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個新餘人厲害了!一把自製刻刀、一個圓規、一個三角尺、一支圓珠筆,他創造出了……

首屆全國“兩微一端”百佳評選啟動

“新餘發佈”名列

名單, 請各位親支持~

點擊【閱讀原文】或掃描下方二維碼哦

↓↓↓

鄒水準

鄒水準, 號印蟲,

抱蓮堂主, 1972年生於江西新余, 曾軍旅16載, 後轉業回新餘市人大常委會工作。 師從徐利明、蘇金海先生。 作品先後參加中國書法家協會、解放軍總政治部、西泠印社等主辦的全國性、全軍、省部級重大展覽20餘次。 多年來, 他的作品贏得了諸多同仁和專家的不少好評, 許多書畫名家喜歡在作品上鈐蓋他所刻治的印章。 據知, 著名畫家趙文元當年受命給為時任國家主席的胡錦濤主席軍委辦公室所作的“寶馬九駿圖”, 其畫面上所鈐蓋的十幾方印章即是特請鄒水準刻治的。 喻繼高、范保文、宋玉麟、範揚等著名書畫家更是對他讚譽有加。 吳為山先生(中國美術館館長)就曾在題詞中說他的作品“在結構、用刀、虛實方面以情貫之而臻詩境,
得印外有印的境界美”。 徐利明先生(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則這樣評價:“出入商周秦漢, 融合近現代諸賢, 時有己意閃亮其間。 誠聰明人而肯下苦功者也”。 蘇金海先生(著名書法篆刻家)則說:“他近期所作的 “上善若水” “抱樸存真”和“德不孤必有鄰”等作品, 不論是漢印還是古璽印式, 都有一種正大氣象;不論是少數位還是多數位印章, 字裡行間都寓含著率意和張力 ”。

«砥礪前行 不忘初心»

鄒水準自幼酷愛書法, 喜歡為同學、朋友、老師刻名章, 甚至公章(木料)。 工具是以普通鋼鋸條自製的刻刀, 再加上一個圓規、一個三角尺、一支圓珠筆。 其所刻印章之精美, 常常引起學校老師和同學的驚歎!由此激發, 使他對刻印興趣一發而不可收。 初中時, 受時任鄉文化站長、書法篆刻家劉更生老師的指點, 其藝事開始漸入正道。 1995年調至南京軍區司令部工作期間, 有機會接觸到很多藝術名家, 特別是結識了徐利明、蘇金海二位名師, 使得他對篆刻藝術的繼承與發展、個性與風格、傳統與未來等問題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根本上的改觀。

自幼的酷愛、同學老師的推波助瀾, 特別是徐利明、蘇金海二位全國級名師的及時點撥開導, 這可以看成是影響鄒水準人生藝術走向的重大事件。

四面邊款所刻"心經全文"和"18羅漢像"。

我關注鄒水準已有好多年,

並且我還是他多年的新浪博友, 所以對他爽暢明快的作品印象比較清晰。 與他雖然沒有見過面, 甚至也沒有通過話, 但有一個小插曲卻讓我如切如磋:有一次他在微信上發了一條關於“轉讓一批(約400斤)許多年來在創作過程中刻的不太滿意的印石”的消息, 因為沒時間打磨處理, 印面都保留著原樣。 我比較喜歡刻青田石, 尤其是多年前的老青田, 但與他談好轉讓條件後, 我又越想越不忍心磨掉他這批多年的“印跡”, 雖然是他舊作中淘汰的處理品。 他呢, 既不催促, 也不責怪。 就此不了了之。 從這件小事, 加上之前的印象, 我對他有了一鱗半爪的感知。 一是他創作的精勤。 舊作多得堆積起來;在一次南京軍區和江蘇省委主辦的一次紀念建軍的書畫展現場, 他的一幅篆刻長卷長達20余米,幾百方印花,印規格大至20釐米,小至0.5釐米,得到了前來觀展的軍區首長和藝術名家的驚奇般的評價;二是他時常靈感勃發,新意迪出。微信上新作連連,不論朱白大小,還是文句印、姓名印、圖像印,時見意外別致。這些零星印象總起來看,體現了他是個從不守成戀舊、止步不前而充滿了創意與活力的人;三是從他大量的博客圖文看,他是個懷抱理想,志存高遠,方向明確,思維清晰,性情爽朗的人。

