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西藏往事:拉薩甜茶館 阿佳恰魯達

在拉薩古城的街頭, 你常常會看到寫有“××甜茶館”的門口放滿了自行車和摩托車, 走進裡頭一看, 黑乎乎的滿是人, 座無虛席。 有的茶館房屋小,

門口擺放的凳子上也有人坐著喝甜茶。 說來, 甜茶不像酥油茶和青稞酒一樣, 發明權不屬於西藏人, 它是一種外來的飲品, 但藏族人早就把它納入自己的生活中, 使之成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飲品。

甜茶傳入西藏的各種說法

關於甜茶是怎樣傳入西藏的, 有各種不同的說法。 有人說英國人入侵西藏時, 將喝甜茶的習慣留在了西藏;也有的說這是受印度和尼泊爾的影響, 因為那兩個國家是甜茶的故鄉。 那裡喝甜茶很普遍, 家裡來了客人, 要用甜茶款待, 街上也有賣甜茶的茶館。 但是對領略過異國習俗的人來說, 西藏的甜茶和那邊的甜茶味道不一樣, 濃淡也有很大區別。 但不管怎樣不一樣, 做茶的茶葉都是一樣的,

是紅茶, 甜茶必須用紅茶來做, 不能以其他茶葉代替。 西藏不產紅茶, 紅茶在過去隨著貿易交往和商賈來往, 慢慢走進了西藏高原。 與印度毗鄰的亞東和江孜的甜茶, 做法和飲用, 就比較接近印度和尼泊爾的習慣。

據一些上了年歲的老人說, 在他們小的時候, 拉薩就有甜茶館。 按這麼推測, 西藏的甜茶館, 大約也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過去拉薩和日喀則這兩個大城鎮有少數經營甜茶的茶館, 本世紀40年代, 拉薩有“波康瓊”、“雅真仁”、“穆江夏”等最有名的甜茶館。 當時沒有掛茶館牌名的習慣, 茶館的名字或以人名、或以家名來命名。 “穆江夏”就是最活躍的一家茶館, 他是由一個叫作穆江夏的漢裔人經營的, 主要賣甜茶, 也有燒餅等零食。

這家茶館的茶客有商販和市民等, 有身份的高貴人士一般不會光顧。 這裡常有乞丐來賣藝要錢, 愛熱鬧的茶客成天聚集在一起跳舞取樂。 也有煙花女子到這裡來找顧客, 這裡常出沒的一個很有名的美娼叫奴增薩珍。 當時從這家茶館裡飛出這麼一首流行歌曲:“甜茶館穆江夏裡, 有俏麗奴增薩珍, 請你莫要傷心喲, 馬上就到你的身邊來。 ”這家茶館裡還有人在玩“格爾讓”等(一種娛樂活動), 很是熱鬧。

過去走進茶館的人很少, 去甜茶館的人被看作是不規矩的人, 會受到另眼看待。 除少數娼妓, 女人是不登茶館的門檻的。 在外面吃飯和喝茶被看作是沒有家底的人, 那時有這樣一首民諺:“喝甜茶的說明家無酥油,

吃燒餅的說明家無糌粑”。 所以講面子的人很忌諱在外面吃喝。

那時, 甜茶在一般市民家庭中只是偶然做起喝, 所用的奶是自家養的牛產的或從專門養牛售奶的人家買來, 或用印度產的罐裝牛乳做。 在大貴族家庭中, 喝甜茶是很時興的, 這些家庭中是天天都喝甜茶, 在喝茶的時間和分量上也很有講究。 喝茶的時間在午後, 只喝二三小杯, 佐之印度出產的高級餅乾。 過去婚禮等大筵席上也必給賓客備甜茶, 時間也在午後和晚飯之間, 且僅供二三杯, 佐之零食和餅乾。

甜茶館裡的各種娛樂

“格爾讓”是一種手指彈擊的、像克郎棋似的娛樂用品, 愛玩的藏族人以寬宏的胸懷早已把它從印度引進, 融為自己生活中的娛樂用品,

甜茶和“格爾讓”都是外來的, 這一飲一玩, 似乎毫無相關的活動, 在西藏做到了默契。 每遇婚禮、喬遷之喜、逛林卡等歡聚的日子, 愜意的人們總是一邊喝甜茶, 一邊彈擊“格爾讓”, 玩得非常開心。

