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顧植山善用蓯蓉牛膝湯,二診治好咳嗽痰血症

右上角點“關注”, 帶你走進中醫的神聖殿堂。

2014 甲午年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 實際氣候特點是夏季溫度偏低, 司天少陰君火受鬱, 五之氣少陽相火加臨, 引動內鬱之君火漸發, 氣溫較往年同期明顯偏高, 有“畏火臨, 暑反至, 陽乃化”之氣候特點。 終之氣陽明燥金加臨, “燥令行, 餘火內格”, 燥熱象較明顯。 龍砂醫學流派代表性傳承人顧植山認為, 甲午年出現暖冬當與終之氣陽明燥金當值, 加之五之氣少陽相火未降, 以及內鬱的君火繼續鬱發, 火氣浮上, 冬藏失應有關。 反映在臨床病象上, 可以見到一些病人出現燥熱為病之病象,

如乾咳、頭痛、胸脅疼痛, 口幹, 唇燥, 舌紅苔黃厚、乾燥、兼見裂紋, 脈浮弦等。 顧植山針對此運氣特點, 臨床上運用蓯蓉牛膝湯(方出《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五·五運時氣民病證治》, 由肉蓯蓉、牛膝、木瓜、白芍、熟地黃、當歸、炙甘草、生薑、烏梅、鹿角屑組成)取得良效。 茲列舉驗案2 則, 介紹顧植山應用蓯蓉牛膝湯經驗, 並藉此探討運氣臨證應“隨機達變, 因時識宜”之要旨。

病案1

朱某, 男, 78 歲, 2015 年1 月3 日首診。

患者“咳嗽1 月, 頭暈、脅痛伴神疲乏力10 天”來診。 患者1 月前出現咳嗽, 痰少色黃, 不易咳出, 在他院住院治療療效不顯著。 刻下頭昏重, 乾咳、偶有少許黃痰, 脅肋脹痛, 後背板滯捆束感, 下肢萎軟懶行, 泛酸、口幹, 神疲乏力, 小溲黃, 大便偏稀, 寐差。 既往有“高心病”“肺心病”“腦梗死”“肝囊腫”病史, 近日查生化提示膽紅素值偏高。 舌淡紅, 舌體略右歪, 舌苔黃厚乾燥, 中見裂紋, 脈浮弦。 氣象脈象症象三象結合, 乃燥金加臨太過, 風木被克, 木氣不和, 風從火化, 風燥火熱同現。 燥邪為病, 故予《三因方》之蓯蓉牛膝東加減。

處方:肉蓯蓉15 克, 川牛膝15 克, 炒烏梅10 克, 宣木瓜15 克, 熟地黃24 克, 西當歸10克, 杭白芍15 克, 炙甘草6 克, 生薑片10 克, 大紅棗10 克(擘), 鹿角霜10 克(先煎), 明天麻10 克、厚杜仲10 克。 7 劑, 每日1 劑, 水煎分服。

二診:服上方後咳嗽、頭暈明顯改善, 後背板滯捆束感大減, 下肢力增, 納谷增進, 二便調, 寐轉安, 舌紅, 燥苔去半, 舌中裂紋減少, 刻下僅吸冷空氣後咳嗽偶作, 痰色亦轉白, 右脅仍時有灼痛, 脈浮弦。 藥已中的, 針對兼症, 略加增損, 雷鼓再進。

處方:肉蓯蓉15 克, 川牛膝15 克, 炒烏梅10 克, 宣木瓜15 克, 熟地黃24 克, 西當歸10克, 杭白芍15 克, 炙甘草6 克, 生薑片10 克, 大紅棗10 克(擘), 鹿角霜10 克(先煎), 明天麻10 克, 厚杜仲10 克, 北柴胡15 克, 炒枳殼15 克。 7 劑, 每日1 劑, 服法同前。

三診:服前方後咳嗽、頭暈、後背板滯捆束感、兩脅脹痛諸症已愈。

舌苔轉潤, 裂紋消失, 口幹大減。 惟3 天前外感後出現發熱, 咳嗽複作, 大便稀溏, 小便偏黃, 舌紅苔薄黃, 脈浮小弦。 燥象消失, 刻見“少陽陰證機轉”, 予柴桂乾薑治之。

