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健康」你以為的胃疼也許是膽囊病!保膽護肝要做到4點

出現上腹部不適、隱痛、噁心、噯氣、反酸、腹脹等消化系統症狀, 進食後症狀加重……你以為這是胃病, 所以喝杯熱水, 自己吃點藥就沒事了麼?

真不一定是, 膽囊結石和慢性膽囊炎都有可能有上述症狀發生, 如果不加以注意和治療的話, 日積月累後果會很嚴重, 甚至會危及生命!

你知道長期不吃早飯、長期飲食油膩或者長期素食都容易膽囊結石麼?如何從體檢報告中判斷膽囊息肉的良惡傾向?去除膽囊對於生活有什麼影響?膽囊疾病會殃及肝麼……

小布特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膽胰外科主任王堅教授和消化科朱琦醫生給大家全面的談談膽囊疾病。

本期名醫面對面嘉賓介紹

王堅, 教授, 博士生導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膽胰外科主任, 上海領軍人才和上海優秀學術帶頭人。 擅長肝膽胰良惡性腫瘤尤其是肝門部膽管癌、膽囊癌和胰腺癌的根治, 在國內率先提出“圍肝門外科技術”體系, 並將其應用於圍肝門膽道腫瘤、結石、損傷和囊腫等的診治。

朱琦,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師。 主要從事胃腸道及肝膽相關疾病的臨床診治工作, 尤其擅長功能性胃腸道疾病, 消化內鏡檢查及治療。

認識膽囊

膽囊位於肝臟下面, 有兩個主要功能:存儲並且濃縮肝細胞分泌出的膽汁。 進食後3-5分鐘, 膽囊收縮, 膽囊內濃縮的膽汁排入膽道, 幫助消化食物, 膽汁主要是用來幫助消化脂肪和蛋白質的。

膽囊發生了炎症就叫膽囊炎, 膽囊結石的存在是發生膽囊炎的最常見的原因。 如果膽囊管出現了膽囊結石的梗阻, 就會發生急性膽囊炎。 慢性膽囊炎常與急性膽囊炎交替發作。

哪些檢查會提示膽囊炎的存在?

對於急性膽囊炎,除了具有上述的一些症狀外,抽血檢查會發現白細胞增高,也可能伴有血膽紅素的升高;B超檢查可以發現存在的膽囊結石和膽囊壁水腫,膽囊也可能因膽囊積液而體積增大。

慢性膽囊炎存在的情況下,B超檢查可發現膽囊壁增厚和存在的膽囊結石,有時會伴有膽囊的萎縮。

膽囊“生病”會殃及周邊其它臟器麼?

當然會!膽囊炎尤其是急性膽囊炎的發作,對於人們的生活有著嚴重的影響,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發現膽囊穿孔、壞死甚至會危及生命。

伴隨膽囊炎存在的膽囊結石,很有可能通過膽囊管排入膽總管,如果不能順利排入腸道,長期存在有可能嵌頓于膽總管下端,引起阻塞性黃疸和急性膽管炎;

由於膽總管和胰管在解剖上有共同開口,如果膽囊內排出的結石堵塞共同開口,膽汁將反流至胰管促使大量胰酶啟動,引起胰腺組織的自身消化而導致急性胰腺炎,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膽囊炎的長期存在可能會引起膽囊壁的壞死、穿孔,直接累及與膽囊緊鄰的肝實質從而引發肝膿腫,也有可能形成經膽囊管、肝外膽管和肝內膽管的逆行性感染,導致膽管炎或膽源性肝膿腫的發生。

膽囊炎或伴有的膽囊結石,對於膽囊壁的長期刺激會引起膽管壁黏膜的炎性改變,導致黏膜細胞的異常增生而可能發生膽囊癌。

膽囊癌可能會累及與膽囊相鄰的肝臟組織。膽囊癌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膽道惡性腫瘤,總體的五年生存率低於5%,平均生存時間為6個月。

有哪些原因能夠引發膽囊癌變呢?目前研究發現膽囊息肉和膽囊結石是學界公認的兩大危險因素。

膽囊結石

哪些人群易患膽囊結石?

研究表明,女性(孕期女性或多次懷孕的女性、進行雌激素替代治療或口服避孕藥的女性)、肥胖人士、高脂飲食者、糖尿病患者、胃切除術後的患者、長期腸外營養患者、有膽結石家庭史者、肝硬化患者等都是膽囊結石的好發人群。

膽囊結石是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慢慢累積長多長大的,往往在你不舒服的時候通過檢查才可能發現。

不吃早餐也是膽囊結石高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為什麼不吃早餐容易患膽囊結石?

