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本周家電圈關鍵字:技術創新要耐住寂寞,行銷變革要守住底線

落花有意, 流水無情。 本周家電圈, 熱鬧不在, 但變化永恆。 特別是面對時代浪潮的頻頻衝擊, 面對消費需求的持續升級, 面對商業競爭的跨界搶食,

所有家電廠商突然發現, 技術創新永遠是無界的, 但是經營思維卻是有界的, 面對用戶需求的快速變化, 企業技術創新和商業創新到底能不能跟上?

今年以來, 面對外部劇烈的市場變化和商業競爭, 企業的一系列中高端精品、人工智慧新品, 到底是不是用戶最迫切需求的、是不是能引領這一輪的消費升級潮流?我們到底為什麼而創新, 又如何創新, 又將走向何方?趁著難得的清靜, 放空自己, 三思再行。

1.智能家居標準啟動:靠標準更要靠市場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家電研究院聯合宣佈啟動智慧家居團體標準研製工作, 將分三步走:2017-2019年, 研製智慧家居標準體系, 做好智慧製造標準化工作的頂層設計、組織和機制建設,

完成部分基礎通用標準和核心關鍵標準;2019-2022年, 研製完成智慧家居基礎通用標準和關鍵核心標準, 初步建立智慧家居標準體系;2022-2025年, 智慧家居標準在家居行業普遍應用, 產品智慧化水準大幅提升。

近年來困擾智慧家居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瓶頸, 外界普遍將矛頭直指“行業技術標準”不健全, 帶來不同家電、家居、音響等相關產業的企業間智慧終端機不協同、不相容, 最終帶來“內熱外冷”的產業現狀。 上述智慧家居團體標準的啟動, 並宣佈在未來5年完成標準體系的初步建立, 釋放出一個信號:標準化工作已經迫在眉睫, 這不只是打破行業壁壘, 規範化行業發展, 更為重要的是真正滿足用戶需求。

必須要看到,

任何行業標準的制定, 都需要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 更需要一個持續磨合的時間。 在這種背景下, 相關家電企業在推動智慧化轉型過程中, 不能選擇等待標準的出臺, 而是應該積極參與並以“大智慧小應用”、“大資料小切口”, 從使用者需求和體驗角度出發, 真正構建市場和消費力量的倒逼機制。

2.工信部狠抓家電品質:這是一切競爭原點

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接下來將組織攻克一批共性的產品品質技術問題, 以智慧家電、可穿戴設備、工業機器人、高檔數控機床、國產大飛機等為重點, 加快破除重點領域品質瓶頸制約, 推動製造業向中高端邁進。 值得一提, 品質品牌是一國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提出振興製造業,

就是要推動製造業從數量擴張向品質提高的戰略性轉變, 讓品質二字深入每個行業、每個企業。

工信部如今集中力量狠抓智慧家電等產品品質, 可以說抓到了核心和重點。 因為對於全球市場來說, 產品品質是一切競爭的核心和要點。 沒有品質, 任何技術、行銷、品牌的創新都是“空中樓閣”。 由此可以看到, 相關政府職能部門正在抓產業的共性問題, 找企業的核心軟肋。

從去年開始, 家電業開始加快高端化轉型, 並宣導“工匠精神”借助“智慧製造”, 再加上政府部門出臺一系列關於品質監管的政策法規, 讓家電市場的產品品質有了大幅提升。 接下來智慧家電成為家電行業高端化轉型以及新利潤空間開拓的關鍵,

對其產品品質的要求也會更高, 家電企業想要在這一新領域搶一塊蛋糕, 就必須改變傳統製造理念和方式。

3.美對韓產洗衣機征重稅:合法的貿易保護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建議, 對三星和LG洗衣機徵稅, 以避免韓國低價產品充斥美國。 未來三年, 將對進口量在120萬台以上的韓國產家用洗衣機徵收累進稅, 第一年稅率為50%, 到第三年降至40%。 這一建議將于明年年初由美國總統特朗普最終決定。

