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拿獎學金要請客,掛科才光榮,大學裡有哪些非常low的校園文化?

學習, 無所謂;生活, 無所謂;實習、就業、考研, 都無所謂。 可是, 四年後你總是會在想:是你上了大學, 還是大學上了你?總有些很low的校園文化會帶偏你, 比如——

1掛過科才叫真正的上了大學?

“我掛科, 我驕傲”聽上去總有那麼點無懼無畏的吊兒郎當樣, 如果用這種抗議來表示對大學教育的不滿, 是不是有點幼稚了?按照這個邏輯類比, 那談戀愛就應該劈腿、男生就應該吸煙、課堂就應該睡覺……

難道我們的思想覺悟只能是叛逆嗎?長這麼大, 誰都沒有憑藉“掛科”真正成為別人眼裡的牛X人, 一不小心都成為了彼此眼中“只是那樣”的大人。

要說韓寒, 前輩總是難以複製, 你有他掛科的勇氣, 可你有他碼字、賽車的熱情嗎?更何況現在都2017年了!“與時俱進”的掛科後果是這樣的:

別人都在享受假期, 但掛科的童鞋只能犧牲一部分時間來複習, 因為補考的時間是安排在下學期開學前夕。

有時候還得忍著學霸的鄙夷, 低聲下氣地打聽第一手複習資料。 而且補考難度更大, 因為補考是不算平時分的, 完全看卷面分, 59分也不可以。 補考再不通過, 只能重修。 重修不僅要依據學分自己繳納重修費, 而且浪費時間, 更重要的是面子上掛不住, 畢竟下一屆學弟學妹都看著呢。

與利益直接掛鉤的是, 掛科會影響入黨、保研、評獎學金等一系列事宜。 一旦掛科, 該學年的入黨、獎學金想都別想。 要是掛科較多, 輕則會被學業警告, 重則可能會被勸退。 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期間, 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的南京林業大學因嚴重掛科勸退共計67名學生, 此舉引發各方關注與爭論。 現在, 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實行學業警示制度, 也有越來越多的學生被處分或勸退。

相信我, 當全世界只有你掛科的時候, 那滋味並不好受。 身邊總有人說“感覺這次真的要掛”最後還不是沒和你共赴補考前線;身邊也總有對學習成績滿不在乎的童鞋, 畢業季找工作卻有家人幫忙鋪路。 當突然有一天看見學霸真被保研、拿著獎學金在外逍遙的朋友圈,

你還會沒心沒肺地繼續裝睡嗎?

2拿獎學金的要請客, 拿助學金的買蘋果

“我拿獎學金關你們什麼事情啊, 你們還天天嘲諷我學習”。 在大學拿了筆獎學金, 請客的命運是在劫難逃了, 甚至有些班級會拿10%或者15%作為班費。 對於那些無所謂的學霸來說其實也沒什麼, 可是拮据型學霸就要有意見了:

——“我很不情願地被要求請客。 因為我自從拿獎學金沒問家裡要過生活費, 吃飯七八塊心裡都覺得有點貴, 我覺得把錢花在請吃大餐上很奢侈, 他們點菜都是點的都不便宜, 花了六七百。 我回宿舍躺床上翻來覆去到淩晨兩點。 我覺得這些人根本體會不到你心裡的苦楚, 總覺得那是學校給的錢可以隨便花。

說白了, 如果真不想請, 不要怕傷害別人, 別人也不會那麼容易被傷害。 請不請客對於其他人只是一頓飯吃上沒吃上的問題, 沒那麼重要。 而那些提議請客的人, 如果你只是嘴上說說, 那一次就夠了, 總是掛在嘴上盯著別人, 私下還碎碎念就有點過分了。不要總是去催別人請客。誰都有看重錢的權利,誰都可以有“自己花”的性格。

而比獎學金更飽受爭議的就是助學金了。很多時候助學金並不能發到真正貧困生手中。

偽貧困生——“為了幾千塊錢,什麼家父絕症,家母早亡,動情處,潸然淚下。再見面,手持iPhone,神采奕奕,問何故。答曰:有錢不拿你傻逼呀?”

真貧困生——“每次寫申請書都很難過,因為要把傷疤揭開給別人審核。我曾聽見最惡毒的話莫過於,貧困生就應該有貧困生的樣子。我想問一下,貧困生是什麼樣子,是只能穿得破爛?不能有一點愛美之心?還是應該把尊嚴丟棄,然後在憐憫的目光下生存?

在貧困生的審核上政策肯定存在漏洞,學校要做得周全還是需要時間。那些作假的也承受了猜測、流言蜚語、惡意中傷;那些氣憤的不妨做好自己,畢竟相互揭發的做法並不會為你的人品加分。

3我是被強制去聽講座的

由於自願去聽講座的人很少,學校擔心講座的參加人數太少,丟了主講人的臉面,為了避免講座無人的尷尬局面,會強制學生去聽講座,要不就是以“點名”、“學分”威逼,要不就是用“志願時間”利誘。

講座開始前的對話通常是這樣的:

——“又要去聽講座了你要不要去聽。”

——“我對這些沒興趣,不聽了。”

——“你傻呀,有學分!”

