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特級老師提醒:孩子不想學就不學,還要家長做什麼?

以前上學那會, 在學校老師讓把課文抄兩遍沒有人敢只抄一遍。 要做到的事情開始了就不能後悔。 但是在當今社會大力提倡個性化教育下,

很多家長進入了一個誤區:孩子想學什麼就學什麼, 不想學就不學, 美其名曰讓孩子在實踐中尋找自己的興趣所在。 因為很多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從小讓孩子隨心所欲的發展, 可苦了眾多一線老師。

教二年級語文的王老師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在寫課堂作業的時候經常有孩子跑過來問他, 可不可以不寫作業, 寫作業很累為什麼還要他們小學生做, 爸爸說了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就不用做了。

上課的時候會有學生舉手自己可不可以回家了, 已經上了很久的課, 其實當時才上午第三節課。

學生從小就受到父母一些錯誤的教育方法, 導致孩子已經把想學就學, 不想學就不學這種心理養成了一種習慣,

各位老師這裡有幾點必須告訴家長。

1

學習從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它不僅需要孩子勤奮刻苦, 也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

這是一位元家長分享的真實事例:

魯尼7歲時上小學一年級。

小傢伙一開始很興奮, 特別喜歡去學校上課。 可上了兩月後, 開始不耐煩了。

一天晚上, 他終於說:“媽媽, 我今天不想去上課!”

“為什麼啊?”

“我不喜歡上課和寫作業, 簡直太無聊了!”

對孩子的這種反應, 我早有預料, 於是安慰兩句, 然後堅定地告訴他:“今天必須得上!上學、學習知識是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的, 不能因為困難、麻煩就不去, 媽媽會陪著你的。 ”

“不去, 我就不去!”他繼續鬧, 然後感歎道:“大人真幸福, 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小孩子真不幸福, 什麼都要聽大人的!”

我告訴他:“很多事情你們小孩還不懂, 不能做決定, 就得聽大人的!”

“學習知識也可以在家裡學, 為什麼非要去學校?”

對孩子這樣一問我告訴他:“學校不僅能學習知識還教會你怎麼和去他同學友好相處, 這是在家裡學不到的。 ”

在沒有孩子之前, 我曾告訴自己:要成為孩子的朋友, 凡事跟他商量, 絕不逼他做任何他不想做的事。

然而, 有了孩子之後, 我的想法漸漸變了。

我發現, 父母絕對不可能與孩子成為朋友, 尤其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 父母必須替孩子做出正確的決定, 有時甚至逼他們做不願意做的事, 尤其是在學習上。

2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 中國的父母越來越“尊重”孩子, 常常喊著給孩子“愛和自由”的口號, 要求與孩子平等對話,

然而很多時候卻矯枉過正、過猶不及, 很多父母口裡的“尊重”, 變成了“遵從”。

在孩子對舞蹈、音樂等感興趣時, 二話不說, 報名。

然而孩子學了一段時間之後, 又遵從孩子的決定, 不想學就不學了唄, 沒事, 孩子快樂就好。

“不要逼孩子學他不想學的東西, 孩子快樂就好”, 這話聽上去是對孩子的尊重, 實際上卻是對孩子的放任, 是父母的不負責任。

孩子的學習, 自然要尊重其興趣為前提, 但大部分由興趣引發的事情, 經過一段時間後, 必然會遇到瓶頸, 這時興趣可能就變成了折磨。

只要堅持下去, 折磨過了, 興趣變成了特長, 接下去就是享受。 這種變成特長之後享受到的樂趣, 又會驅動孩子繼續深入學習, 由此進入良性迴圈。

以孩子的天性來看, 早期處在一個探索階段, 對很多新鮮事物都很容易感興趣, 但要想僅靠興趣和內驅力讓孩子長期對一種事物感興趣並堅持下去, 基本不可能。

任何學習必然要經歷一段枯燥乏味的階段, 這時家長不“逼”孩子, 讓孩子“不想學就不學”, 那麼, 孩子的學習永遠只能停留在淺嘗輒止的階段, 永遠體會不到深層次學習的樂趣。

