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吳清源:我的弟子芮迺偉

【弈客圍棋APP 記錄你的圍棋人生】

芮迺偉(左)和吳清源大師(右)

我一直關注著我的祖國——中國圍棋界的發展。 當看到芮迺偉嶄露頭角時,

我感到非常的高興。 數十年來我一直認為, 女棋手如果能夠取得出色戰績的話, 對圍棋在世界範圍內的普及及推廣會起到巨大的作用。 這是我根據自己和妻子去美國普及圍棋的經驗而得出的。

看了芮迺偉的對局譜, 我覺得她身上具有在男子比賽中奪冠的資質。 就是這個芮迺偉, 1990年時突然來到了日本。 林海峰(來自臺灣, 當時我唯一的弟子)家的研究會她每月去兩次。 我從海峰那兒聽說她學習很用功。 在日本, 她不能加入職業棋士的組織, 因而不能參加正式比賽, 只能往返於棋士個人的研究會, 或偶爾下一些表演性質的公開快棋。 在這樣的環境裡一直下去, 豈不是會讓她的才華萎謝嗎?我感到非常擔憂。

我多年來致力於研究“21世紀的圍棋”。

1992年新年, 我們開始考慮拍成錄影帶講座予以公開發表的計畫。 我對合作方提出的條件是:如果芮迺偉做我的助手, 我就答應。 但是計畫是要拍百集以上的日語講座, 我們很擔心她的日語水準能否勝任。 那一天, 寺本忍先生告訴我, 芮迺偉已經答應了做我的助手。 為此, 她承諾為了能夠勝任這一工作, 她會拼命學習日語到3月底。 聽到這個消息, 我放心了。

出道30年仍在巔峰, 54歲的芮迺偉堪稱女子圍棋一個傳奇。 2017年11月23日, 第十五屆建橋杯最年長的冠軍芮迺偉(左)和15歲的-未來之星尹渠(右)

那以後, 芮迺偉以她的頑強和努力, 在很短的時間內將她的日語水準提高到了可以為錄影帶工作的程度。 4月起, 為使她更好地理解21世紀“六合”的圍棋而進行的特訓與研究會開始了。 迺偉的中盤戰鬥力很強, 算路也很準確。 但佈局猶如建屋時的設計圖, 只有在佈局階段打好基礎, 再開始蓋房, 才能收到好的成效。 我就邊和她下快棋便給她講解佈局的道理。 那是夏初時節的回憶。

特訓結束前後, 有一天她來了, 說, 要和江鑄久結婚, 想請我當他們的證婚人。 我知道江鑄久是個很有才華的棋手, 曾在中日圍棋擂臺賽中獲得出色戰績。 雖說從未聽她說起他們相知相戀的事, 但聽到他們倆走到一起我很高興, 覺得真是一件大好事, 只是我從來不做證婚人之類的事, 所以婉拒了她的請求。 後來聽說, 他們只是兩人一起去了中國大使館辦了結婚登記。 我祝福他們婚姻幸福, 生活美滿。

這以後, 江鑄久也加入了我們倆的研究會。 鑄久只是坐在一邊, 默默地注視著我們的研究, 但我很快發現, 迺偉很聽從他的意見, 所以, 讓在一旁的鑄久同意我的想法, 是說服她的捷徑。 這可真謂“夫唱婦隨”的樣板。

我覺得, 象他們倆這樣不管是在日常生活裡還是在棋上都那麼和諧的鴛鴦夫妻是不多見的。

2017年7月8日, 24年後再登頂全運會續寫不老傳奇——53歲的全運會圍棋女子個人賽冠軍芮迺偉(後中), 亞軍於之瑩(後左), 季軍曹又尹(後右)。

1993年, 日本文化界圍棋代表團訪問中國, 應江崎誠致先生的邀請,我作為名譽顧問,迺偉作為顧問隨團訪問。從北京、成都、重慶,然後沿長江三峽順流而下,抵達武漢後再到了上海。

訪問期間,迺偉在我講“21世紀的圍棋”時擔任我的助手。我們每到一地,還和很多人下指導棋,進行車輪戰,做了很多工作。那時的情形,江崎誠致先生在新潮社出版的《吳清源》一書中這樣記載:“那是在北京時的事情。吳九段講學士,中國圍棋協會的陳祖德主席始終全神貫注地傾聽的樣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陳的神態使我更堅定了對21世紀的圍棋的信念,因為雖然我不太懂,但能夠明白的人是明白的啊!而吳清源對棋理的探求,和芮乃偉那與之融為一體的傾力相助,更是超越了棋的世界,是追求和理解真理的人與人的出色結合。我已經看到了21世紀的圍棋所發出的光芒。”

