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解放軍飛行員夜間出擊 2分鐘擊落美國偵察機 14名美軍全損失

保衛祖國的藍天, 是人民空軍的職責。 我軍飛行員就駕駛戰機, 嚴懲了美國的夜間偵察機。 機上人員的下落, 最終竟驚動了美國的國防部長。

新中國成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 美國不甘心失敗, 試圖利用我國沿海雷達和防空網路還不健全的缺陷, 對我進行抵近偵查甚至是襲擾。 而伴隨著我國空軍力量的強大, 美國人的這種行為開始付出血的代價。

1956年8月22日夜晚, 隸屬于美國海軍的一架P4M1Q式大型雙發螺旋槳式電子偵察機從日本的基地秘密起飛, 試圖利用夜色對我華東地區進行抵近偵查。 美軍認為,

解放軍空軍儘管裝備了很多新式的蘇聯噴氣式戰鬥機, 但其電子設備簡陋, 只能白天作戰, 對夜間的戰機無能為力。

美國P4M1Q偵察機

P4M1Q逼近後, 被我方雷達發現——當時我國沿海防空雷達網的建設已經初見成效。 空軍方面當即下令, 起飛戰鬥機攔截, 堅決在我國空域和海域內消滅大膽的美國偵察機,

讓他們知道:黑夜不是保護傘。

當時我國還沒有裝備機載雷達的全天候戰鬥機, 只能靠普通晝間戰鬥機加地面雷達引導, 飛行員目視觀察的方式參加夜戰:這具有極大的危險性, 也對飛行員的技術和眼力提出了極高要求——在幾次夜間攔截戰中, 甚至出現了飛機因為判斷失誤撞山墜地的情況。

蘇聯的米格17曾出口多國, 成為美國戰機在冷戰期間的大敵

某殲擊機航空兵團的領航主任張文逸獨自駕機升空迎敵。 其座機是當時中國引進的蘇制米格17F式前線晝間戰鬥機。 其戰鬥全重僅為6噸, 速度快, 機動靈活, 火力兇悍, 但也存在當時前線輕型戰機的通病:缺乏電子器材, 很難打夜戰。 但張文逸仍然出擊, 僅靠地面雷達的引導和肉眼完成戰鬥。

我軍的米格17

在地面雷達的精確引導下, 張文逸開始慢慢靠近敵機, 並依靠平時進行夜間戰鬥訓練的經驗在漆黑的空中尋找同樣被塗成黑色的美國偵察機。 在距離敵機一公里時, 張文逸終於看到了敵機排氣管微弱的閃光, 鎖定了目標。 通過三次掠襲, 在兩分鐘的時間內, 張文逸把40發37毫米炮彈和160發23毫米炮彈全部打完, 巨大的、重量接近40噸的P4M1Q遠端偵察機當即著火, 然後折斷, 一頭載入了海中。

我方隨後立即進行了打撈, 掌握了美國偵察機的殘骸——這成為其挑釁的罪證。

飛機上的14人全部死亡, 其中2具屍體被我方發現。

故事應該到此結束了。 但誰都沒有想到, 這次戰鬥的餘波竟然持續了半個世紀。

擊落敵機的張文逸

當時那架飛機上的駕駛員叫做迪恩。 他是拉姆斯菲爾德的密友。 沒錯,就是那位2001-2006年當美國國防部長的拉姆斯菲爾德。他們在50年代初期都在一個航校裡訓練,是最好的朋友。拉姆斯菲爾德在50年代末從政。在60年代末躋身美國高層後,就一直通過官方管道打聽迪恩的下落:他一直相信迪恩沒有死,畢竟中國方面只找到了兩具美軍屍體(通過其他管道已歸還了美軍)。他認為可能是中方將迪恩俘虜了。拉姆斯菲爾德不停地向追問中國方面迪恩的下落,希望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我方則一再解釋,只撈到了兩具屍體,沒有俘虜,從飛機殘骸的狀況看,不可能有倖存者。

2006年我國軍方代表團訪問美國時,拉姆斯菲爾德與我方會談。與會期間,我方遞交了一份當年戰鬥後的空軍記錄給他,裡面詳細提到了戰鬥的情況,打撈殘骸和屍體的過程。拉姆斯菲爾德到這天才真正喪失了希望,承認了迪恩不可能生還的事實。

迪恩早已在我軍的打擊下命喪大海

沒錯,就是那位2001-2006年當美國國防部長的拉姆斯菲爾德。他們在50年代初期都在一個航校裡訓練,是最好的朋友。拉姆斯菲爾德在50年代末從政。在60年代末躋身美國高層後,就一直通過官方管道打聽迪恩的下落:他一直相信迪恩沒有死,畢竟中國方面只找到了兩具美軍屍體(通過其他管道已歸還了美軍)。他認為可能是中方將迪恩俘虜了。拉姆斯菲爾德不停地向追問中國方面迪恩的下落,希望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我方則一再解釋,只撈到了兩具屍體,沒有俘虜,從飛機殘骸的狀況看,不可能有倖存者。

2006年我國軍方代表團訪問美國時,拉姆斯菲爾德與我方會談。與會期間,我方遞交了一份當年戰鬥後的空軍記錄給他,裡面詳細提到了戰鬥的情況,打撈殘骸和屍體的過程。拉姆斯菲爾德到這天才真正喪失了希望,承認了迪恩不可能生還的事實。

迪恩早已在我軍的打擊下命喪大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