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千萬裡追著八一 “雄鷹”,深圳衛視女記者看到了什麼

從深圳到迪拜, 再經巴基斯坦卡拉奇, 飛抵奎達, 轉場萬里追隨中國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 深圳衛視女記者都看到了什麼?

新華社記者趙丁喆 攝

兩年一屆的迪拜航展11月12日至16日在迪拜的阿勒馬克圖姆機場舉行, 中國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受邀前來參加飛行表演。 有機會近距離見證並參與報導如此盛事, 我從心底裡感到幸運和驕傲。

出發前做了一點小功課。 與戰鬥部隊相比, 飛行表演隊對編隊飛行的嚴謹度要求更高;再加上其作為空軍形象的代言者, 對飛行員的駕駛技術、心理素質等綜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次迪拜一見, 果然名不虛傳。 他們走路帶風, 不僅能駕駛著殲-10戰機在藍天上翻滾著做各種驚險的特技動作展示, 下來落地後接受採訪時也能侃侃而談。 最令我感慨佩服的, 是其中兩名女飛行員。 同為女性, 我能想像高強度的飛行對身心帶來多麼大的壓力。

提到女飛, 就不得不提另外一個令人悲傷動容的故事。 2017年11月12日, 是八一飛行表演隊女飛行員余旭烈士犧牲一周年紀念日。 一年前的這一天, 她在一次訓練中遇到意外不幸犧牲, 而今年11月12日, 正是八一飛行表演隊在迪拜航展開幕式上首次亮相的日子。

為了表達對余旭烈士的深切悼念, 八一隊特意將特技展示中拉出的彩煙換成了白煙。

直擊猛禽, 美軍發言人說“謝謝”

在迪拜航展上近距離拍攝F-22戰機並採訪到美軍新聞官, 應該說是這次外采任務最大的驚喜之一。

“猛禽”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第五代戰機, 一直是美軍的香餑餑, 從來捨不得讓外界過多接觸。 出席各種活動也是來飛一圈亮個相就跑了, 仔細真切地記錄過它的媒體寥寥無幾。 因此, 這回在航展上一亮相, 別說本就是軍迷的前輩同事了, 就連我這個軍事“小菜鳥”, 都忍不住採訪衝動。

但誰都想不到, 我們竟能這樣幾乎零距離地拍攝採訪。 出於對F-22的特別保護, 美軍在它的周圍設置了兩道圍欄, 第一道圍欄劃出了整個美軍靜態展示區, 第二道圍欄則是為F-22特設的。

同事建斌老記在拍攝F-22時, 一位美軍飛行員上來搭訕, 並邀請走進美軍靜態展示區參觀, 便把我也叫了過去。 在得知我們的記者身份後, 現場的美軍人員表示, 媒體進來需要聯繫他們的公關人員, 讓我們先在外面稍候。 我心想完了, 這麼整肯定是不讓拍了。 幾分鐘過後, 果然走來一位美軍軍官, 簡單溝通了幾句, 竟答應了我們的所有拍攝要求!前提是他要一直跟在我們旁邊。 這好說!趁著熱乎勁兒, 我又提出想讓他接受採訪, 給觀眾介紹一下這款戰機,沒想到他又爽快地表示:“沒問題啊!”

接下來,我們在不到10分鐘時間裡完成了採訪、出鏡和空鏡拍攝,一氣呵成!

結束後,我們對這位軍官表示了真誠的感謝,沒想到他也對我們說:“我也要感謝你們配合我的工作,嚴格遵守了採訪拍的紀律,合作愉快!”臨走前,我們請他留下自己的身份資訊,只見頭銜那欄寫著:美國中央司令部空軍新聞發言人。就這樣,在我們意料之外臨時採集的一條新聞,成了整個航展報導中的一道亮麗色彩。

搭乘運輸機,原來真的有“站票”

深圳衛視記者與新華社記者黃書波、央視記者王曉玉

18日,結束迪拜航展之行的八一隊轉道巴基斯坦,準備在位於俾路支省的奎達空軍基地為當地軍民做一場飛行表演。按照計畫,我們深圳衛視團隊一行三人作為隨行記者,跟隨中國空軍先遣工作組成員提前兩天抵達巴基斯坦,開展準備工作。

我們搭乘的是巴空軍C-130運輸機。從巴南部第一大城市卡拉奇到西部山區城市奎達,120分鐘的飛行途中感受到的跌宕趣味,完美開啟了接下來這120個小時裡的絕妙體驗。

這可是人生中第一次搭軍用運輸機啊!當“小白”我懷揣著激動的心、揮舞著顫動的手跟大部隊沖進機艙時,整個人就懵逼了——這哪是運人的飛機,明明就是把人當貨來運的飛機嘛!

大包小包的各式行李和物資被碼放在上下左右各個角落,就連過道都被塞滿了塑膠袋和麻布包,只留下一條狹窄的空間,讓人能勉強側著身子過去。內艙頂上佈滿了繁複電路和管道,兩邊各懸放著一摞大紙箱,用來支撐的斑駁鐵架子上,露著幾顆仿佛已精疲力盡的螺絲釘。

除了我們一行中國人之外,搭乘運輸機的還有不少巴空軍家屬。男女老少所有人上去緊貼著一個挨一個地坐下,擠到幾乎連轉動身體變換姿勢的空間餘地都沒有。所謂座位與其說是“座兒”,不如說是一排橫放的長形網吊床。所謂靠背,就是拿所有乘客的大行李箱堆砌起來的一堵窄牆。我為什麼會印象這麼深刻呢?因為飛行全程中,一直感覺有個硬邦邦的球狀物體在頂著我的背,讓我坐也坐不直彎也彎不下,也沒法轉過身去看看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直到落地後我站起來才發現那是一個行李箱的輪子……

