是好不了的呢?

08 今見一患,病計十數種,病歷近百張,其魄散,其志奪,其意亂,其神迷,持方既去,又複返而數問之凡七次有餘,實難治者也。夫心者,君主之官。心君既亂,則諸症蜂起,而藥難奏效矣。其為醫也,亦是如此:若己心君不強,又何以拯危救死哉?師曰:“愛心有多大,醫術就能有多高。”誠不我欺。願與諸君共勉。

09 身心不二。許多患者病勢的走向、病情的輕重,與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事的多少和心情的好壞有著直接關係:瑣事越多,心情越差,則病越容易加重,反之亦然。《內經》講“精神內守”,《金剛經》講“應無所住”,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做事:做之前看破它,做之時享受它,做之後放下它,則庶可矣。

10 身病易察,心病難覺。經雲:“心者,君主之官,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以此養生則殃。”臨證所見,男子婦人,心安而身不病者,十有八九;心病而身不病者,百無一二。故欲治其身,當先治其心。心治則重者可輕,輕者自愈;反之,則輕者必重,重者必死矣。治心之法,儒釋道可,西方宗教亦可,其如太極、站樁、靜坐及琴棋書畫等,亦皆可也。

11《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列舉了六種不容易治療的病人:

一、驕橫放縱而不講道理者。

二、重視錢財而輕視身命者。

三、對起居飲食等過於挑剔而不能滿足者。

四、體內陰陽相離而臟氣紊亂者。

五、形體羸弱已極而不能服藥者。

六、只相信鬼神而不相信醫生者。

倘若有其中一項,便很難治療了。這些都很值得我們深思。

12 臨床這幾年,最大的收穫,並不是學會了幾種“秘法”,也不是掌握了多少“秘方”,而是懂得一個道理。那就是:常常心懷感恩的人不容易生病,即使生病,也較容易痊癒。

#今日評論互動主題#

請您談談養生防病、生病早愈具體應該怎麼做?

(歡迎大家在下方積極留言)

——END——

則必成虛寒濕熱膠結之證,輕者腹痛腹瀉,重則釀成痼疾矣。慎之,慎之。

08 何為真懂養生

每天胡吃亂造不重養生,或每天謹小慎微太重養生,都是不好的。生活清靜恬淡,不以養生為兒戲,也不以養生為要務的人,才真正懂得養生。

09 感冒後不宜多喝水

很多人認為感冒了多喝水的話就會有好處,其實這個觀點是錯誤的。早在一千多年前,醫聖張仲景就曾闡述過這個問題:

凡得時氣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飲水,飲不能多,不當與也。何者?以胃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與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者,猶當依證與之,與之常令不足,勿極意也:言能飲一鬥,與五升。若飲而腹滿,小便不利,若喘若噦,不可與之。凡得病,反能飲水,此為欲愈之病。其不曉病者,但聞病飲水自愈,小渴者乃強與飲之,因成其禍,不可複數。──《傷寒雜病論·傷寒例》

得了時令感冒等病,如果不渴的話,就不要喝水。就算渴,也不宜多喝,因為胃中熱氣尚少,不僅不能消化水飲,還可能因為過量飲水造成痰飲水濕,而導致各種新的病症。即使非常口渴,也可不狂飲,而應依據病證酌情與之,且每次只喝半飽。如果喝水以後肚子脹、小便不順暢、或氣喘、幹噦,就更不能再喝水了。雖然有些病想喝水是向愈之兆,但也不能認為喝水就能病癒。

如果稍微有點渴就喝很多水,則容易釀成更多禍端,希望大家能夠注意。

10 中是王道

外國人看完病後喜歡問:生命在於運動,我這病該怎麼鍛煉?中國人看完病後喜歡問:藥補不如食補,我平時能吃點什麼?事實上,都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有些虛證需靜養調理,便不宜劇烈運動。有些實證得活動氣血,就不能濫補猛吃。吃屬陰,動屬陽,陰陽平衡,人才健康。“太過”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中”才是王道。

11 勞動養生

《史記·華佗傳》載華佗言:“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之不朽也。”

意思是:人體應當多勞作運動,但不能太過度。適度的勞作運動後,體內的飲食水穀之氣就會被消化吸收,血脈流轉也更加通暢,從而不易生病。就好比門軸,經常轉動,便不會腐朽上鏽。

基於這一理論,華氏模仿虎、鹿、熊、猿、鳥之姿,而創立“五禽戲”,並授與其弟子吳普。吳普遵照施行之,年九十余而耳目聰明,齒牙完堅。我們現代人,不但終日久坐,不事勞動,且一有小病,便寄希望於藥物。試問:怎麼才能不生病呢?多言無益,動起來!