因為在空腹時,膽汁的分泌量明顯減少,而且膽汁中膽鹽的分泌量也會顯著減少,而膽固醇的含量不變。膽鹽具有溶解膽汁中膽固醇的作用;同時,空腹時間較長,膽囊處於靜止的狀態,膽汁淤積容易引起膽汁內的膽固醇過飽和析出而形成結石。

膽囊結石不一定要手術

安靜的膽囊結石,又稱為無症狀的膽囊結石(這也是為什麼會被誤認為胃病),指通過B超或X線檢查等發現膽囊結石,而病人不存在明顯的膽道疾病的症狀和體征。

無症狀的膽囊結石患者中,只有10%~20%在未來中會發生膽道症狀或併發症。因而,我們建議,如果患有膽囊結石沒有症狀,且膽囊功能良好,可以暫時保留膽囊,定期複查。

注意:不做手術,不是置之不理。有些人因為不痛不癢就像沒有這回事一樣不管了,有些膽囊結石等到有症狀時再查發現就成膽囊癌了。

另外,如果在膽囊結石的同時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身體上的其他毛病的話,還真要找醫生幫你斟酌一下要不要及早手術的問題。

因為一旦急性膽囊炎發作,有時非常危險和複雜!因此,即使不做手術,至少每半年做一次肝膽超聲檢查。

膽囊結石,萬萬不能用“碎石排石”法

很多人確診膽囊結石後,都在問是不是能用藥物或者碎石排石。很遺憾,現在的確沒有什麼“特效”藥物能來對付“石頭”。

碎石排石比較適用於泌尿系結石(例如腎結石),那裡的“石頭”碎了可以隨尿液排出。膽囊的結石一來碎石的效果並不好,二來體外碎石對肝臟也有影響,假如膽囊結石一旦碎了排到膽總管裡,腹部會絞痛、寒戰、高熱和發生黃疸。

保膽取石是否可取?不可取!

主流的學術觀點是反對保膽取石的。保膽取石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且保膽取石術後復發率很高,復發後再行膽囊切除後更為困難。

況且,許多情況下,如膽囊結石大於3cm、膽囊萎縮、膽囊壁鈣化、反復發作的膽囊炎等,保留膽囊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並且也有膽囊癌變的可能性,保膽取石並不可取。

膽囊息肉

健康體檢時,發現膽囊息肉多發的夥伴,難免會有些害怕緊張。膽囊息肉是常見病,既不能過於擔心,也不能大意。

絕大部分膽囊息肉是非腫瘤性息肉,包括膽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其中大部分為膽固醇性息肉。

膽固醇性息肉為良性病變,一般不會癌變。膽固醇息肉和飲食有關,高膽固醇飲食或有脂肪肝的病人容易得膽固醇息肉。

膽囊腺瘤、膽囊腺肌症、腺瘤樣增生都是癌前病變,有可能會轉變為癌,一經發現應儘早切除。

目前檢查膽囊息肉最普遍和有效的方式是B超檢查。但是B超檢查只能觀察息肉的形態和大小,並不足以判斷息肉的性質。

臨床發現單發的較大的膽囊息肉容易癌變,因而建議發現單發、直徑大於1cm、膽囊壁呈非特異性局灶性增厚(大於4mm)、息肉生長較快等膽囊息肉患者應及時行膽囊切除術,一切了之。

而對一些多發的、較小(直徑小於1cm)、沒有症狀的膽囊息肉可以暫時不處理,定期隨訪,每3~6個月做一次B超觀察就好了。

患有膽囊息肉如何檢查和複查?

多數情況下,B 超檢查能夠早期判斷膽囊裡的東西是結石還是息肉,對於數量、形態、大小的敏感度甚至高於CT和核磁。但要進一步明確息肉的類型和性質,特別是上邊提到的後兩種類型,可能就需要薄層增強CT或MRI增強掃描説明診斷。有時息肉性質不能確定,甚至需要3個月複查一次B超,密切觀察。

膽囊切除

哪些患者需要切除膽囊?

對於沒有達到手術指征、功能良好的膽囊等,如安靜的膽囊結石,可以定期隨訪,密切觀察,暫時不需要行膽囊切除;而對符合手術指征的膽囊,應堅決切除。

行膽囊切除術基於嚴格的手術指征,包括以下情況:有症狀的膽囊結石、有症狀的慢性膽囊炎、直徑大於3cm的膽囊結石、充填型或多發性結石伴膽囊萎縮、單發的直徑超過1cm的膽囊息肉、膽囊壁鈣化等。

腹腔鏡下膽囊微創切除手術

是否切除膽囊,要結合患者的年齡、症狀、膽囊的功能、合併症和全身狀況等綜合判斷,個體化地慎重選擇,既反對膽囊的一切了之,也反對盲目保膽。

膽囊切除術後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影響?