過去, 拉薩有的茶館裡有打“格爾讓”的人, 但數量不多, “文革”期間把所有的娛樂活動都取締了, 拉薩甜茶館的來客都是純粹的喝茶人。 改革開放以來, 各種用品在甜茶館裡活躍起來 , 先後佔領市場。 當然, 這些娛樂用品都是茶館用來招攬茶客的。 90年代, 每個茶館裡都有很好的音響來放電視插曲和流行歌曲, 讓茶客在享受音樂的同時多喝茶。 “格爾讓”以其戰術多變化, 技術性高, 可觀性強的特點普遍落入茶館。 鼎盛時期, 大的茶館裡能擺上十幾台, 除了玩耍的人之外,其他茶客圍觀那些打得最精彩的對手,有的出謀劃策,有的高聲呐喊,好不熱鬧。

以後,茶館又出現了象棋 、撲克牌。當時茶館主人以定時出租這些來收取租金,後來茶館日趨增多,又受其他娛樂項目的衝擊,茶館主只好免費提供,但茶館裡使用這些娛樂用具的人還是大大減少了。於是,一些不斷更新招客設施的茶館主人把電視和放相機搬進了茶館,他們主要播放的節目是武俠片、槍戰片和譯製的藏語節目。最受歡迎的是藏語電視連續劇。從農村來城裡的老百姓,一走進茶館和錄相室,就會從他們有限的錢裡拿出一些來支付喝茶和看錄相的費用,陶醉在他們喜歡的《西遊記》、《聊齋》、《濟公》等電視節目中。這樣茶館主人的收入有所穩定。茶館的花樣增多,茶客的層次和愛好也不同,人們選擇適應自己的茶館去喝茶。當然在茶館裡看藏語電視劇的都是鄉下人,與其說他們是來喝茶,不如說是來看電視的。

老甜茶的綽號

說起綽號,藏族人是起綽號的能手,並且起得貼切得當。過去到有幾千喇嘛的寺院去找人時,如果你直呼喇嘛的名字和康村時,很難找到你要找的人,只要你說起他的綽號,就能馬上找到。因為綽號和那個人的形象或行動特徵非常貼切,讓人聽了發笑,而且在有幾千喇嘛的寺院中綽號絕不重複。

“文革”以前,拉薩的茶館都是私人經營的。“文革”中,與各個行業一樣,茶館也以公社和合作社的形式存在,當時的茶館名有“革命”“向陽”、“躍進”、“愚公”、“光明”等等,帶有強烈的時代特徵。但是不管當時還是現存,愛起幽默綽號的藏族人很少稱呼它的真正館名,總是以這個茶館的明顯特徵來起一個可笑的綽號。

有一個茶館叫“漏底茶館”。那茶館賣茶兼賣肉包子。據說開張的那天,賣的肉包子都是漏底的,從此人們管這家茶館叫“漏底茶館”;還有一家茶館叫“華麗鼻涕”。那茶館修有兩層房子,畫梁雕棟,壁畫豔麗,裝修得非常美觀。可這個茶館的甜茶淡得像鼻涕一樣,與華麗的房子很不相稱,故人們管它叫“華麗鼻涕”;在合作化時期,有家茶館的工作人員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婦人,有人管它叫“嫫茶館”(老太婆茶館);過去晚上很少有茶館營業,可有一家茶館就在晚間營業,於是人們就叫它“貓頭鷹茶館”;還有一家茶館,去喝茶、吃飯的大部分都是鄉下人,人們管它叫“驢夫茶館”;有一家兩層樓茶館,房子修得方方正正,在周圍環境的襯托下很像是立起的小箱子,人們管它叫“小箱子茶館”。除了類似的名字外,還以茶館的地理特徵和經營人的人名來起名,比如“羊圈茶館”、“魯布茶館”、“拉布讓茶館”、“坡上茶館”、“穩堆西卡茶館”等等。總之,凡是茶館,都有一個由茶客自行起的名字,這個比它自身的名字更流行。

