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我與教堂的不解之緣

圖/文:梁衛平

我沒有宗教信仰, 但在我的人生成長過程中, 卻和教堂有著不解之緣。

(將軍廟街天主教堂正門)

將軍廟街天主教堂幼稚園

6歲那年冬天, 我跟隨父母來到濟南, 被送到了一所教堂後院的幼稚園。 當時這個幼稚園叫“運動域”, 為啥叫這個名字, 不知道。 它坐落在老濟南城內將軍廟街天主教堂的東北角, 是教堂修道院的一隅。

初進這所與眾不同的幼稚園, 感到一切都很神奇。 幼稚園與修道院一牆之隔, 園門不大, 是向街面開的。 從裡面看不到街上的風景, 卻能透過窗戶的縫隙看到修道院裡, 看見經常有穿著黑裙袍的修女在院裡走來走去的情景。

(天主教堂修道院外牆)

幼稚園天花板極高, 窗戶細高狹長, 五顏六色的花玻璃, 把走廊和房間遮掩得有些黑暗。 活動間是一個寬闊的大廳, 大廳兩邊有若干個班級的寢室。 寢室的房門呈拱形, 隔音很好, 門一關上就好像掩蓋了無數的秘密, 打開就能聽見孩子們嬉笑打鬧之聲。

因為孩子不是太多, 孩子們在廳裡活動並不擁擠。 但是為避免互相打擾, 各班上課做遊戲都安排在各班的寢室裡進行, 如果有大範圍的活動, 就錯時到大廳裡進行。 幼稚園沒有院子,

需要活動便通過一個小門到修道院的院裡或走廊上散步, 時間較短, 而且阿姨不准我們大聲說話、叫喊或打鬧, 仿佛怕驚動了什麼。

(修道院內)

到院子裡排隊散步的時候, 常常會碰到一些修女在院子裡走動, 只要是三人以上, 她們都會列隊而行,

來去匆匆。 看到散步的孩子, 她們總會頷首微笑地看著我們, 不說話也不停下。 而嘰嘰喳喳的我們則頓時鴉雀無聲, 用崇敬和信賴的眼光目送她們擦身而過。

我們都穿園裡統一發的白兜兜, 前胸寫著幼稚園三字。 圍著白兜兜的孩子和穿著黑裙袍、戴著白頭巾的修女們, 在那寧靜潔淨的庭院中, 形成一道特殊的風景線——用眼神和表情來交流平等、和諧和博愛。 當然, 很多年以後我懂得了, 為什麼很多教會熱衷於辦醫院、辦學堂、辦幼稚園這樣的慈善事業。

(修道院後牆)

絕大多數孩子是住園的, 週末下午才會被父母接走。 冬季, 阿姨每天把我們帶到院子裡曬會兒太陽。 夏季, 阿姨會每天給我們洗澡換衣服。 泡在大木盆溫熱水中, 我常常仰頭看著美麗的天花板, 昏昏欲睡。 有調皮的孩子會沖著屋頂高喊一聲, 空洞的回聲讓人感到遙遠和恐怖。 幸虧孩子們都在一起, 否則, 一定會有膽小的孩子嚇哭了。 還有些淘氣的男孩在水裡戲水打鬧, 直到阿姨強制擦身穿衣才肯甘休。

每週上午都會有幾次聽到從修道院傳來的誦經聲,那是修道院在做禮拜。當時年齡小,不懂宗教音樂的韻律和內涵,只覺著唱詩班那悠遠沉穩的歌聲是那麼好聽。現在想來,用天籟之聲比喻,更恰如其分。有時也能聽到修女彈奏鋼琴,曲調既非經常聽到的讚美詩,也不是西方的詠歎調,而是低沉舒緩,委婉幽怨,似乎在傾訴對命運和世事的不公。每逢此時,很多女孩都會靜靜地側耳傾聽,或趴在窗戶上尋找彈奏者的身影。

(山與海酒店門口,原幼稚園大門)

多少年過去了,這個“運動域”幼稚園舊址,幾易其主,現在由一名80後年輕天主教徒在這兒辦了個“山與海文化酒店”。門面依然那麼小,大廳依然那麼深,天花板依然那麼高,花玻璃照舊,拱形門安在。所不同的是,牆上貼滿了西方油畫,五顏六色的飾物佈滿廳房的兩側,若干茶座擺放規則,大紅燈籠顯示著喜氣。這是一個多麼充滿宗教氣息又溫馨可愛的酒店啊!此情此景,讓我不由得想起60年前這裡的情景,感慨時代的變遷。

(山與海酒店內景)

經二路濟南市基督教青年會

8歲那年我上小學二年級,參加了市少年業餘體操班,在皇亭體育場訓練。後來因露天場地條件太差,體操班訓練搬至經二路67號濟南市基督教青年會。

(基督教青年會)