1992年的應氏杯世界圍棋賽,迺偉打到了半決賽,與大竹英雄九段戰成了一比二,證明了她具有與世界一流棋士並肩的實力。就在那時,我向應昌期先生作出了將她培養成為世界冠軍的承諾。

那時起,迺偉與我的研究會,又陸續增加了許多新成員。小川誠子、王立誠、楊嘉源、麥克。雷蒙等都聚到一起,研究會充滿了活力。迺偉的好友牛力力、馬亞蘭也經常來,她們為來日本參加世界賽時到家裡來的一些中國年輕棋手做翻譯等,幫了許多忙。年輕棋手們的到來令我們的研究會熱鬧非凡。

吳清源大師(中)和兩位弟子林海峰(左)、芮迺偉(右)

1992年秋,寺本忍先生來對我說,迺偉希望能夠成為我的弟子。她自己不好問,找他來請求我同意。我當即一口答應。迺偉很努力,個性也很強,完全具備作為我的第二名弟子活躍于世界棋壇的資質。我老早就這麼認為,所以毫不推辭而是很高興地收下了他。入門儀式是12月6日舉行的。我的大弟子林海峰夫婦幫了很多忙,迺偉的朋友們也都參加了我們的儀式。上面提到的書中江崎誠致先生寫道:

“1993年12月,從中國旅行回來沒過多久,吳清源九段決定收芮迺偉為正式弟子。這一入門儀式由林海峰夫婦作為公證人舉行。”

“我也受邀請出席。說是儀式,卻並不張揚,只是牛力力、張璿等幾名在日本居住的中國棋手聚到一起,也就是說,只是一些自己人來確認芮的拜師之事的簡樸的儀式。新宿一家名為“ef”的法式餐廳,開始營業前將寬敞的大廳隔出一角來做會場,異國情調的佈置,襯以柔和的燈光。正面的椅子上坐著吳清源夫婦,兩邊點起了紅蠟燭,椅子前面的地毯上放了一隻薄薄的坐墊,芮迺偉跪在上面磕了三個頭。”

“看著這完全出乎我的預想的拜師的情景,那一瞬間,我感動不已。

師步有雲隨,師情唯鶴知。

“中國是禮儀之邦。過去晉見皇帝時三跪九叩。這些現在已經淡薄了。但聽說有些家庭對長輩問候時的禮節仍保留著過去的形式。”

“這次的入門儀式,恐怕也是由此而來的吧。燭臺是林夫人親手佈置的。拜師時的講話,吳九段只是略略應景而已,所以有人說只磕一個頭就夠了,也是林夫人進言說還是三叩比較好。”

“就這樣,入門儀式舉行了。但吳與芮之間並未交換一言,也就是說,芮一跪三叩之後,就結束了。真是簡潔的儀式啊!”

“事實上,芮的入門,可以追溯到一年多以前。吳九段將他關於21世紀的圍棋的構思加以提煉,進行拍成錄影帶講座的工作,芮迺偉一直是他的助手。他們的合作是如此的協調、合拍,那一種師徒關係早就形成了。”

和芮迺偉、王立誠、常昊、周鶴洋、俞斌等充滿活力的年輕棋手的接觸給予我極大的啟發。我越來越沒日沒夜地埋頭於對“六合的圍棋”的探求之中。活到一百歲,將“21世紀的圍棋”推廣到世界棋壇的使命感在我的身上燃燒。

飲其流者懷其源,學其成時念吾師。

芮迺偉作為第一個外國棋院的所屬棋士擔任了NHK台的圍棋講師,給日本的圍棋愛好者帶來了新的思想、新的戰法,受到了很大好評。但是,在日本她只能偶爾下下《圍棋》月刊的連載對局,下不到職業比賽。1996年秋,迺偉下決心離開日本,隨江鑄久去美國,開創他們的新天地。失去了她這樣的好助手,我感到很寂寞。但我更加擔心美國這片新大陸會將她的才能埋沒掉。