近幾年時間裡,我時時關注著他的動態,並從他的微信、博客上收集了一大批作品,靜下心來細細品讀、慢慢回味。我對鄒水準的篆刻藝術逐漸地歸納出以下的一些感悟:

一、向傳統經典取法,吃透傳統經典

肖形羊。

劉勰《文心雕龍》認為,進入創作的第一階段是“設情以為體”。習藝初始萌生的情態意氣是難免朦朧而雜陳的,許多的設想會紛至遝來。然而,學海無涯,人的精力時間有限。無限種可能,很容易變成無所作為。此時,感性的意想需要有比興、有寄託,胸中的情態意氣才能有所落實。故而,歷來成功的篆刻家,其創作之始,一般都是從臨摹中獲得的。從臨摹而瞭解印文與篆法結構與章法,熟悉刀法,逐步弄清“規矩之為法從方圓生”;再進一步以個人體悟與積累去觀照秦漢印章與前賢名作,明瞭什麼是“共通法”,什麼是“個別法”,避免墮入歪門邪道、積習流弊;進而融匯參合,抒發心意,“始於模擬,終於變化”,逐步在臨摹的學習與探索中走向自主的藝術創作。這正如鄒水準自己所說的那樣:“向傳統經典取法,真正吃透傳統經典,特別是對秦漢印的研究取法,為自己今後的創作方面確立一個基調”。總之,接受傳統經典,學習技法與規範,看起來是一種對創作的限制,但可以清除大量無謂的摸索,將散漫的感想集中為一種尋找與積累,逐步發現所要表達和能夠表達的意向。

鄒水準經過了一番尋找與積累。面對傳統經典、秦鉨漢印,他常常是帶著問題去篩選學習物件,逐步將學習物件類型化。這樣,他順藤摸瓜般地找就到了一條臨摹與創作可以雙向互動的有效途徑,通過這個途徑一邊不斷發現自己,一邊逐步地完善著自己。

英雄史詩 歷史豐碑

從以下幾方擬古作品,即可看出鄒水準對秦鉨漢印做的領悟之深度。如“竹爐湯沸火初紅”(圖1)“江畔漫看千樹雪”(圖2),其漢印的端莊質樸氣象,平靜中寓生動的特性,在他的作品裡顯得十分嫺熟。再細察,“竹爐湯沸火初紅”偏圓轉,其轉折處以及點畫二端均以圓弧之形、圓渾之狀為主,其氣息圓厚飽滿些; “江畔漫看千樹雪”偏方折,其轉折處和點畫二端多近直角之形、方銳之意為主,其意味果斷剛勁些。

戒酒

再看“西泠中人”(圖3)“敬事”(圖4)這二方取法古鉨的作品。大篆古鉨的靈動隨機、因形佈勢的特點在這裡顯得淋漓盡致。“西泠中人”一印,接連三個不方不圓的大環轉,各盡其姿,天真爛漫。而“人”字忽然一反常態取方折,恰與邊框的方折取得了內外呼應、同構協奏。“敬事”一印,他突出了入印文字的書寫性、隨機性,同時抓住了章法變化的虛實靈動以及印面氣息的蒼茫古樸。“敬”字形寬博,沒有常規地向下方伸展,而是留出了大塊紅地。“事”呈倒梯形,頭重腳輕、上展下斂,其最後的緊收處卻又來了個奪框而出。這一招對比很強烈,起伏多變,有點意外神來。全印初看好似漫不經心,細究則可見其造險破險之中頗見匠心。

入古的深淺,決定了出新的程度。真正的傳統是一種精神,從來不是某種固定的模式與法則。鄒水準非常地清晰這一點的重要,他深知,藝術的精神需要不斷持續注入新生的意趣力量,方能滋長出生機活力。所以,他的摹古、擬古、入古,絕非是那種非秦即漢,斤斤於既有法式和陳規習氣的複製。尤其是創作階段的臨摹,需要的是明確方向,抓住有動於心的某些特徵加以延伸與發揮,使之轉換成自己的印風特徵。