處方:北柴胡30 克, 淡乾薑10 克, 川桂枝15 克, 淡黃芩15 克, 生牡蠣15 克, 天花粉20克, 炙甘草10 克。 7 劑, 日1 劑, 以水1800 毫升煮取900 毫升, 去滓, 再煎, 取450 毫升, 每次150 毫升, 每日3 次。

按 甲午年中運為太宮, 土運太過, 終之氣陽明燥金客氣當值, 燥金之氣太過, 金克木, 肝木虛。 “燥金司令, 頭痛, 胸脅痛者, 此金勝克木也。 胸痛者, 肝脈絡胸也。 脅痛者, 肝木之本位也”。 加之, 五之氣少陽相火未降, 以及內郁的司天君火繼續鬱發, 出現燥熱相兼之病機特點。

《素問·至真要大論》雲:“陽明之勝, 清發于中, 左胠脅痛⋯⋯。

大涼肅殺, 華英改容, 毛蟲乃殃。 胸中不便, 嗌塞而咳。 ”, 《類經·卷二十七·六氣相勝病治》解釋此段經文:陽明之勝, 金邪盛也, 金氣寒肅, 故清發於中。 木受其制, 故左脅痛。 清氣在下則為溏泄, ⋯⋯胸中, 肺所居也, 燥勝則肺氣斂而失其治節, 故有不便而嗌塞為咳也。 治療大法當遵《素問·至真要大論》“陽明之勝, 治以酸溫, 佐以辛甘, 以苦泄之”之訓。

蓯蓉牛膝湯本《三因方》為六丁年所設運氣方, 原方“治肝虛為燥熱所傷, 脅並小腹痛, 腸鳴溏泄, 或發熱, 遍體瘡瘍, 咳嗽肢滿, 鼻鼽。 ”繆問注曰:“歲木不及, 燥乃盛行, 民病中清, 胠脅痛, 少腹痛, 腸鳴溏泄。 複則病寒熱, 瘡瘍疿疹癰痤, 咳而鼽。 ”, 為燥邪致病所立, 繆問曰:“但腎為肝母, 徒益其陰, 則木無氣以升, 遂失春生之性;僅補其陽, 則木乏水以溉,保無隕落之憂,故必水火雙調,庶合虛則補母之義。”“蓯蓉鹹能潤下,溫不劫津,坎中之陽所必須;熟地苦以堅腎,濕以滋燥,腎中之陰尤其賴,陰陽平補,不致有偏勝之害矣。再複當歸、白芍辛酸化陰,直走厥陰之髒,血燥可以無憂。”

本案患者為運氣之燥火所傷,故見咳嗽、頭暈、後背板滯捆束感、兩脅脹痛諸症,蓯蓉牛膝湯“治肝虛為燥熱所傷”,正如王旭高解:“此以肝虛傷燥,血液大虧,故用蓯蓉、熟地峻補腎陰,是虛則補其母之法也。”,取補腎滋水涵木,“虛則補其母”,扶木制金,以治燥邪,一箭雙雕,殊途同歸,故能速奏顯功。

病案2

孔某,男,73 歲,2015.1.22 初診。

患者系“罹患肺結核20 餘年,咳嗽痰血加重1 周”來診。有肺結核宿疾20 餘年,不規則抗癆治療,2014 入秋以來出現晨起咳嗽、咳痰、痰中帶血,外院影像學檢查提示陳舊性結核灶,未見病灶活動,痰檢隱性,考慮有結核病史,再次口服利福平抗癆治療,服藥後出現體倦、乏力,納差,自感體質明顯下降,不耐受抗癆治療,於2014 年10 月來顧植山處診治,投以“薯蕷丸”改湯劑治療,服藥疊經旬餘,咳血控制,精神大振,納谷增進,諸症皆減,後守方改丸緩圖鞏固。近1 周再次出現晨起咳嗽、咳痰,有整口血咳出,血色鮮紅,伴有口幹、口苦,喜飲,脅肋部脹痛,納穀不馨,夜寐差。刻下診見,舌紅苔黃燥,左關偏弦滑。甲午在泉,燥金犯木,擬滋水涵木,調和肺肝,予《三因方》之蓯蓉牛膝湯合紫菀湯(紫菀、白芍、五味子、人參、黃芪、炙甘草、地骨皮、杏仁、桑白皮、大棗、生薑)治之。

