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我國垃圾分類剛剛起步 亟待找到歸屬的廢舊電池

在我國, 自公佈第一批垃圾分類處理試點城市至今, 已過去17年之久, 垃圾分類日益規範, 分類機制逐步完善。 但細究起來, 依舊有前端分類不到位, 中後端處理一鍋燴, 電池等有害物質分類不成系統等不盡如人意的情況存在。 強化垃圾分類意識, 打通各個分類環節, 讓垃圾變為資源, 依舊是我們需要努力的課題。

人人可以做好的小事

臨近中午, 今年剛退休的孫占毅開始忙活一家人的午飯。 切完青菜, 他抓起一把不要的黃葉、菜梗投進廚房的垃圾桶, 轉身又把裝菜的塑膠袋扔進客廳的另一個垃圾桶。

“家裡一共放了3個垃圾桶, 跟社區樓下的一樣, 分為廚餘垃圾、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 垃圾分類其實並沒那麼複雜, 習慣成自然, 我堅持好多年了。 ”

孫占毅所在的北京西城區大乘社區, 是北京垃圾分類試點社區。 社區不大, 兩棟居民樓住著399戶人家。 和孫占毅一樣, 多年來大家一直自覺堅持垃圾分類, 幾乎家家戶戶分門別類放有垃圾簍。 社區內更是放置了13組垃圾桶, 每隔五六米, 就有藍、綠、灰三個一組並列排放。

“無論城市還是鄉村, 大家的垃圾分類意識都得到了普遍提高。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徐海雲說, 2000年我國剛開始實行垃圾分類時, 種類僅限於可回收物和廢品。 如今垃圾分類有可回收物、家庭有害垃圾、廚餘垃圾,

與發達國家基本一致, 人們都知道了垃圾要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

但與此同時, 由於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 激勵約束措施不到位, 我國垃圾處理還存在諸多問題, 分類推廣一直難以深入。 很多地方將垃圾分類形式化, 簡單地將垃圾桶設置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類。 究竟哪些是可回收物, 哪些是不可回收物, 標準並不是特別清晰, 公眾只能憑感覺區分。 不少人嫌麻煩, 乾脆用塑膠袋混裝一扔了事。

日本、德國的垃圾分類受人稱讚, 離不開一整套成熟而合理的體系, 包括詳細的垃圾分類標準、針對不同垃圾確定的收集日制度及從幼稚園起就要學習垃圾分類的課程。 在德國, 職業學校把垃圾分類定性為必修實踐課程,

每年還會有志願者義務宣傳垃圾分類知識。

為了落實垃圾分類, 我國有不少城市試點垃圾分類指導員, 幫助居民學會投放垃圾。 大乘社區家委會主任崔湘文說, 該社區有5位垃圾分類指導員, 每天時不時守在垃圾桶旁邊, 給社區居民宣傳垃圾減量和分類知識, 在長年累月的宣傳中, 社區居民垃圾分類意識得以不斷增強。

合理的垃圾分類不僅可以有效降低垃圾處理成本, 分類越清楚、純度越高, 對於垃圾減量化以及資源化也越能起到推進作用, 人們的居住環境也就越發清新。 “垃圾分類是件人人都能做到也能做好的小事, 但習慣的養成既需要公眾的自覺, 更需要政府的宣導和完善的機制推動。

”徐海雲說。

還需打通分類環節

怎樣處理好生活垃圾一直是薛聰的煩惱。 薛聰家住北京西城區廣安門外大街榮豐嘉園, 社區內分類垃圾桶不少, 但還是經常容量不夠, 或者清運不及時, 堆得地上到處都是。 最荒唐的是, 每天清運垃圾車一來, 原本分好類的垃圾被混一塊兒一車拉走, 垃圾分類等於白分。 “如果後續沒有分別運輸、分別處理、分別回收加工, 我們住戶分得再仔細, 到頭來還是一勺亂燴, 誰又願意費時費力多此一舉呢?”

垃圾處理是一個系統工程, 包括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等多個環節, 其中任何一環出現問題, 都會影響實際效果。 目前, 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垃圾收集、運輸乃至終端處理不盡完善。

就中端運輸而言, 很多城市社區只設置了可回收物的分類桶, 並沒有分類運輸。 垃圾分類基本上靠保潔人員、拾荒者來實現。 這使得經濟價值低的物資回收利用率不高, 造成資源回收不徹底。

為避免生活垃圾混雜運輸, 大乘社區採取了垃圾分開運輸的方式。 崔湘文說, 廚餘垃圾每天早上有專車來清理, 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則會定期由專車來收走。 不同的垃圾運輸車輛, 將社區的分類生活垃圾運往分類垃圾處理站。

廣州幾年前也啟動了分類運輸, 配備專門的廚余垃圾車和有害垃圾車, 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 廣州南沙區更是實現“不分類不收垃圾”的措施, 嘗試“一車四類”的作業模式。

垃圾分類並不是有了設備就立竿見影。 由於居民垃圾分類做得不到位,許多垃圾桶都是混裝,即使用幾種不同的垃圾清運車來運輸,也起不到分類效果,反而增加了成本。南沙區“一車四類”的運輸模式,目前就遇到了尷尬。在實際操作中,環保人員要找到完全分好類的垃圾桶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面對並未徹底分類的垃圾,收還是不收成了難題。

