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宜賓李莊:董作賓、李霖燦、陳槃、李光濤……他們的孩子回來了

穿過大半個世紀

回板栗坳尋找記憶

車到板栗坳, 一車的人迫不及待下車, 迫不及待登上石梯子。 只有董敏還在車上。

這一群老人,

他們來尋找記憶, 他們的童年留在這裡。 他們是學者李霖燦的兒子, 歷史學家陳槃的兒子, 明清史專家李光濤的兒女……儘管隔著千山萬水, 他們還是一次次回來, 儘管年邁體衰, 他們仍要一次次回來。

70多年前, 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等10多所文化、教育、科研機構搬遷李莊, 受盡流離之苦的大師、學子在破廟祠堂、民宅農舍, 在這張戰時寧靜的書桌上潛心問學。 梁思成的《中國建築史》、董作賓的《殷曆譜》、李霖燦的《麽西象形文字字典》等一批影響世界的學術名著, 都是在這裡完成。

1940年, 這些孩子跟著父母來到李莊, 來到板栗坳。

這天是2017年9月24日, 大半個世紀已過去。 現在, 這些孩子都成了七八十歲的老人, 他們回來了。

董敏是甲骨學家、古史學家董作賓的兒子。

82歲的董敏這樣下車:等一車人都走了, 他雙手支撐著身體稍稍離開座位, 並不是站起來而是單腿跪在地上, 邁出另一條腿夠到汽車踏板, 再慢慢地一點一點移動跪著的腿……他的兒子董偉在一旁等著他, 卻沒法幫上忙。

但是, 一站到地面上, 接過兒子遞過來的拐杖, 他馬上就來了精神。 他指著牌坊前的空地說, 我經常做夢都夢到這個地方!夢到坐在這裡……

董敏靠著欄杆, 看著這片農田。 小時候, 打著火把, 提著魚簍, 在這裡夾鱔魚;還有那只小黑羊, 那只黑羊, 最後去了哪裡?

從兩歲就開始逃難的童年, 在史語所的這六年, 說得上幸福。 1936年董敏出生在南京, 1937年開始, 一年之內跟著父母不斷搬家, 到漢口,

到長沙, 又到桂林, 大人帶著他繞道越南遷到昆明, 在昆明住了兩年。 天文研究所被炸之後, 史語所從昆明遷到李莊。 他跟著父母坐汽車到瀘州, 然後坐船到了李莊。 這一年他四歲, 在這個當時的張家大院一直住到十歲, 安定下來。 槍炮聲遠遠地響在童年之外, 四歲的孩子才成了孩子。 提起這六年的生活, 老爺子眼睛都眯成縫了:幸福幸福幸福!

夾蛇的竹夾子, 魚簍, 都是借來的, 晚上打著火把到田裡去夾鱔魚。 過了七十多年, 這情景依然叫人想念。 等那鱔魚冒出一個頭, 一夾子下去, 哪能一夾就夾得起?一條, 跑了, 再一條, 也跑了, 終於, 哈哈哈哈, 夾住一條!放到魚簍裡。 好不容易夾到, 可惜啊可惜, 那魚簍是裝魚的, 漏洞太大, 鱔魚很方便溜走。

可惜得很呀, 回到家, 一條都沒了。 呵呵呵呵。

童年裡的遺憾和沮喪, 在心裡存了好多年, 已經發酵出芬芳了。

孩子們到地裡去摘蠶豆, 插上兩根小棍子, 就成了“小車”。 這樣的車怎麼玩呢?又不能走。 小孩子有著無窮無盡的精力, 臂力就是動力, 可以走好遠。

跨過牌坊, 就能看到山高水長的石碑。 剛剛下車還如此艱難的董老, 拿出相機, 要給我們拍照。 他指點著董偉, 想必是早就看過這段碑文, 董偉一眼就找到了爺爺的名字。

實際上, 前面走過的每個人, 都在這石碑面前佇立, 忍不住撫摸親人的名字。

這裡有父輩沉默而光榮的歷程, 如今, 這沉默的努力早已光芒四射;一個民族要向世界展露自信的微笑, 他們才是底氣。

如今, 這絕代的風華, 穿過歷史的塵煙與迷思, 令後世景仰;迫不及待要回來的, 便是他們, 這些在史語所長大的孩子們。

抗戰讓他們來到這裡, 而李莊給了他們一個平安的童年。 人生越往後走, 越想念這緣分。

“要說史語所也真是幸運, 得到這麼個房子, 一字排開六個四合院!都租給史語所。 (一九)八五年我們回來,這裡還住了八十多家人!你說有好大!”董老爬著石梯子,很吃力。上午到會場,是兒子用輪椅推著他過去的;其他地方的參觀他都放棄了,可是這裡他不能不來,山長水遠的路都來了,就為走到這裡。

剛一進展廳,董老正想歇口氣,卻被人拉走:“來來來,這裡有照片,你來幫我找找,我們那時候住的是哪個房子?”可惜,董老也看不出來。只記得“氣派得很!祠堂那裡,挑高有三層樓高!”

