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河北省邢臺市巨甯晉縣

甯晉縣是河北省邢臺市轄縣, 位於河北省中南部、邢臺市北部, 行政區域面積1107平方公里, 轄1個街道、11個鎮、5個鄉;實際管轄1個街道、11個鎮、3個鄉, 面積1032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738250人。 縣人民政府駐鳳凰鎮天寶東街23號。

甯晉縣地處太行山東麓沖積平原, 地勢低平開闊, 由西北向東南傾斜。 洨河、滏陽河、老漳河、北澧河、泜河等11條河流彙集於此, 素有“九河下梢”之稱。 屬暖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 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岩鹽、地熱等。

甯晉縣是傳統農業大縣, 種植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 特產雪花梨、鴨梨、食用菌。 工業形成了以單晶矽太陽能電池、鹽化工、紡織服裝、生物製藥、電線電纜、機械製造為主的產業體系,

有甯晉經濟開發區、甯晉鹽化工園區、東城工業園等經濟功能區。

2016年, 甯晉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38.2億元, 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1億元。

中文名稱

甯晉縣

別 名

鳳凰城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河北省邢臺市

下轄地區

1個街道、11個鎮、5個鄉

政府駐地

鳳凰鎮天寶東街23號

電話區號

0319

郵政區碼

055550

地理位置

河北省中南部, 邢臺市北部

面 積

1032平方公里

人 口

738250人

方 言

北方方言-冀魯官話-石邢片

氣候條件

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區

著名景點

民樂園、四季公園、汪洋溝公園、農業生態園、雲台寺、小南海

車牌代碼

冀E

特 產

甯晉鴨梨、泥坑酒、甯晉工筆劃

行政區劃代碼

130528

建制沿革

遠古時期,

甯晉境域稱楊地, 又稱楊紆。

唐堯時, 屬九州中的冀州。

舜時, 分天下為十二州, 冀州分為幽、並二州, 楊地屬並州。

夏商二代, 幽州、並州合併, 楊地屬冀州。

周代屬邢國。 春秋末期歸晉國。 戰國屬趙國。

秦始皇二十五年(西元前222年), 秦滅趙國, 置巨鹿郡, 楊氏邑屬巨鹿郡。

西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 置楊氏縣(治所楊氏城邑位於今城關)、廮陶縣(治所位於楊氏城南14.5公里處), 于楊氏縣東北部封置禾成侯國, 均屬巨鹿郡;

文帝九年(前171年), 廢禾成侯國;神爵四年(前58年), 置曆鄉侯國(故城在今縣城東12.5公里處曆城), 屬巨鹿郡;西漢末期, 廢曆鄉侯國。

新莽始建國二年(西元9年), 楊氏縣改稱功陸縣。

東漢, 複將楊氏縣、廮陶縣歸屬冀州刺史部巨鹿郡, 郡治由巨鹿(今平鄉縣)遷至廮陶。

建安十七年(212年), 廮陶縣改屬冀州魏郡, 不久複屬巨鹿郡。

曹魏黃初二年(221年), 廮陶縣還屬巨鹿郡;黃初七年(226年), 巨鹿郡改為巨鹿國;太和六年(232年), 國徙為郡, 郡治廮陶(今甯晉南)。

西晉太康年間(280—289年), 廢楊氏縣, 併入廮陶縣, 屬冀州巨鹿國。

北魏, 巨鹿郡分設為北巨鹿郡和南巨鹿郡, 廮陶縣屬北巨鹿郡, 郡治廮陶縣(今甯晉南), 屬殷州。

永安二年(529年), 置廮遙縣, 縣治楊氏舊城(今城關), 屬殷州南巨鹿郡。

北齊, 廢廮陶縣, 併入廮遙縣, 屬趙郡。

隋開皇六年(586年), 廮遙縣更名為廮陶縣, 屬趙州趙郡。 開皇十六年(596年), 析廣阿縣境(今甯晉、隆堯縣部分轄區)置大陸縣, 屬趙州, 縣治位於今南、北魚台村;析趙州置欒州, 廮陶縣屬欒州。 大業二年(606年), 廢欒州,

