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用四十萬冤魂成一人之節一人之利,誰造就了長平之戰的悲劇

點擊上方音訊收聽

文 | 子繇 · 主播 | 讀書君 · 編輯 | 卿年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秦趙之間的一場著名戰役, 之所以著名是因為其悲壯, 四十萬降卒被坑殺使得趙國幾滅。 提起長平之禍, 大多數人想到的是廉頗、趙括應戰不力, 也有人認為是秦趙實力懸殊, 而此番我們不論戰術之優劣與兵力之強弱, 單論長平之戰由何而起, 四十萬冤魂又為何而死。 不可否認, 在當時動亂的背景下統一的潮流勢不可擋, 秦趙之間也必有一戰, 而秦勝趙亡也是大勢所然, 但這場慘烈的長平之戰原本卻是可以避免的。

馮亭的意氣用事

馮亭在歷史上可能並不那麼著名, 但長平之戰的緣起與四十萬降卒的坑殺卻是與他脫不了干係。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西元前262年), 秦將白起帶兵伐韓之野王。 野王之地不敵秦軍遂降秦, 如此一來使韓國的上党郡與韓之間的道路斷絕, 而這也正是秦王所樂見的,

伐野王只是幌子, 秦國真正盯上的是韓國的上黨郡。 韓不敵秦, 於是表示願意割上党之地向秦求和, 與此同時通知上党靳黈儘快撤離, 可靳黈不願意放棄上黨郡, 無奈之下韓桓惠王派馮亭來接替上黨郡守的位置。 萬萬沒想到的是, 馮亭竟私自做了一個令所有人瞠目結舌的決定, 正是這個決定促成了後來的長平之戰。

馮亭接手了上黨郡之後並沒有受命將上党郡送給秦國求和, 而是私下與上黨郡民說, “通往國土的道路絕斷, 秦軍步步進逼, 韓國已不能抵抗, 我們已經不可能再做回韓國的百姓了, 此時不如攜上党歸附趙國。 趙國如果接納了我們, 那秦國一定會怒而攻趙, 趙國蒙戰獨力難支必會與韓國相盟交,

到時候韓趙合兵就可以抵擋秦軍了。 ”

馮亭不願向秦獻出上黨郡是因為秦攻其國民, 他不願降服做秦民。 馮亭有他自己的氣節卻缺少為大局著想的氣魄與胸襟。 違抗國君命令私自將上党郡獻給趙國, 秦國必定不會善罷甘休, 這不僅是陷自己的國家人民於水火也是無辜連累鄰國遭災。 他只想著借趙軍來抵禦秦軍卻不想這正是挑起更大爭端的源頭。

趙勝的利令智昏

除了馮亭, 還有一人也該為此負責, 那就是當時譽滿天下的“戰國四公子”之一的趙國平原君趙勝。

不多日, 馮亭派出的使者來到了趙國, 稱韓國不能守上黨, 想將上党獻于秦, 可上黨吏民皆嚮往趙國, 如今願奉上上黨吏民與城邑十七座于趙。 趙孝成王聽罷大喜, 但並未立即接受, 而是召來平陽君與平原君商議此事。 平陽君認為“聖人甚禍無故之利”, 秦欲取上党, 而韓如今卻將上党郡獻于趙這是想嫁禍于趙, 秦國勞師動眾而趙國坐收漁利, 這不就是無故之利嗎?如今秦國強大, 不可與之爭利,

所以上黨郡是一定不能接受的。 平陽君深謀遠慮又能識時務, 他所說的話是十分中肯的, 而趙王聽後仍在猶豫。

隨後平原君對趙王說, “我們發百萬之軍攻打一年都不能得到一座城池, 而今坐收十七座城邑的大利怎麼能放過, 機不可失啊!”這句話與趙王心之所想不謀而合, 於是趙王決定讓平原君受地, 封馮亭為華陽君。 對於封賞, 馮亭始終不願意接受, 他垂涕歎息說“我有三不義, 為君主守地, 地失而不能死, 這是其一;不聽君主之命, 未將地入于秦, 這是其二;出賣國君土地而受封食邑, 這是其三”。 馮亭是有氣節的人, 他不為功名利祿, 只為自己的一時之節, 但這氣節未免太狹隘, 不僅未能保全, 反而釀成了更大的災禍。