一分耕耘 一分收穫

二、向近現代經典取法,融入時代氣息

抱樸存真

學習的根本目的是為自己的情感意象找到切合的媒介與藝術語言。鄒水準認為:“向近現代篆刻經典吸取營養,畢竟他們更接近我的思維方式”。今天的文化環境,已經與傳統文人篆刻家生活的時代大不相同,比如說以往的文人寒窗苦讀十年即可算是飽學之士,而在今天資訊快捷的資訊時代。我們更需要具備古今中外的視野和與時俱進的觀念。再說,當代篆刻已經從古代印章實用性中分化出來,今天的篆刻藝術,從創作觀念、創作目標到創作手法,都出現了一系列的變化與更新。因而,我們可以看到鄒水準一系列與時俱進的探索與嘗試。比如,題材的主動選擇及其構思,包括同一內容不同時間的多元表達、同一形式的多面側重等等。

白文“追夢”(圖5)一印,其入印文字內容有很濃重的當今時代的特定氣息。此印“追夢”二字長線縱橫而挺勁;幾個短點,形態各別而輕重不等;三個環形橫斜有致而隔行呼應。再配以長短斷續不等的四條邊框,全印頓時被運作得追夢連連,夢境橫生起來。

鄒水準明瞭,主動選擇的題材可以獲得更多的創作自由,也具有更為完整的現代藝術創作的意義。他力求使每一件作品具備獨特的藝術構思,力避免為了標榜風格去做程式化的如法炮製。為探究作品的藝術表現多樣性、情感意境的多面性,鄒水準常常將同一題材內容以不同的表現方法進行多樣嘗試與深度挖掘。

老人像

兩方“父愛如山”(圖6)(圖7),初看都是打破二二相對的常規分佈,“父”一字占一行,“愛如山”三字占一行。再看,則發現其一以雙刀法刻制為主,點畫挺拔,剛勁有力;一以單刀法刻制為主,痛快爽脆,果敢渾樸。

再進一步,我們先看雙刀法刻制為主的這方“父愛如山” (圖6),其右側“父”字之手(父,是右手拿斧子之象形字)伸得既很長又很給力;左側“愛”字的占地面積被有意擴大,而“如山”二字緊縮其下,經過這一伸一縮,父親之“愛”的體量感頓時得到了明顯的增強。再看單刀法刻制為主的這方“父愛如山” (圖7),印面的左右上下接連幾個圓弧環抱之形,其 “父”字右側向下似乎有一隻若隱若現“看不見的手” ――父愛之手!讀到這裡,真是讓人擊節讚歎!

三方“懷玉”(圖8-10),初一看,章法大致相同。二字重心都是偏在右側,都是使左側的“心”部重心右引,再在左側印邊相應位置加以擊打,形成一個爆裂式的殘破塊面,三個殘破塊面的形狀與位置稍有不同,但其作用都使得全印的重心複歸平衡。

有恆

我們再將視角轉換到留紅,就可以看到鄒水準在這三方相同題材內容的印面上,用不同的分割與留紅進行的多種探索與嘗試:三方“懷玉”都是“玉”字分佈在印面下方三分之一處,然後縮其左側而留出一塊紅地。“圖8”因其“懷”字心部高懸而留一塊紅地,與“玉”字左側之留紅連接成一片大面積紅地。這樣突出重點式的留紅,使全印構成了強烈的虛實對比。

而“懷”“玉”二字的內外都留有形狀大小不等的紅地與之呼應,相映成趣。這猶如黃賓虹先生曾說的那樣:“一燭之光,通室皆明。”這說的雖是繪畫,而虛虛實實的道理,書法篆刻皆然。“圖9”,因左側心部下垂,加上左側印邊的殘破塊面,紅地比較集中在左下方,而“懷玉”二字排列較為密集緊湊,這樣的分佈,可使得紅白對比變得更為強烈。“圖10”,左側印邊的殘破塊面位置較低,紅地雖也較集中,因“懷”字分佈較為疏朗,紅地的形態有所分散而顯得散朗通暢起來。虛借實以顯,實賴虛以存,無畫處皆成妙境。