一旦美國對韓國進口洗衣機徵收重稅, 首當其衝的就是重創三星、LG在美國洗衣機市場的份額, 隨之而來的就是工廠建設、零售體系等產業鏈上基礎設施的嚴重受損。 三星和LG均表示, 上述建議將引發美國零售業和消費者選擇權受傷害, 削弱韓企在美國發展基礎,最終給正在建設的當地工廠正常運行、創造工作崗位帶來負面影響。

這一建議無疑是美國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合法貿易保護”,最大受益者當是美國家電巨頭惠而浦,限制韓國洗衣機在美的低價擴張,為其取得新品推出以及市場搶佔的良機。同時,對於想爭奪美國市場的中國企業來說,則提供可乘之機。但“打鐵還需自身硬”,中國企業當務之急還是強身健體。

4.海信加碼鐳射電視:為迷茫期彩電業指路

中國彩電一哥海信在鳥巢發佈L6系列4K鐳射電視、S6系列4K鐳射影院兩級新品,其中一款產品達到150寸堪稱全球最大。同時海信還宣佈旗下鐳射電視全部產品線達到4K顯示,淘汰2K。至此,海信4年3次重磅升級鐳射電視產品線,完成在大尺寸電視市場的佈局。

鐳射顯示不是海信發明的,卻是海信第一家應用於家庭顯示場景,並在鐳射顯示、OLED顯示之外,開創一個屬於鐳射顯示的產業新方向、新趨勢。最終,這不只是讓海信大尺寸電視市場上搶奪先機,更為重要的是為技術迷茫期的世界彩電產業指明發展道路。

未來三年70英寸以上大屏電視市場需求將超過400萬台,現有液晶顯示技術大屏化發展面臨成本高、體積大、功耗高等問題。鐳射電視是融合投影和電視技術的跨界產品,是迄今最接近平面顯示的終極產品,它打破螢幕的限制,可以讓家庭背景牆變身電視牆。

5.蘇寧再次變身跨界:進軍汽車做大盤子

蘇甯正式宣佈成立蘇甯易購汽車公司,以公司化形式獨立運作汽車業務,這意味著蘇寧的汽車業務進入擴張的階段。早在7月,全國第一家蘇甯易購汽車超市開業,開始銷售汽車;10月,蘇寧牽手拜騰(BYTON),正式入局造車領域。

從家電零售商到互聯網零售商,從賣車到造車,蘇寧的汽車夢浮出水面。蘇甯掌門人張近東所規劃的2018年全國新開5000家互聯網門店戰略中,汽車超市作為一種全新的業態,將進一步豐富蘇寧的經營範圍。在互聯網時代,蘇寧的跨界、轉型超出外界的預期,更引來產業邊界的不斷被打破,這在帶給傳統企業新的借鑒和思考同時,也引發了外界對於蘇寧戰略的迷茫和困惑。

當前對於蘇寧來說,最大的困惑在於:攤子鋪的太大,什麼都想做,但除了家電零售業務,卻什麼都沒有收穫階段性的成果。線上、線下的管道打通還在迷茫期,又收購PPTV、進軍足球、影院,還要網貸、金融、銀行,儼然一個翻版的阿裡。但問題在於,蘇甯現有的規模體量能否撬動這麼大的盤子?

6.小米躋身千億陣營:便宜貨市場真的大

小米創始人雷軍發內部信稱,今年十月小米已提前完成1000億的年度銷售目標。隨後任命總裁林斌兼任手機部總經理,向雷軍彙報。小米網改名銷售與服務部,任命汪淩鳴為公司副總裁兼銷售與服務部總經理。任命黎萬強為品牌戰略官,專注公司品牌建設。

從高性價比的智慧手機起家,經過兩年的從手機到智慧家居、從線上電商到線下實體店的一系列調整和補課,小米的商業版圖初見端倪。目前手機仍是小米千億營收的最大貢獻者。雖然小米的家電業務、生態鏈業務現階段還多處於“多而不大”、“有而不強”通道中,但是未來增長空間可期。

