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患者最關心的十大麻醉問題,怎麼解答?看這裡!

對很多人來說, 有一個醫生群體是最神秘的, 平時基本接觸不到。 如果冬天早晨出門早, 晚上下班遲, 也許這一天他們都見不到太陽;因為常年待在密閉環境裡,

氧濃度低, 他們開玩笑說自己的血紅蛋白都比一般人要高。

“高血紅蛋白人”的工作有多神秘?我們收集了患者最關心的十個和麻醉相關的問題, 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主任孫建良說, 其實他們一點都不神秘。

1.如何選擇麻醉方式?全麻還是半麻?

粗略地分, 目前主要有二種麻醉方法:1、全身麻醉;2、局部麻醉(椎管內麻醉、神經阻滯、區域或局部浸潤麻醉), 每一種麻醉都有很多形式和用途。

孫建良主任說, 在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每年要做3萬多例各種手術(包括各種無痛內鏡檢查與內鏡下介入治療、支氣管鏡麻醉與內鏡下介入治療等), 全麻與局部麻醉(椎管內麻醉如硬膜外阻滯、腰麻或腰硬聯合阻滯,

神經阻滯, 浸潤麻醉等)的比例大概是6:4。

究竟選擇全麻還是局部麻醉, 首先要根據病人病情及手術性質來考慮, 麻醉醫生給病人選擇麻醉方式有個基本原則, 那就是能夠用簡單的方式和藥物, 就不要用複雜的。

比如要拔個牙、縫合傷口等等, 也只需局部使用麻醉藥物進行皮膚的浸潤麻醉即可, 無需用到全麻。

2.麻醉尤其是全身麻醉, 對學習記憶的影響大嗎?

經常有病人問, 全麻會不會影響記憶?小朋友用了全麻腦子會不會變笨?局麻是不是比全麻更安全?孫建良主任解釋說, 現代麻醉學經過近170年的發展, 隨著多種新型高效麻醉藥物和精密高檔麻醉機監護儀及超聲、視頻喉鏡等麻醉設備的研發和臨床普及使用,

加上受過系統培訓的麻醉醫生, 臨床麻醉的安全性已極大地提高了。

當然, 俗話說“手術有大小, 麻醉無大小”, 任何一種麻醉方法都有一定的風險發生率, 但這些風險通常是可控的。 至於全麻會讓小朋友變笨, 這其實是家長們的誤解, 因為手術結束後患兒尚處在恢復期, 有的兒童可能表現比往常稍遲鈍, 家長可能誤認為是麻醉藥物的影響。 事實上等孩子順利康復後, 家長就會看到和往常一樣活蹦亂跳的寶貝。

反之, 如果因擔心麻醉影響而延誤手術、選擇不麻醉或術中讓孩子保持清醒, 由於陌生的手術環境, 孩子受到的心靈創傷和手術疼痛的應激對患兒的影響較理想完善的麻醉對患兒的影響更大。

且應用於臨床的麻醉藥物均安全、短效、可靠,

還有適用于兒童的帶水果香味的吸入麻醉藥如七氟烷, 沒有氣道刺激性, 在體內基本不代謝而以原形從肺部排出, 在完善無痛的麻醉下手術, 孩子的配合度更高更舒適更安全。

3.為什麼麻醉時有時看醫生灌的東西像“牛奶”?

那其實是丙泊酚, 一種脂溶性靜脈麻醉藥, 常規靜脈注藥後15秒至30秒病人入睡, 麻醉起效迅速、經過平穩、持續時間很短, 單次注藥後5分鐘左右病人即可蘇醒, 且蘇醒較完全, 沒有蘇醒期興奮現象, 是理想的催眠性靜脈全身麻醉藥。

近年來由於微整形受到不少女性的熱捧, 丙泊酚在整形手術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多, 但丙泊酚是否真的如傳說中的安全完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這裡需要特別提醒:丙泊酚是好藥, 但推注到血管時卻會引起疼痛。 若丙泊酚用藥過量或注射過快, 會導致血壓下降或心臟驟停等意外。

鑒於丙泊酚對心血管和呼吸都有強烈的抑制作用, 所以只能由具有資質的麻醉科醫生在有復蘇搶救設備保證的場合下使用。

4.麻醉醫生為什麼要問許多問題?

