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行走尤溪」尤溪阪面這個村,大山聚攏、流水潺潺……滋養人的好地方!

{ 家鄉的泉水 }

圖/文 張宗鋁

林宏攝

我的家鄉是一個偏僻的小山村。 明崇禎年間開發時, 因松柏參天, 取名為“大柏山”。

凡是植被豐厚的地方總有泉水,

反之, 有了泉水, 則森林茂密, 人丁興旺。

林宏攝

我的村子不大, 大多數梯田都處在海拔較高的山脊, 只靠森林覆蓋下的涓涓細流來滋養, 所以常出現枯水期。 夏天, 若是20天以上不下雨, 梯田就會出現乾裂。 所以, 泉水對水稻來說特別重要,

它是糧食的重要來源。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泉水對人口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 我們村因為可開發的梯田極其有限, 常鬧饑荒, 不少人逃離家鄉, 遷居到建甌、建陽、順昌等地。 至今, 全村500多人, 有200人居住在他鄉。

家鄉有三股清泉匯成的小溪。 另外一股叫大壟的, 幾乎被梯田佔有, 沒能成為小溪, 也不從家鄉繞過, 直接去了山下的叢林。 村裡的三股清泉, 從三個方向來到家鄉, 灌溉了家鄉的田野、滋潤了家鄉的樹木, 也為人們送來了甘甜。 於是, 家鄉的泉水是生命的泉水。

家鄉的泉水, 也是生活的泉水。 泉水從深邃的山澗裡汩汩流出, 但到了村莊的時候, 水量就十分充沛。 所以, 除了飲用水, 其餘的生活用水全靠村裡的小溪。 飲用水只要砍幾根毛竹, 把竹節打通, 一根接著一根地架設在水位比房子高的山澗裡, 就永遠不愁沒有純淨的水源,

不像城裡的飲用水需要過濾、沉澱、消毒。

老家房子的規模都很大, 一座老房子大多住著七八戶四五十人。 雖然飲用水都來到每座房子後溝的石水池, 但早晨起來, 家家戶戶都在淘米煮飯, 用水就比較緊張。 於是, 每天清晨都有婦女在小溪邊洗菜、洗衣服。 她們聚集在一起,談論孩子、談論老人、談論生產隊一天四毛五分錢的分紅。

在我們村,各家各戶的生活用水都直接排入小溪,這看起來很不合理,似乎對環境的影響特別重大,但事實絕非如此。由於水量充沛,即便洗菜、洗衣服產生的廢水,也即刻被沖走,不留任何殘餘,所以家鄉的小溪永遠是清澈的。特別是春夏之交山洪暴發的時候,把小溪沖刷得一乾二淨。而這些生活廢水,又經過崇林的過濾才流向大河,也不給大河造成污染。所以,我們村子的空氣特別清新,環境特別整潔,人們的生命也特別長。自我懂事起,家鄉的老人就沒有城裡老人那麼多的高血壓、心臟病等等,他們都活到“洋油耗盡了,燈火才熄滅”。可見,生活用水的清潔與否,決定了人類壽命的長短。

人們常以“綠水環繞”來形容村莊的美。我們村莊的小溪緊緊圍繞著祖祠,形成了將近360°的大轉彎,然後緩緩地流出村口,跌下山崖。

從堪輿學來說,居家最怕反弓水。村裡的小溪,除了以祖祠為中心進行大環繞以外,各座房子面前的流水又有小環繞,既保證了祖祠的大風水,也保證了每座房子的小風水。

我們村由五座大山聚攏而來,外村人稱它為“五馬貪槽”,但我覺得用“五龍聚首”來形容會合適得多。除了近處的五座大山,還有一座大山常常被人們所忽視,這座大山對我們村子來說至關重要。如果沒有這座大山,我們村子將不可住人。這座大山就是尤溪縣的名山——蓬萊山。因為蓬萊山把我們的村口堵得嚴嚴的,連山上的樹木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站在祖祠前面,看不到小溪流向何方,這大概就是“藏風聚水”的風水罷了。

歷史上,我們村口是沒有大路通往他鄉的。自我懂事起,也只有一條很小很小的、用雙腳踏出來的林間小道可以通往山下,然後通往阪面鎮,但這條小道一般沒有人走,因為崎嶇、荒蕪、寂靜,一個人走在林間小道上,除了秋風的蕭瑟,流水的潺潺,小鳥的啁啾,再也沒有別的動靜了,給人以恐懼和淒清之感。我們村的大路不往村口走,從鳳儀厝右側越過山頂,經過松柏參天的古道,直接到達村部,比村口走要近得多。1980年,一條板車路從水口的方向開往我們村子,村口才有了正真意義上的道路。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們村子的人開始遷出大山,到村部所在地的古跡口居住。到2003 年,所有的人都從村裡遷出。從那時起,我們村成了無人居住的原始村落,這景象仿佛回到了明崇禎之前的樣子。

