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外媒猜測解放軍如何運用反航母導彈,“陸地模擬航母”不行嗎?

近期, 美國《華盛頓自由燈塔》等媒體報導了美第3艦隊的武器裝備運用情況, 分析了解放軍應對航母戰鬥群的準備情況, 認為這二者的一些細節引起海外媒體的關注,

於是, 他們一廂情願地給出了“中國陸地模擬航母”用來驗證東風-21D的威力和命中精度的例證。

軍事專家空軍世界稱, 從功能上分析, “陸地模擬航母”不是用來模擬艦載機起降, 所以不一定非要像真正的航母那樣標示出各種線條, 因此可能就是個靶子。 同樣, 驗證威力和精度的類比物也不需要設定為機動模式, 類比區域的尺寸雖然比真正的航母小得多, 但這恰恰說明東風-21D“精度很高, 能夠滿足反航母作戰所需”。 此外, “陸地模擬航母”的攻擊試驗還說明, 東風-21D的發展處於初級階段, 未來還需要進行更多的試驗才能逐漸成熟, 而“陸地模擬航母”無法當作機動靶標使用, 還需要研發新型、會動的靶標。

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也在關注互聯網上流傳的“中國打航母試驗”的照片, 但是他們認為這些照片有幾處“硬傷”。 一是“陸地模擬航母”沒有類似尼米茲級航母飛行甲板上的停機區、起飛區和著艦區等各區域的畫線, 二是遭打擊的“陸地模擬航母”長約200米,

寬約45米, 矩形的造型不像尼米茲級航母的斜角飛行甲板的長333米、寬76.8米的不規則形狀。 也就是說, 衛星照片顯示的“陸地類比航母”模擬度較低, “不像解放軍的風格”。 更重要的是, 航母屬於機動目標, 應在海上設立浮動靶標來模擬, 而“陸地模擬航母”屬於固定目標, 以後者類比前者來測試東風-21D反航母導彈的威力, 令人感到疑惑。 因此, 《漢和》推測解放軍未必像外界想像的那樣正在測試反航母彈道導彈。

有外媒指出, 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被認為是一種新概念武器, 在技術上充滿神秘感, 對彈道導彈來說的一技術問題, 東風-21D導彈也必須加以解決。 比如, 要打擊水面艦艇一類的海上機動目標, 就要求導彈的制導系統過關,

解決目標脫離瞄準點的問題, 要做到能及時發現、跟蹤目標。 另外, 導彈控制也是確保準確命中被鎖定的目標的關鍵, 如果能採用雷達地形匹配制導技術, 並裝有彈頭小翼, 使導彈具備末端精確制導和再入機動飛行能力, 那樣打擊機動目標是再好不過的。

目前, 很多導彈都是主要用於打擊地面目標, 但相關技術滿足反艦作戰的基本要求。 解放軍現役的東風-11和東風-15B近程戰術彈道導彈, 都採用與“潘興-2”導彈類似的技術, 而且其末段飛行軌跡是在2~3萬米的高度將彈頭拉起平飛, 然後轉入俯衝, 以最大半徑200米的螺旋彈道方式掃描分析地面景象, 在數秒內完成末端區域識別功能, 控制彈頭以極高的精度命中目標。 從理論上說, 東風-11和東風-15B也都具備打擊海上移動目標的能力, 只不過它們的射程只有500~600千米, 小於航母戰鬥群的攻擊半徑, 因此不被作為反航母導彈使用。

美國《信號》雜誌強調, 與東風-11和東風-15B相比, 東風-21D最大的特點是射程達到2000幹米, 因此能對航母構成威脅, 在進行反航母行動時需要依託陸上發射陣地,並把對海防禦縱深向前推進。但是,本文分析認為,東風-21D從本質上說仍然屬於岸防武器,它能對航母形成威懾,但是讓其遠離海岸不至於威脅內陸,還需要其他綜合的武器系統運用才能實現,沒有東風是萬萬不能的,但是有了東風也不是萬能的。

在進行反航母行動時需要依託陸上發射陣地,並把對海防禦縱深向前推進。但是,本文分析認為,東風-21D從本質上說仍然屬於岸防武器,它能對航母形成威懾,但是讓其遠離海岸不至於威脅內陸,還需要其他綜合的武器系統運用才能實現,沒有東風是萬萬不能的,但是有了東風也不是萬能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