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時代茶農:巧打產業牌 念好致富新“茶經”

現在是春茶採摘的好時候, 圖為茶農在茶園中忙碌。 鐘欣 攝

中新網重慶4月7日電 (陳茂霖)7日清晨, 重慶南川區大觀鎮居民唐繼澤早早地來到他家的茶場,

望向眼前一片熟悉的翠綠, 盤算著今年茶葉採摘的最佳時機。 “清明和穀雨是春茶採摘最關鍵的時期, 必須要把握好。 ”唐繼澤說。

從81年進入鄉鎮茶廠開始, 62歲的唐繼澤已經和茶葉打了36年的交道, 從上世紀80年代掙外匯的紅碎茶, 到90年代南川茶產業“紅轉綠”後的地區品牌“金佛玉翠”, 再到產量有限卻在業內知名度頗高的“古樹茶”, 唐繼澤都如數家珍。

重慶南川總面積達8萬畝的茶葉基地不僅出產優質茶葉, 其旅遊價值也漸漸被發掘出來。 鐘欣 攝

“我們南川的土壤和氣候比較適合種植茶葉, 種茶的歷史也很久, 那些山上的老茶樹就是明證。 ”唐繼澤所言“老茶樹”, 指的是在南川境內金佛山生長, 樹齡達1400多年, 被掛牌保護起來的金佛山野生大茶樹, 這些老茶樹與南川境內的8萬畝茶園一起, 構成了南川目前茶產業的兩大支柱品牌, “古樹茶”和“金佛玉翠”。

在老唐記憶中, 古樹茶自不必說, 產量少、價格好, 一直是南川茶響噹噹的名片;而“金佛玉翠”為代表的綠葉茶,

則見證了南川茶產業這30多年時間的起起落落, 更是當地茶農脫貧致富的希望。

“南川除了古樹茶外, 南川一開始最出名的是那些能直接出口掙外匯的紅茶。 ”唐繼澤告訴記者, 南川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規劃建設的全國紅碎茶基地縣, 所生產的紅碎茶憑藉“濃、強、鮮、香”的特質被譽為四川茶葉“五朵金花”之一, 深受歐美、英、日、巴等國消費者歡迎, 並多次在國際上獲獎。

“在那個年代南川紅碎茶最高年產量達到2500噸, 年創匯近128萬美元。 ”南川經濟作物站站長李偉告訴記者, 進入90年代後, 由於來自印度、非洲等地紅茶品牌的強勢競爭, 再加上人工成本的上升, 南川紅碎茶的產量逐減, 南川茶產業開始“紅轉綠”、“外轉內”的戰略轉型,

而轉型的關鍵, 就是通過培育一批新時代茶農, 巧打產業牌, 念好脫貧致富新“茶經”。

“以前那種缺乏包裝和品牌推廣的紅碎茶一公斤只能賣幾美元, 茶農想靠這種老產品致富顯然不太現實。 ”李偉說, “所以南川茶產業要想重振雄風, 首先要有一批懂技術、懂市場, 具備強烈品牌意識和品質意識的新時代茶農, 但這樣的茶農靠學校是很難培育出來, 只有通過市場大浪淘沙, 然後政府給予一定的支持引導, 把精英的力量凝聚起來, 最後形成在全國範圍內都有競爭力的茶產業鏈。 ”

“近幾年南川區引進了7家農業企業投資茶產業, 累計投資超億元, 在產業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鏈條, ”李偉說, “接下來南川還將深度挖掘茶產業在茶葉品牌之外的文化附加值,

通過茶旅結合, 大力發展茶旅遊、茶觀光、茶休閒業, 營造茶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