併入趙州, 廮陶縣複屬趙州;廢大陸縣, 併入象城縣(原廣阿縣), 象城縣更名為大陸縣。 大業三年(607年), 趙州改為趙郡, 廮陶縣屬趙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 趙郡改為趙州, 廮陶縣屬之。 武德四年, 趙州治所遷平棘, 廮陶仍屬之。 天寶元年(742年), 因“廮陶”諧音“應逃”不吉利, 以“安寧晉福”之意更名為甯晉縣, 隸屬趙郡(趙州)未變。

五代, 置河北路, 甯晉縣屬河北路趙州。

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 河北路分為東、西兩路, 趙州屬河北西路, 甯晉縣隨屬之。 宣和元年(1119年), 趙州改為慶源府, 甯晉縣屬之。

金天會七年(1129年), 慶源府改為趙州;天德三年(1151年), 趙州改稱沃州, 甯晉縣屬之。

蒙古初年, 沃州複名趙州, 屬真定路;太宗六年(1234年), 廢趙州, 置永安州, 甯晉縣屬之;太宗七年(1235年), 廢永安州,

複名趙州, 甯晉縣屬之。

元末明初, 甯晉縣曾一度改稱寧昌縣。

明洪武二年(1369年), 甯晉縣屬直隸中書省趙州。 後改中書省為京師, 改路為府, 甯晉屬京師趙州。

清初, 仍屬趙州。 雍正二年(1742年), 趙州升為趙州直隸州, 甯晉縣屬之。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 為避宣宗名諱“旻寧”, 改“甯晉”為“甯晉”。

民國二年(1913年), 複名“甯晉”, 為中等縣, 屬直隸省冀南道, 縣衙改稱縣公署。

民國三年(1914年), 屬大名道。

民國十七年(1928年), 廢除“道”行政建制, 甯晉縣直屬河北省, 縣公署改稱縣政府。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 甯晉縣屬河北省第十三督察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0月, 國民黨縣政府南逃, 甯晉縣處於無政府狀態;日軍佔領縣城, 扶植地方士紳組建維持會(日軍急於南下, 未駐紮)。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月, 八路軍東進總隊佔領縣城,解散維持會,地方士紳推舉出縣長;9月,中共領導的甯晉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駐縣城東關,甯晉縣屬冀南區四專署;10月,縣抗日政府撤離縣城,活動在孟村、薛莊、梁家莊一帶,後轉移到北圈裡一帶;11月,日軍侵佔縣城,偽縣公署成立;12月,國民黨甯晉縣政府(俗稱流亡縣政府或二政府)重新設立,府無定址,多活動在農村。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4月,析甯晉縣南部置甯南縣,成立甯南縣抗日民主政府。甯晉縣屬冀中區七專區(為晉察冀邊區轄境),甯南縣屬冀南區十一專區(為晉冀魯豫邊區轄境)。

民國三十年(1941年),甯晉縣與趙縣、元氏縣連壤區組成趙元甯聯合縣,和甯晉縣同隸冀中區七專區;甯南縣仍屬冀南區十一專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6月,撤銷趙元甯聯合縣;甯晉縣改屬冀中區六專區,甯南縣改屬冀南區四專區;8月,甯晉縣、甯南縣抗日民主政府改稱民主政府;9月,甯晉縣城解放,甯晉縣民主政府遷駐縣城;10月,國民黨甯晉縣流亡政府成立。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7月,甯晉縣改屬冀中區十一專區;甯南縣仍屬冀南區四專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邊區即行撤銷,甯晉縣、甯南縣分別隨冀中十一專區和冀南四專區劃歸華北行政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10月,甯南縣與甯晉縣合併為甯晉縣,屬河北省邢臺專區。