起先,馮亭只是意欲將上党郡獻給趙國,接不接受還在趙國,但平原君卻說服自己的國君去接下了這個燙手的山芋。這就直接導致了秦趙的長平交戰。太史公曾評價趙勝說“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可謂一語中的。平原君素來以賢能而聞名,他禮賢下士,從諫如流,以致門下食客數千。可在上黨郡的這件事上卻真可謂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平原君本不是貪財好利之人,卻缺乏了一些遠見和大局觀。如果當時趙勝也能和平陽君一樣有遠見卓識,且能極力勸諫趙王,那長平之戰的悲劇是否就不會發生。

降卒的悲劇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西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長王齕攻取上黨郡。上党郡民皆逃往趙國,趙軍在長平駐紮以守護上黨郡。四月,王齕攻趙。趙國最初派廉頗將兵迎戰,後因中秦反間計而用戰爭經驗不足的趙括代替老將廉頗。隨後秦出奇兵絕趙軍糧道,趙軍被圍困斷糧四十六日,拼死不能突圍,最終秦軍射殺趙括,趙四十多萬士卒盡降秦軍。四十萬降卒的歸宿也是擺在武安君白起面前的一個問題,白起雖殺戮無數,但面對如此眾多的降卒按理是不會使用過於極端的方式處理,但他想到上黨郡的前車之鑒,於是說:“前秦已拔上黨,上党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四十多萬降卒的悲劇本也可以避免,但前有馮亭將上黨郡民獻給趙國的舉動,使武安君多了一重顧慮,他們寧願歸趙也不願做秦民,那這四十多萬降卒同樣會有異心,且降卒數量巨大,無論是衣食還是住所都難以安置,與其留有後患,不如斬草除根。最終除了將年齡較小的二百四十人放回趙國外,其餘四十五萬人被盡數坑殺。

馮亭在獻出上黨郡之後,也參與了秦趙長平之戰,與趙括軍共同對抗秦國軍隊,最後死于長平。在私自做主向趙國獻出上黨郡的那一刻,馮亭一定未曾想到他一時意氣為保一人之節的舉動竟會造成歷史上最慘重的一場戰役和四十多萬人的悲劇。而讓他更沒有想到的是,在他死後,宗族分散,他的後人馮去疾做了秦的丞相,馮劫做了秦的御史大夫,馮毋擇被封秦武信侯,後來還陪同始皇一起巡遊,刻名于琅琊石上。

起先,馮亭只是意欲將上党郡獻給趙國,接不接受還在趙國,但平原君卻說服自己的國君去接下了這個燙手的山芋。這就直接導致了秦趙的長平交戰。太史公曾評價趙勝說“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可謂一語中的。平原君素來以賢能而聞名,他禮賢下士,從諫如流,以致門下食客數千。可在上黨郡的這件事上卻真可謂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平原君本不是貪財好利之人,卻缺乏了一些遠見和大局觀。如果當時趙勝也能和平陽君一樣有遠見卓識,且能極力勸諫趙王,那長平之戰的悲劇是否就不會發生。

降卒的悲劇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西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長王齕攻取上黨郡。上党郡民皆逃往趙國,趙軍在長平駐紮以守護上黨郡。四月,王齕攻趙。趙國最初派廉頗將兵迎戰,後因中秦反間計而用戰爭經驗不足的趙括代替老將廉頗。隨後秦出奇兵絕趙軍糧道,趙軍被圍困斷糧四十六日,拼死不能突圍,最終秦軍射殺趙括,趙四十多萬士卒盡降秦軍。四十萬降卒的歸宿也是擺在武安君白起面前的一個問題,白起雖殺戮無數,但面對如此眾多的降卒按理是不會使用過於極端的方式處理,但他想到上黨郡的前車之鑒,於是說:“前秦已拔上黨,上党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四十多萬降卒的悲劇本也可以避免,但前有馮亭將上黨郡民獻給趙國的舉動,使武安君多了一重顧慮,他們寧願歸趙也不願做秦民,那這四十多萬降卒同樣會有異心,且降卒數量巨大,無論是衣食還是住所都難以安置,與其留有後患,不如斬草除根。最終除了將年齡較小的二百四十人放回趙國外,其餘四十五萬人被盡數坑殺。

馮亭在獻出上黨郡之後,也參與了秦趙長平之戰,與趙括軍共同對抗秦國軍隊,最後死于長平。在私自做主向趙國獻出上黨郡的那一刻,馮亭一定未曾想到他一時意氣為保一人之節的舉動竟會造成歷史上最慘重的一場戰役和四十多萬人的悲劇。而讓他更沒有想到的是,在他死後,宗族分散,他的後人馮去疾做了秦的丞相,馮劫做了秦的御史大夫,馮毋擇被封秦武信侯,後來還陪同始皇一起巡遊,刻名于琅琊石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