茶館的裝飾

西藏的茶館大都沒有豪華的裝飾。一般茶館的館名牌就掛在房門頂上,門的頂沿上垂著夏木普。有的茶館門口掛著藏飾門簾。茶館內,在茶客方便拿到的地方,排放著一堆喝茶用的無花紋玻璃杯。喝茶時必須一個人用一隻杯子,藏族人非親非故的絕不用一隻杯子飲用熱飲。即便有親緣關係的人,也很少用一個碗吃喝。大多數茶館裡,擺放著簡便的木制桌子和板凳,除了這些必用的東西外,沒有任何美觀用具和吸引人的設施。但是,茶客坐得擠擠的,有些大茶館總是座無虛席,後到的茶客,只好從近處的柴火堆上搬來木頭坐。他們冬天靠陽面,夏天坐陰面,一年四季天天都在這樣坐著喝茶。我的一位在北京的朋友說,在那兒坐久了屁股都痛,有什麼好玩的呀。他沒有感受到其中的情調,去茶館喝茶也像抽煙一樣上癮,一旦上了癮,就會不由自主地按時去喝茶。難怪一些家庭主婦疑惑地說:“我在家裡做的茶比起茶館的茶好喝得多,他還是要去茶館喝。”她們怎麼知道其中的氣氛和韻味?有此吸引,老茶客會棄之美味佳餚而去赴簡陋的茶館。

在西藏,人和狗和諧地生活著。在茶館,野狗不時走竄於人的腳下,到處尋找食物,還貪婪地望著正在吃飯的人嚼動的嘴。在茶館,不時有進來要求佈施的僧人和要錢的乞丐,他們在你耳旁誦經或唱歌,茶客就從桌上的錢裡拿出幾角或幾元給他們。

說起桌上的錢,也是很有意思的:圍坐一桌的茶客一到座,馬上從兜裡掏出幾元錢放在桌上。倒茶的姑娘倒一次茶,就自行從桌上收一次錢。也有茶館的倒茶姑娘憑記憶從桌上收總錢,茶客風趣地說,這是電腦計算出來的。這種付錢形式體現著賣主與客人之間的極度信任感。茶客之間也不計較誰付的最多最少,最後散夥時,桌上剩的錢總在互相謙讓中由一個人拿走。

茶客的種類

西藏甜茶館的茶客有老有少,有男也有女,不過女茶客的比例很少。在拉薩,茶館分佈在城中心或城的邊緣,一般在邊緣茶館裡來的女茶客較多。這些女茶客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年輕的,一種是年老的。年輕的女茶客一般為20-35歲之間的開放型女性,她們有的是賓館服務行業的職員,有的是小酒吧的服務員,也有無業女性。上午她們三五成群地投進經營藏式小吃的茶館,吃一碗藏面或一盤咖喱飯,喝上幾杯茶算作早飯兼午飯。老年女性茶客不是專門抽時間去喝茶,只是在早上轉經時,才習慣性地走進轉經路邊的茶館,一邊休息,一邊喝上幾杯甜茶。

男性茶客什麼樣的人都有,他們走進各自適合的茶館。乍看,茶客是隨便進入各個茶館的,但仔細瞭解,每家茶館的顧客是穩定的。素養較高的人是不走進放錄相和有娛樂活動的熱鬧茶館,他們在一些老拉薩人開的清靜茶館聊天,商人也有他們同行相聚的茶館。即便是在同一家茶館裡喝茶,也不會有不同層次不同職業的人圍坐在一張桌子上喝茶,這是因為話不投機所造成的。經久不衰的老字型大小“崗瓊茶館”,過去的茶客大多數是老拉薩人,後來被外地來的商人和從事其他職業的人“佔領”,現在很少有老拉薩走進那家茶館。

有些茶館靠著轉經時過路的老年人生存著,這些茶館裡常進來放生羊和狗,桌上放著轉經筒、念珠等,老年氣氛很濃。

現在拉薩城裡人和有職業的人去茶館的時間是在上午,這已經成了習慣,午後一般不去喝甜茶。大部分茶館下午來喝茶的人都是在拉薩打工的農村人和外地人,以及無業人。有些茶館下午的顧客都是年輕人,他們一邊喝茶一邊玩“格爾讓”,嘴裡還叼著煙頭吞雲吐霧。

說起抽煙,過去藏族人對煙很反感,把煙看成是一種汙身的髒品,吸煙的人很少。後來吸煙的人多起來,茶館裡就有很多這樣的小煙民。

悠閒的人和茶館

從內地來的人,看西藏與內地不同的明顯特點除藍天白雲,高山草地等純淨的自然景觀外,這裡藏族悠閒的生活節奏讓人特別注目。夏天人們大部分時間在林卡裡渡過,唱不完的歌,喝不完的酒。冬天人們在太陽照得最暖和的地方,說起那說不完的話。如果你走進甜茶館,就會看到成群結隊的中青年人在這裡喝茶吹牛,好像他們都是時間的富翁,漫長的歲月給他們臉上刻劃了皺紋,頭上也出現了銀絲。一位愛幽默的茶客說:“我在這個茶館已有20年的茶齡,他在那個茶館已有8年的茶齡。”