膽囊切除術已經具有130年的歷史,證明了其對於人類健康並不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同時隨著微創外科的發展,微創切膽囊已經十分成熟,手術切口小,患者恢復較快。

特別是許多膽囊炎患者,因為膽囊功能已經喪失,膽囊的切除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太大影響,同時也能避免膽囊炎症對人體的刺激作用。

而對於一小部分膽囊仍有功能的患者,在膽囊切除術後的早期,對於富含脂肪食物的消化與吸收的能力可能暫時下降,可能會出現腹脹、腹瀉等,但經過一段時間機體的調節,這種症狀往往會消失。

膽囊切除術後的注意事項

一、清淡飲食。膽囊術後,患者早期飲食應儘量做到清淡為主,如各種粥類、麵食、蔬菜等。烹飪方式最好採用清蒸、燉、煮,儘量避免油炸和燒烤。

二、煙酒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必須戒掉。切除膽囊的病人,身體還比較弱,消化功能也不是太強。所以早期的時候這些對消化道有刺激的食物及飲品最好不要碰。比如洋蔥、蒜、薑、辣椒、胡椒、咖啡等。

三、充分休息,避免勞累。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時間,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

4個方面預防膽囊疾病

預防膽囊結石及膽囊炎的發生,保膽護肝,保持“精緻”的生活習慣非常重要。

1.進食時間的“精緻”。有規律的進食(一日三餐)使得膽汁得以定時排出,不至於過度濃縮,因此可以防止結石的形成,是預防膽囊結石的最好方法。

2.飲食方式的“精緻”。應限制飲食中過量的脂肪和膽固醇攝入,保證攝入足量的蛋白質,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保證足夠的日常飲水量,避免攝入過於油膩的食物。長時間素食會引起膽汁分泌不足,也會引起膽結石,所以素食者應適當補充卵磷脂。

3.衛生狀況的“精緻”。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有助於防止腸道蛔蟲的感染。腸道寄生蟲會鑽入膽道,引發膽道炎症,其殘體和蟲卵可成為結石的核心,導致膽囊結石的發生。

4.生活方式的“精緻”。肥胖症、糖尿病均是膽囊結石和膽囊炎的高危因素。堅持體育鍛煉,維持均衡的體重和血糖的平穩,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對於預防膽囊結石和膽囊炎的發生有重要的意義。

當你有了消化不良症狀時,除了胃部疾病,還需要高度注意膽囊情況!

善待膽囊就是保護你的肝臟,本來是“肝膽相照”的親兄弟,不要因為膽囊疾病而成為“難兄難弟”!

欄目

介紹

上海發佈的健康欄目“名醫面對面”由上海發佈聯手上海市衛生計生委宣傳處聯合出品。每期一個主題,邀請上海市在該領域的權威醫生為大家講解小科普,每週日發佈,謝謝關注,小布歡迎留言提出建議噢!

END

本期支持: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漫畫支持:小大夫漫畫

編輯:周雪、景雯

哪些檢查會提示膽囊炎的存在?

對於急性膽囊炎,除了具有上述的一些症狀外,抽血檢查會發現白細胞增高,也可能伴有血膽紅素的升高;B超檢查可以發現存在的膽囊結石和膽囊壁水腫,膽囊也可能因膽囊積液而體積增大。

慢性膽囊炎存在的情況下,B超檢查可發現膽囊壁增厚和存在的膽囊結石,有時會伴有膽囊的萎縮。

膽囊“生病”會殃及周邊其它臟器麼?

當然會!膽囊炎尤其是急性膽囊炎的發作,對於人們的生活有著嚴重的影響,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發現膽囊穿孔、壞死甚至會危及生命。

伴隨膽囊炎存在的膽囊結石,很有可能通過膽囊管排入膽總管,如果不能順利排入腸道,長期存在有可能嵌頓于膽總管下端,引起阻塞性黃疸和急性膽管炎;

由於膽總管和胰管在解剖上有共同開口,如果膽囊內排出的結石堵塞共同開口,膽汁將反流至胰管促使大量胰酶啟動,引起胰腺組織的自身消化而導致急性胰腺炎,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膽囊炎的長期存在可能會引起膽囊壁的壞死、穿孔,直接累及與膽囊緊鄰的肝實質從而引發肝膿腫,也有可能形成經膽囊管、肝外膽管和肝內膽管的逆行性感染,導致膽管炎或膽源性肝膿腫的發生。