落座後的我多少有些不安。環顧四周,機身上只有幾個小窗戶能透出亮光,起飛前也沒有開空調,大家一個個像是摞到一起等待被古法壓榨的油餅,在這個黑暗、悶熱的鐵皮箱子裡,多少有些忐忑不安。可是突然,我的眼前出現了三道“光”——三名身著巴空軍服裝的男子,抓著公車式的把手,就這樣“矗立”在右手邊離我不到5米的地方!看來的確是空間有限,可是天呐,這樣的環境連我們坐著的人都覺得難捱,他們居然要站著飛完全程嗎??佩服得五體投地的同時我,我在心裡又噗哧一樂——這可真是名副其實的空中客車(Airbus)嘍!

驚歎著把目光收回來,發現左邊鄰座又有一個神人——空軍先遣組的一位同志竟然戴著耳機在氣定神閑地翻看學習外事工作手冊!換作此時此刻身心承受壓力已經接近極限的我,別說是學習工作了,哪怕多動一下腦筋、多一個念頭想法,似乎都隨時可以讓自己崩潰……

驚心動魄兩個時後,飛機落地奎達。走出機艙,海拔1700米的高原上猛烈的陽光和清冽的寒風,讓我們著實一激靈。大家紛紛套上了厚外套,歡騰著到處拍照,跟藍天之下的運輸機合影,還沒有意識到更加緊張激烈的報導任務又將來臨。

給觀眾介紹一下這款戰機,沒想到他又爽快地表示:“沒問題啊!”

接下來,我們在不到10分鐘時間裡完成了採訪、出鏡和空鏡拍攝,一氣呵成!

結束後,我們對這位軍官表示了真誠的感謝,沒想到他也對我們說:“我也要感謝你們配合我的工作,嚴格遵守了採訪拍的紀律,合作愉快!”臨走前,我們請他留下自己的身份資訊,只見頭銜那欄寫著:美國中央司令部空軍新聞發言人。就這樣,在我們意料之外臨時採集的一條新聞,成了整個航展報導中的一道亮麗色彩。

搭乘運輸機,原來真的有“站票”

深圳衛視記者與新華社記者黃書波、央視記者王曉玉

18日,結束迪拜航展之行的八一隊轉道巴基斯坦,準備在位於俾路支省的奎達空軍基地為當地軍民做一場飛行表演。按照計畫,我們深圳衛視團隊一行三人作為隨行記者,跟隨中國空軍先遣工作組成員提前兩天抵達巴基斯坦,開展準備工作。

我們搭乘的是巴空軍C-130運輸機。從巴南部第一大城市卡拉奇到西部山區城市奎達,120分鐘的飛行途中感受到的跌宕趣味,完美開啟了接下來這120個小時裡的絕妙體驗。

這可是人生中第一次搭軍用運輸機啊!當“小白”我懷揣著激動的心、揮舞著顫動的手跟大部隊沖進機艙時,整個人就懵逼了——這哪是運人的飛機,明明就是把人當貨來運的飛機嘛!

大包小包的各式行李和物資被碼放在上下左右各個角落,就連過道都被塞滿了塑膠袋和麻布包,只留下一條狹窄的空間,讓人能勉強側著身子過去。內艙頂上佈滿了繁複電路和管道,兩邊各懸放著一摞大紙箱,用來支撐的斑駁鐵架子上,露著幾顆仿佛已精疲力盡的螺絲釘。

除了我們一行中國人之外,搭乘運輸機的還有不少巴空軍家屬。男女老少所有人上去緊貼著一個挨一個地坐下,擠到幾乎連轉動身體變換姿勢的空間餘地都沒有。所謂座位與其說是“座兒”,不如說是一排橫放的長形網吊床。所謂靠背,就是拿所有乘客的大行李箱堆砌起來的一堵窄牆。我為什麼會印象這麼深刻呢?因為飛行全程中,一直感覺有個硬邦邦的球狀物體在頂著我的背,讓我坐也坐不直彎也彎不下,也沒法轉過身去看看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直到落地後我站起來才發現那是一個行李箱的輪子……

落座後的我多少有些不安。環顧四周,機身上只有幾個小窗戶能透出亮光,起飛前也沒有開空調,大家一個個像是摞到一起等待被古法壓榨的油餅,在這個黑暗、悶熱的鐵皮箱子裡,多少有些忐忑不安。可是突然,我的眼前出現了三道“光”——三名身著巴空軍服裝的男子,抓著公車式的把手,就這樣“矗立”在右手邊離我不到5米的地方!看來的確是空間有限,可是天呐,這樣的環境連我們坐著的人都覺得難捱,他們居然要站著飛完全程嗎??佩服得五體投地的同時我,我在心裡又噗哧一樂——這可真是名副其實的空中客車(Airbus)嘍!

驚歎著把目光收回來,發現左邊鄰座又有一個神人——空軍先遣組的一位同志竟然戴著耳機在氣定神閑地翻看學習外事工作手冊!換作此時此刻身心承受壓力已經接近極限的我,別說是學習工作了,哪怕多動一下腦筋、多一個念頭想法,似乎都隨時可以讓自己崩潰……

驚心動魄兩個時後,飛機落地奎達。走出機艙,海拔1700米的高原上猛烈的陽光和清冽的寒風,讓我們著實一激靈。大家紛紛套上了厚外套,歡騰著到處拍照,跟藍天之下的運輸機合影,還沒有意識到更加緊張激烈的報導任務又將來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