除了玩耍的人之外,其他茶客圍觀那些打得最精彩的對手,有的出謀劃策,有的高聲呐喊,好不熱鬧。

以後,茶館又出現了象棋 、撲克牌。當時茶館主人以定時出租這些來收取租金,後來茶館日趨增多,又受其他娛樂項目的衝擊,茶館主只好免費提供,但茶館裡使用這些娛樂用具的人還是大大減少了。於是,一些不斷更新招客設施的茶館主人把電視和放相機搬進了茶館,他們主要播放的節目是武俠片、槍戰片和譯製的藏語節目。最受歡迎的是藏語電視連續劇。從農村來城裡的老百姓,一走進茶館和錄相室,就會從他們有限的錢裡拿出一些來支付喝茶和看錄相的費用,陶醉在他們喜歡的《西遊記》、《聊齋》、《濟公》等電視節目中。這樣茶館主人的收入有所穩定。茶館的花樣增多,茶客的層次和愛好也不同,人們選擇適應自己的茶館去喝茶。當然在茶館裡看藏語電視劇的都是鄉下人,與其說他們是來喝茶,不如說是來看電視的。

老甜茶的綽號

說起綽號,藏族人是起綽號的能手,並且起得貼切得當。過去到有幾千喇嘛的寺院去找人時,如果你直呼喇嘛的名字和康村時,很難找到你要找的人,只要你說起他的綽號,就能馬上找到。因為綽號和那個人的形象或行動特徵非常貼切,讓人聽了發笑,而且在有幾千喇嘛的寺院中綽號絕不重複。

“文革”以前,拉薩的茶館都是私人經營的。“文革”中,與各個行業一樣,茶館也以公社和合作社的形式存在,當時的茶館名有“革命”“向陽”、“躍進”、“愚公”、“光明”等等,帶有強烈的時代特徵。但是不管當時還是現存,愛起幽默綽號的藏族人很少稱呼它的真正館名,總是以這個茶館的明顯特徵來起一個可笑的綽號。

有一個茶館叫“漏底茶館”。那茶館賣茶兼賣肉包子。據說開張的那天,賣的肉包子都是漏底的,從此人們管這家茶館叫“漏底茶館”;還有一家茶館叫“華麗鼻涕”。那茶館修有兩層房子,畫梁雕棟,壁畫豔麗,裝修得非常美觀。可這個茶館的甜茶淡得像鼻涕一樣,與華麗的房子很不相稱,故人們管它叫“華麗鼻涕”;在合作化時期,有家茶館的工作人員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婦人,有人管它叫“嫫茶館”(老太婆茶館);過去晚上很少有茶館營業,可有一家茶館就在晚間營業,於是人們就叫它“貓頭鷹茶館”;還有一家茶館,去喝茶、吃飯的大部分都是鄉下人,人們管它叫“驢夫茶館”;有一家兩層樓茶館,房子修得方方正正,在周圍環境的襯托下很像是立起的小箱子,人們管它叫“小箱子茶館”。除了類似的名字外,還以茶館的地理特徵和經營人的人名來起名,比如“羊圈茶館”、“魯布茶館”、“拉布讓茶館”、“坡上茶館”、“穩堆西卡茶館”等等。總之,凡是茶館,都有一個由茶客自行起的名字,這個比它自身的名字更流行。

茶館的裝飾

西藏的茶館大都沒有豪華的裝飾。一般茶館的館名牌就掛在房門頂上,門的頂沿上垂著夏木普。有的茶館門口掛著藏飾門簾。茶館內,在茶客方便拿到的地方,排放著一堆喝茶用的無花紋玻璃杯。喝茶時必須一個人用一隻杯子,藏族人非親非故的絕不用一隻杯子飲用熱飲。即便有親緣關係的人,也很少用一個碗吃喝。大多數茶館裡,擺放著簡便的木制桌子和板凳,除了這些必用的東西外,沒有任何美觀用具和吸引人的設施。但是,茶客坐得擠擠的,有些大茶館總是座無虛席,後到的茶客,只好從近處的柴火堆上搬來木頭坐。他們冬天靠陽面,夏天坐陰面,一年四季天天都在這樣坐著喝茶。我的一位在北京的朋友說,在那兒坐久了屁股都痛,有什麼好玩的呀。他沒有感受到其中的情調,去茶館喝茶也像抽煙一樣上癮,一旦上了癮,就會不由自主地按時去喝茶。難怪一些家庭主婦疑惑地說:“我在家裡做的茶比起茶館的茶好喝得多,他還是要去茶館喝。”她們怎麼知道其中的氣氛和韻味?有此吸引,老茶客會棄之美味佳餚而去赴簡陋的茶館。

