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拖延症不是懶,你真的瞭解拖延症麼?

總是拖到Deadline的前一個晚上, 才發現自己什麼也沒做;花了大把時間制定計劃, 卻絲毫沒有約束力;日子一天天拖過去, 危機一次次爆發, 而一切終於還是老樣子……或許, 你已經對自己的拖延罪惡滿滿。 你會自責, 你以為這樣的負罪感才有可能激發出自己的行動力, 但卻總是在現實面前敗下陣來。

戰拖諮詢師高地清風想告訴你, 其實你錯了。 別衝動地著急發毒誓、打雞血、頭懸樑錐刺股, 戰勝拖延症, 第一步, 先原諒自己:是寬恕, 而不是後悔, 能讓你變得美好。

先認識自己、接受自己, 而不是盲目地設定要求強迫自己——這是高地清風一貫持有的觀點。 他也曾是一名重度拖延症患者, 甚至因為拖延而錯過了留學機會。 08年, 他毅然加入“我們都是拖延症”豆瓣小組, 在互助中慢慢摸索戰拖的心得。

7年後, 曾經是“生物男”的他, 卻成為了一個專職的拖延症諮詢師。 因為一場醫院虛驚,

他頓悟出了“最大的拖延, 是拖著不去做自己”。 他創建了民間組織“戰拖會”, 至今已為數百人有效解決了拖延問題, 在網路平臺輻射説明了20多萬受眾。 同時, 他也是“在行”的第一批行家——用一對一的方式, 讓戰拖更加有針對性。

在拖延症面前, 我們都容易陷入情緒的大起大落之中, 而多年的戰拖經驗讓高地清風能從一個相對理性的視角看待這一切症狀。 他認為, 人們對拖延症有太多的誤解, 而對戰拖的理解有多錯誤, 戰起拖來, 就有多困難。

1拖延症不是懶, 就是想太多?

很多人認為拖延症不過是無病呻吟, 不過是為自己的懶惰找個托詞。 誠然, 不少給自己貼上“拖延症”標籤的人確實只是湊個熱鬧、推卸責任,

但其實很多嚴重的拖延者, 他們的痛苦程度是不亞于抑鬱症患者的。 只是因為拖延症在醫學上還未成為一個診斷名詞, 所以它的危害和副作用尚未得到廣泛的認同。 有些嚴重的拖延者由於認知缺乏, 也用這樣社會化的道德視角批判自己, 從而加劇了自我譴責、惡化了病情。

另外, “拖延症都是因為想太多, 少想多做就行”也是一種反智的說法。 有的拖延症患者, 確實看起來什麼都沒做, 但是內心經歷了巨大的糾結衝突, 在行動之前已經筋疲力竭。 但也有的拖延症患者在外人看來反而是個工作狂, 只是最重要的事情一直被往後拖。

拖延症的成因有很多種, 皮爾斯·斯蒂爾教授總結了其中與拖延最有關的4個因素, 即:信心不足、動力缺失、衝動分心和回報遙遠。

2有拖延行為就是拖延症?

拖延是一種普遍現象, 統計顯示80%-95%的學生都有拖延的毛病, 普遍性加速了傳播、加劇了流行, 使得“拖延症”這個詞由於過度使用而被擴大化了。

真正的拖延要滿足兩個條件:“會帶來消極後果”和“本可以避免”。 而拖延症是指這種拖延行為反復出現、成為習慣、降低效率、帶來痛苦。 按照這些定義, 你所謂的“毛病又犯了”可能只是有時出現了拖延行為, 有些情況下甚至連拖延行為都算不上, 只是必要合理的推遲。 孩子們, 沒事兒別瞎折騰自己。

3拖延症是絕症, 沒法根治?

曾經我也認為“拖延症真是絕症”, 也曾絕望過, 但七年來, “沒想到真的治好了”。 我本身是ADHD型的人格, 俗稱多動症,

極易分心和拖延;同時又是自由職業者, 沒有固定的上下班時間, 也沒有人監督。 我在起點如此低的條件下, 都能擺脫“拖延症”, 那你還有什麼理由說你的拖延是“絕症”呢?