透過小米成就千億規模的時間和歷程可以清楚看到,當前在中國消費市場上,兩極分化已經十分明顯,那就是高端化帶來的高利潤、高口碑,以及低端化帶來的大規模、大市場。小米正是牢牢抓住了低端規模化市場和需求,實現了商業的突圍。這也提醒所有家電廠商,甘蔗沒有兩頭甜,不能一口氣吃成一個大胖子,要注意消化不良的問題。

7.三星加碼人工智慧:中國企業要警惕了

三星電子宣佈將成立一個新的人工智慧(AI)研究中心,同時強化公司首席戰略官的職能,為其三大業務集團尋找新的業務領域。其中新AI研究中心將隸屬於公司移動和消費電子業務的聯合研究中心,這正是三星電子三大業務集團的兩大支柱。

關注三星成立人工智慧研究中心,因為在人工智慧領域,三星已經落後于其他競爭對手了。目前為止,三星大部分在人工智慧方面的投入都用於開發今年年初發佈的Bixby人工智慧助手,但是效果並不明顯。這也倒逼三星必須要加快打通消費電子和通訊等智慧家居產品,打破產業邊界謀求跨界協同創新。

人工智慧成為全球消費電子企業爭相搶佔的下一個高地,更是中國企業謀求直道超車的新機會。目前在中國在人工智慧上已經超過韓國,與美國齊頭並進,這是很好的開端。但是面對三星等韓國巨頭的迎頭趕上,中國企業必須要加快步伐,從技術創新到產品應用、場景創新,構建系統競爭力。

8.阿裡入股歐尚大潤發:離家電實體店近了

香港上市的高鑫零售公告稱,阿裡投入約224億港元(約28.8億美元),間接和直接持有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這是繼控股銀泰商業,入股蘇甯雲商、三江購物、聯華超市、新華都之後,阿裡再次在新零售戰略驅動下,落子線下實體零售店,持續發力商業超市。

從電商霸主到線下並購,阿裡的動作背後正是零售業逐漸走向寡頭化的一個表現,一些失去競爭力的傳統實體零售商若不及時轉型升級,就會成為“被淘汰”、“被收購”的標的物,最終甚至連議價的資格都沒有。

雖然阿裡此次收購還是聚焦百貨、商超領域,但力度之大卻震撼整個商業零售產業,接下來阿裡這只新零售的大手很有可能伸向家電實體店管道,首當其衝的全國性或者區域性的家電實體店。與京東相比,家電零售一直是阿裡的短板,為了補齊這塊板,阿裡肯定要加快佈局,那麼中入股家電實體店,實現線上線下同時引爆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了。

9.爭霸中國專利獎:家電企業敢於亮腹肌

第19屆中國專利獎評審結果公示結束,其四類專利獎分別包括:專利金獎20項、外觀設計專利金獎5項、專利優秀獎804項、外觀設計優秀獎68項。家電企業海爾、美的等家電企業在這四類獎項中均有不同的斬獲。其中海爾憑藉“線性壓縮機技術”成為唯一獲得專利金獎的家電企業,並獲得2項外觀設計專利金獎。轉型科技集團的美的獲得1項外觀設計專利金獎。

從專利占比來看,海爾側重大家電,美的側重小家電。海爾在近5年獲得的中國專利獎中,大家電獲獎占比達到93.33%,美的為54.17%。小家電占比上,早期以小家電起家的美的以45.83%佔據主動。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兩家企業在科技側重點上有著區分,不過從目前美的大家電發展情況看,收購東芝家電後大家電科技創新也將是其重心。

技術創新已成為中國家電巨頭競爭的關鍵字。因為中國家電要在全球舞臺上領跑,必然要依靠自主創新。但技術創新又是一個長期而緩慢的過程,更需要持續不計回報的投入。中國專利獎只是反映中國家電企業技術創新成果的一個視窗,卻很有代表性。