居民養成垃圾分類習慣是推進垃圾分類的基本前提。除此之外,徐海雲認為,還應該將三方充分對接起來:可回收物要與廢品回收利用系統對接起來,有害垃圾的收集要與危險廢物收運系統對接起來,廚餘垃圾收運要與整個生物質的利用對接起來。只有打通各分類環節,讓公眾看到分類的實效,垃圾分類才能內化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亟待找到歸屬的廢舊電池

比生活垃圾更讓人無所適從的,是廢舊電池等有害垃圾的投放。吳建從事手機維修工作五六年了,由於手機電池的使用壽命有限,需要時常更換,這些年他在維修過程中積攢了一些廢舊鋰電池。這些電池的處理,成了讓他頭疼的難題。“聽說舊電池對環境有害,又沒有人願意收,實在不知道該送往哪兒。”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電池,主要分為一次性電池和充電電池,充電電池又分為鎳氫電池、鎳鎘電池和鋰電池。被環保部門納入危險廢物名單的廢舊電池包括廢鎳鎘電池和廢鉛酸蓄電池。一次性電池、鎳氫電池及鋰離子電池等,因其環境風險相對較小,並未納入危險廢物管理。環保部門建議公眾隨垃圾分散投放,不用集中統一回收。

也有專家認為,所有廢電池都有環境風險,如廢舊鋰離子電池進入環境,可能會造成鎳、鈷、錳等重金屬離子污染、氟污染以及有機物污染。從資源利用的角度看,即便危險程度不高的電池,也可再生利用,如果僅被作為日常生活垃圾丟棄,無疑是資源浪費。但由於處理技術複雜,成本投入高,目前國內廢舊電池回收不成體系,鋰電池回收企業更少。

對於普通公眾而言,大部分人並不知曉手頭的廢電池是否含汞、鎘等危險物質。面對電池的投放,總有幾分不知所措。薛聰告訴記者,長期以來,他所在的社區沒有專門的電池回收垃圾桶,大家處理電池的方式都是隨生活垃圾一起扔掉,由垃圾車運到垃圾中轉站集中收集,最後送到垃圾填埋場。

“電池等有害垃圾分類處理是我國垃圾回收的短板,很多城市沒有建立起單獨收集和處理體系,有些地方基本上沒有收集,最終進入垃圾焚燒廠、填埋場。”徐海雲說,可以採用生產者負責的辦法,在出售商品時收取一定的回收費用,用於負擔回收的成本。“有害垃圾處理門檻比較高,量比較少,專業性強,需要區域統籌,逐步配置和建設合適的處理設施,形成一定規模,降低處理成本。”

由於居民垃圾分類做得不到位,許多垃圾桶都是混裝,即使用幾種不同的垃圾清運車來運輸,也起不到分類效果,反而增加了成本。南沙區“一車四類”的運輸模式,目前就遇到了尷尬。在實際操作中,環保人員要找到完全分好類的垃圾桶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面對並未徹底分類的垃圾,收還是不收成了難題。

居民養成垃圾分類習慣是推進垃圾分類的基本前提。除此之外,徐海雲認為,還應該將三方充分對接起來:可回收物要與廢品回收利用系統對接起來,有害垃圾的收集要與危險廢物收運系統對接起來,廚餘垃圾收運要與整個生物質的利用對接起來。只有打通各分類環節,讓公眾看到分類的實效,垃圾分類才能內化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亟待找到歸屬的廢舊電池

比生活垃圾更讓人無所適從的,是廢舊電池等有害垃圾的投放。吳建從事手機維修工作五六年了,由於手機電池的使用壽命有限,需要時常更換,這些年他在維修過程中積攢了一些廢舊鋰電池。這些電池的處理,成了讓他頭疼的難題。“聽說舊電池對環境有害,又沒有人願意收,實在不知道該送往哪兒。”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電池,主要分為一次性電池和充電電池,充電電池又分為鎳氫電池、鎳鎘電池和鋰電池。被環保部門納入危險廢物名單的廢舊電池包括廢鎳鎘電池和廢鉛酸蓄電池。一次性電池、鎳氫電池及鋰離子電池等,因其環境風險相對較小,並未納入危險廢物管理。環保部門建議公眾隨垃圾分散投放,不用集中統一回收。

也有專家認為,所有廢電池都有環境風險,如廢舊鋰離子電池進入環境,可能會造成鎳、鈷、錳等重金屬離子污染、氟污染以及有機物污染。從資源利用的角度看,即便危險程度不高的電池,也可再生利用,如果僅被作為日常生活垃圾丟棄,無疑是資源浪費。但由於處理技術複雜,成本投入高,目前國內廢舊電池回收不成體系,鋰電池回收企業更少。

對於普通公眾而言,大部分人並不知曉手頭的廢電池是否含汞、鎘等危險物質。面對電池的投放,總有幾分不知所措。薛聰告訴記者,長期以來,他所在的社區沒有專門的電池回收垃圾桶,大家處理電池的方式都是隨生活垃圾一起扔掉,由垃圾車運到垃圾中轉站集中收集,最後送到垃圾填埋場。

“電池等有害垃圾分類處理是我國垃圾回收的短板,很多城市沒有建立起單獨收集和處理體系,有些地方基本上沒有收集,最終進入垃圾焚燒廠、填埋場。”徐海雲說,可以採用生產者負責的辦法,在出售商品時收取一定的回收費用,用於負擔回收的成本。“有害垃圾處理門檻比較高,量比較少,專業性強,需要區域統籌,逐步配置和建設合適的處理設施,形成一定規模,降低處理成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