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高校“雙一流”建設如何做到“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有機融合?

“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發佈後, 高校的實施方案相繼向社會公開。 本文基於“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視角, 提出了幾點觀察和建議。

背景、趨勢資料與時間節點

科技部發佈的《中國普通高校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16》顯示, 截至2015年, 中國高校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為35.5萬人年, 比2006年增長46.7%, 居世界第一。 高校研發經費內部支出不斷提高, 2015年達998.6億元, 是2006年的3.6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佈的《2015年科學報告:面向2030》顯示, 美國研發投入占全球28%, 處於領先位置, 中國以20%緊隨其後, 超越歐盟的19%和日本的1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發佈了“三個並行”的目標:到2020年,

中國在研究成果和科研經費投入上, 能達到總量和國際最發達的國家並行;到2030年, 中國基礎研究對整個經濟發展、科學發展的貢獻度應該和發達國家相當;2050年達到源頭並行, 真正實現科技強國的目標。

從數量和時間來看,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剛成立的時候, 國家投入資金8000萬元, 2016年達248億元, 30年升了300倍。 到2020年國家投入資金會在60億美元上下, 投入總量與美國並行。 2016年, 中國科學家的論文產出占全世界18%左右, 美國科學家的論文產出約占24%。 “大概到2020年, 中國科學家的論文總數應該和美國科學家的論文總數相當。 ”

在如此大的資金投入和同期大量新研發人員加入的背景下, 日本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基於湯森路透的資料2009至2011年比1999至2001年統計的中國論文在ESI總量、ESI前10%、ESI前1%等三項指標,

分別增長了360%、521%和692%。 中國論文數量增長率十分迅猛, 而美國論文在這三方面的增長率分別是28%、26%和28%。 可以推測2019至2021年論文的這三項總量指標, 特別是ESI前1%數量與美國相當或超過應該是有可能的。

主要排行榜的成績與作用

眾所周知, 世界上主要大學排行榜都比較注重研究指標, 我國高校在第14屆QS世界大學排名(2018年)中, 已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進入世界百強。 而在《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2018年世界大學排名中, 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進入全球前30, 表現十分突出。 此外, 進入前200的還有復旦大學(116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32名)、南京大學(169名)、浙江大學(177名)、上海交通大學(188名)。

如果以世界大學排行前200位認可為世界“一流大學”的話, 顯然這些高校已經基本達成了目標。 如果按這一目標發展, 即“到2020年, 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 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 順勢發展已不是難事。

實際上, 英美主導的世界大學排行榜“叫座”作用就是英美等英語國家研究型大學的品牌平臺。 它對於英美等國研究型大學吸引世界各國優秀學生(高額學費)和研究人員, 或者畢業於這些世界“一流大學”的博士留學生回國就業于頂尖大學或研究機構是有幫助的。 而對於非英語國家的研究型大學來說, 即使費勁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 但如果不改變母語教育環境, 到2030年, 我國更多的大學和學科也不太可能走上排行榜的主流以及達到它們那樣好的經濟效果。 更重要的是作為世界政治、經濟、文化與人口大國的大學, 特別是肩負引領人類進步、社會發展與國家復興使命的研究型大學, 也不會或不應該過於看重這些排行榜。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總標準

對於“‘雙一流’是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 它的定性就是八個字:中國特色、世界一流, 標準是中國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有機融合, 它不是‘985’‘211’的翻版, 也不是升級版, 更不是山寨版”的理解, 可以認為這次“雙一流”建設目標達到國際公認的一流大學評價標準的部分指標而已。

“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發佈後, 在諸多評論與網友熱議中, 較多人有著“辦大學就是辦學科”的概念, 圍繞大學排行榜的解讀較多, 對“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理解較少。 也有人從名單分析、質疑這次“雙一流”建設思路是延續“985”“211”的套路, 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 最大的變化就是實施動態監測和管理, 不搞終身制,改為5年一週期以及“一流大學”分AB層等。

關於“中國特色”的詮釋值得注意的是,光明日報評論員文章指出:“無論高等教育怎樣求新、創新,都要尊重傳統。無論時代如何變化,都要遵循教育規律,堅持中國特色。中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反映了自“985”“211”高校建設以來,從追趕他人科研論文的量變到樹立“中國本位”意識的質變。其實,中國特高壓和中國高鐵已經基本達到“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標準。不可否認,作為大學多目標的更複雜的系統,不確定的人為因素更多,有機融合的實現難度更大。