====

家電圈:中國家電覆蓋面廣闊、內容專業、觀點鮮明的價值分享平臺。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

削弱韓企在美國發展基礎,最終給正在建設的當地工廠正常運行、創造工作崗位帶來負面影響。

這一建議無疑是美國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合法貿易保護”,最大受益者當是美國家電巨頭惠而浦,限制韓國洗衣機在美的低價擴張,為其取得新品推出以及市場搶佔的良機。同時,對於想爭奪美國市場的中國企業來說,則提供可乘之機。但“打鐵還需自身硬”,中國企業當務之急還是強身健體。

4.海信加碼鐳射電視:為迷茫期彩電業指路

中國彩電一哥海信在鳥巢發佈L6系列4K鐳射電視、S6系列4K鐳射影院兩級新品,其中一款產品達到150寸堪稱全球最大。同時海信還宣佈旗下鐳射電視全部產品線達到4K顯示,淘汰2K。至此,海信4年3次重磅升級鐳射電視產品線,完成在大尺寸電視市場的佈局。

鐳射顯示不是海信發明的,卻是海信第一家應用於家庭顯示場景,並在鐳射顯示、OLED顯示之外,開創一個屬於鐳射顯示的產業新方向、新趨勢。最終,這不只是讓海信大尺寸電視市場上搶奪先機,更為重要的是為技術迷茫期的世界彩電產業指明發展道路。

未來三年70英寸以上大屏電視市場需求將超過400萬台,現有液晶顯示技術大屏化發展面臨成本高、體積大、功耗高等問題。鐳射電視是融合投影和電視技術的跨界產品,是迄今最接近平面顯示的終極產品,它打破螢幕的限制,可以讓家庭背景牆變身電視牆。

5.蘇寧再次變身跨界:進軍汽車做大盤子

蘇甯正式宣佈成立蘇甯易購汽車公司,以公司化形式獨立運作汽車業務,這意味著蘇寧的汽車業務進入擴張的階段。早在7月,全國第一家蘇甯易購汽車超市開業,開始銷售汽車;10月,蘇寧牽手拜騰(BYTON),正式入局造車領域。

從家電零售商到互聯網零售商,從賣車到造車,蘇寧的汽車夢浮出水面。蘇甯掌門人張近東所規劃的2018年全國新開5000家互聯網門店戰略中,汽車超市作為一種全新的業態,將進一步豐富蘇寧的經營範圍。在互聯網時代,蘇寧的跨界、轉型超出外界的預期,更引來產業邊界的不斷被打破,這在帶給傳統企業新的借鑒和思考同時,也引發了外界對於蘇寧戰略的迷茫和困惑。

當前對於蘇寧來說,最大的困惑在於:攤子鋪的太大,什麼都想做,但除了家電零售業務,卻什麼都沒有收穫階段性的成果。線上、線下的管道打通還在迷茫期,又收購PPTV、進軍足球、影院,還要網貸、金融、銀行,儼然一個翻版的阿裡。但問題在於,蘇甯現有的規模體量能否撬動這麼大的盤子?

6.小米躋身千億陣營:便宜貨市場真的大

小米創始人雷軍發內部信稱,今年十月小米已提前完成1000億的年度銷售目標。隨後任命總裁林斌兼任手機部總經理,向雷軍彙報。小米網改名銷售與服務部,任命汪淩鳴為公司副總裁兼銷售與服務部總經理。任命黎萬強為品牌戰略官,專注公司品牌建設。

從高性價比的智慧手機起家,經過兩年的從手機到智慧家居、從線上電商到線下實體店的一系列調整和補課,小米的商業版圖初見端倪。目前手機仍是小米千億營收的最大貢獻者。雖然小米的家電業務、生態鏈業務現階段還多處於“多而不大”、“有而不強”通道中,但是未來增長空間可期。

