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90後中年未至,危機卻來了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的中年人是指45歲-60歲之間, 而國內大多是指35歲-55歲之間。

最近, “油膩的中年人”一詞引發網路熱議, 順著“油膩”這個梗, 人們又延伸到了“中年危機”。

細想一下, 覺得挺奇怪的, 為什麼非得是中年危機呢?(何況百分八十的80後還不到35歲)

要說危機, 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 甚至小學生都有。

為什麼又偏偏80後這一代人尤為突出?

此事件起源於人民日報官微發出的一條資訊。

正文中提到, 第一批80後已經37歲, 最後一批也滿了28歲。

他們被互聯網統稱為“中年人”, 象徵著柴米油鹽, 象徵著重壓下的瑣碎生活。

並且, 他們正經歷著事業、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種危機。

01

看到此資訊時, 紮心了有木有?

第一批80後已經37歲, 曾經的青春主力軍快要集體“奔四”了。

更值得關注的是, 第一批90後即將28歲, 第一批00後馬上也要成年了。

雖然我不太care“中年”(畢竟咱94), 但“危機”卻一直都在, 尤其是近一年焦慮了不少。

大學畢業後, 我原本找的是一份活動策劃的工作, 卻機緣巧合偶入了運營的坑。

到現在, 我已經工作兩年零兩個月了, 其中前18個月, 過得無憂無慮, 除了認真做好每天的日常工作, 週末讀幾本喜歡的書以外, 其他時間裡我很少學習專業知識。

我滿於現狀, 並且不知該如何成長。

直到年初, 通過一本書, 結識到了一群有趣的人, 我才開始真正的慢慢瞭解到這個行業, 並對自己所做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認知。

這段時間裡知道的越多、學習的越多, 就越發覺得自己知識欠缺大、能力也不足……

和身邊那些本就優秀, 還拼命努力、超級自律的小夥伴相比, 我開始焦慮, 並且充滿了“危機感”。

02

其實對於我們這些90後來講,

我們還很年輕。

而年輕的最大好處就在於:未來的我們, 有無限的可能。

因為年輕, 所以沒有什麼牽掛, 可以一個人去打拼, 一人吃飽, 全家不餓。

因為年輕, 所以不害怕失敗, 有可以繼續試錯的機會, 而不用擔心一招錯全盤輸。

因為年輕, 所以可以不斷去發現, 去找自己真正喜歡、在意、擅長的事物。

因為年輕, 所以可以任性的想幹就幹, 想換就換, 不用擔心上有老下有小。

因為年輕, 所以不必那麼現實, 可以打著理想的旗幟, 拿著情懷的標槍, 向著未來衝刺。

正如我一個遠方堂哥, 大專畢業後賣過房、創過業、搬過磚、當過老師, 各種折騰。

26歲時覺得IT行業不錯, 便毅然轉行學了程式設計, 現在工作兩年了, 月薪小1W, 成了家, 按揭買了一個小套二。

年輕真好, 有勇氣、有時間、有精力去折騰、去改變。

03

不知道曾經在哪裡看到這樣一段對所謂的“中年人”的描述:

你35歲, 大公司中層, 你的總監小你六歲。

公司裡新來的應屆生, 北大碩士, 月薪8K任勞任怨。

大環境不太好, 隔壁部門裁員了, 你不敢離職。

你位於北三環的90平米老破兩居室,

月供一萬二, 你兒子的早教班一學期兩萬。

仔細感受下, 這簡直是一線城市80後最細膩的畫像:在事業上上升空間有限, 卻又面對更多新人的競爭壓力;在經濟上雖然小有積蓄, 卻也不能放開手腳。

時時刻刻充滿了事業危機。

伴隨年齡的增長,肩上的責任也越來越重。

我們從兒女,變成別人的丈夫/妻子,又為人父母。

我們必須不斷的努力,才能讓孩子上最好的小學,接受最良好的教育。

我們必須不斷的前進,才對得起年邁的父母,還為了那些沒來得及實現的理想與願望。

成了家,有了孩子,我們再也不能一心撲在工作上,責任多了,便沒了折騰的勇氣。

05

23-26歲這個年齡階段,是既爆發階段但又特別尷尬(或者最讓人迷茫)。

很多人到了這個年齡,銀行卡存款還是零(就比如我),咋說也畢業工作好幾年了,但每次存了錢不是交給房東,就是又要過年了,我也很無奈。

27歲是瞎混的盡頭,到了這個年齡段就不能再迷茫、渾渾噩噩下去了。

真正來講,25-26歲這兩年就應該建立經濟基礎或者建立創造經濟能力基礎。

27歲,掌握一門技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具備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好好幹的話起碼都會值7-9k的月薪。

但恐怕很多人還未達到這個薪資水準,原因無非是不踏實、不努力、不學習、不用腦。

(當然,搞IT、程式設計的這類人除外,畢竟不能和這些朝陽行業裡的技術兒來比,人家工作兩三年薪資1W+是在正常不過了)

有些人一直在湊合的工作,薪資不高、發展空間小、自己也不愛,但終究因為沒有勇氣去改變現狀,蹉跎到了二十八九歲,再想轉行就難了。

有時不是他們不想從零開始,而是沒這個資本熬了,漸漸奔三,不管成家與否,壓力都頗大,危機也在遞增。

05

危機的根源還是在於:自己曾經想要達到的狀態和自己現在能夠做到的狀態之間的差距。

說直白點:想要的自己和現實自己之間的差距。

進入社會前,我們都曾懷揣夢想、充滿了激情,相信自己能夠指點江山、揮斥方遒,做出一番漂亮的成績。

後來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被歲月磨去了鬥志,我們變得碌碌無為,得過且過,直到某一刻我們猛然發現,當下的自己,距離曾經樹下的目標,還有很遠很遠的距離。

而更悲催的是,看著自己不斷增長的年齡,和依然遙不可及的目標,我們實現理想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了,於是我們開始焦慮。

這大概就是危機感或失落感的本源了。

06

人這大半輩子的危機無非就是健康和事業。

健康有時候真的是聽天由命,而事業,卻全靠自身的拼搏。

我覺得事業危機主要體現在如下兩點:

個人能力有限

崗位級別不上不下,個人競爭力馬馬虎虎,如果遇到裁員失業,30多歲後另找工作不容易。

專業技能、個人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生命不停、學習不止)。

行業危機來襲

在職場,除了“你不行”,還有公司與所在行業方面的原因。

人生大週期下,生老病死的自然週期我們習以為常,經濟大週期之下企業發展也會經歷潮起潮落,會面對激烈競爭,這對員工而言就是無情的優勝劣汰。

公司以及行業遇到危機最後的承受者百分之八十都是的“平庸員工”,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更苦”。

行業不景氣,經濟效益差,員工待遇雖不見其少,但也久不見其增,家庭財務危機也會日漸突出。

從目前來看,典型的就是實體、機械、製造等傳統行業。

二十一世紀,科技資訊時代,互聯網發展迅速,年輕人學習一門迎合市場需求的技術,是很有必要的。

07

關於“中年人”,我覺得年齡不是真問題,年齡只是焦慮的出口。

若真要拿年齡說事兒,你看:

吳京43歲,才憑藉《戰狼2》大紅大紫;

吳秀波42歲,才因為《黎明之前》紅起來;

齊白石,55歲開始北漂成名,83歲還生了孩子;

日本“若宮正子”82歲才開始學程式設計。

你若真心想去做一件事,什麼時候開始都不算晚,而“中年危機”,大多是源於你的不努力。

so,加油吧,“少年”!