目標表述可測量可驗證很重要

《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提出總體目標,即到本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據媒體報導,北大“雙一流”建設方案提出的建設目標是到2048年,將北大建設成為頂尖的世界一流大學,主流學科全面位於世界一流大學前列,在全球高等教育體系中居於領導地位,成為世界著名的學術殿堂。

這是不是意味著,那時在教育方面,北大培養的博士生可以去世界任何著名大學應聘且錄用率較高?在研究方面,北大主辦的學術雜誌多數成為世界頂尖學術期刊,獲得諾貝爾獎將成常態?如果是的話,應該有可以量化的指標來支撐。

按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的設想,“中國有可能在2030年回歸世界教育中心地位,成為世界最重要的留學生目的地國之一,真正實現中國對發達國家的趕超”。對照北大“到2030年,使北大整體水準處於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一批學科處於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不難看出目標也許有待進一步提高。這段表述沒有提到與上述2048年目標對應的內容,比如,在亞洲高等教育體系中居於領導地位,成為東半球著名的學術殿堂(沒有之一)等。系統化表達也有利於進行總目標的過程評估與管理。

實際上,《總體方案》中提及的總體目標是全體“雙一流”大學的共同任務,2030年是中期驗收點,從時間上看已經非常緊張。有關設計、實施與評估、監理單位責任重大,相關方案是否切實把握總目標和標準?指標是否可測量可驗證?是否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各項措施是否有效可行?是否積極採用協力廠商評價?各項工作的持續改進都至關重要,建議高校每年更新一次方案。

確保全面目標達成才是好方案

從已公佈的有關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建設方案報導來看,方案中都突出體現“學科”概念。一般理解,學科是與知識相聯繫的一個學術分類概念,有高校基於傳統學科分類的教學、科研等基層單位的含義。隨著人類對科學認識的深入和系統性的提升,目前傳統的學科分類是否會重新劃分,以知識(學科)為背景的教學單位是否會重組,出現了不同觀點。

從全球許多高校不斷加強學科交叉和融合,以及醫學院校教學向器官系統的改革趨勢來看,未來這種重構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也會出現反映這一變化的新排行榜,如全球最具創新力大學排行榜。2017年該榜單顯示,清華大學(51名)、北京大學(60名)和浙江大學(100名)首次躋身百強,而研發經費比我國還少的日本有8所高校進入前100。對照《總體方案》中提及的5項建設任務和該排行榜的主要指標,不難看出具有較大程度交集。

《總體方案》中的一流“學科”概念內涵同一流“大學”一致,帶有大學功能組織的“符號”意義。有報導稱,某些大學一流建設方案提到了加強“學科群”的內容,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學科”概念,如果以傳統學科理解,學科、學科群怎麼變化,都不是全面目標。特別是對於教育來說,傳統的學科知識不是唯一的手段、措施。由於我國研究人員和大學數量較多,形式上提高一些高校的ESI前1%也非難事,但要全面完成《總體方案》提到的5項建設任務,達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還是比較難的。相對來說,從部分媒體報導來看,多少有容易產生“學科”(知識)手段當目的的感覺,確保“雙一流”建設的全面目標達成才是好方案,其中的手段、措施也需要豐富與創新。

就手段、措施而言,斯坦福大學2015年提出的《斯坦福2025計畫》值得借鑒,包括開環大學(Open Loop University)、軸翻轉(Axis Flip)、自我調整教育(Paced Education)、目的性學習(Purpose Learning)四部分內容,以及對學修成就的評價方式改為以“技能影射圖”技術手段取代現行的大學成績單,等等。如果我國高校有方案在此基礎上積極吸收、改進創新,或許也能實現“彎道超車”。

結束語

當下高校公佈的方案還不太多,大家有待繼續觀察。建議高校利用PDCA精改“雙一流”建設方案。

麥可思研究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對於使用產生的一切侵權問題,我們將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專注高等教育,微信搜索“麥可思研究”查看更多內容。