透過小米成就千億規模的時間和歷程可以清楚看到,當前在中國消費市場上,兩極分化已經十分明顯,那就是高端化帶來的高利潤、高口碑,以及低端化帶來的大規模、大市場。小米正是牢牢抓住了低端規模化市場和需求,實現了商業的突圍。這也提醒所有家電廠商,甘蔗沒有兩頭甜,不能一口氣吃成一個大胖子,要注意消化不良的問題。

7.三星加碼人工智慧:中國企業要警惕了

三星電子宣佈將成立一個新的人工智慧(AI)研究中心,同時強化公司首席戰略官的職能,為其三大業務集團尋找新的業務領域。其中新AI研究中心將隸屬於公司移動和消費電子業務的聯合研究中心,這正是三星電子三大業務集團的兩大支柱。

關注三星成立人工智慧研究中心,因為在人工智慧領域,三星已經落後于其他競爭對手了。目前為止,三星大部分在人工智慧方面的投入都用於開發今年年初發佈的Bixby人工智慧助手,但是效果並不明顯。這也倒逼三星必須要加快打通消費電子和通訊等智慧家居產品,打破產業邊界謀求跨界協同創新。

人工智慧成為全球消費電子企業爭相搶佔的下一個高地,更是中國企業謀求直道超車的新機會。目前在中國在人工智慧上已經超過韓國,與美國齊頭並進,這是很好的開端。但是面對三星等韓國巨頭的迎頭趕上,中國企業必須要加快步伐,從技術創新到產品應用、場景創新,構建系統競爭力。

8.阿裡入股歐尚大潤發:離家電實體店近了

香港上市的高鑫零售公告稱,阿裡投入約224億港元(約28.8億美元),間接和直接持有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這是繼控股銀泰商業,入股蘇甯雲商、三江購物、聯華超市、新華都之後,阿裡再次在新零售戰略驅動下,落子線下實體零售店,持續發力商業超市。

從電商霸主到線下並購,阿裡的動作背後正是零售業逐漸走向寡頭化的一個表現,一些失去競爭力的傳統實體零售商若不及時轉型升級,就會成為“被淘汰”、“被收購”的標的物,最終甚至連議價的資格都沒有。

雖然阿裡此次收購還是聚焦百貨、商超領域,但力度之大卻震撼整個商業零售產業,接下來阿裡這只新零售的大手很有可能伸向家電實體店管道,首當其衝的全國性或者區域性的家電實體店。與京東相比,家電零售一直是阿裡的短板,為了補齊這塊板,阿裡肯定要加快佈局,那麼中入股家電實體店,實現線上線下同時引爆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了。

9.爭霸中國專利獎:家電企業敢於亮腹肌

第19屆中國專利獎評審結果公示結束,其四類專利獎分別包括:專利金獎20項、外觀設計專利金獎5項、專利優秀獎804項、外觀設計優秀獎68項。家電企業海爾、美的等家電企業在這四類獎項中均有不同的斬獲。其中海爾憑藉“線性壓縮機技術”成為唯一獲得專利金獎的家電企業,並獲得2項外觀設計專利金獎。轉型科技集團的美的獲得1項外觀設計專利金獎。

從專利占比來看,海爾側重大家電,美的側重小家電。海爾在近5年獲得的中國專利獎中,大家電獲獎占比達到93.33%,美的為54.17%。小家電占比上,早期以小家電起家的美的以45.83%佔據主動。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兩家企業在科技側重點上有著區分,不過從目前美的大家電發展情況看,收購東芝家電後大家電科技創新也將是其重心。

技術創新已成為中國家電巨頭競爭的關鍵字。因為中國家電要在全球舞臺上領跑,必然要依靠自主創新。但技術創新又是一個長期而緩慢的過程,更需要持續不計回報的投入。中國專利獎只是反映中國家電企業技術創新成果的一個視窗,卻很有代表性。

====

家電圈:中國家電覆蓋面廣闊、內容專業、觀點鮮明的價值分享平臺。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