——“好吧,充電寶請充滿借我!”

所以,講座上又多了一個玩手機的人。真的很心疼這些時間被無趣的講座耗費,對講座累覺不愛的同學啊!

究其原因,都是因為這些講座太不接地氣。主講人學術范太濃,說得大家雲裡霧裡。如果是馬雲、李開複這類名人來開講,估計場場都爆滿;如果是設計基礎技術層面的實用性講座,相信有心人也會積極參加。無奈各大高校的講座現狀卻是——

@秋日私語

每次看見985高校的同學又發那個著名的XXX到他們學校講座啦,都會很羡慕,再看一下自己學校的講座,氣憤!

@匆匆那年

上次《奇葩說》的冠軍馬薇薇來給我們做講座,最後連擠都擠不進去。

@後來的我們

想不通講座為什麼一定要扯那麼高深的內容,就不能開美食類、攝影類、文學類講座麼?說好的大眾文化呢?

@管他呢

缺乏互動環節,之前有名人開講,提問者都是校方內定的班幹部,麥克風根本到不了自己手裡。

講座本身的意義是什麼?應該不是上座率吧!什麼時候想去的講座太多、學生檔期不夠才是學校辦好講座的有力證明。TED是美國的一家私有非營利機構,該機構以它組織的TED大會著稱,會議的宗旨是“值得傳播的創意”,獲得了不少大學生的青睞。試問如果今後國內大學的講座朝著這個方向改善,那學生的上座率還需要硬性強制嗎?

私下還碎碎念就有點過分了。不要總是去催別人請客。誰都有看重錢的權利,誰都可以有“自己花”的性格。

而比獎學金更飽受爭議的就是助學金了。很多時候助學金並不能發到真正貧困生手中。

偽貧困生——“為了幾千塊錢,什麼家父絕症,家母早亡,動情處,潸然淚下。再見面,手持iPhone,神采奕奕,問何故。答曰:有錢不拿你傻逼呀?”

真貧困生——“每次寫申請書都很難過,因為要把傷疤揭開給別人審核。我曾聽見最惡毒的話莫過於,貧困生就應該有貧困生的樣子。我想問一下,貧困生是什麼樣子,是只能穿得破爛?不能有一點愛美之心?還是應該把尊嚴丟棄,然後在憐憫的目光下生存?

在貧困生的審核上政策肯定存在漏洞,學校要做得周全還是需要時間。那些作假的也承受了猜測、流言蜚語、惡意中傷;那些氣憤的不妨做好自己,畢竟相互揭發的做法並不會為你的人品加分。

3我是被強制去聽講座的

由於自願去聽講座的人很少,學校擔心講座的參加人數太少,丟了主講人的臉面,為了避免講座無人的尷尬局面,會強制學生去聽講座,要不就是以“點名”、“學分”威逼,要不就是用“志願時間”利誘。

講座開始前的對話通常是這樣的:

——“又要去聽講座了你要不要去聽。”

——“我對這些沒興趣,不聽了。”

——“你傻呀,有學分!”

——“好吧,充電寶請充滿借我!”

所以,講座上又多了一個玩手機的人。真的很心疼這些時間被無趣的講座耗費,對講座累覺不愛的同學啊!

究其原因,都是因為這些講座太不接地氣。主講人學術范太濃,說得大家雲裡霧裡。如果是馬雲、李開複這類名人來開講,估計場場都爆滿;如果是設計基礎技術層面的實用性講座,相信有心人也會積極參加。無奈各大高校的講座現狀卻是——

@秋日私語

每次看見985高校的同學又發那個著名的XXX到他們學校講座啦,都會很羡慕,再看一下自己學校的講座,氣憤!

@匆匆那年

上次《奇葩說》的冠軍馬薇薇來給我們做講座,最後連擠都擠不進去。

@後來的我們

想不通講座為什麼一定要扯那麼高深的內容,就不能開美食類、攝影類、文學類講座麼?說好的大眾文化呢?

@管他呢

缺乏互動環節,之前有名人開講,提問者都是校方內定的班幹部,麥克風根本到不了自己手裡。

講座本身的意義是什麼?應該不是上座率吧!什麼時候想去的講座太多、學生檔期不夠才是學校辦好講座的有力證明。TED是美國的一家私有非營利機構,該機構以它組織的TED大會著稱,會議的宗旨是“值得傳播的創意”,獲得了不少大學生的青睞。試問如果今後國內大學的講座朝著這個方向改善,那學生的上座率還需要硬性強制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