想要慢慢把拖延擠出領地, 不僅要養成新習慣, 而且, “戰拖根本上要靠心理成長”。 許多人之所以反復拖延, 是由於他們下意識裡暗示自己拖延符合本能需要, 而戰拖是件痛苦的事情, 需要逼迫自己和強大的意志力。 事實上, 不要太相信你的意志力, 你必須從根本上意識到的是——真性拖延, 對你沒有半點好處。

4道理都明白, 就是做不到?

“戰拖成功”的人各有各的成功,而“戰拖有待成功”的人,卻有一個共同的原因:他們都是——拖著不去戰拖。不管有多少方法、經驗、諮詢師等著給你驅魔,你只是漠然地看了一眼,說了聲:“哦,知道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道理都明白?但事實卻是:你根本沒明白。因為真正明白的人早就去做了。這其中的一個思想,便是“知行合一”,當你從觀念上接受知與行的聯結之後,就不會再有“只要看完、聽完就可以停下”的想法了。不去行動的“知”,不是真知。

5跨不出完美的第一步?

該情況會在大學生寫論文這件事上集中爆發。導致拖延,是因為論文寫不好。

一位豆瓣戰拖的成員在截稿前一周想通了——“遲遲不動手,不就是擔心自己寫不好嗎?那就先寫一篇世界最爛的論文看看” 。最後你猜怎麼樣?她得了優秀。因為在迅速完成初稿後,他用剩餘的時間把論文又改了兩遍。

爛的開始是完成的一半。《戰勝拖拉》裡有一句話很經典:“知道了我有很多時間可以去玩,我選擇從不完美的一小步開始。”(I choose to start on one small imperfect step knowing I have plenty of time for play.)

6用獎勵激勵工作,始終沒有成效?

如果我們生命中充斥著必須有獎勵才能做下去的事情,何嘗不是一種危險的信號?——我們都只活一輩子。

最好的獎勵,應當是工作過程本身。當一件事需要依靠外在的獎勵才能推動時,你需要思考:這件事對我的真正意義是什麼?能否不做?或儘量減少?

7再好的計畫,也執行不下去?

如果執行不下去,那說明你的計畫真的不夠好。你洋洋灑灑地列了滿滿一張紙的計畫,陶醉於短暫的滿足和愉悅當中,但真正吸引你的並不是完成紙上的那些事情,而是“完成制定計劃”本身帶給你的快感。這種易得的滿足感很具欺騙性質。

好的計畫應該能幫助你“專心做重要的小事”:“專心”是指能對抗衝動和分心,“重要”是指專注于有意義的事情,“小事”是指把困難的任務轉化成可行的小事、把漫長的專案拆分成具體的步驟。

8為了戰拖而戰拖,並沒想過原因

5點起床的意義在哪兒?每天打卡的意義在哪兒?你為什麼要“戰拖”? 一個理由必須真正打動你,才能產生能量,為你啟動內在動力,而不是給你外在壓力。

拖延的反義詞不是高效、快速,而是理性、成熟。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就在《自控力》裡說過:“正如慢性壓力會影響健康一樣,試圖控制所有的思想、情緒和行為也是一劑毒藥,會給你帶去過重的生理負擔。”

要記住:無目的,不戰拖。把戰拖變成一件有意義的事、你樂意去做的事,執行才會帶給你富足和安寧。

訣竅:

-切換場景,避開干擾源——周圍干擾太大怎麼辦?直接滾到適合工作的地方去

-試試新口味,把愛好和任務搭配在一起——不喜歡跑步?那就去操場上聽聽音樂吧

-瑣事成堆,自由攻擊——與其在誰先誰後上糾結半天,不如拿起一個就做

- 番茄工作法——25分鐘為一個階段,其間你只能做一件事情;“工作+休息+選擇”構成三元迴圈

- 瑞士乳酪法——把握零碎時間,乘車、等候、梳洗、行走,在地鐵上也能讀上百本書

書目:

- 《拖延心理學》簡•博克、萊諾拉·袁著:“拖延症小百科”,適合慣常性拖延症自我剖析

- 《拖延心理學2》皮爾斯•斯蒂爾著:適合日常出現拖延行為的人,語言幽默生動

- 《戰勝拖拉》尼爾•菲奧裡著:提供了讓人更有效率的管理方法論

- 《終結拖延症》威廉·克瑙斯著:基於理性情緒行為療法,長短期戰拖相結合

app&電腦外掛程式:

- 誓友:設置目標,尋求好友做最終監督人

- StayFocused、LeechBlock、focalfilter、Concentrate:幫助控制你的上網時間

- focus booster、Pomodairo:説明執行番茄法的軟體

“戰拖成功”的人各有各的成功,而“戰拖有待成功”的人,卻有一個共同的原因:他們都是——拖著不去戰拖。不管有多少方法、經驗、諮詢師等著給你驅魔,你只是漠然地看了一眼,說了聲:“哦,知道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道理都明白?但事實卻是:你根本沒明白。因為真正明白的人早就去做了。這其中的一個思想,便是“知行合一”,當你從觀念上接受知與行的聯結之後,就不會再有“只要看完、聽完就可以停下”的想法了。不去行動的“知”,不是真知。

5跨不出完美的第一步?

該情況會在大學生寫論文這件事上集中爆發。導致拖延,是因為論文寫不好。

一位豆瓣戰拖的成員在截稿前一周想通了——“遲遲不動手,不就是擔心自己寫不好嗎?那就先寫一篇世界最爛的論文看看” 。最後你猜怎麼樣?她得了優秀。因為在迅速完成初稿後,他用剩餘的時間把論文又改了兩遍。

爛的開始是完成的一半。《戰勝拖拉》裡有一句話很經典:“知道了我有很多時間可以去玩,我選擇從不完美的一小步開始。”(I choose to start on one small imperfect step knowing I have plenty of time for play.)

6用獎勵激勵工作,始終沒有成效?

如果我們生命中充斥著必須有獎勵才能做下去的事情,何嘗不是一種危險的信號?——我們都只活一輩子。

最好的獎勵,應當是工作過程本身。當一件事需要依靠外在的獎勵才能推動時,你需要思考:這件事對我的真正意義是什麼?能否不做?或儘量減少?

7再好的計畫,也執行不下去?

如果執行不下去,那說明你的計畫真的不夠好。你洋洋灑灑地列了滿滿一張紙的計畫,陶醉於短暫的滿足和愉悅當中,但真正吸引你的並不是完成紙上的那些事情,而是“完成制定計劃”本身帶給你的快感。這種易得的滿足感很具欺騙性質。

好的計畫應該能幫助你“專心做重要的小事”:“專心”是指能對抗衝動和分心,“重要”是指專注于有意義的事情,“小事”是指把困難的任務轉化成可行的小事、把漫長的專案拆分成具體的步驟。

8為了戰拖而戰拖,並沒想過原因

5點起床的意義在哪兒?每天打卡的意義在哪兒?你為什麼要“戰拖”? 一個理由必須真正打動你,才能產生能量,為你啟動內在動力,而不是給你外在壓力。

拖延的反義詞不是高效、快速,而是理性、成熟。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就在《自控力》裡說過:“正如慢性壓力會影響健康一樣,試圖控制所有的思想、情緒和行為也是一劑毒藥,會給你帶去過重的生理負擔。”

要記住:無目的,不戰拖。把戰拖變成一件有意義的事、你樂意去做的事,執行才會帶給你富足和安寧。

訣竅:

-切換場景,避開干擾源——周圍干擾太大怎麼辦?直接滾到適合工作的地方去

-試試新口味,把愛好和任務搭配在一起——不喜歡跑步?那就去操場上聽聽音樂吧

-瑣事成堆,自由攻擊——與其在誰先誰後上糾結半天,不如拿起一個就做

- 番茄工作法——25分鐘為一個階段,其間你只能做一件事情;“工作+休息+選擇”構成三元迴圈

- 瑞士乳酪法——把握零碎時間,乘車、等候、梳洗、行走,在地鐵上也能讀上百本書

書目:

- 《拖延心理學》簡•博克、萊諾拉·袁著:“拖延症小百科”,適合慣常性拖延症自我剖析

- 《拖延心理學2》皮爾斯•斯蒂爾著:適合日常出現拖延行為的人,語言幽默生動

- 《戰勝拖拉》尼爾•菲奧裡著:提供了讓人更有效率的管理方法論

- 《終結拖延症》威廉·克瑙斯著:基於理性情緒行為療法,長短期戰拖相結合

app&電腦外掛程式:

- 誓友:設置目標,尋求好友做最終監督人

- StayFocused、LeechBlock、focalfilter、Concentrate:幫助控制你的上網時間

- focus booster、Pomodairo:説明執行番茄法的軟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