三、向自然社會生活取法

江蘇記憶

鄒水準認為:“隨著人們的思維方式的開放和審美不同,今後的篆刻創作會越來越自由、越來越活躍,越來越放得開,各種風格和觀點如同雨後春筍一般隨著新風氣的傳入而生髮。所以,在這種氛圍中我們必須要有清醒的頭腦,否則難成大器”。

藝術是件有血有肉的事。它本身就是一種生命,一種由大自然和人共同創造的、像大自然一樣有著豐富多彩的精神內涵的生命。篆刻之美也就是作者思想情感、意識形態的反映。作者的思想情感、意識形態更是長期的社會生活、人生閱歷中積累提升所形成的。鄒水準力求“使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創作理念更加活躍,更容易產生創作激情。經驗告訴我,作品中性情的重要”。藝術的創作,首先要善於對周圍的生活存在留心關注、深入領悟。就篆刻藝術具體技巧來說,首要的是對點畫、形態、質感、關係等視覺形象,包括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的關注等等。並且,在這些關注之後,更要去覺察、體會、品味、感應,包括氣勢、動態、氣氛、情趣、格調、境界等等。

上善若水

是否懂得向自然社會生活領悟取法,是能不能真正地進入創作的重要因素。有的作者雖能較好地關注視覺形象,但是在覺察與領悟方面往往不能有效深入,那說明還需要從“肉眼”向“心眼”的轉換與提升。如若只有視覺,沒有經過心靈的觀照;沒有將客觀存在與藝術創作乃至人生的整體聯繫起來去把握,就不可能會有更上層樓的發現和發自心眼的了悟。

哥仨

篆刻作為一門藝術,當然也要與時俱進,體現時代,融通生活。鄒水準有感於此,做了一番大膽的嘗試。在 “隨性”(圖11)朱文印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點畫的動靜與形質所作的精彩處理。該印的四條邊框或直或曲、忽粗忽細、時斷時續,富含節奏韻律,其虛實起伏之間,起止跳躍,耐人尋味。再看其左右二字相背呈分勢,二字中部有一處搭接相連又呈合勢。“隨”字多短筆斜線,“性”則多長筆直線。這些富含筆墨意味的點線,經過長短、粗細、曲直、虛實、強弱以及不同的走向,再摻進了平行、交叉、穿插等因素,產生了或遲緩、或流動、或驚險、或穩定、或漫不經心、或斬丁截鐵。。。其虛實動靜、向背不定、分合多變,非常符合“隨性”這個題意。在鄒水準的刻刀下,常常能借助於生活中的事物和自然界的召示而奔赴腕下,如同他熱愛的書畫、雕刻、攝影,所選取表現的,總是力圖抓住那最賞心悅目的瞬間,使觀者能夠從中聯想到自己的生活體會、過去未來,從而獲得潛在的審美期待。比如,斜線有危崖驚險之勢,平橫如平原開闊安靜,波曲給人以柔媚飄動之輕盈。從題材,構思,配篆,分佈到刻制,這一切,都需要豐富的體驗、足夠的儲備、切實的修行。