12 腳動心靜

有人說: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當腳忙起來的時候,心就靜下來了。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反推一下:那些因為心太忙而百病纏身的人,大多都是閑出來的?

請大家討論。

13 保護陽氣

上班族“亞健康”原因分析:

1.工作、生活壓力太大,無法排遣,易致陽鬱。

2.辦公室夏天空調、冬天暖氣,易傷陽氣。

3.長期對著電腦,缺少運動,陽氣不升。

4.天熱諮食冷飲、天冷仍著單衣,不重護陽。

5.諮食辛辣油膩、零食水果,聚毒傷陽。

6.正餐多在晚上,陽難入陰,耗損陽氣。

7.常年熬夜晚睡,又不午休,損陰傷陽。 ……

經雲:“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陽氣受傷,輕則小恙,重則大病,甚則致死,可不慎乎?

14 “戴帽子”與“穿毛褲”

《靈樞·經脈篇》載:手、足三陽經皆上行於頭面,足三陰經皆下走於腿腳。陽經易熱,陰經易寒,故“寒從腳下起,熱自頭上生”。人冬之後,天氣漸冷。帽子可以不戴,但毛褲不可不穿。不以戴帽子為目的的保暖,是真的愛養生。不以穿毛褲為目的的過冬,就是“耍流氓”。大家感受一下。

15 立領防風

風池、風府是防風要穴,位於後髮際直上一寸處。高巔之上,惟風可到;風邪外襲,首當其衝。古人外出時,必穿立領外套,除著裝美觀的考慮外,更重要的是謹避風寒。可見,那些在地鐵裡把T恤領子豎起來的帥鴿們是很懂養生的,莫再嘲笑他們了。

16 老人養生

曬曬太陽、做做家務、不操閒心、念佛吃素──

老年人依此養生,今年過節就真的不用收禮了。

17 “暖女”養成

多穿毛褲、少吃水果、不熬夜──

“暖女”養成的三大必要條件,誰暖誰知道。

18 “暖男”秘招

有朋友問:“暖男”養成有無秘招?竊以為,東漢·崔瑗的《座右銘》不錯,大家可以參考。

19 普適秘方

少吃、多睡、平常心──

現代人養生防病、生病早愈的普適秘方,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20 平常心

心平則氣和,氣和則血暢。

血暢則精足,精足則神旺。

神旺則正勝邪退,正勝邪退則陰陽平衡。

陰陽平衡則已病可愈、未病能防。

可見:“平常心”為養生祛病第一要務。

21 化性法

臨證與日常生活中發現:凡是身體不夠好、生活不太幸福的女性朋友,多數都具有“外剛內柔”的性格特點。外剛則容易受傷,內柔卻無法化解。長此以往,勢必令身心俱損,甚至痛苦不堪。此時,針藥的力量往往難逮,最好能結合化性之法。王鳳儀先生的《言行錄》《嘉言錄》《化性談》等著作可以常讀,甚效。

22 其他

為啥生病?逆天而行

養生不難,順其自然

《成人篇》——所有的疾病其實都是好事

01 一老患者,虛勞,氣血陰陽俱虛,刻下主症:心悸,脈細弱難續,與炙甘草湯原方。三周後,心悸漸平,並述心中莫名喜悅,洗碗時情不自禁想哼歌,為多年來從未有過之現象。經雲:“心在志為喜”,心之氣血陰陽得複,則其志自現,真實不虛。

02 某男,年將古稀,呃逆上氣,咽中如有炙臠,左脅背脹,足冷,小便不利,約需十分鐘方能解完,舌淡紫胖,苔白水滑,脈左弦滑尺弦,右寸弦關尺弦滑。上有痰氣互結,中有肝氣鬱滯,下有陽虛水寒,與半夏厚朴湯、四逆散、真武湯合方。三劑後,于淩晨半夢半醒間,自覺咽中有氣下行至湧泉而出,次日諸症大減。今來複診,歎經方之效神,特記之。

