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日本大企業造假“沒完沒了” 民眾對日本製造“不抱希望”

日本有色金屬巨頭三菱綜合材料株式會社23日發佈公告, 承認其子公司三菱電線工業和三菱伸銅存在篡改產品資料的造假行為, 受影響企業達258家。 不合格產品涉及日本自衛隊的艦船和飛機引擎。

隨著“神鋼”、三菱、日產等日本大企業紛紛陷入造假泥潭, “日本製造”逐步走下“神壇”。

“日本製造”會否就此“謝幕”?日本民眾如何看待日本製造業的前景?製造業的出路在哪裡?

請看新華社記者的調查。

企業醜聞頻出

“日本製造”曾是“精益求精”的代表, “完美工藝”的化身, 其背後的工匠精神一直備受推崇。 然而, 日本知名企業近來頻頻被曝造假醜聞,

令人震驚。

10月, 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神戶制鋼所

9月, 日本汽車三巨頭之一的日產汽車公司承認, 其在成車出廠檢驗環節中, 大量使用無資質人員敷衍出廠檢驗手續。

再之前, 三菱汽車和鈴木汽車被曝篡改油耗資料;

東芝公司三任社長涉嫌財務造假;

高田公司則被曝隱瞞安全氣囊品質缺陷, 被美國媒體稱為“有史以來最惡劣汽車安全醜聞”, 於6月申請破產。

日本企業的集體敗北, 在《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上也見端倪。

1995年, 日本上榜企業多達149家;2016年僅剩52家。 而中國上榜企業從1995年的3家增至2016年的110家。

沒有永遠的神化, 只有永遠的超越。 海信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海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與東芝株式會社14日聯合宣佈,

東芝映射解決方案公司股權的95%正式轉讓海信。

民眾不抱希望

圍繞連串的大企業醜聞, 記者在東京街頭隨機採訪路人。 許多受訪者覺得這些醜聞丟人, 還有一些人表態對日本製造業的前景“不抱任何希望”。

一位不願公開姓名的退休老人說, “神鋼”等醜聞讓他覺得很羞愧, 也很憤怒。 他希望日本的知名企業好好做事, 防止再犯。

“我覺得與其講效率, 不如追求品質、保持穩定。 希望這些大公司都能明白這點。 ”

60多歲的加藤談到日本製造業曾經的輝煌。 他說, 在他年輕的時候, 員工一輩子在一家公司工作。 製造業生產什麼很快就能賣出去, 而現在已經大不如前了。

就企業造假醜聞, 他說:“不管處在哪個時代, 日本都有這類問題。

雖然神戶制鋼的事件是不對的, 但如果看日本歷史的話, 每個時代都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所以我並沒有太在意。 ”

40多歲的自由職業者宮本告訴記者, 日本的製造業在某種程度上處於停滯狀態, 這種停滯影響到社會其他方面。

“現在空置的公寓太多了。 我住的公寓樓就有很多空房沒人居住。 從兩三年前人口就在不斷減少……我覺得日本經濟沒什麼希望了。 ”

業界出路何在

按加藤所說, 造假文化在日本似乎“不新鮮”, 大家已經習以為常。 而大企業長期造假折射出日本企業固步自封、缺乏創新意識。

面對中國和東南亞等國物美價廉產品的挑戰, 這些日本企業“劍走偏鋒”, 用“粉飾”資料的手段標榜自己產品“高端”, 東窗事發後被迫“賣身”,

出售旗下產業乃至走向破產。

在《失去的製造業:日本製造業的敗北》一書中, 作者湯之上隆指出日本製造業的四大教訓, 其中兩條劍指日本企業創新力不足:

面對十年一輪的新技術浪潮, 對市場機會缺乏敏感性, 因循守舊, 錯失機會;

對先進技術缺乏以往專長的模仿創新精神, 反應遲鈍, 因此落後於同行業。

湯之上隆還指出, 日本企業過度依賴匠人精神和手工藝者的技藝, 忽視了產品標準化和通用化, 嚴重影響了產品量產化。

他呼籲日本企業重新重視模仿創新元素, 發揚自身技術整合優勢, 在工業互聯網時代實現製造業的反擊。

還有不少日本人呼籲日企與中國企業展開合作, 優勢互補。

20多歲的城戶在東京一家金融機構工作。

他認為, 中日企業合作可以給日本經濟帶來動力。

他說:“中日兩國在產業上的競爭是重要的, 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應該是合作。 為攻佔哪個市場, 那麼就有針對性的和其他國家的企業聯手, 來彌補自身的不足。 我覺得能意識到這一點的公司今後可能會發展得更好。 ”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欄目主編:董思韻 圖片編輯:蘇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