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阜陽竟有個神秘的早市,已有30多年歷史!很多人都不知道……

在阜城東城牆路上, 有一個頗為“神秘”的早市。 說它神秘, 是因為那裡的人晝伏夜出, 每天淩晨2點多, 早市就開始了忙碌;6點多鐘, 天剛濛濛亮, 早市又如退潮般離去, 不留下一絲痕跡……

商戶們稱, 早市已有30多年的歷史了, 那裡的商品會便宜兩三成, 那裡的客人遠的來自利辛。 身為阜陽人的你知道嗎?

淩晨2點多開市, 延綿一兩公里

22日淩晨4點多, 記者來到東城牆路北段這個早市。

一兩公里長的路面上,

密密麻麻擠滿了前來交易的商販, 每個商戶都會點亮一盞燈, 猶如萬家燈火。

市場上, 前來販買蔬菜、生鮮的顧客絡繹不絕, 熙熙攘攘。

記者轉了一圈發現, 早市不亞於一個大型菜市場, 牛羊肉、蔬菜、魚蝦、海帶、豆製品、豬肉製品等應有盡有。

生意沒有那麼忙了, 幾家商戶的男主人聚在一起玩起了撲克牌。

從事牛羊肉生意的趙先生說, 他們的世界裡都是晝夜顛倒,

辛苦自不必說, 好在還有一幫好鄰居的陪伴。

淩晨三四點, 是早市最忙碌的時間。 記者發現, 到早市的大多是批發商販和酒店的採購人員, 甚至太和、利辛等地的人也會前來。

一位開著小型貨車來採購的顧客,買了近千元的豬肉製品。他就是來自亳州市利辛縣的李先生,從事批發生意,是這裡的老顧客了,“開車到這裡不到一個小時,而那邊沒有類似的早市。”

5點多鐘,早市就會迎來了一批新客人——遛彎的大爺大媽們。

“年齡大了睡不著,去早市買菜新鮮便宜,還可以鍛煉身體。”劉大媽說,孩子們上班忙,超市菜價貴,她每週來兩次早市,一個星期的吃喝都不愁了。

老人說,早市和他35歲的兒子一樣大

“這個早市有些年頭了。”“大概20多年吧?”採訪中,多位商販表示已經在這裡擺攤多年了。

“我從開市第一天就在這裡了。”今年66歲的卞世貴笑著說,早市剛開始在三裡灣附近,那時他賣蔬菜。之後,早市搬遷到鼓樓一帶,又搬到了東城牆路。卞大爺一路跟過來,“算起來也有30多年了。”

一位70多歲的賣魚的老人也說:“有35年了,因為早市開始那年我兒子才出生,我記得最清楚。”

鼓樓街道辦事處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東城牆路多年前是牛羊肉、水產及副食品的集散地,早市自那時候起自發形成。目前,他們在進一步規範商戶行為,做好早市的管理。

天一亮,就匆匆而去

6點鐘一過,幾位城管工作人員就開始了催促:“時間到嘍,準備收攤了。”

在一聲聲催促下,商戶們收拾好商品,如潮水一般慢慢離去,地面上只留下零星的垃圾。

一位城管隊員說:“在文明勸導下,商戶都很注意保持環境衛生。”

早晨八點多,記者再次來到早市,那裡已經恢復了乾淨整潔,沒有一點早市的影子……

一位開著小型貨車來採購的顧客,買了近千元的豬肉製品。他就是來自亳州市利辛縣的李先生,從事批發生意,是這裡的老顧客了,“開車到這裡不到一個小時,而那邊沒有類似的早市。”

5點多鐘,早市就會迎來了一批新客人——遛彎的大爺大媽們。

“年齡大了睡不著,去早市買菜新鮮便宜,還可以鍛煉身體。”劉大媽說,孩子們上班忙,超市菜價貴,她每週來兩次早市,一個星期的吃喝都不愁了。

老人說,早市和他35歲的兒子一樣大

“這個早市有些年頭了。”“大概20多年吧?”採訪中,多位商販表示已經在這裡擺攤多年了。

“我從開市第一天就在這裡了。”今年66歲的卞世貴笑著說,早市剛開始在三裡灣附近,那時他賣蔬菜。之後,早市搬遷到鼓樓一帶,又搬到了東城牆路。卞大爺一路跟過來,“算起來也有30多年了。”

一位70多歲的賣魚的老人也說:“有35年了,因為早市開始那年我兒子才出生,我記得最清楚。”

鼓樓街道辦事處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東城牆路多年前是牛羊肉、水產及副食品的集散地,早市自那時候起自發形成。目前,他們在進一步規範商戶行為,做好早市的管理。

天一亮,就匆匆而去

6點鐘一過,幾位城管工作人員就開始了催促:“時間到嘍,準備收攤了。”

在一聲聲催促下,商戶們收拾好商品,如潮水一般慢慢離去,地面上只留下零星的垃圾。

一位城管隊員說:“在文明勸導下,商戶都很注意保持環境衛生。”

早晨八點多,記者再次來到早市,那裡已經恢復了乾淨整潔,沒有一點早市的影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