觀海聽濤

白文印“喜逢君”,三字作倒V形排列,“喜”“逢”二字都作上開下合,其重心一明顯左倚,一稍作右靠,造成了一塊大面積三角形留紅。再在“喜”字上方、“逢”字內外安排了四五個大小、形態各別之三角形與之呼應,印面便在大開大合的基礎上顯得疏朗有致起來了。“喜”字上半部分極度誇張,像二個張開的手臂。巧妙的是,左側“逢”字右上角正好是一個久別重逢的“久”。好一個久別重逢!除了大開大合、疏朗明快的章法,其大刀闊斧、果斷信手的運刀氣勢,以及類似於大寫意繪畫的那種筆墨淋漓、刀刀可數的刀刻意味,是此印的又一個亮點。具體地看,此印有的點畫筆意較多,有的點畫刀味較濃,且一字之內,因橫豎轉折不一,有頓挫處,有放縱處,有藏鋒處,都是隨其刀與筆、刀與石的互動生髮,隨之產生或全或殘、或燥或潤,或斷連、或藏露等效果。有時因石性爆裂或意外溜刀,會出現某些意想之外的效果和獨特的趣味,鄒水準常常能發現靈機,因勢利導,不是輕易地視為失誤敗筆,而是抓住這些意外神來的時刻去大膽地嘗試,智慧地應對,有心地發現。篆刻藝術的刀趣神韻往往是書法筆墨中所難以表現的,這當是建築在刀法之上的意象、意味、意境之提升,亦即是對傳統篆刻之“刀法的風格化”“篆法的風格化”的進一步突破,是對傳統印論有關性情、神采的進一步落實。在鄒水準的作品裡,我們可以看到他一以貫之的對傳統篆刻側重於技術化、程式化的局限之超越,以及他對審美境界的追求,從社會生活中感悟和對個性精神的弘揚。

佛像印

四、向美術、設計等其它藝術借鑒

寫己意

如果我們拘於本專業,只著眼于單一的篆刻而對其他門類的藝術毫不關心,那麼持這種心態會難以拓寬我們視野。因為缺乏融合多元影響的心量,謹守一隅,便不足以產生開創性的思維眼光。鄒水準深知其中要詣,所以,他明智地立足於以自我這個基點來展開他的多元借鑒,比如向美術、設計、戲曲等藝術中尋找有效的養料。所以他從不喪失主動,不會被陳規積習或潮流時風所淹沒。

為往聖繼絕學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他對圖像印以及圖像邊款的一系列探索。漢代是圖像印的高峰,但此後便開始式微冷落。直到當代,這個情況開始出現了一些轉機,印壇湧現出了如來楚生、張寒月、矯毅、張耕源、王鏞、朱培爾等當代圖像印探索的先行者,他們有的專門從事生肖印等傳統內容的創作,有的開始引入現代社會生活題材,嘗試表現現代的人文思想情趣,這是十分可喜的嘗試與探索。

芭蕉羅漢

圖像印一直是印林偏門,歷來易受忽視,但以當代篆刻作為一個特定的視覺藝術來看,擴大其表現範圍、拓展表現手法,是理所當然的事。當然,這需要過硬的文字、圖案、設計等多方面的能力。書畫印本來是近鄰,況且,鄒水準在二十多年前曾追隨著名雕塑家、版畫家、國畫家陳祖煌先生做過一番深造。從泥塑放大稿、設計、調整、制模、翻模等製作工序中對人物形象以及神采刻劃、線條精度等方面都有較為精深的把握。因而,其造型良好而精深的繪畫與雕塑方面的專業學養與功力,是他的圖像印一展風采的既成優勢和有力保障。有次鄒水準頗有心得地告訴我“線條追求神似,刀刀見功,整款圖文並茂。無論圖案還是款文,力求氣息充沛,渾然天成”。此外,為保障圖像印款的展現效果,他又專程到外地尋訪拓印的名師高手,研習拓款技巧。從拓包製作,墨汁配比,紙張選用,手勢輕重等等,於是,他的拓款技巧也有了一番全新的提升。鄒水準的圖像印創作,目前有佛像、生肖、現代社會人文題材等多個系列的探索,其構圖不但抽象又具體,其造型佈勢也不落俗套、時出新意,方寸之間,姿態各異。黑白動靜大小陰陽繁簡疏密以及刀石筆墨的處理,既有傳統古畫像的基礎又含有強烈的現代意識。如 “達摩面壁” (圖13)“琴者”(圖14)其構圖簡練傳神,新型生動;其刀筆爽朗大氣、淋漓渾厚,這是十分可喜的嘗試。

此外,歷史人物、社會人文等題材,如聖賢圖(圖15)、王維像(圖16)、紀念紅軍(圖17)、老人等(圖18),有的精工細緻,有的大刀闊斧,但在藝術處理上能調子統一,表現得概括樸實,既有歷史性的神聖壯嚴感,也有較為濃郁的生活氣息。特別是在圖像印的推陳出新、融入現代人文氣息方面,可謂不拘陳法,多方探索,走出了可喜步子。