1958年4月,撤銷邢臺專區,甯晉縣劃歸石家莊專區;12月,撤銷新河縣、趙縣,併入甯晉縣。

1960年5月,撤銷石家莊專區,甯晉縣屬石家莊市。

1961年5月,恢復邢臺專區,甯晉縣劃歸邢臺專區;7月,析甯晉縣複置趙縣、新河縣。

1970年,邢臺專區改稱邢臺地區,甯晉縣屬之。

1993年7月,邢臺地區與邢臺市合併,改屬邢臺市管轄。

風景旅遊

堯舜禪讓台

堯舜禪讓台

堯舜禪讓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簡稱堯台,相傳為堯帝禪讓舜帝時修築的高臺,秦始皇以磚瓦建亭紀念,明代建成廟宇,清末凋落,今留遺址。

雲台寺

雲台寺

雲台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柏房村南。建于唐開元年間,有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王殿、天王殿及兩旁廊房七十二間。興盛于宋,毀於元、明戰火。1997年後重建大雄寶殿、天王殿等。

廣濟橋

廣濟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縣城南關村南。為明代三孔古石橋,橫跨汪洋溝之上。

八路軍東進總隊佔領縣城,解散維持會,地方士紳推舉出縣長;9月,中共領導的甯晉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駐縣城東關,甯晉縣屬冀南區四專署;10月,縣抗日政府撤離縣城,活動在孟村、薛莊、梁家莊一帶,後轉移到北圈裡一帶;11月,日軍侵佔縣城,偽縣公署成立;12月,國民黨甯晉縣政府(俗稱流亡縣政府或二政府)重新設立,府無定址,多活動在農村。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4月,析甯晉縣南部置甯南縣,成立甯南縣抗日民主政府。甯晉縣屬冀中區七專區(為晉察冀邊區轄境),甯南縣屬冀南區十一專區(為晉冀魯豫邊區轄境)。

民國三十年(1941年),甯晉縣與趙縣、元氏縣連壤區組成趙元甯聯合縣,和甯晉縣同隸冀中區七專區;甯南縣仍屬冀南區十一專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6月,撤銷趙元甯聯合縣;甯晉縣改屬冀中區六專區,甯南縣改屬冀南區四專區;8月,甯晉縣、甯南縣抗日民主政府改稱民主政府;9月,甯晉縣城解放,甯晉縣民主政府遷駐縣城;10月,國民黨甯晉縣流亡政府成立。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7月,甯晉縣改屬冀中區十一專區;甯南縣仍屬冀南區四專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邊區即行撤銷,甯晉縣、甯南縣分別隨冀中十一專區和冀南四專區劃歸華北行政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10月,甯南縣與甯晉縣合併為甯晉縣,屬河北省邢臺專區。

1958年4月,撤銷邢臺專區,甯晉縣劃歸石家莊專區;12月,撤銷新河縣、趙縣,併入甯晉縣。

1960年5月,撤銷石家莊專區,甯晉縣屬石家莊市。

1961年5月,恢復邢臺專區,甯晉縣劃歸邢臺專區;7月,析甯晉縣複置趙縣、新河縣。

1970年,邢臺專區改稱邢臺地區,甯晉縣屬之。

1993年7月,邢臺地區與邢臺市合併,改屬邢臺市管轄。

風景旅遊

堯舜禪讓台

堯舜禪讓台

堯舜禪讓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簡稱堯台,相傳為堯帝禪讓舜帝時修築的高臺,秦始皇以磚瓦建亭紀念,明代建成廟宇,清末凋落,今留遺址。

雲台寺

雲台寺

雲台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柏房村南。建于唐開元年間,有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王殿、天王殿及兩旁廊房七十二間。興盛于宋,毀於元、明戰火。1997年後重建大雄寶殿、天王殿等。

廣濟橋

廣濟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縣城南關村南。為明代三孔古石橋,橫跨汪洋溝之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