不搞終身制,改為5年一週期以及“一流大學”分AB層等。

關於“中國特色”的詮釋值得注意的是,光明日報評論員文章指出:“無論高等教育怎樣求新、創新,都要尊重傳統。無論時代如何變化,都要遵循教育規律,堅持中國特色。中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反映了自“985”“211”高校建設以來,從追趕他人科研論文的量變到樹立“中國本位”意識的質變。其實,中國特高壓和中國高鐵已經基本達到“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標準。不可否認,作為大學多目標的更複雜的系統,不確定的人為因素更多,有機融合的實現難度更大。

目標表述可測量可驗證很重要

《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提出總體目標,即到本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據媒體報導,北大“雙一流”建設方案提出的建設目標是到2048年,將北大建設成為頂尖的世界一流大學,主流學科全面位於世界一流大學前列,在全球高等教育體系中居於領導地位,成為世界著名的學術殿堂。

這是不是意味著,那時在教育方面,北大培養的博士生可以去世界任何著名大學應聘且錄用率較高?在研究方面,北大主辦的學術雜誌多數成為世界頂尖學術期刊,獲得諾貝爾獎將成常態?如果是的話,應該有可以量化的指標來支撐。

按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的設想,“中國有可能在2030年回歸世界教育中心地位,成為世界最重要的留學生目的地國之一,真正實現中國對發達國家的趕超”。對照北大“到2030年,使北大整體水準處於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一批學科處於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不難看出目標也許有待進一步提高。這段表述沒有提到與上述2048年目標對應的內容,比如,在亞洲高等教育體系中居於領導地位,成為東半球著名的學術殿堂(沒有之一)等。系統化表達也有利於進行總目標的過程評估與管理。

實際上,《總體方案》中提及的總體目標是全體“雙一流”大學的共同任務,2030年是中期驗收點,從時間上看已經非常緊張。有關設計、實施與評估、監理單位責任重大,相關方案是否切實把握總目標和標準?指標是否可測量可驗證?是否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各項措施是否有效可行?是否積極採用協力廠商評價?各項工作的持續改進都至關重要,建議高校每年更新一次方案。

確保全面目標達成才是好方案

從已公佈的有關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建設方案報導來看,方案中都突出體現“學科”概念。一般理解,學科是與知識相聯繫的一個學術分類概念,有高校基於傳統學科分類的教學、科研等基層單位的含義。隨著人類對科學認識的深入和系統性的提升,目前傳統的學科分類是否會重新劃分,以知識(學科)為背景的教學單位是否會重組,出現了不同觀點。

從全球許多高校不斷加強學科交叉和融合,以及醫學院校教學向器官系統的改革趨勢來看,未來這種重構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也會出現反映這一變化的新排行榜,如全球最具創新力大學排行榜。2017年該榜單顯示,清華大學(51名)、北京大學(60名)和浙江大學(100名)首次躋身百強,而研發經費比我國還少的日本有8所高校進入前100。對照《總體方案》中提及的5項建設任務和該排行榜的主要指標,不難看出具有較大程度交集。

《總體方案》中的一流“學科”概念內涵同一流“大學”一致,帶有大學功能組織的“符號”意義。有報導稱,某些大學一流建設方案提到了加強“學科群”的內容,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學科”概念,如果以傳統學科理解,學科、學科群怎麼變化,都不是全面目標。特別是對於教育來說,傳統的學科知識不是唯一的手段、措施。由於我國研究人員和大學數量較多,形式上提高一些高校的ESI前1%也非難事,但要全面完成《總體方案》提到的5項建設任務,達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還是比較難的。相對來說,從部分媒體報導來看,多少有容易產生“學科”(知識)手段當目的的感覺,確保“雙一流”建設的全面目標達成才是好方案,其中的手段、措施也需要豐富與創新。

就手段、措施而言,斯坦福大學2015年提出的《斯坦福2025計畫》值得借鑒,包括開環大學(Open Loop University)、軸翻轉(Axis Flip)、自我調整教育(Paced Education)、目的性學習(Purpose Learning)四部分內容,以及對學修成就的評價方式改為以“技能影射圖”技術手段取代現行的大學成績單,等等。如果我國高校有方案在此基礎上積極吸收、改進創新,或許也能實現“彎道超車”。

結束語

當下高校公佈的方案還不太多,大家有待繼續觀察。建議高校利用PDCA精改“雙一流”建設方案。

麥可思研究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對於使用產生的一切侵權問題,我們將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專注高等教育,微信搜索“麥可思研究”查看更多內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