肖形鼠

除了肖形印,鳥蟲篆印,花押印,文字印章也帶有一定的圖案特性。鄒水準重視圖像印創作,同時還重視文字印章的圖案構思。如圖,“江蘇記憶” (圖19)“修德” (圖20)“懷江” (圖21)“去俗” (圖22)“砥礪前行不負初心” (圖23)等作品。或利用弧線、曲線、斜線;或以圓圈、三角、方框等幾何部件;或巧借界格、邊欄等,儘量強化和發揮這些點、線、面組合後所產生的裝飾和識讀趣味,同時不失印麵點畫的筆情墨意。他善於利用圖像印創作的特長,進行舉一反三的優勢發揮,從而將圖案意味的裝飾性,水乳交融地移入文字印章的創作,其隨形就勢的有機化合,展現了他多元的審美修養以及向其它藝術借鑒的通變能力。

長征全文

五、打造個性,鎔鑄風格,不斷突破

不同時期的印人在繼承前賢的基礎上形成了新的審美意識,這也導致了新的審美形態。鄒水準能夠不斷地豐富自己,不被五光十色的熱鬧喧囂所侵染所左右。他深知,耐得寂寞方保本色。那種缺少個性的形式,只有共性的形式結構,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藝術風格。形成風格,必定要有相當程度的特殊形式因素才行。因為風格是從相當程度的特徵中概括出來的個別性。

自古書畫篆刻,皆需作者“本來面目”“本色自性” 的體現,方能引人入勝而見性靈神趣。縱觀鄒水準的篆刻創作,其印面每每以剛柔綜合作為其篆刻點畫的主調,且剛而能柔,勁健中蘊含韌性。其寫實性創作的點畫以單字造型為主,近元朱文工穩一路,用刀效果較為隱性化;其小寫意性創作的點畫見刀見筆,刀筆互相生髮,以形神兼備為主;其大寫意創作,則以得意忘形的神采為主調。鄒水準篆刻因意立形,樣式豐富,其數量最多的是以小寫意為主並兼有局部的大寫意性質的作品,其結構點畫多取方折之意,其印面很少交錯複疊,常常是單筆為單位,不相搭接而極有姿態。他不作太多修飾鏤鐫,故沒有蕪雜與粗糙而得洗煉。我覺得,作品的調子與他的個性是密切相關的,就象吳昌碩雄厚飽滿,齊白石爽健奔放,一旦與作者的人格風采精神追求取得溝通,打成一片,則篆刻創作便獲得了內美和依憑。

純手工刻牌匾,字面貼純金箔。

不負使命,終有所成。“由生到熟”靠的是功夫,進而“由熟反生”則需要敏銳的眼光、遠大的志向,不執著前賢的既有成就,不陶醉自己的已得成績,方可能突破陳規積習,去發現和開拓出一條由內而外由淺入深的道路。

鄒水準對古今篆刻兼收並蓄,積累了精深而多元的儲備,其中不乏雄勁、爽健、簡㨗、渾茫等等,且能有機地化合在他個性化統領之中,古代的、傳統的、現代的,都已有了相當豐厚的擷取。他的作品既不離傳統經典,又融入時代氣息,並且,可喜的是,無論字法、刀法、章法,都沒有陷入任何一家的束縛。他的創作題材內容沒有過多的陳詞濫調,且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氣息,也善於將這些題材語義置換為特定的藝術形式。誠然,鄒水準目前已經水準非凡。他已在較為漫長的修習過程中找到了行之有效的表現方法,然而,一路走來,再回頭看去,調整一下狀態,整理和一下思路,研究一下哪些地方還沒有 充分發揮?哪些應該保持?哪些需要摒棄?當我們能夠進入這樣的反省式思考時,這將意味著邁向更高境界的一個前奏,這將是大膽突破,開創全新的表現方式、展現個人原創的重要一步。時代不斷地發展,新的知識技術的產生必定能在正反合等不同視點上給人們以新的推動和啟發。從這樣的意義上講,鄒水準目前的水準既是非凡的,同時也蘊含著更大的突破與成長的契機。離經叛道,打破常規,激發潛能,喚醒大我,應當是藝術道路上最好的老師。

看完別忘了點個大拇指鼓勵一下小新

領導說了一個ZAN,5分錢

謝謝大家!