膽囊炎或伴有的膽囊結石,對於膽囊壁的長期刺激會引起膽管壁黏膜的炎性改變,導致黏膜細胞的異常增生而可能發生膽囊癌。

膽囊癌可能會累及與膽囊相鄰的肝臟組織。膽囊癌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膽道惡性腫瘤,總體的五年生存率低於5%,平均生存時間為6個月。

有哪些原因能夠引發膽囊癌變呢?目前研究發現膽囊息肉和膽囊結石是學界公認的兩大危險因素。

膽囊結石

哪些人群易患膽囊結石?

研究表明,女性(孕期女性或多次懷孕的女性、進行雌激素替代治療或口服避孕藥的女性)、肥胖人士、高脂飲食者、糖尿病患者、胃切除術後的患者、長期腸外營養患者、有膽結石家庭史者、肝硬化患者等都是膽囊結石的好發人群。

膽囊結石是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慢慢累積長多長大的,往往在你不舒服的時候通過檢查才可能發現。

不吃早餐也是膽囊結石高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為什麼不吃早餐容易患膽囊結石?

因為在空腹時,膽汁的分泌量明顯減少,而且膽汁中膽鹽的分泌量也會顯著減少,而膽固醇的含量不變。膽鹽具有溶解膽汁中膽固醇的作用;同時,空腹時間較長,膽囊處於靜止的狀態,膽汁淤積容易引起膽汁內的膽固醇過飽和析出而形成結石。

膽囊結石不一定要手術

安靜的膽囊結石,又稱為無症狀的膽囊結石(這也是為什麼會被誤認為胃病),指通過B超或X線檢查等發現膽囊結石,而病人不存在明顯的膽道疾病的症狀和體征。

無症狀的膽囊結石患者中,只有10%~20%在未來中會發生膽道症狀或併發症。因而,我們建議,如果患有膽囊結石沒有症狀,且膽囊功能良好,可以暫時保留膽囊,定期複查。

注意:不做手術,不是置之不理。有些人因為不痛不癢就像沒有這回事一樣不管了,有些膽囊結石等到有症狀時再查發現就成膽囊癌了。

另外,如果在膽囊結石的同時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身體上的其他毛病的話,還真要找醫生幫你斟酌一下要不要及早手術的問題。

因為一旦急性膽囊炎發作,有時非常危險和複雜!因此,即使不做手術,至少每半年做一次肝膽超聲檢查。

膽囊結石,萬萬不能用“碎石排石”法

很多人確診膽囊結石後,都在問是不是能用藥物或者碎石排石。很遺憾,現在的確沒有什麼“特效”藥物能來對付“石頭”。

碎石排石比較適用於泌尿系結石(例如腎結石),那裡的“石頭”碎了可以隨尿液排出。膽囊的結石一來碎石的效果並不好,二來體外碎石對肝臟也有影響,假如膽囊結石一旦碎了排到膽總管裡,腹部會絞痛、寒戰、高熱和發生黃疸。

保膽取石是否可取?不可取!

主流的學術觀點是反對保膽取石的。保膽取石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且保膽取石術後復發率很高,復發後再行膽囊切除後更為困難。

況且,許多情況下,如膽囊結石大於3cm、膽囊萎縮、膽囊壁鈣化、反復發作的膽囊炎等,保留膽囊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並且也有膽囊癌變的可能性,保膽取石並不可取。

膽囊息肉

健康體檢時,發現膽囊息肉多發的夥伴,難免會有些害怕緊張。膽囊息肉是常見病,既不能過於擔心,也不能大意。

絕大部分膽囊息肉是非腫瘤性息肉,包括膽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其中大部分為膽固醇性息肉。

膽固醇性息肉為良性病變,一般不會癌變。膽固醇息肉和飲食有關,高膽固醇飲食或有脂肪肝的病人容易得膽固醇息肉。

膽囊腺瘤、膽囊腺肌症、腺瘤樣增生都是癌前病變,有可能會轉變為癌,一經發現應儘早切除。

目前檢查膽囊息肉最普遍和有效的方式是B超檢查。但是B超檢查只能觀察息肉的形態和大小,並不足以判斷息肉的性質。

臨床發現單發的較大的膽囊息肉容易癌變,因而建議發現單發、直徑大於1cm、膽囊壁呈非特異性局灶性增厚(大於4mm)、息肉生長較快等膽囊息肉患者應及時行膽囊切除術,一切了之。

而對一些多發的、較小(直徑小於1cm)、沒有症狀的膽囊息肉可以暫時不處理,定期隨訪,每3~6個月做一次B超觀察就好了。

患有膽囊息肉如何檢查和複查?

