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湘潭縣推動鄉村振興經驗在全省交流

推動鄉村振興的有益探索

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 為新時代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明確了重點、指明了方向。 近年來, 湘潭縣高度重視“三農”工作, 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 統籌推進工農城鄉協調發展, 著力扶持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美麗鄉村、提升全民文明素質, 為全面貫徹鄉村振興戰略探索了路子、奠定了基礎。

1、助推農業產業振興。 圍繞推進產業升級、促進農民增收, 著力培育農業產業專案112個, 通過產業振興破除鄉村發展瓶頸。

一是以維護糧食安全為己任, 全面做強傳統產業。 鞏固全國超級產糧大縣地位, 嚴守耕地紅線, 糧食總產穩定在80萬噸以上;積極推動生豬養殖業生態化、規模化發展, 年出欄生豬百萬頭以上, 為國家糧食安全和肉類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二是以打造鄉村名片為要務, 全面發展特色經濟。 聚焦檳榔、湘蓮等特色產業, 鼓勵企業開展“三品一標”認證,

以高品質的產品提升縣域品牌知名度, 打造全國最大的檳榔名城、頗具特色的湘蓮之鄉。

三是以提升農民收入為目標, 全面實現產業融合。 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出臺《關於推進湘潭縣田園綜合體建設實施意見》等文件, 打造5個現代農業田園綜合體,

成功創建國家級農業現代化園區。 目前全縣農業產業化企業達210餘家, 農業產業規模達500億元;檳榔產業市場佔有率全國第一, 實現產值200億元;湘蓮產業市場佔有率全國第一, 實現產值60億元;就近吸納5萬多名群眾就業, 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2、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圍繞完善農村基礎設施體系,著力建設農村公共服務專案130個,推動城鄉交通網絡互聯互通、電力網路服務均等、通信網路共建共用。

一是創新基礎設施投入機制。建立投融資平臺,將財政資金注入新成立的交建投融資平臺,將基礎設施項目與產業、園區、鄉村旅遊等項目進行捆綁,撬動社會資本注入平臺實施一體化開發和建設。今年與央企中交三航局以PPP模式合作9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子項目,總投資20.8億元。

二是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模式。充分發揮鄉鎮的主體責任,開展以“五比”(比建設環境、比建設進度、比建設實效、比投資規模、比建設品質)為內容的專案建設競賽,大力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農村電網“互聯網+”、通信網路共建共用等工程。

三是創新基礎設施監管方式。圍繞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及後期管護,建立“三線合一”督查機制、“現場打分”評價機制,將基礎設施建設考核方式一竿子插到底,對投資和項目建設各個環節進行監督,現場考核定優劣,督工期、抓品質、保安全。目前全縣農村公路總里程達9200公里,供電總容量達1000兆伏安,光纜總長度達2.3萬皮長公里,321個行政村實現了4G網路全覆蓋,5G網路開始試點,形成了鄉鄉有公交、村村連公路、家家電壓穩、戶戶通有線的公共服務新局面。

3、提質人居生態環境。圍繞發展全域旅遊、建設美麗鄉村,著力實施生態建設專案45個,大力整治生態環境,營造生態宜居鄉村風貌。

一是鄉村規劃突出“五位一體”。按照環境秀美、農業現代、全域旅遊、“兩型”建設、基層黨建“五位一體”的美麗鄉村格局,編制完善了鄉村建設專項規劃及國省道沿線改造專案規劃。

二是鄉村建設突出生態宜居。大力開展“三化一拆”、基礎設施建設及景觀環境提質改造,推進道路兩側綠道建設、環境淨化、庭院整理和拆違工作,打造美麗鄉村示範片;按照“民居美化、環境淨化、周邊綠化”建設標準,科學佈局,整合資源,打造具有蓮鄉特色的美麗屋場。

三是鄉村治理突出自治高效。建立了“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以村委會、公共服務聯合組織、經濟發展經營組織(或聯合組織)為支撐,以各類專業民間組織為延伸”的鄉村治理構架,鄉村自治能力和自治水準明顯提升。近年全縣共投入美麗鄉村建設資金2.16億元,完成了2761棟民居美化,建設了124個美麗屋場,扮靚了齊白石故居、彭德懷故居、梅林美麗鄉村示範片等30個村落,美麗鄉村示範效應全面彰顯。

4、大力淳化鄉風文明。圍繞提升群眾素養、弘揚鄉村文明,著力實施文化建設項目41個,因村制宜建設人文教育、紅色教育、廉政教育基地,推動鄉風文明融入鄉村發展肌理。

一是以湖湘文化引領鄉風文明。精准引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將湖湘文化精神特質融入文化政策、文化生活、文化設施,建設以湖湘文化為校風核心、覆蓋全縣的示範性學校,推行鄉規民約,定期進村入戶舉辦湖湘文化學習班,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的合力。