03 家母身體素虛,前日著涼後感冒,又逢經來,自訴發熱,身酸痛,自汗,畏風寒,咽痛,咳嗽,晨起口苦,默默不欲飲食。辨為太陽、少陽、少陰合病,與柴胡桂枝東加附子、桔梗、厚樸、杏仁,兩劑愈。适才來電曰:“吾兒甚神。”對曰:“非兒神,系中醫神也。”母大笑,余亦欣然。

04 一女士因崩漏不止前來就診,崩漏止住後,臉色也好轉不少。再服湯藥一周,竟有光彩照人之感。便好奇問我:湯藥美容效果這麼好,能減肥嗎?其實,無論美容還是減肥,中醫都是通過調理人體內在而改變其外在。“有諸內必形諸外”,內裡健康,外在沒有理由不美麗。可見,美的第一要義,不是好看,而是健康。

05 數月前,一對夫婦來診,同調諸疾,月餘幾愈。今欲求子,故二人又來。甫進門,便見其夫目蘊神采,其妻榮光煥發,皆與前大不相同。細詢之,乃知妻已練瑜伽三月,夫亦修真氣運行法有時。導引運動,其效也如此。料之日後必得貴子,是為記。

06 現在做心臟支架的患者越來越多了。今上午就見一位,支了六個,花費十幾萬,最後還是不行,不得已只好來找中醫。其實,心血管就好比我們農村澆地用的水渠,入冬渠水結冰堵上了,老擴建總不是辦法。怎麼辦?用火烤啊,或待春至日和,自然就冰融渠暢了。中醫講“天人合一”,否則就算支成鳥巢,又有什麼用呢?事實上,除冰凍渠堵外,造成渠水流通不暢的因素還有:淤泥沉積、雜物阻塞、渠水量少及動力不足等。針對這些病因,中醫或排淤、或祛雜、或補水、或加力,待病因一除,則疾病自愈。與西醫治療溶栓(稀釋渠水)、擴冠(擴建渠壁)、搭橋(建立支渠)、及心臟移植(另換他渠)等方法比起來,是不是更人性化呢?

07 所有疾病,小到發燒咳嗽,大到癌症腫瘤,從某種意義上講,對我們來說,其實都是好事。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正是這些疾病,提醒或警示了我們:一定是我們在飲食起居或修身養性等方面出現了某些問題。重視並改正這些問題,疾病便多能得到減輕,甚至自愈。萬不得已,才用藥物或針灸等治療方法,幫助身體恢復健康。從這個意義上講,疾病並不是我們勢不兩立的敵人,而是與我們同一戰線的朋友。把疾病當朋友,還有什麼是好不了的呢?

08 今見一患,病計十數種,病歷近百張,其魄散,其志奪,其意亂,其神迷,持方既去,又複返而數問之凡七次有餘,實難治者也。夫心者,君主之官。心君既亂,則諸症蜂起,而藥難奏效矣。其為醫也,亦是如此:若己心君不強,又何以拯危救死哉?師曰:“愛心有多大,醫術就能有多高。”誠不我欺。願與諸君共勉。

09 身心不二。許多患者病勢的走向、病情的輕重,與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事的多少和心情的好壞有著直接關係:瑣事越多,心情越差,則病越容易加重,反之亦然。《內經》講“精神內守”,《金剛經》講“應無所住”,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做事:做之前看破它,做之時享受它,做之後放下它,則庶可矣。

10 身病易察,心病難覺。經雲:“心者,君主之官,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以此養生則殃。”臨證所見,男子婦人,心安而身不病者,十有八九;心病而身不病者,百無一二。故欲治其身,當先治其心。心治則重者可輕,輕者自愈;反之,則輕者必重,重者必死矣。治心之法,儒釋道可,西方宗教亦可,其如太極、站樁、靜坐及琴棋書畫等,亦皆可也。

11《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列舉了六種不容易治療的病人:

一、驕橫放縱而不講道理者。

二、重視錢財而輕視身命者。

三、對起居飲食等過於挑剔而不能滿足者。

四、體內陰陽相離而臟氣紊亂者。

五、形體羸弱已極而不能服藥者。

六、只相信鬼神而不相信醫生者。

倘若有其中一項,便很難治療了。這些都很值得我們深思。

12 臨床這幾年,最大的收穫,並不是學會了幾種“秘法”,也不是掌握了多少“秘方”,而是懂得一個道理。那就是:常常心懷感恩的人不容易生病,即使生病,也較容易痊癒。

#今日評論互動主題#

請您談談養生防病、生病早愈具體應該怎麼做?

(歡迎大家在下方積極留言)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