處方:淡大雲15 克,川牛膝10 克,炒烏梅15 克,宣木瓜15 克,熟地黃20 克,西當歸10克,杭白芍15 克,炙甘草10 克,淡乾薑10 克,大紅棗10 克(擘),鹿角霜10 克(先煎),炙紫菀10 克,潞黨參10 克,上綿芪15 克,光杏仁10 克,地骨皮12 克,炙桑皮。14 劑,每日1劑,水煎分服。

二診:服上藥第3 天,咳血即減,脅肋部脹痛緩解。刻晨起偶有咳嗽,兼夾少量血絲,口幹、口苦未作,自感無不適主訴,納可,二便暢,夜寐安。舌紅苔薄黃,燥苔轉津,脈小弦。諸症轉佳,效不更方,鞏固前效。上方續施14 劑,服法同前。按 肺為嬌髒,喜潤惡燥,不耐寒熱,外感風熱燥邪,或肝火上逆犯肺,陰虛肺熱等,肺絡受損,血溢脈外,則為咳血。一般主張治以清肺、瀉火、降氣、平肝、養陰、止血為大法。紫菀湯為六乙年“歲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複則頭腦戶痛,延及囟頂,發熱。民病口瘡,甚則心痛”所設。繆問釋此方曰:“人參、黃芪以固無形之氣,統攝走泄之陰,氣交之火必潛伏金中;地骨皮甘平微苦,能泄肺中伏火,涼其沸騰之血;又肺苦氣上逆,泄之以杏仁之苦;肺欲收,斂之以白芍之酸。桑皮甘寒,補血益氣,吐血所需;紫苑苦溫,下氣寒熱咸賴,合之甘草之補土生金,緩諸藥于至高之分,而參芪得指臂之效。為水所複,不用別藥,即以養金之法,並為禦水之謀,蓋補土可以生金,而實土即堪禦水也。”蓯蓉牛膝湯“治肝虛為燥熱所傷,脅並小腹痛,腸鳴溏泄,或發熱,遍體瘡瘍,咳嗽支滿,鼻鼽”。

《聖濟總錄·卷二·運氣》甲午歲圖“終之氣⋯⋯主位太羽水,客氣陽明金,中見土運,土生金,燥令行,餘火內格,腫於上,咳喘甚則血溢,寒氣數舉⋯⋯宜治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泄之”。

本案患者因病經甲午五之氣少陽相火客氣、鬱發之少陰君火,在泉之氣陽明燥金致病,出現燥火相兼為病,故見咳嗽痰血加重,伴有口幹、口苦,喜飲,脅肋部脹痛,舌紅苔黃燥。顧植山從運氣病機出發,辨病機屬燥火為病,符合蓯蓉牛膝湯“治肝虛為燥熱所傷”病機特點。此外,燥氣通於肺,故諸燥氣為病,皆屬於肺金也,加之少陽相火未降,少陰君火繼續鬱發,故現肺金燥熱化火之象,當清肺瀉火,故加用紫苑湯,“補肺即當瀉火,以折其炎上之勢”,從運氣病機著手,兩方合用,兩擅其用,故能應手而效。

分析與討論

蓯蓉牛膝湯本為《三因》六丁年運氣方,為“歲木不及,燥乃盛行”所致。2014 甲午年實際運氣特點為司天少陰君火受鬱,五之氣少陽相火加臨,引動內鬱之君火漸發,終之氣陽明燥金加臨,加之未降之少陽相火與內鬱之君火繼續鬱發,出現“燥令行,餘火內格”,與“歲木不及,燥乃盛行,⋯⋯咳而鼽”運氣病機相合,故可選用該運氣病機指導下之“運氣方”,正如《儒門事親·治法心要》所載運氣歌言,“病如不是當年氣,看與何年氣運同,便向某年求治(活)法,方知都在至真中”。

