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建設開放中國·氣象在行動」為全球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中國力量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要以“ 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 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和遵循共商共建共用原則, 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 氣象部門既是參與者, 又是貢獻者、分享者, 在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衛星資料全球共用等方面體現了開放氣象大國的風範。

本版選取部分專家、學者, 從不同角度展示氣象部門開放合作的做法和中國氣象部門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的意願。

衛星資料共用:

為全球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中國力量

本報記者 宛霞

【記者看】

“以前, 林火監測對於政府來說是一大難題, 自從安裝了中國援建的‘ 風雲三號’衛星資料接收和應用處理系統後, 我們可以準確發現著火點的位置, 這對防火滅火起到了關鍵作用。 ”2016 年, 在廣州參加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說:“ 中國不斷總結經驗, 並且分享給其他國家。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 中國將為亞洲和非洲等欠發達國家提供更多的氣象支持, 其發展成果也將為更多的國家所共用。 ”

近年來, 中國氣象局被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並承辦了若干全球或區域中心, 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開展了諸多國際合作活動, 所有這些顯示了中國氣象部門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的意願。

【專家說】

中國氣象局國際合作司國際處處長徐相華:

近年來, 中國氣象事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展, 在全球氣象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其他國家與中國氣象局合作的意願越來越強。 中國氣象局與23 個國家氣象部門、兩個國際機構簽署了合作協定,

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加強了與重點國家、重點機構、重點領域的合作。 積極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 形成了多個氣象國際合作機制, 如《中國氣象局與世界氣象組織關於推進區域氣象合作和共建“ 一帶一路”的意向書》《中國— 東盟氣象合作南寧倡議》《中亞氣象防災減災及應對氣候變化烏魯木齊倡議》等。

2017年5月14日,中國氣象局與世界氣象組織簽署《中國氣象局與世界氣象組織關於推進區域氣象合作和共建“一帶一路”的意向書》。

深入參與國際治理, 貢獻中國智慧。 中國專家深入參與WMO、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颱風委員會等組織的管理和技術機構, 提出了“ 亞洲-大洋洲氣象衛星使用者大會”的中國區域合作方案。 中國氣象局承辦的18 個WMO國際中心成為實施“ 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能力”理念的重要依託平臺。 以多國別考察、教育培訓、設備和技術援外等為溝通平臺, 進一步密切了與發展中國家的交流合作, 分享了中國發展理念、經驗、技術和設備, 説明發展中國家從中國的發展中受益。

《全國氣象現代化發展綱要(2015 年-2030 年)》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面向國際科技前沿, 結合我國氣象事業發展實際, 明確了2020 年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奮鬥目標, 展望了2030 年全面實現氣象現代化發展目標, 提出了發展主要任務。 要實現這些目標和任務, 就要求各級氣象部門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充分發揮主體責任, 以全球視野統籌謀劃國內發展和國際合作, 研究世界氣象科技發展新趨勢, 充分利用國際合作提升氣象核心業務科技水準, 加強科技創新和人才發展, 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

中國已成為世界氣象事業的深入參與者、積極貢獻者, 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的主動引領者。 未來需要以戰略思維和全球眼光, 主動融入國家開放發展新佈局,研究制定氣象全球戰略,深化國際國內雙向開放交流合作,構建氣象對外開放發展新格局。各級氣象部門也需要通過激發氣象國際合作活力,改進合作模式,創新合作理念,提升合作層次和品質,推進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氣象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開創中國特色氣象國際合作工作新局面,為實現氣象強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張小娟

主動融入國家開放發展新佈局,研究制定氣象全球戰略,深化國際國內雙向開放交流合作,構建氣象對外開放發展新格局。各級氣象部門也需要通過激發氣象國際合作活力,改進合作模式,創新合作理念,提升合作層次和品質,推進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氣象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開創中國特色氣象國際合作工作新局面,為實現氣象強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張小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