3

當然, 家長的“逼迫”需要講究方法和策略, 不要引起孩子逆反。

俞敏洪的女兒從小學鋼琴, 七歲獲得“溫哥華少兒鋼琴比賽”第一名。 八歲考了鋼琴10級。 當時, 他太太以為家裡就要出一個鋼琴家了, 於是開始給女兒加量。 本來每星期學習一個半小時, 增加到每星期五個小時。

這使女兒熱情驟減, 就在她想放棄的時候,俞敏洪對女兒說了一番語重心長的話:

寶貝,長大後,每個人都會有很多孤單的時候。

如果那時我和媽媽都不在你身邊,如果能有鋼琴、音樂陪伴你,你就不會感覺到孤單了,因為你能傾訴。

要不要繼續,你自己決定,這是老爸對你的一貫原則。

聽完後,孩子不但沒放棄,反而更加自覺地練琴。後來,她的鋼琴彈得越來越流暢,而且也開始對其他樂器產生興趣。

4

學習從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它不僅需要孩子勤奮刻苦,也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

一個同事,每週風雨無阻送女兒去學鋼琴。女兒上課,她也跟著記筆記、背樂理。結果,女兒學鋼琴10年,拿到鋼琴10級證書,她也跟著學會了彈鋼琴。

學琴過程中,她女兒也曾有過要放棄的念頭,正是她的這份認真和耐心,才讓女兒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了下去,讓彈琴成為了女兒最大的愛好。

所以說,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一個優秀的孩子,絕不可能橫空出世,其背後必然有著父母付出的無數時間和心血。

蔡康永先生曾說:

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能說“我不會耶”。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引領孩子走出小小的舒適區,帶著孩子走過前面那段不怎麼順利的道路後,他才能體會到付出後收穫的喜悅。在學校老師會要求學生把生字、詞語抄寫幾遍,這個過程肯定是枯燥的,但是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寫文造句的時候有詞可用;如果孩子遇到困難想放棄而家長遵循孩子的意願,那麼孩子在學校面對功課也會放棄,走出社會面對困難就會退縮。

在孩子對待事情的態度方面,父母承擔著重要的責任,而不是老師。如果不想讓孩子長大後後悔,父母就要承擔起責任,在孩子想要放棄的時候,對他說聲:“孩子,再堅持一下,我陪著你。”

建議老師把此文轉給各位家長,別讓“尊重”孩子變成“遵從”孩子。

就在她想放棄的時候,俞敏洪對女兒說了一番語重心長的話:

寶貝,長大後,每個人都會有很多孤單的時候。

如果那時我和媽媽都不在你身邊,如果能有鋼琴、音樂陪伴你,你就不會感覺到孤單了,因為你能傾訴。

要不要繼續,你自己決定,這是老爸對你的一貫原則。

聽完後,孩子不但沒放棄,反而更加自覺地練琴。後來,她的鋼琴彈得越來越流暢,而且也開始對其他樂器產生興趣。

4

學習從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它不僅需要孩子勤奮刻苦,也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

一個同事,每週風雨無阻送女兒去學鋼琴。女兒上課,她也跟著記筆記、背樂理。結果,女兒學鋼琴10年,拿到鋼琴10級證書,她也跟著學會了彈鋼琴。

學琴過程中,她女兒也曾有過要放棄的念頭,正是她的這份認真和耐心,才讓女兒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了下去,讓彈琴成為了女兒最大的愛好。

所以說,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一個優秀的孩子,絕不可能橫空出世,其背後必然有著父母付出的無數時間和心血。

蔡康永先生曾說:

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能說“我不會耶”。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引領孩子走出小小的舒適區,帶著孩子走過前面那段不怎麼順利的道路後,他才能體會到付出後收穫的喜悅。在學校老師會要求學生把生字、詞語抄寫幾遍,這個過程肯定是枯燥的,但是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寫文造句的時候有詞可用;如果孩子遇到困難想放棄而家長遵循孩子的意願,那麼孩子在學校面對功課也會放棄,走出社會面對困難就會退縮。

在孩子對待事情的態度方面,父母承擔著重要的責任,而不是老師。如果不想讓孩子長大後後悔,父母就要承擔起責任,在孩子想要放棄的時候,對他說聲:“孩子,再堅持一下,我陪著你。”

建議老師把此文轉給各位家長,別讓“尊重”孩子變成“遵從”孩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