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阿裡“鯨吞”高鑫零售釋放出來的幾個信號

作者 | 龍商網特約評論員老笑

跟此前類似的“大新聞”一樣, 阿裡入股高鑫零售再次引發強烈衝擊波。 筆者感覺, 這筆“天價”收購案透露出幾個強烈的信號。

一、飛牛網到底錯過了電商“末班車”

“委身”阿裡或表明, 大潤發已放棄了獨立做電商平臺飛牛網的努力。

早前, 大潤發董事長黃明端曾表示“飛牛網趕上了電商末班車”。 現在看來, 大潤發可能趕上了車, 但最終沒能上去。

11月20日, 阿裡CEO張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們是逐漸滲透, 不是一步到位的。 線下企業把線上部分交給我們, 我們説明他們把線下部分發展更好。 這是所有合作的原則。 ”

事實上, 飛牛網自2014年上線以來, 儘管真金白銀地“燒錢”, 但始終未能在電商市場搶佔一席之地。 財報顯示, 截至上半年, 飛牛網交易額達18億元, 但依然處於虧損狀態。 據說有望在2019年至2020年左右盈利, 但只是美好的期望也說不定。

既然張勇都說要把線上交給阿裡, 且強調是“原則”, 那麼飛牛網的獨立運營快走到盡頭就是大概率事件。

事實上, 大潤發入駐天貓超市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前者強大的供應鏈與後者豐沛的流量結合, 也許能產生更好的化學反應。 而“大潤發e路發”, 也有可能與阿裡零售通整合。

劉強東認為, 互聯網是一個“天然壟斷的行業”“全球的互聯網行業都在走向壟斷”。 在電商市場已經形成阿裡、京東“雙寡頭”格局之下, 再做一家平臺式電商幾無可能, 大潤發失敗了, 其他企業也不可能成功, 電商的“機會之窗”已然閉合。

自此, 實體零售要發展線上業務, 要麼與平臺合作, 要麼只能立足區域市場, 做本地生活服務。

二、傳統大賣場難有“第二春”

高鑫零售作為年銷售過千億的“超市一哥”, 為什麼突然選擇“賣身”?

這與傳統大賣場的持續衰落密切相關。 根據口碑聯合CBNData發佈的《2017線下零售新生態報告》顯示, 傳統零售大賣場的銷售份額已從2012年的24.1%下滑至2016年的20.9%。

事實上, 大潤發早就遭遇了“增長瓶頸”, 雖然在行業整體持續下滑的嚴峻形勢下, 大潤發依然頑強但艱難地保持增長, 但同比持續下滑, 後續增長乏力。 大潤發本寄望飛牛網、B2B、大潤發優鮮、便利店維繫增長, 但業內人士分析, 僅憑大潤發自己折騰基本沒戲, 雖然比多數同行略強, 但非常有限。

今年前三季度, 大潤發、歐尚實現營收790.30億元, 同比增長2.2%, 接近停滯, “不關一店”的業界神話也被打破。

大潤發的供應鏈能力、專業營運水準在超市行業首屈一指,

創新能力雖然慢了半拍, 但始終能追上熱點、跟上節奏, 但面對傳統大賣場的整體式微, 優秀如大潤發者也無能為力——這或許就是馬雲所說的“趨勢”吧?

業績增長即將碰觸“天花板”, 多方努力之後依然沒有大的起色, 市值也被永輝超市反超, 這或許就是大潤發選擇“嫁入”豪門阿裡的原因, 畢竟後者有強大的線上流量、資料和技術能力, 借助外力或許可以注入新的發展動能, 至少有利於推高市值?最低限度, 總能提振高鑫零售幹部員工的信心吧?

三、實體店價值依然被低估

有人算了一筆賬, 這幾年, 從控股銀泰商業、牽手蘇甯易購、入股三江購物、聯手百聯集團、攜手新華都到“鯨吞”高鑫零售, 阿裡拿出了超過750億元的資金,

比公司一年的淨利還多。

有人據此認為, 實體店正在被重新認識, 實體店的價值正在被重估。

這種看法當然有道理。 從一系列線下收購行動看, 阿裡對“新零售”是認真的, 是真金白銀在投入, 而不是如某些人所說的“忽悠”, 這也可以理解成阿裡對自己未來的押注, 是在奠定102年基業的基礎。

聯繫到今年雙十一, 天貓聯手大量商圈、門店、品牌、小店協同“狂歡”, 或許可以樂觀地認為, 實體店才是“新零售”的主要載體, 線下零售依然具備無可替代的價值。

但顯見的是, 實體店的價值被嚴重低估, 以高鑫零售為例, 大潤發、歐尚共有446家大賣場(建面1200多萬平米), 年銷售1000多億, 30%的門店自持(自有面積370余萬平米), 大多數地段優越。 如此優厚的資產,被收購時市值約520多億元,僅為永輝超市的一半,給人的感覺是高鑫零售“賤賣”了,而阿裡“撿了個大便宜”。

資本市場有時就是那麼詭異。但這也側面證明了高鑫零售的焦慮,似乎只有“投靠”阿裡才能重拾信心——或許這也是大賣場衰敗的跡象。

四、線下零售快速走向高度集中甚至是“軟壟斷”

國內最大的線下零售企業是誰?