這裡原是一所神學院,沒有教堂那種傳統意義上的尖頂樓房,主要建築是三層平頂樓房,比普通民宅樓房高一些。從外面看似無特殊之處,進到樓內則大不同。一進門就是個大廳,是神學院講課誦經或開會的重要場所。大廳天花板極高,中間有像通風口結構的天窗。廳堂很寬大,粗壯的柱子林立,拱形的門窗和教堂相差無幾。我們練功用的墊子、跳馬箱、平衡木和高低杠等設施就安置在大廳內。

由於大廳充滿神秘而肅穆的氣氛,每逢訓練時,只有教練訓導和學員們起落墊子的聲音,誰都不敢大聲喧嘩和笑鬧。大廳內有木制的樓梯,偶爾壯著膽子爬到二樓,能看到一間間同樣是拱形門的教室,裡面有人在講學。有多少人在聽課,我們從來不知道。在此訓練了兩三年時間,每天下了課就趕緊出門往家奔,沒有好奇和多待一會兒的欲望,也沒看出哪些是神職人員,因為他們的著裝與常人無異。

(青年會樓梯)

當年的基督教青年會,現在是濟南基督教協會宣傳教育培訓基地。2017年4月當我再度踏進這裡時,充滿了探索每個角落的衝動。鐵質的欄杆大門,顯然經過修繕,但依然保留著西式的遠古風格。那棟三層平頂樓仍然迎門而立,雖然外牆粉刷一新,掛的牌子換了,但它依然是我記憶中的那個樓房。除了我們訓練的大廳被隔成多間小屋用作辦公室,其他的內部結構基本沒變。

粗大的立柱就杵在辦公室的中央,顯得那麼不協調不般配不雅觀。但那是歷史的見證,是我幾百次苦練流汗的運動場。穿過熙熙攘攘來參加培訓活動的人群,我踏上了52年未曾謀面的木梯。臺階已斑駁陸離,每踏一步都有絆腳摔倒的危險,但我依然爬了上去。辦公室的姑娘告訴我,近幾年來,每年都會有一些非教徒的老年人到這裡來追憶過去的歲月,上樓下樓,摸摸門框和扶手,拍攝他們的記憶,留下往日的夢想。

(青年會二樓俯視)

後宰門街基督教堂

1969年1月的寒冬,我家被迫搬到後宰門街西頭的基督教堂院內,住在教堂北面,原先牧師的宿舍。這個宿舍從牆外看不出什麼,走到正面便可看出與普通民居的不同。牆體厚,有一米多高的石砌牆,非常結實。窗戶是細而長的落地窗,窗臺低而寬,能放一台電視機,很像現在新型樓房的飄窗。

(後宰門教堂)

因為“文革”期間宗教被禁止,這座教堂被隔成若干間,成了住家。想想房子那麼小,而空間那麼高,陰冷陰冷的,住在裡面是何感覺?不是教徒卻天天守著教堂,是一種什麼滋味?多虧院裡的9家住戶和諧相處,團結友愛。誰家有困難有矛盾有急事有疏忽,必有鄰居幫忙協助,鼎力解決,讓院裡每家每戶都不因教堂的存在而感到生疏和畏懼。

出了小門,就是曲水亭街的那條河,旁邊就是赫赫有名的百花洲。冬天,肆虐的北風毫無阻擋地掠過百花洲,吹進教堂院子,冷得人直發抖。夏天,垂柳輕拂,泉水清澈,教堂被一片花團錦簇所包圍。寂寞時,便搬個凳子坐在門口,看著過往的行人和市井百態。煩悶時,便提步在後宰門街、曲水亭街或百花洲邊走一走,解脫焦慮,忘卻心結。我想,這與基督教徒們到這裡來誦經禮拜,請求主的引領和寬容,可能具有同樣的意義和效果。

(後宰門教堂牧師樓)

1985年,國家恢復了宗教自由,教堂又開始迎徒納客了。當我離開朝夕相伴,日夜為伴16年的這座教堂,除了對溫馨生活的不舍和依戀,還是依戀和不舍。

2017年夏,我尋訪了將軍廟街修道院幼稚園舊址,再一次參觀了經二路濟南基督教青年會,重新滿懷深情地徘徊於正在修繕的後宰門基督教堂外,我心裡一遍遍念叨著:我不信仰上帝,上帝卻把我和它們聯繫在一起。

(後宰門教堂)

每週上午都會有幾次聽到從修道院傳來的誦經聲,那是修道院在做禮拜。當時年齡小,不懂宗教音樂的韻律和內涵,只覺著唱詩班那悠遠沉穩的歌聲是那麼好聽。現在想來,用天籟之聲比喻,更恰如其分。有時也能聽到修女彈奏鋼琴,曲調既非經常聽到的讚美詩,也不是西方的詠歎調,而是低沉舒緩,委婉幽怨,似乎在傾訴對命運和世事的不公。每逢此時,很多女孩都會靜靜地側耳傾聽,或趴在窗戶上尋找彈奏者的身影。

(山與海酒店門口,原幼稚園大門)