因為手術和麻醉將會短時間影響人體的生理機能,所以麻醉醫生要盡可能多地瞭解手術病人的身體狀況。除了在手術中確保患者無痛、舒適外,麻醉醫生還要時刻監護和維持患者的重要生命功能,所以瞭解患者術前的醫療狀況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以往的疾病史、近期用藥、過敏史、以往麻醉史等。

麻醉醫生熟悉患者的健康情況,可以説明醫生對發生的情況作出快速、準確的判斷和治療。有一些患者在接受手術時伴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哮喘、氣管炎、心臟病等。在麻醉醫生術前訪視患者時,應告知醫生自己的以往病史,使麻醉醫生有所準備,對一些疾病在麻醉過程中進行治療,以免影響生命安全。

5.為什麼要簽麻醉同意書?

由於個體差異及合併疾病的不同,每個人對麻醉的耐受和反應都不一樣,麻醉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意外和併發症。任何麻醉都伴隨著一定的風險,作為患者及家人,有必要也有權利充分瞭解麻醉存在的風險,這就是為什麼手術患者都要進行麻醉前談話並簽字的原因。

6.麻醉前為什麼要禁食?

患者可能會問,我做半身麻醉也需要禁食嗎?要,不論患者做全身或半身麻醉都需要禁食。禁食對大多數麻醉病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使嘔吐、誤吸的幾率大大降低。因為一些麻醉藥物會減弱人體正常的保護性反射。

例如,肺對外來物體是有保護性反射機制的,如胃內的食物有時會隨胃酸反流到氣管,這時肺的保護性反射機制就會啟動,防止它們進入肺內。但麻醉以後這些反射就消失了,如果任由胃酸反流,那麼對肺的刺激就非常大,常引發吸入性肺炎,可導致呼吸衰竭,影響生命。所以為了患者的安全,應遵循醫生的囑咐,術前應禁食。

半身麻醉的病人不是意識清醒嗎?原則上是的,但在手術當中可能因為手術的需要或因半身麻醉鎮痛不完善或肌松程度不夠等原因,而改上全身麻醉。為了避免前述情形發生時,所以即使半身麻醉的病人也同樣要求禁食。

7.需要禁食多久的時間呢?

傳統的方式就是從手術當日的午夜起,停止進食一切的固體或流體食物。但是這並沒有考慮到固體食物和清澈液體在胃內排空速率的不同。同時若是病人手術延遲到下午時分,很可能因饑餓難耐及口乾舌燥而顯得焦躁不安,而一些小孩或是年輕女性還可能發生低血糖的情形。

所以,目前已改成比較人性且合乎安全的禁食方法。一般說來原則上成人或小孩應在麻醉前6-8小時,停止固體食物,包括牛奶或有果粒的果汁。而距離麻醉2個小時之前,則可少量喝一些清澈的液體如白開水或糖水,以減少病人的不適。而只喝母乳和奶粉的嬰兒則應禁食4-6小時,但同樣在2小時前可喂予一些開水或糖水,這樣可減少嬰兒的哭鬧。

8.為什麼麻醉了還有感覺?

麻醉後,很多病友都會問麻醉醫生這一問題。其實除了全身麻醉,多數麻醉方法本身並不會影響意識,患者保持清醒,神經阻滯區域(已被麻醉部位)也並非沒有了所有的感覺,觸覺、壓力及本體感覺等仍然存在,只是溫度覺、痛覺等已消失。

由於進入手術室後大多數患者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緊張,麻醉醫生一般會給予適當藥物使患者鎮靜入睡,因此大家根本不需要擔心。

9.為什麼術後要進麻醉恢復室?