或許有人首先想到的還是萬達、沃爾瑪等傳統巨頭,而事實上,將銀泰、蘇甯、三江、百聯、新華都、高鑫零售納入麾下的阿裡才是真正的“巨無霸”。

阿裡不僅是線下的“霸主”,也是實體零售的“老大”,放眼世界零售市場,也難覓與之等量齊觀的對手。

國內零售業的集中度正在以難以想像的速度走高——阿裡成為線下市場最大零售商,只花了不到3年時間!線下零售集中度走高是必然之勢,但筆者從未預料到會以現在的模式發生,更沒想到來得如此之快,如此迅猛!

毫無疑問,高鑫零售不會是阿裡的最後一個“獵物”(張勇多次提到,阿裡的新零售一定要對全國85%以上的存量零售資產進行數位化改造),未來肯定會有更多的優秀零售企業成為阿裡的“陸軍”——可能有許多企業正排著隊等待阿裡們的“臨幸”。

此前一系列的收購行動表明,阿裡的“收編”目標幾乎涵蓋了所有零售形態,並且從區域品牌延伸至全國巨頭,它的下一個目標是誰?會不會將所有的具備較強影響力的零售企業“一網打盡”?最終會不會壟斷中國零售市場?

一切皆有可能!

好在,阿裡的“收編”有別于傳統並購,它似乎並不追求絕對控股,也不要求被收購者“改旗易幟”,基本上,所有被收購企業都保留原有品牌獨立運作,甚至管理團隊也多是原班人馬。

這樣,儘管阿裡系零售未來可能形成某種程度的壟斷,但這些成員企業仍然存在競爭,筆者將其稱之為“軟壟斷”。

筆者預測,國內零售業有可能分化重組為三大陣營,分別是阿裡系、京東系(或曰騰訊系)和“others”,類似“軟壟斷”有可能成為我國零售業的常態。

五、短期內收購行動提振的只是股價和信心

有人說,入股高鑫零售可能是阿裡的一次財務投資。對此筆者不太認同。

筆者認為,阿裡是在為未來佈局,是戰略投資,是真心想改造升級傳統商業——當然是基於阿裡自身的長遠發展的謀劃和思考。

阿裡的“新零售”改造運動會不會成功?筆者持樂觀態度,也樂見其成。事實上,傳統零售的業績增長已接近“天花板”,以大潤發為例,店均年銷售已近2.3億,在傳統營運模式下,很難有大幅增長,借助阿裡的資料與技術能力,注入新的增長動力,挖掘新的成長空間,是突破發展瓶頸的必然選擇。

往遠點說,人類社會正快速進入AI時代,“智慧零售”將成為未來零售的主流形態,而資料和技術將成為零售企業的生存之基、發展之翼。但顯然,零售企業很難依靠自己的資源和力量跨過技術的門檻。

也因此,不少企業視成為“阿裡成員”為通往未來的門票,被阿裡收購了,信心也有了,覺也睡得著了。

但是,改造升級的過程是漫長的,短期內很難發生人們期待的“化學反應”。阿裡此前收購的幾家企業,銀泰商業的改變可能是最大最多的,但業績提升還不顯著,而其他幾家,三江購物、百聯集團、新華都等,業績依然低迷,蛻變還任重道遠。

對比之下,反而是與京東攜手的沃爾瑪、永輝超市發展更穩健,增長更迅猛。

至少在短期內,被阿裡收購帶來的最大改變只是刺激股價和提振信心,最顯著的是三江購物,股價瘋漲了好幾個停板,但蹊蹺的是,高鑫零售的股價不漲反跌——資本市場波詭雲譎讓人看不懂。

正如一些評論指出的那樣,“舊城改造”比“平地起高樓”要複雜得多,難度也大得多。阿裡的“新零售”改造運動是一項創舉,肯定需要較長時間,而這正是那些尚未與巨頭牽手的企業的機會所在,加速轉型,做好自己,才能給未來留下更多選擇。就像生鮮傳奇那樣,雖然不玩概念、不炒噱頭,只要找准自己的方向大膽創新,一樣能獲得資本的青睞。

看完記得轉發收藏訂閱喲!更多連鎖學習乾貨請關注小編頭條號,查看置頂文章。

如此優厚的資產,被收購時市值約520多億元,僅為永輝超市的一半,給人的感覺是高鑫零售“賤賣”了,而阿裡“撿了個大便宜”。

資本市場有時就是那麼詭異。但這也側面證明了高鑫零售的焦慮,似乎只有“投靠”阿裡才能重拾信心——或許這也是大賣場衰敗的跡象。

四、線下零售快速走向高度集中甚至是“軟壟斷”

國內最大的線下零售企業是誰?