上兩則病案無論選擇“蓯蓉牛膝湯”抑或“紫菀湯”都是抓住了運氣燥熱火邪為病之核心病機。

顧植山反復強調,以運氣病機指導臨床應“因時識宜、隨機達變”,臨證要“看時運,順時運,抓時運,開方用藥盡可能順應當時運氣”。

汪機有言“五運六氣須每日候之,記其風雨晦明”(《運氣易覽·學五運六氣綱領》),“務須隨機達變,因時識宜,庶得古人未發之旨,而能盡其不言之妙也”(《運氣易覽·序》)。通過反復回味基於運氣病機臨證體會,對汪氏此言有了更深刻感受,更加體味到顧植山反復囑咐我輩在臨床中應密切動態觀察氣象、物象、病象之良苦用心了,唯此才能做到“謹守氣宜,無失病機”,“握機於病象之先”,進而“圓機活法”,受用臨床。

則木乏水以溉,保無隕落之憂,故必水火雙調,庶合虛則補母之義。”“蓯蓉鹹能潤下,溫不劫津,坎中之陽所必須;熟地苦以堅腎,濕以滋燥,腎中之陰尤其賴,陰陽平補,不致有偏勝之害矣。再複當歸、白芍辛酸化陰,直走厥陰之髒,血燥可以無憂。”

本案患者為運氣之燥火所傷,故見咳嗽、頭暈、後背板滯捆束感、兩脅脹痛諸症,蓯蓉牛膝湯“治肝虛為燥熱所傷”,正如王旭高解:“此以肝虛傷燥,血液大虧,故用蓯蓉、熟地峻補腎陰,是虛則補其母之法也。”,取補腎滋水涵木,“虛則補其母”,扶木制金,以治燥邪,一箭雙雕,殊途同歸,故能速奏顯功。

病案2

孔某,男,73 歲,2015.1.22 初診。

患者系“罹患肺結核20 餘年,咳嗽痰血加重1 周”來診。有肺結核宿疾20 餘年,不規則抗癆治療,2014 入秋以來出現晨起咳嗽、咳痰、痰中帶血,外院影像學檢查提示陳舊性結核灶,未見病灶活動,痰檢隱性,考慮有結核病史,再次口服利福平抗癆治療,服藥後出現體倦、乏力,納差,自感體質明顯下降,不耐受抗癆治療,於2014 年10 月來顧植山處診治,投以“薯蕷丸”改湯劑治療,服藥疊經旬餘,咳血控制,精神大振,納谷增進,諸症皆減,後守方改丸緩圖鞏固。近1 周再次出現晨起咳嗽、咳痰,有整口血咳出,血色鮮紅,伴有口幹、口苦,喜飲,脅肋部脹痛,納穀不馨,夜寐差。刻下診見,舌紅苔黃燥,左關偏弦滑。甲午在泉,燥金犯木,擬滋水涵木,調和肺肝,予《三因方》之蓯蓉牛膝湯合紫菀湯(紫菀、白芍、五味子、人參、黃芪、炙甘草、地骨皮、杏仁、桑白皮、大棗、生薑)治之。

處方:淡大雲15 克,川牛膝10 克,炒烏梅15 克,宣木瓜15 克,熟地黃20 克,西當歸10克,杭白芍15 克,炙甘草10 克,淡乾薑10 克,大紅棗10 克(擘),鹿角霜10 克(先煎),炙紫菀10 克,潞黨參10 克,上綿芪15 克,光杏仁10 克,地骨皮12 克,炙桑皮。14 劑,每日1劑,水煎分服。