手術與麻醉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人體的正常生理,特別是對那些術前一般情況較差、經受了全身麻醉或大型手術的患者。術後患者如存在麻醉未醒、呼吸迴圈功能不穩定等需要持續監護的情況,將被送入麻醉恢復室。

麻醉恢復室內配備有專職醫務人員及齊全的設備,能實施及時有效的監測及搶救,使患者順利度過術後、麻醉後的不穩定時期,進一步保障患者的安全。

10.患者怎樣配合麻醉和手術?

麻醉與手術能否順利進行,除了醫務人員的技術水準和認真負責的工作精神外,患者的配合也十分重要。對於患者來說,以下幾個方面要特別注意:

(1)要樹立信心,相信醫生,全身放鬆,消除緊張情緒。過份緊張,睡眠不好,可使手術當天血壓波動,進而影響手術進程;

(2)要嚴格按照醫生的囑咐進行準備,對醫生要講老實話。尤其是全身麻醉手術前,是否吃了東西(包括飯、菜、麵包、飲料、水等),是否發熱,女性是否月經來潮,都應先告訴醫生,讓醫生考慮是否暫停手術,以免術後增加痛苦或產生嚴重不良反應;

(3)進手術室前,要排空大小便,戴有活動假牙的病人,要取下假牙,以防麻醉插管時脫落,誤入食管或呼吸道。有貴重物品,在進手術室前,交給病房護士長或親屬保管,不要帶到手術室去;進入手術室時,要按規定更換鞋子,戴上手術帽;

(4)不同的手術,不同的麻醉,所採取的體位不同。腰麻和硬脊膜外麻醉,是採取坐位或側臥位進行操作的,手術時的體位元應充分暴露手術區域,方便手術者操作。當醫生和護士為您擺好體位後,不能隨意移動或改變,如有不適或疼痛,可告訴醫生,亂動會影響手術操作;

(5)有的手術要插導尿管或胃管,這些導管都會帶來一些不適或痛苦,但要忍受,千萬不能隨意將導管拔出;

(6)非全身麻醉手術,病人在手術臺上處於清醒狀態,應安靜閉目接受手術,不要隨意和醫護人員談話,更不要胡亂猜疑手術時醫護人員間的某些對話,以免引起誤會或枉背包袱。

記者:柴燕宏 通訊員 張穎穎

4.麻醉醫生為什麼要問許多問題?

因為手術和麻醉將會短時間影響人體的生理機能,所以麻醉醫生要盡可能多地瞭解手術病人的身體狀況。除了在手術中確保患者無痛、舒適外,麻醉醫生還要時刻監護和維持患者的重要生命功能,所以瞭解患者術前的醫療狀況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以往的疾病史、近期用藥、過敏史、以往麻醉史等。

麻醉醫生熟悉患者的健康情況,可以説明醫生對發生的情況作出快速、準確的判斷和治療。有一些患者在接受手術時伴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哮喘、氣管炎、心臟病等。在麻醉醫生術前訪視患者時,應告知醫生自己的以往病史,使麻醉醫生有所準備,對一些疾病在麻醉過程中進行治療,以免影響生命安全。

5.為什麼要簽麻醉同意書?

由於個體差異及合併疾病的不同,每個人對麻醉的耐受和反應都不一樣,麻醉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意外和併發症。任何麻醉都伴隨著一定的風險,作為患者及家人,有必要也有權利充分瞭解麻醉存在的風險,這就是為什麼手術患者都要進行麻醉前談話並簽字的原因。

6.麻醉前為什麼要禁食?

患者可能會問,我做半身麻醉也需要禁食嗎?要,不論患者做全身或半身麻醉都需要禁食。禁食對大多數麻醉病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使嘔吐、誤吸的幾率大大降低。因為一些麻醉藥物會減弱人體正常的保護性反射。

例如,肺對外來物體是有保護性反射機制的,如胃內的食物有時會隨胃酸反流到氣管,這時肺的保護性反射機制就會啟動,防止它們進入肺內。但麻醉以後這些反射就消失了,如果任由胃酸反流,那麼對肺的刺激就非常大,常引發吸入性肺炎,可導致呼吸衰竭,影響生命。所以為了患者的安全,應遵循醫生的囑咐,術前應禁食。

半身麻醉的病人不是意識清醒嗎?原則上是的,但在手術當中可能因為手術的需要或因半身麻醉鎮痛不完善或肌松程度不夠等原因,而改上全身麻醉。為了避免前述情形發生時,所以即使半身麻醉的病人也同樣要求禁食。

7.需要禁食多久的時間呢?