2013年,為了修族譜的需要,我從村口的方向逆行而上,才領略到什麼是瀑布的美。那時還沒有無人機,無法拍攝到瀑布的全景,只能拍到瀑布的局部。直到前不久,有人用無人機拍攝,才看到瀑布的全景。據圖像分析,我們村口兩個接連的瀑布足有百米之高。

堪輿先生說,村口有瀑布必定富有。我們村雖不富有,但清朝初年還是不錯的,其中寶生公有400擔佃租,其他農戶也有少量佃租。“買田過沙縣”大概是清代最富有的象徵。所以說,家鄉的小溪也是風水的小溪。

離開家鄉已經三十三年了,每每想起家鄉的泉水,就想起家鄉的歷史。目前,家鄉的青山綠水,與明朝年間山水幾乎一樣,所不同是還有幾座古老的房子,純自然就是家鄉留給遊子的深深記憶。

她們聚集在一起,談論孩子、談論老人、談論生產隊一天四毛五分錢的分紅。

在我們村,各家各戶的生活用水都直接排入小溪,這看起來很不合理,似乎對環境的影響特別重大,但事實絕非如此。由於水量充沛,即便洗菜、洗衣服產生的廢水,也即刻被沖走,不留任何殘餘,所以家鄉的小溪永遠是清澈的。特別是春夏之交山洪暴發的時候,把小溪沖刷得一乾二淨。而這些生活廢水,又經過崇林的過濾才流向大河,也不給大河造成污染。所以,我們村子的空氣特別清新,環境特別整潔,人們的生命也特別長。自我懂事起,家鄉的老人就沒有城裡老人那麼多的高血壓、心臟病等等,他們都活到“洋油耗盡了,燈火才熄滅”。可見,生活用水的清潔與否,決定了人類壽命的長短。

人們常以“綠水環繞”來形容村莊的美。我們村莊的小溪緊緊圍繞著祖祠,形成了將近360°的大轉彎,然後緩緩地流出村口,跌下山崖。

從堪輿學來說,居家最怕反弓水。村裡的小溪,除了以祖祠為中心進行大環繞以外,各座房子面前的流水又有小環繞,既保證了祖祠的大風水,也保證了每座房子的小風水。

我們村由五座大山聚攏而來,外村人稱它為“五馬貪槽”,但我覺得用“五龍聚首”來形容會合適得多。除了近處的五座大山,還有一座大山常常被人們所忽視,這座大山對我們村子來說至關重要。如果沒有這座大山,我們村子將不可住人。這座大山就是尤溪縣的名山——蓬萊山。因為蓬萊山把我們的村口堵得嚴嚴的,連山上的樹木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站在祖祠前面,看不到小溪流向何方,這大概就是“藏風聚水”的風水罷了。

歷史上,我們村口是沒有大路通往他鄉的。自我懂事起,也只有一條很小很小的、用雙腳踏出來的林間小道可以通往山下,然後通往阪面鎮,但這條小道一般沒有人走,因為崎嶇、荒蕪、寂靜,一個人走在林間小道上,除了秋風的蕭瑟,流水的潺潺,小鳥的啁啾,再也沒有別的動靜了,給人以恐懼和淒清之感。我們村的大路不往村口走,從鳳儀厝右側越過山頂,經過松柏參天的古道,直接到達村部,比村口走要近得多。1980年,一條板車路從水口的方向開往我們村子,村口才有了正真意義上的道路。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們村子的人開始遷出大山,到村部所在地的古跡口居住。到2003 年,所有的人都從村裡遷出。從那時起,我們村成了無人居住的原始村落,這景象仿佛回到了明崇禎之前的樣子。

2013年,為了修族譜的需要,我從村口的方向逆行而上,才領略到什麼是瀑布的美。那時還沒有無人機,無法拍攝到瀑布的全景,只能拍到瀑布的局部。直到前不久,有人用無人機拍攝,才看到瀑布的全景。據圖像分析,我們村口兩個接連的瀑布足有百米之高。

堪輿先生說,村口有瀑布必定富有。我們村雖不富有,但清朝初年還是不錯的,其中寶生公有400擔佃租,其他農戶也有少量佃租。“買田過沙縣”大概是清代最富有的象徵。所以說,家鄉的小溪也是風水的小溪。

離開家鄉已經三十三年了,每每想起家鄉的泉水,就想起家鄉的歷史。目前,家鄉的青山綠水,與明朝年間山水幾乎一樣,所不同是還有幾座古老的房子,純自然就是家鄉留給遊子的深深記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