二診:服上藥第3 天,咳血即減,脅肋部脹痛緩解。刻晨起偶有咳嗽,兼夾少量血絲,口幹、口苦未作,自感無不適主訴,納可,二便暢,夜寐安。舌紅苔薄黃,燥苔轉津,脈小弦。諸症轉佳,效不更方,鞏固前效。上方續施14 劑,服法同前。按 肺為嬌髒,喜潤惡燥,不耐寒熱,外感風熱燥邪,或肝火上逆犯肺,陰虛肺熱等,肺絡受損,血溢脈外,則為咳血。一般主張治以清肺、瀉火、降氣、平肝、養陰、止血為大法。紫菀湯為六乙年“歲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複則頭腦戶痛,延及囟頂,發熱。民病口瘡,甚則心痛”所設。繆問釋此方曰:“人參、黃芪以固無形之氣,統攝走泄之陰,氣交之火必潛伏金中;地骨皮甘平微苦,能泄肺中伏火,涼其沸騰之血;又肺苦氣上逆,泄之以杏仁之苦;肺欲收,斂之以白芍之酸。桑皮甘寒,補血益氣,吐血所需;紫苑苦溫,下氣寒熱咸賴,合之甘草之補土生金,緩諸藥于至高之分,而參芪得指臂之效。為水所複,不用別藥,即以養金之法,並為禦水之謀,蓋補土可以生金,而實土即堪禦水也。”蓯蓉牛膝湯“治肝虛為燥熱所傷,脅並小腹痛,腸鳴溏泄,或發熱,遍體瘡瘍,咳嗽支滿,鼻鼽”。

《聖濟總錄·卷二·運氣》甲午歲圖“終之氣⋯⋯主位太羽水,客氣陽明金,中見土運,土生金,燥令行,餘火內格,腫於上,咳喘甚則血溢,寒氣數舉⋯⋯宜治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泄之”。

本案患者因病經甲午五之氣少陽相火客氣、鬱發之少陰君火,在泉之氣陽明燥金致病,出現燥火相兼為病,故見咳嗽痰血加重,伴有口幹、口苦,喜飲,脅肋部脹痛,舌紅苔黃燥。顧植山從運氣病機出發,辨病機屬燥火為病,符合蓯蓉牛膝湯“治肝虛為燥熱所傷”病機特點。此外,燥氣通於肺,故諸燥氣為病,皆屬於肺金也,加之少陽相火未降,少陰君火繼續鬱發,故現肺金燥熱化火之象,當清肺瀉火,故加用紫苑湯,“補肺即當瀉火,以折其炎上之勢”,從運氣病機著手,兩方合用,兩擅其用,故能應手而效。

分析與討論

蓯蓉牛膝湯本為《三因》六丁年運氣方,為“歲木不及,燥乃盛行”所致。2014 甲午年實際運氣特點為司天少陰君火受鬱,五之氣少陽相火加臨,引動內鬱之君火漸發,終之氣陽明燥金加臨,加之未降之少陽相火與內鬱之君火繼續鬱發,出現“燥令行,餘火內格”,與“歲木不及,燥乃盛行,⋯⋯咳而鼽”運氣病機相合,故可選用該運氣病機指導下之“運氣方”,正如《儒門事親·治法心要》所載運氣歌言,“病如不是當年氣,看與何年氣運同,便向某年求治(活)法,方知都在至真中”。

上兩則病案無論選擇“蓯蓉牛膝湯”抑或“紫菀湯”都是抓住了運氣燥熱火邪為病之核心病機。

顧植山反復強調,以運氣病機指導臨床應“因時識宜、隨機達變”,臨證要“看時運,順時運,抓時運,開方用藥盡可能順應當時運氣”。

汪機有言“五運六氣須每日候之,記其風雨晦明”(《運氣易覽·學五運六氣綱領》),“務須隨機達變,因時識宜,庶得古人未發之旨,而能盡其不言之妙也”(《運氣易覽·序》)。通過反復回味基於運氣病機臨證體會,對汪氏此言有了更深刻感受,更加體味到顧植山反復囑咐我輩在臨床中應密切動態觀察氣象、物象、病象之良苦用心了,唯此才能做到“謹守氣宜,無失病機”,“握機於病象之先”,進而“圓機活法”,受用臨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