傳統的方式就是從手術當日的午夜起,停止進食一切的固體或流體食物。但是這並沒有考慮到固體食物和清澈液體在胃內排空速率的不同。同時若是病人手術延遲到下午時分,很可能因饑餓難耐及口乾舌燥而顯得焦躁不安,而一些小孩或是年輕女性還可能發生低血糖的情形。

所以,目前已改成比較人性且合乎安全的禁食方法。一般說來原則上成人或小孩應在麻醉前6-8小時,停止固體食物,包括牛奶或有果粒的果汁。而距離麻醉2個小時之前,則可少量喝一些清澈的液體如白開水或糖水,以減少病人的不適。而只喝母乳和奶粉的嬰兒則應禁食4-6小時,但同樣在2小時前可喂予一些開水或糖水,這樣可減少嬰兒的哭鬧。

8.為什麼麻醉了還有感覺?

麻醉後,很多病友都會問麻醉醫生這一問題。其實除了全身麻醉,多數麻醉方法本身並不會影響意識,患者保持清醒,神經阻滯區域(已被麻醉部位)也並非沒有了所有的感覺,觸覺、壓力及本體感覺等仍然存在,只是溫度覺、痛覺等已消失。

由於進入手術室後大多數患者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緊張,麻醉醫生一般會給予適當藥物使患者鎮靜入睡,因此大家根本不需要擔心。

9.為什麼術後要進麻醉恢復室?

手術與麻醉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人體的正常生理,特別是對那些術前一般情況較差、經受了全身麻醉或大型手術的患者。術後患者如存在麻醉未醒、呼吸迴圈功能不穩定等需要持續監護的情況,將被送入麻醉恢復室。

麻醉恢復室內配備有專職醫務人員及齊全的設備,能實施及時有效的監測及搶救,使患者順利度過術後、麻醉後的不穩定時期,進一步保障患者的安全。

10.患者怎樣配合麻醉和手術?

麻醉與手術能否順利進行,除了醫務人員的技術水準和認真負責的工作精神外,患者的配合也十分重要。對於患者來說,以下幾個方面要特別注意:

(1)要樹立信心,相信醫生,全身放鬆,消除緊張情緒。過份緊張,睡眠不好,可使手術當天血壓波動,進而影響手術進程;

(2)要嚴格按照醫生的囑咐進行準備,對醫生要講老實話。尤其是全身麻醉手術前,是否吃了東西(包括飯、菜、麵包、飲料、水等),是否發熱,女性是否月經來潮,都應先告訴醫生,讓醫生考慮是否暫停手術,以免術後增加痛苦或產生嚴重不良反應;

(3)進手術室前,要排空大小便,戴有活動假牙的病人,要取下假牙,以防麻醉插管時脫落,誤入食管或呼吸道。有貴重物品,在進手術室前,交給病房護士長或親屬保管,不要帶到手術室去;進入手術室時,要按規定更換鞋子,戴上手術帽;

(4)不同的手術,不同的麻醉,所採取的體位不同。腰麻和硬脊膜外麻醉,是採取坐位或側臥位進行操作的,手術時的體位元應充分暴露手術區域,方便手術者操作。當醫生和護士為您擺好體位後,不能隨意移動或改變,如有不適或疼痛,可告訴醫生,亂動會影響手術操作;

(5)有的手術要插導尿管或胃管,這些導管都會帶來一些不適或痛苦,但要忍受,千萬不能隨意將導管拔出;

(6)非全身麻醉手術,病人在手術臺上處於清醒狀態,應安靜閉目接受手術,不要隨意和醫護人員談話,更不要胡亂猜疑手術時醫護人員間的某些對話,以免引起誤會或枉背包袱。

記者:柴燕宏 通訊員 張穎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