文末附上智力趣味題,據說90後的答案80%都是錯的,00後才是大佬。。。。

伴隨年齡的增長,肩上的責任也越來越重。

我們從兒女,變成別人的丈夫/妻子,又為人父母。

我們必須不斷的努力,才能讓孩子上最好的小學,接受最良好的教育。

我們必須不斷的前進,才對得起年邁的父母,還為了那些沒來得及實現的理想與願望。

成了家,有了孩子,我們再也不能一心撲在工作上,責任多了,便沒了折騰的勇氣。

05

23-26歲這個年齡階段,是既爆發階段但又特別尷尬(或者最讓人迷茫)。

很多人到了這個年齡,銀行卡存款還是零(就比如我),咋說也畢業工作好幾年了,但每次存了錢不是交給房東,就是又要過年了,我也很無奈。

27歲是瞎混的盡頭,到了這個年齡段就不能再迷茫、渾渾噩噩下去了。

真正來講,25-26歲這兩年就應該建立經濟基礎或者建立創造經濟能力基礎。

27歲,掌握一門技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具備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好好幹的話起碼都會值7-9k的月薪。

但恐怕很多人還未達到這個薪資水準,原因無非是不踏實、不努力、不學習、不用腦。

(當然,搞IT、程式設計的這類人除外,畢竟不能和這些朝陽行業裡的技術兒來比,人家工作兩三年薪資1W+是在正常不過了)

有些人一直在湊合的工作,薪資不高、發展空間小、自己也不愛,但終究因為沒有勇氣去改變現狀,蹉跎到了二十八九歲,再想轉行就難了。

有時不是他們不想從零開始,而是沒這個資本熬了,漸漸奔三,不管成家與否,壓力都頗大,危機也在遞增。

05

危機的根源還是在於:自己曾經想要達到的狀態和自己現在能夠做到的狀態之間的差距。

說直白點:想要的自己和現實自己之間的差距。

進入社會前,我們都曾懷揣夢想、充滿了激情,相信自己能夠指點江山、揮斥方遒,做出一番漂亮的成績。

後來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被歲月磨去了鬥志,我們變得碌碌無為,得過且過,直到某一刻我們猛然發現,當下的自己,距離曾經樹下的目標,還有很遠很遠的距離。

而更悲催的是,看著自己不斷增長的年齡,和依然遙不可及的目標,我們實現理想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了,於是我們開始焦慮。

這大概就是危機感或失落感的本源了。

06

人這大半輩子的危機無非就是健康和事業。

健康有時候真的是聽天由命,而事業,卻全靠自身的拼搏。

我覺得事業危機主要體現在如下兩點:

個人能力有限

崗位級別不上不下,個人競爭力馬馬虎虎,如果遇到裁員失業,30多歲後另找工作不容易。

專業技能、個人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生命不停、學習不止)。

行業危機來襲

在職場,除了“你不行”,還有公司與所在行業方面的原因。

人生大週期下,生老病死的自然週期我們習以為常,經濟大週期之下企業發展也會經歷潮起潮落,會面對激烈競爭,這對員工而言就是無情的優勝劣汰。

公司以及行業遇到危機最後的承受者百分之八十都是的“平庸員工”,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更苦”。

行業不景氣,經濟效益差,員工待遇雖不見其少,但也久不見其增,家庭財務危機也會日漸突出。

從目前來看,典型的就是實體、機械、製造等傳統行業。

二十一世紀,科技資訊時代,互聯網發展迅速,年輕人學習一門迎合市場需求的技術,是很有必要的。

07

關於“中年人”,我覺得年齡不是真問題,年齡只是焦慮的出口。

若真要拿年齡說事兒,你看:

吳京43歲,才憑藉《戰狼2》大紅大紫;

吳秀波42歲,才因為《黎明之前》紅起來;

齊白石,55歲開始北漂成名,83歲還生了孩子;

日本“若宮正子”82歲才開始學程式設計。

你若真心想去做一件事,什麼時候開始都不算晚,而“中年危機”,大多是源於你的不努力。

so,加油吧,“少年”!

文末附上智力趣味題,據說90後的答案80%都是錯的,00後才是大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