在西藏,人和狗和諧地生活著。在茶館,野狗不時走竄於人的腳下,到處尋找食物,還貪婪地望著正在吃飯的人嚼動的嘴。在茶館,不時有進來要求佈施的僧人和要錢的乞丐,他們在你耳旁誦經或唱歌,茶客就從桌上的錢裡拿出幾角或幾元給他們。

說起桌上的錢,也是很有意思的:圍坐一桌的茶客一到座,馬上從兜裡掏出幾元錢放在桌上。倒茶的姑娘倒一次茶,就自行從桌上收一次錢。也有茶館的倒茶姑娘憑記憶從桌上收總錢,茶客風趣地說,這是電腦計算出來的。這種付錢形式體現著賣主與客人之間的極度信任感。茶客之間也不計較誰付的最多最少,最後散夥時,桌上剩的錢總在互相謙讓中由一個人拿走。

茶客的種類

西藏甜茶館的茶客有老有少,有男也有女,不過女茶客的比例很少。在拉薩,茶館分佈在城中心或城的邊緣,一般在邊緣茶館裡來的女茶客較多。這些女茶客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年輕的,一種是年老的。年輕的女茶客一般為20-35歲之間的開放型女性,她們有的是賓館服務行業的職員,有的是小酒吧的服務員,也有無業女性。上午她們三五成群地投進經營藏式小吃的茶館,吃一碗藏面或一盤咖喱飯,喝上幾杯茶算作早飯兼午飯。老年女性茶客不是專門抽時間去喝茶,只是在早上轉經時,才習慣性地走進轉經路邊的茶館,一邊休息,一邊喝上幾杯甜茶。

男性茶客什麼樣的人都有,他們走進各自適合的茶館。乍看,茶客是隨便進入各個茶館的,但仔細瞭解,每家茶館的顧客是穩定的。素養較高的人是不走進放錄相和有娛樂活動的熱鬧茶館,他們在一些老拉薩人開的清靜茶館聊天,商人也有他們同行相聚的茶館。即便是在同一家茶館裡喝茶,也不會有不同層次不同職業的人圍坐在一張桌子上喝茶,這是因為話不投機所造成的。經久不衰的老字型大小“崗瓊茶館”,過去的茶客大多數是老拉薩人,後來被外地來的商人和從事其他職業的人“佔領”,現在很少有老拉薩走進那家茶館。

有些茶館靠著轉經時過路的老年人生存著,這些茶館裡常進來放生羊和狗,桌上放著轉經筒、念珠等,老年氣氛很濃。

現在拉薩城裡人和有職業的人去茶館的時間是在上午,這已經成了習慣,午後一般不去喝甜茶。大部分茶館下午來喝茶的人都是在拉薩打工的農村人和外地人,以及無業人。有些茶館下午的顧客都是年輕人,他們一邊喝茶一邊玩“格爾讓”,嘴裡還叼著煙頭吞雲吐霧。

說起抽煙,過去藏族人對煙很反感,把煙看成是一種汙身的髒品,吸煙的人很少。後來吸煙的人多起來,茶館裡就有很多這樣的小煙民。

悠閒的人和茶館

從內地來的人,看西藏與內地不同的明顯特點除藍天白雲,高山草地等純淨的自然景觀外,這裡藏族悠閒的生活節奏讓人特別注目。夏天人們大部分時間在林卡裡渡過,唱不完的歌,喝不完的酒。冬天人們在太陽照得最暖和的地方,說起那說不完的話。如果你走進甜茶館,就會看到成群結隊的中青年人在這裡喝茶吹牛,好像他們都是時間的富翁,漫長的歲月給他們臉上刻劃了皺紋,頭上也出現了銀絲。一位愛幽默的茶客說:“我在這個茶館已有20年的茶齡,他在那個茶館已有8年的茶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