多少年過去了,這個“運動域”幼稚園舊址,幾易其主,現在由一名80後年輕天主教徒在這兒辦了個“山與海文化酒店”。門面依然那麼小,大廳依然那麼深,天花板依然那麼高,花玻璃照舊,拱形門安在。所不同的是,牆上貼滿了西方油畫,五顏六色的飾物佈滿廳房的兩側,若干茶座擺放規則,大紅燈籠顯示著喜氣。這是一個多麼充滿宗教氣息又溫馨可愛的酒店啊!此情此景,讓我不由得想起60年前這裡的情景,感慨時代的變遷。

(山與海酒店內景)

經二路濟南市基督教青年會

8歲那年我上小學二年級,參加了市少年業餘體操班,在皇亭體育場訓練。後來因露天場地條件太差,體操班訓練搬至經二路67號濟南市基督教青年會。

(基督教青年會)

這裡原是一所神學院,沒有教堂那種傳統意義上的尖頂樓房,主要建築是三層平頂樓房,比普通民宅樓房高一些。從外面看似無特殊之處,進到樓內則大不同。一進門就是個大廳,是神學院講課誦經或開會的重要場所。大廳天花板極高,中間有像通風口結構的天窗。廳堂很寬大,粗壯的柱子林立,拱形的門窗和教堂相差無幾。我們練功用的墊子、跳馬箱、平衡木和高低杠等設施就安置在大廳內。

由於大廳充滿神秘而肅穆的氣氛,每逢訓練時,只有教練訓導和學員們起落墊子的聲音,誰都不敢大聲喧嘩和笑鬧。大廳內有木制的樓梯,偶爾壯著膽子爬到二樓,能看到一間間同樣是拱形門的教室,裡面有人在講學。有多少人在聽課,我們從來不知道。在此訓練了兩三年時間,每天下了課就趕緊出門往家奔,沒有好奇和多待一會兒的欲望,也沒看出哪些是神職人員,因為他們的著裝與常人無異。

(青年會樓梯)

當年的基督教青年會,現在是濟南基督教協會宣傳教育培訓基地。2017年4月當我再度踏進這裡時,充滿了探索每個角落的衝動。鐵質的欄杆大門,顯然經過修繕,但依然保留著西式的遠古風格。那棟三層平頂樓仍然迎門而立,雖然外牆粉刷一新,掛的牌子換了,但它依然是我記憶中的那個樓房。除了我們訓練的大廳被隔成多間小屋用作辦公室,其他的內部結構基本沒變。

粗大的立柱就杵在辦公室的中央,顯得那麼不協調不般配不雅觀。但那是歷史的見證,是我幾百次苦練流汗的運動場。穿過熙熙攘攘來參加培訓活動的人群,我踏上了52年未曾謀面的木梯。臺階已斑駁陸離,每踏一步都有絆腳摔倒的危險,但我依然爬了上去。辦公室的姑娘告訴我,近幾年來,每年都會有一些非教徒的老年人到這裡來追憶過去的歲月,上樓下樓,摸摸門框和扶手,拍攝他們的記憶,留下往日的夢想。

(青年會二樓俯視)

後宰門街基督教堂

1969年1月的寒冬,我家被迫搬到後宰門街西頭的基督教堂院內,住在教堂北面,原先牧師的宿舍。這個宿舍從牆外看不出什麼,走到正面便可看出與普通民居的不同。牆體厚,有一米多高的石砌牆,非常結實。窗戶是細而長的落地窗,窗臺低而寬,能放一台電視機,很像現在新型樓房的飄窗。

(後宰門教堂)

因為“文革”期間宗教被禁止,這座教堂被隔成若干間,成了住家。想想房子那麼小,而空間那麼高,陰冷陰冷的,住在裡面是何感覺?不是教徒卻天天守著教堂,是一種什麼滋味?多虧院裡的9家住戶和諧相處,團結友愛。誰家有困難有矛盾有急事有疏忽,必有鄰居幫忙協助,鼎力解決,讓院裡每家每戶都不因教堂的存在而感到生疏和畏懼。

出了小門,就是曲水亭街的那條河,旁邊就是赫赫有名的百花洲。冬天,肆虐的北風毫無阻擋地掠過百花洲,吹進教堂院子,冷得人直發抖。夏天,垂柳輕拂,泉水清澈,教堂被一片花團錦簇所包圍。寂寞時,便搬個凳子坐在門口,看著過往的行人和市井百態。煩悶時,便提步在後宰門街、曲水亭街或百花洲邊走一走,解脫焦慮,忘卻心結。我想,這與基督教徒們到這裡來誦經禮拜,請求主的引領和寬容,可能具有同樣的意義和效果。

(後宰門教堂牧師樓)

1985年,國家恢復了宗教自由,教堂又開始迎徒納客了。當我離開朝夕相伴,日夜為伴16年的這座教堂,除了對溫馨生活的不舍和依戀,還是依戀和不舍。

2017年夏,我尋訪了將軍廟街修道院幼稚園舊址,再一次參觀了經二路濟南基督教青年會,重新滿懷深情地徘徊於正在修繕的後宰門基督教堂外,我心裡一遍遍念叨著:我不信仰上帝,上帝卻把我和它們聯繫在一起。

(後宰門教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