幸而,他們的轉機來了。韓國出身的車敏洙先生是他們的好友。車先生為江、芮夫婦叩開了能夠使他們的才能得以充分發揮的韓國棋院的大門。韓國棋士們以他們的胸襟及包容力證明了“圍棋無國境”這句話。壓倒多數的贊成票,決定了江、芮夫婦可以作為客座棋士進入韓國棋界。

1999年2月,夫妻倆與同時中國出身的孔祥明一起去西班牙巴賽隆納參加吳清源杯圍棋公開賽,而後又去了充滿異國情調的摩洛哥。看過了大天才畢卡索的故居,回到馬德里,已有一紙傳真在等她,說是韓國棋院已正式決定接受他們為客座棋士,讓他們立即赴韓。那是已先她返回美國的鑄久發來的。我完全可以想像那時候的乃偉是怎樣的興奮和高興。迺偉赴韓後的出色戰績,可以說是眾所皆知吧。我的師弟(同是瀨越憲作老師門下)曹薰鉉對這個師侄十分關照,各方面都很照顧她。迺偉回來時常對我說起她的感激。

百歲吳清源大師(中)和江鑄久(左)芮迺偉(右)

日本、美國、韓國和祖國——中國,在四個國家的棋界都紮下根的棋士只有他們夫婦兩人。僅此一點他們今後的擔子就很重,各國對他們的期望也很大。離開中國後的那些歲月決不會是虛度的。

長長的一生中,有高山也會有低谷。考驗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克服了這一切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現在迺偉所獲得的成績,是她這幾年來積蓄在體內的能量大爆發的結果。我希望她能注意身體,繼續努力不懈。這也是全世界棋迷的期待。

讀者朋友們,我衷心地希望你們能把你們的熱情關心與有力聲援給予遠在異國他鄉奮鬥的江、芮夫婦。謝謝大家!

2000年11月23日

文章選自:《天涯棋客——我們漂泊的圍棋生活》(芮迺偉、江鑄久著)吳清源序

應江崎誠致先生的邀請,我作為名譽顧問,迺偉作為顧問隨團訪問。從北京、成都、重慶,然後沿長江三峽順流而下,抵達武漢後再到了上海。

訪問期間,迺偉在我講“21世紀的圍棋”時擔任我的助手。我們每到一地,還和很多人下指導棋,進行車輪戰,做了很多工作。那時的情形,江崎誠致先生在新潮社出版的《吳清源》一書中這樣記載:“那是在北京時的事情。吳九段講學士,中國圍棋協會的陳祖德主席始終全神貫注地傾聽的樣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陳的神態使我更堅定了對21世紀的圍棋的信念,因為雖然我不太懂,但能夠明白的人是明白的啊!而吳清源對棋理的探求,和芮乃偉那與之融為一體的傾力相助,更是超越了棋的世界,是追求和理解真理的人與人的出色結合。我已經看到了21世紀的圍棋所發出的光芒。”

1992年的應氏杯世界圍棋賽,迺偉打到了半決賽,與大竹英雄九段戰成了一比二,證明了她具有與世界一流棋士並肩的實力。就在那時,我向應昌期先生作出了將她培養成為世界冠軍的承諾。

那時起,迺偉與我的研究會,又陸續增加了許多新成員。小川誠子、王立誠、楊嘉源、麥克。雷蒙等都聚到一起,研究會充滿了活力。迺偉的好友牛力力、馬亞蘭也經常來,她們為來日本參加世界賽時到家裡來的一些中國年輕棋手做翻譯等,幫了許多忙。年輕棋手們的到來令我們的研究會熱鬧非凡。

吳清源大師(中)和兩位弟子林海峰(左)、芮迺偉(右)

1992年秋,寺本忍先生來對我說,迺偉希望能夠成為我的弟子。她自己不好問,找他來請求我同意。我當即一口答應。迺偉很努力,個性也很強,完全具備作為我的第二名弟子活躍于世界棋壇的資質。我老早就這麼認為,所以毫不推辭而是很高興地收下了他。入門儀式是12月6日舉行的。我的大弟子林海峰夫婦幫了很多忙,迺偉的朋友們也都參加了我們的儀式。上面提到的書中江崎誠致先生寫道:

“1993年12月,從中國旅行回來沒過多久,吳清源九段決定收芮迺偉為正式弟子。這一入門儀式由林海峰夫婦作為公證人舉行。”

