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告別孤獨的探索:關愛和陪伴

張田勘學者

4月2日是第10個“世界自閉症日”。 目前, 中國自閉症陪伴其患孤獨症女兒的故事為自閉症防治的探索打開了一扇窗戶。 陳嵐說, 女兒是翻轉她人生的魔獸與天使, 讓她遠離膽怯, 成為勇敢者, 讓她的人生由黑白轉換為異彩紛呈, 使她從一名記者蛻變為特教人員。 被評為台中市十大模範母親, 榮獲臺灣“非凡母愛獎”, 臺灣第19屆“大愛獎”。 這似乎是陳嵐陪伴女兒, 並讓女兒的病症好轉和回歸社會之外的另一個額外收穫。

但是, 缺少關愛和陪伴也能解釋類似自閉症這樣的精神障礙性疾病為何會發生,

這在不少動物模型研究中已經得到證實。 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研究人員米尼(Michael Meaney)以及美國斯坦福大學的薩波爾斯(Robert M Sapolsky)等人對小鼠的研究發現, 從出生後, 受到母鼠更多次舔舐的幼鼠在長大後, 會比那些在幼年時到冷落的幼鼠鎮靜得多, 不容易出現驚慌、恐懼的現象, 體內產生的應激激素也較少。 原因在於, 母鼠的舔舐使幼鼠大腦啟動了一種在緊急情況下舒緩身心壓力的基因, 但是, 這並非是使基因改變, 而是讓DNA上的甲基化減少。

如果鼠媽媽對幼鼠舔舐梳毛更多, 幼鼠DNA上的甲基化就會減少, 從而使大腦中糖皮質激素受體表達得更多, 糖皮質激素受體越多, 大腦對糖皮質激素就越敏感, 越易於向腎上腺發出停止產生激素的指令,

腎上腺激素減少後, 就能讓老鼠減少心理應激, 遇事不慌。 而且, 這種有高水準糖皮質激素受體表達的小鼠長大以後, 也會同樣關愛自己的孩子, 頻繁舔舐梳理自己的幼鼠。

老鼠的行為方式意味著, 關愛和陪伴是減少動物精神障礙性疾病的一種有效方法, 而且這樣的行為還可能遺傳下去。 儘管老鼠的行為不能與人的行為完全類比, 但是, 在對後代的關愛、照顧方面具有相似性, 而且人對後代的關愛和照顧應當比老鼠更深厚和寬廣。 如果在孩子出生後就能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愛、陪伴和照顧, 包括撫觸、親吻、鼓勵等, 也許會減少後代的精神障礙性疾病, 包括自閉症。

顯然, 這提供了探索防治自閉症的一種線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