多數情況下,B 超檢查能夠早期判斷膽囊裡的東西是結石還是息肉,對於數量、形態、大小的敏感度甚至高於CT和核磁。但要進一步明確息肉的類型和性質,特別是上邊提到的後兩種類型,可能就需要薄層增強CT或MRI增強掃描説明診斷。有時息肉性質不能確定,甚至需要3個月複查一次B超,密切觀察。

膽囊切除

哪些患者需要切除膽囊?

對於沒有達到手術指征、功能良好的膽囊等,如安靜的膽囊結石,可以定期隨訪,密切觀察,暫時不需要行膽囊切除;而對符合手術指征的膽囊,應堅決切除。

行膽囊切除術基於嚴格的手術指征,包括以下情況:有症狀的膽囊結石、有症狀的慢性膽囊炎、直徑大於3cm的膽囊結石、充填型或多發性結石伴膽囊萎縮、單發的直徑超過1cm的膽囊息肉、膽囊壁鈣化等。

腹腔鏡下膽囊微創切除手術

是否切除膽囊,要結合患者的年齡、症狀、膽囊的功能、合併症和全身狀況等綜合判斷,個體化地慎重選擇,既反對膽囊的一切了之,也反對盲目保膽。

膽囊切除術後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影響?

膽囊切除術已經具有130年的歷史,證明了其對於人類健康並不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同時隨著微創外科的發展,微創切膽囊已經十分成熟,手術切口小,患者恢復較快。

特別是許多膽囊炎患者,因為膽囊功能已經喪失,膽囊的切除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太大影響,同時也能避免膽囊炎症對人體的刺激作用。

而對於一小部分膽囊仍有功能的患者,在膽囊切除術後的早期,對於富含脂肪食物的消化與吸收的能力可能暫時下降,可能會出現腹脹、腹瀉等,但經過一段時間機體的調節,這種症狀往往會消失。

膽囊切除術後的注意事項

一、清淡飲食。膽囊術後,患者早期飲食應儘量做到清淡為主,如各種粥類、麵食、蔬菜等。烹飪方式最好採用清蒸、燉、煮,儘量避免油炸和燒烤。

二、煙酒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必須戒掉。切除膽囊的病人,身體還比較弱,消化功能也不是太強。所以早期的時候這些對消化道有刺激的食物及飲品最好不要碰。比如洋蔥、蒜、薑、辣椒、胡椒、咖啡等。

三、充分休息,避免勞累。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時間,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

4個方面預防膽囊疾病

預防膽囊結石及膽囊炎的發生,保膽護肝,保持“精緻”的生活習慣非常重要。

1.進食時間的“精緻”。有規律的進食(一日三餐)使得膽汁得以定時排出,不至於過度濃縮,因此可以防止結石的形成,是預防膽囊結石的最好方法。

2.飲食方式的“精緻”。應限制飲食中過量的脂肪和膽固醇攝入,保證攝入足量的蛋白質,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保證足夠的日常飲水量,避免攝入過於油膩的食物。長時間素食會引起膽汁分泌不足,也會引起膽結石,所以素食者應適當補充卵磷脂。

3.衛生狀況的“精緻”。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有助於防止腸道蛔蟲的感染。腸道寄生蟲會鑽入膽道,引發膽道炎症,其殘體和蟲卵可成為結石的核心,導致膽囊結石的發生。

4.生活方式的“精緻”。肥胖症、糖尿病均是膽囊結石和膽囊炎的高危因素。堅持體育鍛煉,維持均衡的體重和血糖的平穩,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對於預防膽囊結石和膽囊炎的發生有重要的意義。

當你有了消化不良症狀時,除了胃部疾病,還需要高度注意膽囊情況!

善待膽囊就是保護你的肝臟,本來是“肝膽相照”的親兄弟,不要因為膽囊疾病而成為“難兄難弟”!

欄目

介紹

上海發佈的健康欄目“名醫面對面”由上海發佈聯手上海市衛生計生委宣傳處聯合出品。每期一個主題,邀請上海市在該領域的權威醫生為大家講解小科普,每週日發佈,謝謝關注,小布歡迎留言提出建議噢!

END

本期支持: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漫畫支持:小大夫漫畫

編輯:周雪、景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