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漫談|農產品“觸網”花樣兒翻新,哪種最好使?

"聆聽三農, 感悟中國"

點擊上方"三農中國"可以訂閱哦!

這些“觸網”手段有啥巧妙, 效果怎樣呢?有請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張子雨, 帶來今天的農經漫談。

現在, 咱們在網上能幹的事情越來越多, 好多人也都做起了自媒體。 比方說微信公號、短視頻、知識問答, 都有人嘗試。 有人覺得, 這些事情好像都是雕蟲小技, 可以當成業餘愛好, 但是不能當成正經的事業。 不過, 事實證明, 這短視頻、自媒體, 現在還真就成了一門大生意。

這幾天在北京召開了一場短視頻展會, 在會上, 大家就看到了一來自貴州省劍河縣的楊正榮。 這位小夥子年紀輕輕, 能說會道, 而他的短視頻, 現在已經有了30多萬粉絲。

那這位元小夥子的短視頻為啥能吸引這麼多人呢?說來其實也挺簡單, 他就是把他日常的生活展現在了大家面前, 比方說殺豬、挖菜、鬥牛、打糍粑。 而之所以大家愛看,

其實還是因為, 咱們的田園風光, 咱們的鄉村生活, 在咱們自己眼中稀鬆平常, 但是放在別人那裡, 也許就是可遇不可求的夢想。 而且楊正榮還說, 靠這短視頻賺到的錢, 比他出門打工帶回來的還要多。

其實, 想楊正榮這樣的鄉村自媒體達人還有很多, 比方說2015年火起來的“豬官巴巴”就是一個跟大家分享養豬知識的帳號;而去年火起來的“歡子TV”, 主題也是咱們的鄉村生活。

有人覺得, 自媒體只能一兩個人自己搞一搞。 不過, 如果咱們敢想敢幹, 這自媒體還有更大的用處。

今年8月, 有媒體就報導了一場在四川鄉下舉行的互聯網史上“最土發佈會”。 只見台下坐的都是咱們的鄉里鄉親, 說的都是當地的方言, 而臺上則是IT人士, 講的都是PGC, 補貼打賞, 生意變現。 這其實對咱們來說就是一種啟發。 既然互聯網的發佈會能開到咱們村子裡, 咱們村子裡的事情, 也可以放在互聯網上。

比方說, 每年農產品的收穫季節, 總會有一些農產品滯銷的消息, 出現這種現象, 很大程度上就是資訊不暢,

這些農產品到底啥品種啥品質, 其他地方的人都不知道。 其實咱們也可以利用短視頻, 自己錄製一些介紹, 或者和這些鄉村短視頻達人進行合作, 來進行一下推廣, 這麼一來, 咱們要支付的成本很少, 而咱們的農產品, 則是多了一個新的銷路。

除了農產品之外, 鄉村風光、傳統習俗, 這些事情, 咱們也可以利用自媒體的平臺進行展示, 像鄉村旅遊、鄉村文化建設, 也可以因此多了一種途徑。

說了這麼多, 其實核心就是一個:自媒體時代, 咱們農村也要上網, 而且要主動生產內容, 主動進行自我推廣。 從直接效益來講, 通過自媒體進行推廣宣傳, 成本低影響大;而從更深層次來說, 咱們積極地參與到自媒體領域, 也是咱們鄉村文化建設走向成熟的重要環節。

咱們人在鄉村, 心裡裝著整個網路世界, 這樣的新農村, 當然人人都喜歡。

正所謂:

小小視頻大家看, 田園生活是賣點。 自建媒體作用廣, 展示鄉村好風光。

統稿編輯:紀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