或許有人首先想到的還是萬達、沃爾瑪等傳統巨頭,而事實上,將銀泰、蘇甯、三江、百聯、新華都、高鑫零售納入麾下的阿裡才是真正的“巨無霸”。

阿裡不僅是線下的“霸主”,也是實體零售的“老大”,放眼世界零售市場,也難覓與之等量齊觀的對手。

國內零售業的集中度正在以難以想像的速度走高——阿裡成為線下市場最大零售商,只花了不到3年時間!線下零售集中度走高是必然之勢,但筆者從未預料到會以現在的模式發生,更沒想到來得如此之快,如此迅猛!

毫無疑問,高鑫零售不會是阿裡的最後一個“獵物”(張勇多次提到,阿裡的新零售一定要對全國85%以上的存量零售資產進行數位化改造),未來肯定會有更多的優秀零售企業成為阿裡的“陸軍”——可能有許多企業正排著隊等待阿裡們的“臨幸”。

此前一系列的收購行動表明,阿裡的“收編”目標幾乎涵蓋了所有零售形態,並且從區域品牌延伸至全國巨頭,它的下一個目標是誰?會不會將所有的具備較強影響力的零售企業“一網打盡”?最終會不會壟斷中國零售市場?

一切皆有可能!

好在,阿裡的“收編”有別于傳統並購,它似乎並不追求絕對控股,也不要求被收購者“改旗易幟”,基本上,所有被收購企業都保留原有品牌獨立運作,甚至管理團隊也多是原班人馬。

這樣,儘管阿裡系零售未來可能形成某種程度的壟斷,但這些成員企業仍然存在競爭,筆者將其稱之為“軟壟斷”。

筆者預測,國內零售業有可能分化重組為三大陣營,分別是阿裡系、京東系(或曰騰訊系)和“others”,類似“軟壟斷”有可能成為我國零售業的常態。

五、短期內收購行動提振的只是股價和信心

有人說,入股高鑫零售可能是阿裡的一次財務投資。對此筆者不太認同。

筆者認為,阿裡是在為未來佈局,是戰略投資,是真心想改造升級傳統商業——當然是基於阿裡自身的長遠發展的謀劃和思考。

阿裡的“新零售”改造運動會不會成功?筆者持樂觀態度,也樂見其成。事實上,傳統零售的業績增長已接近“天花板”,以大潤發為例,店均年銷售已近2.3億,在傳統營運模式下,很難有大幅增長,借助阿裡的資料與技術能力,注入新的增長動力,挖掘新的成長空間,是突破發展瓶頸的必然選擇。

往遠點說,人類社會正快速進入AI時代,“智慧零售”將成為未來零售的主流形態,而資料和技術將成為零售企業的生存之基、發展之翼。但顯然,零售企業很難依靠自己的資源和力量跨過技術的門檻。

也因此,不少企業視成為“阿裡成員”為通往未來的門票,被阿裡收購了,信心也有了,覺也睡得著了。

但是,改造升級的過程是漫長的,短期內很難發生人們期待的“化學反應”。阿裡此前收購的幾家企業,銀泰商業的改變可能是最大最多的,但業績提升還不顯著,而其他幾家,三江購物、百聯集團、新華都等,業績依然低迷,蛻變還任重道遠。

對比之下,反而是與京東攜手的沃爾瑪、永輝超市發展更穩健,增長更迅猛。

至少在短期內,被阿裡收購帶來的最大改變只是刺激股價和提振信心,最顯著的是三江購物,股價瘋漲了好幾個停板,但蹊蹺的是,高鑫零售的股價不漲反跌——資本市場波詭雲譎讓人看不懂。

正如一些評論指出的那樣,“舊城改造”比“平地起高樓”要複雜得多,難度也大得多。阿裡的“新零售”改造運動是一項創舉,肯定需要較長時間,而這正是那些尚未與巨頭牽手的企業的機會所在,加速轉型,做好自己,才能給未來留下更多選擇。就像生鮮傳奇那樣,雖然不玩概念、不炒噱頭,只要找准自己的方向大膽創新,一樣能獲得資本的青睞。

看完記得轉發收藏訂閱喲!更多連鎖學習乾貨請關注小編頭條號,查看置頂文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