“我也受邀請出席。說是儀式,卻並不張揚,只是牛力力、張璿等幾名在日本居住的中國棋手聚到一起,也就是說,只是一些自己人來確認芮的拜師之事的簡樸的儀式。新宿一家名為“ef”的法式餐廳,開始營業前將寬敞的大廳隔出一角來做會場,異國情調的佈置,襯以柔和的燈光。正面的椅子上坐著吳清源夫婦,兩邊點起了紅蠟燭,椅子前面的地毯上放了一隻薄薄的坐墊,芮迺偉跪在上面磕了三個頭。”

“看著這完全出乎我的預想的拜師的情景,那一瞬間,我感動不已。

師步有雲隨,師情唯鶴知。

“中國是禮儀之邦。過去晉見皇帝時三跪九叩。這些現在已經淡薄了。但聽說有些家庭對長輩問候時的禮節仍保留著過去的形式。”

“這次的入門儀式,恐怕也是由此而來的吧。燭臺是林夫人親手佈置的。拜師時的講話,吳九段只是略略應景而已,所以有人說只磕一個頭就夠了,也是林夫人進言說還是三叩比較好。”

“就這樣,入門儀式舉行了。但吳與芮之間並未交換一言,也就是說,芮一跪三叩之後,就結束了。真是簡潔的儀式啊!”

“事實上,芮的入門,可以追溯到一年多以前。吳九段將他關於21世紀的圍棋的構思加以提煉,進行拍成錄影帶講座的工作,芮迺偉一直是他的助手。他們的合作是如此的協調、合拍,那一種師徒關係早就形成了。”

和芮迺偉、王立誠、常昊、周鶴洋、俞斌等充滿活力的年輕棋手的接觸給予我極大的啟發。我越來越沒日沒夜地埋頭於對“六合的圍棋”的探求之中。活到一百歲,將“21世紀的圍棋”推廣到世界棋壇的使命感在我的身上燃燒。

飲其流者懷其源,學其成時念吾師。

芮迺偉作為第一個外國棋院的所屬棋士擔任了NHK台的圍棋講師,給日本的圍棋愛好者帶來了新的思想、新的戰法,受到了很大好評。但是,在日本她只能偶爾下下《圍棋》月刊的連載對局,下不到職業比賽。1996年秋,迺偉下決心離開日本,隨江鑄久去美國,開創他們的新天地。失去了她這樣的好助手,我感到很寂寞。但我更加擔心美國這片新大陸會將她的才能埋沒掉。

幸而,他們的轉機來了。韓國出身的車敏洙先生是他們的好友。車先生為江、芮夫婦叩開了能夠使他們的才能得以充分發揮的韓國棋院的大門。韓國棋士們以他們的胸襟及包容力證明了“圍棋無國境”這句話。壓倒多數的贊成票,決定了江、芮夫婦可以作為客座棋士進入韓國棋界。

1999年2月,夫妻倆與同時中國出身的孔祥明一起去西班牙巴賽隆納參加吳清源杯圍棋公開賽,而後又去了充滿異國情調的摩洛哥。看過了大天才畢卡索的故居,回到馬德里,已有一紙傳真在等她,說是韓國棋院已正式決定接受他們為客座棋士,讓他們立即赴韓。那是已先她返回美國的鑄久發來的。我完全可以想像那時候的乃偉是怎樣的興奮和高興。迺偉赴韓後的出色戰績,可以說是眾所皆知吧。我的師弟(同是瀨越憲作老師門下)曹薰鉉對這個師侄十分關照,各方面都很照顧她。迺偉回來時常對我說起她的感激。

百歲吳清源大師(中)和江鑄久(左)芮迺偉(右)

日本、美國、韓國和祖國——中國,在四個國家的棋界都紮下根的棋士只有他們夫婦兩人。僅此一點他們今後的擔子就很重,各國對他們的期望也很大。離開中國後的那些歲月決不會是虛度的。

長長的一生中,有高山也會有低谷。考驗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克服了這一切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現在迺偉所獲得的成績,是她這幾年來積蓄在體內的能量大爆發的結果。我希望她能注意身體,繼續努力不懈。這也是全世界棋迷的期待。

讀者朋友們,我衷心地希望你們能把你們的熱情關心與有力聲援給予遠在異國他鄉奮鬥的江、芮夫婦。謝謝大家!

2000年11月23日

文章選自:《天涯棋客——我們漂泊的圍棋生活》(芮迺偉、江鑄久著)吳清源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