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體檢發現腸子裡長了一粒粒小息肉,消化道息肉到底要不要治療?

在臨床上, 消化道息肉的發病十分多見。 那麼消化道息肉到底要不要治療?會不會癌變?查出消化道息肉要怎麼對待呢?為此,

我們採訪了新安國際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主任醫師俞菊英。

問:患有大腸息肉可以出現便血、大便習慣性狀改變、腹痛等症狀, 但還有相當部分大腸息肉沒有症狀或症狀很輕微。 那麼息肉沒症狀或者症狀輕微, 是否可以不治療?

俞菊英:在這裡我先舉一個例子:張大伯, 70歲, 退休工人。 3年前腸鏡檢查發現位於升結腸的一枚0.5cm息肉, 當時病理報告結果:管狀腺瘤。 由於害怕再次腸鏡檢查和內鏡手術, 一直未摘除息肉, 而且覺得息肉很小, 又是良性的, 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這一耽擱就是3年。 近一段時間張大伯覺得自己比以往消瘦, 一稱體重, 減輕了5kg, 拍了X線胸片, 又做了B超, 甚至也做了CT, 但均未發現異常。 這時, 他想起自己結腸內還有息肉,

會不會是“它”在作怪呢?左思右想, 張大伯還是來到了醫院。 腸鏡檢查發現, 升結腸處可見3cm腫塊, 活檢病理顯示:“管狀腺瘤, 重度不典型增生伴癌變”, 已經無法在內鏡下切除, 只能接受開腹手術治療。 術後病理提示還伴有淋巴結轉移, 術後要進行半年的全身化療。

在大腸息肉患者中確實有相當部分大腸息肉沒有症狀或症狀很輕微, 很多人像張大伯一樣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雖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癌變, 但發生息肉後一定不能輕視。

大腸息肉從病理上可分為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錯構瘤、增生性息肉。 有研究表明, 大腸癌中70%是由息肉惡變發展而來的, 因此對於大腸息肉特別是腺瘤性息肉, 應儘早治療, 行腸鏡下摘除, 防止癌變。 不僅如此, 息肉摘除後, 需要進行腸鏡隨訪。 隨訪的時間要根據不同息肉類型而定, 一般1-2年複查。

問:消化道息肉有癌變的風險存在, 那麼該如何治療呢?

俞菊英:治療消化道息肉最好的方法是內鏡下摘除。 在內鏡技術發展以前, 消化道息肉的治療主要是外科手術,

創傷較大, 也給病人帶來較大的痛苦。 目前隨著結腸鏡技術的不斷發展, 內鏡下切除息肉已經成為治療消化道息肉的金標準。

一般根據息肉的形態、大小、數量及蒂的有無分別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治療。 主要包括:高頻電圈套切除術、尼龍繩圈套加電灼切除術、活檢鉗除術、氬氣刀凝固術、黏膜切除術、黏膜剝離術等。

對息肉進行內鏡下的微創治療創傷小、恢復快、療效確切。 新安國際醫院消化內科擁有完善的儀器設備, 嫺熟的技術, 高級職稱醫師親自操作的優勢, 幾乎每天都在進行息肉摘除工作, 具有豐富的治療經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