二是以紅色文化滋養人民群眾。堅持以文養德、以文化人,繼承發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紅色傳統,發揮彭德懷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建設鄉鎮紅色文化教育實踐中心,開展“偉人故里”紅色文化系列專題活動,為新時代鄉風文明注入“紅色基因”。

三是以廉蓮文化推動廉政建設。堅持“一片一基地”建設廉潔文化教育基地,“一鎮一特色”開展鄉鎮廉政模範評選,“一村一品”開展廉政教育實踐活動,推動廉潔文化在蓮鄉大地落地生根。近年開展特色文藝匯演500餘場,組織文化下鄉活動600餘次,全縣實現了鄉鎮文體廣場、行政村農家書屋全覆蓋,面向全國數位化網路直播縣級文藝活動走在全國前列,培育形成了具有蓮鄉特色的鄉村文明新風尚、新品牌。

2、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圍繞完善農村基礎設施體系,著力建設農村公共服務專案130個,推動城鄉交通網絡互聯互通、電力網路服務均等、通信網路共建共用。

一是創新基礎設施投入機制。建立投融資平臺,將財政資金注入新成立的交建投融資平臺,將基礎設施項目與產業、園區、鄉村旅遊等項目進行捆綁,撬動社會資本注入平臺實施一體化開發和建設。今年與央企中交三航局以PPP模式合作9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子項目,總投資20.8億元。

二是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模式。充分發揮鄉鎮的主體責任,開展以“五比”(比建設環境、比建設進度、比建設實效、比投資規模、比建設品質)為內容的專案建設競賽,大力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農村電網“互聯網+”、通信網路共建共用等工程。

三是創新基礎設施監管方式。圍繞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及後期管護,建立“三線合一”督查機制、“現場打分”評價機制,將基礎設施建設考核方式一竿子插到底,對投資和項目建設各個環節進行監督,現場考核定優劣,督工期、抓品質、保安全。目前全縣農村公路總里程達9200公里,供電總容量達1000兆伏安,光纜總長度達2.3萬皮長公里,321個行政村實現了4G網路全覆蓋,5G網路開始試點,形成了鄉鄉有公交、村村連公路、家家電壓穩、戶戶通有線的公共服務新局面。

3、提質人居生態環境。圍繞發展全域旅遊、建設美麗鄉村,著力實施生態建設專案45個,大力整治生態環境,營造生態宜居鄉村風貌。

一是鄉村規劃突出“五位一體”。按照環境秀美、農業現代、全域旅遊、“兩型”建設、基層黨建“五位一體”的美麗鄉村格局,編制完善了鄉村建設專項規劃及國省道沿線改造專案規劃。

二是鄉村建設突出生態宜居。大力開展“三化一拆”、基礎設施建設及景觀環境提質改造,推進道路兩側綠道建設、環境淨化、庭院整理和拆違工作,打造美麗鄉村示範片;按照“民居美化、環境淨化、周邊綠化”建設標準,科學佈局,整合資源,打造具有蓮鄉特色的美麗屋場。

三是鄉村治理突出自治高效。建立了“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以村委會、公共服務聯合組織、經濟發展經營組織(或聯合組織)為支撐,以各類專業民間組織為延伸”的鄉村治理構架,鄉村自治能力和自治水準明顯提升。近年全縣共投入美麗鄉村建設資金2.16億元,完成了2761棟民居美化,建設了124個美麗屋場,扮靚了齊白石故居、彭德懷故居、梅林美麗鄉村示範片等30個村落,美麗鄉村示範效應全面彰顯。

4、大力淳化鄉風文明。圍繞提升群眾素養、弘揚鄉村文明,著力實施文化建設項目41個,因村制宜建設人文教育、紅色教育、廉政教育基地,推動鄉風文明融入鄉村發展肌理。

一是以湖湘文化引領鄉風文明。精准引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將湖湘文化精神特質融入文化政策、文化生活、文化設施,建設以湖湘文化為校風核心、覆蓋全縣的示範性學校,推行鄉規民約,定期進村入戶舉辦湖湘文化學習班,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的合力。

二是以紅色文化滋養人民群眾。堅持以文養德、以文化人,繼承發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紅色傳統,發揮彭德懷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建設鄉鎮紅色文化教育實踐中心,開展“偉人故里”紅色文化系列專題活動,為新時代鄉風文明注入“紅色基因”。

三是以廉蓮文化推動廉政建設。堅持“一片一基地”建設廉潔文化教育基地,“一鎮一特色”開展鄉鎮廉政模範評選,“一村一品”開展廉政教育實踐活動,推動廉潔文化在蓮鄉大地落地生根。近年開展特色文藝匯演500餘場,組織文化下鄉活動600餘次,全縣實現了鄉鎮文體廣場、行政村農家書屋全覆蓋,面向全國數位化網路直播縣級文藝活動走在全國前列,培育形成了具有蓮鄉特色的鄉村文明新風尚、新品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