氣派,是因為當年太小;氣派,還因為,藏了那麼多記憶,它們那麼鮮活地蹦出來:

傅斯年那個脾氣啊……

那時史語所裡有二十多個小孩,天天都拿得出淘氣的主意。有一天,他們捉到一隻螳螂,地上插一支點燃的香,讓它往上爬。螳螂爬啊爬,碰到燃點,以為碰上敵人。孩子們興致盎然、屏氣斂聲看它如何交戰——

82歲的董敏一下變作孩子,臉上也是只有孩子才有的歡欣鼓舞。

突然,啪地一聲,一個孩子挨了一巴掌。

董敏一隻手捂著臉說:沒有打我,他沒有打我,他打的是自己的孩子。傅斯年有高血壓,脾氣暴。他大概不要我們隨便對待動物。

沒有打他,他捂著臉幹啥呢?當時,這個耳光太讓他震撼了吧?

後來,不知為什麼,媽媽給董敏買了一隻小黑羊。“我天天出去割草回來,天天哦,喂了半年,小黑羊長成大黑羊,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媽媽說賣掉。我不幹。後來還是賣掉了……”

“所以,我看那個美國電影感觸很深。那個家裡,孩子們天天和火雞一起玩,成了朋友了。到了耶誕節——”老爺子兩手一比:“變成一盤菜了,唉唉唉……”

“為了補償那只羊,媽媽給了我一個皮球。”

一定還有什麼,童年感受得到卻不能說出的,刻進成長的年輪裡。這一次董老回來,帶著兒子,一望而知的謙謙君子,體貼地推著輪椅,耐心地照顧父親,對於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的幫助,他一一誠摯致謝,還別人一把扇子,他微微傾著上身,雙手奉上。

連同上下車的時間,石梯子上的歇息,這一趟也不過半個小時。要是能夠多一點時間,能夠在板栗坳多停留一會兒……唉唉唉。

宜賓愛心網翠屏頻道 許向利 董剛

這是一個腳踏實地的網站,這是一群充滿夢想的孩子。宜賓愛心網,傳播宜賓正能量、傳遞翠屏好聲音。感謝您對宜賓愛心網這群孩子的關心與扶持。感謝您的分享轉發。

(一九)八五年我們回來,這裡還住了八十多家人!你說有好大!”董老爬著石梯子,很吃力。上午到會場,是兒子用輪椅推著他過去的;其他地方的參觀他都放棄了,可是這裡他不能不來,山長水遠的路都來了,就為走到這裡。

剛一進展廳,董老正想歇口氣,卻被人拉走:“來來來,這裡有照片,你來幫我找找,我們那時候住的是哪個房子?”可惜,董老也看不出來。只記得“氣派得很!祠堂那裡,挑高有三層樓高!”

氣派,是因為當年太小;氣派,還因為,藏了那麼多記憶,它們那麼鮮活地蹦出來:

傅斯年那個脾氣啊……

那時史語所裡有二十多個小孩,天天都拿得出淘氣的主意。有一天,他們捉到一隻螳螂,地上插一支點燃的香,讓它往上爬。螳螂爬啊爬,碰到燃點,以為碰上敵人。孩子們興致盎然、屏氣斂聲看它如何交戰——

82歲的董敏一下變作孩子,臉上也是只有孩子才有的歡欣鼓舞。

突然,啪地一聲,一個孩子挨了一巴掌。

董敏一隻手捂著臉說:沒有打我,他沒有打我,他打的是自己的孩子。傅斯年有高血壓,脾氣暴。他大概不要我們隨便對待動物。

沒有打他,他捂著臉幹啥呢?當時,這個耳光太讓他震撼了吧?

後來,不知為什麼,媽媽給董敏買了一隻小黑羊。“我天天出去割草回來,天天哦,喂了半年,小黑羊長成大黑羊,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媽媽說賣掉。我不幹。後來還是賣掉了……”

“所以,我看那個美國電影感觸很深。那個家裡,孩子們天天和火雞一起玩,成了朋友了。到了耶誕節——”老爺子兩手一比:“變成一盤菜了,唉唉唉……”

“為了補償那只羊,媽媽給了我一個皮球。”

一定還有什麼,童年感受得到卻不能說出的,刻進成長的年輪裡。這一次董老回來,帶著兒子,一望而知的謙謙君子,體貼地推著輪椅,耐心地照顧父親,對於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的幫助,他一一誠摯致謝,還別人一把扇子,他微微傾著上身,雙手奉上。

連同上下車的時間,石梯子上的歇息,這一趟也不過半個小時。要是能夠多一點時間,能夠在板栗坳多停留一會兒……唉唉唉。

宜賓愛心網翠屏頻道 許向利 董剛

這是一個腳踏實地的網站,這是一群充滿夢想的孩子。宜賓愛心網,傳播宜賓正能量、傳遞翠屏好聲音。感謝您對宜賓愛心網這群孩子的關心與扶持。感謝您的分享轉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