他的一幅篆刻長卷長達20余米,幾百方印花,印規格大至20釐米,小至0.5釐米,得到了前來觀展的軍區首長和藝術名家的驚奇般的評價;二是他時常靈感勃發,新意迪出。微信上新作連連,不論朱白大小,還是文句印、姓名印、圖像印,時見意外別致。這些零星印象總起來看,體現了他是個從不守成戀舊、止步不前而充滿了創意與活力的人;三是從他大量的博客圖文看,他是個懷抱理想,志存高遠,方向明確,思維清晰,性情爽朗的人。

近幾年時間裡,我時時關注著他的動態,並從他的微信、博客上收集了一大批作品,靜下心來細細品讀、慢慢回味。我對鄒水準的篆刻藝術逐漸地歸納出以下的一些感悟:

一、向傳統經典取法,吃透傳統經典

肖形羊。

劉勰《文心雕龍》認為,進入創作的第一階段是“設情以為體”。習藝初始萌生的情態意氣是難免朦朧而雜陳的,許多的設想會紛至遝來。然而,學海無涯,人的精力時間有限。無限種可能,很容易變成無所作為。此時,感性的意想需要有比興、有寄託,胸中的情態意氣才能有所落實。故而,歷來成功的篆刻家,其創作之始,一般都是從臨摹中獲得的。從臨摹而瞭解印文與篆法結構與章法,熟悉刀法,逐步弄清“規矩之為法從方圓生”;再進一步以個人體悟與積累去觀照秦漢印章與前賢名作,明瞭什麼是“共通法”,什麼是“個別法”,避免墮入歪門邪道、積習流弊;進而融匯參合,抒發心意,“始於模擬,終於變化”,逐步在臨摹的學習與探索中走向自主的藝術創作。這正如鄒水準自己所說的那樣:“向傳統經典取法,真正吃透傳統經典,特別是對秦漢印的研究取法,為自己今後的創作方面確立一個基調”。總之,接受傳統經典,學習技法與規範,看起來是一種對創作的限制,但可以清除大量無謂的摸索,將散漫的感想集中為一種尋找與積累,逐步發現所要表達和能夠表達的意向。

鄒水準經過了一番尋找與積累。面對傳統經典、秦鉨漢印,他常常是帶著問題去篩選學習物件,逐步將學習物件類型化。這樣,他順藤摸瓜般地找就到了一條臨摹與創作可以雙向互動的有效途徑,通過這個途徑一邊不斷發現自己,一邊逐步地完善著自己。

英雄史詩 歷史豐碑

從以下幾方擬古作品,即可看出鄒水準對秦鉨漢印做的領悟之深度。如“竹爐湯沸火初紅”(圖1)“江畔漫看千樹雪”(圖2),其漢印的端莊質樸氣象,平靜中寓生動的特性,在他的作品裡顯得十分嫺熟。再細察,“竹爐湯沸火初紅”偏圓轉,其轉折處以及點畫二端均以圓弧之形、圓渾之狀為主,其氣息圓厚飽滿些; “江畔漫看千樹雪”偏方折,其轉折處和點畫二端多近直角之形、方銳之意為主,其意味果斷剛勁些。

戒酒

再看“西泠中人”(圖3)“敬事”(圖4)這二方取法古鉨的作品。大篆古鉨的靈動隨機、因形佈勢的特點在這裡顯得淋漓盡致。“西泠中人”一印,接連三個不方不圓的大環轉,各盡其姿,天真爛漫。而“人”字忽然一反常態取方折,恰與邊框的方折取得了內外呼應、同構協奏。“敬事”一印,他突出了入印文字的書寫性、隨機性,同時抓住了章法變化的虛實靈動以及印面氣息的蒼茫古樸。“敬”字形寬博,沒有常規地向下方伸展,而是留出了大塊紅地。“事”呈倒梯形,頭重腳輕、上展下斂,其最後的緊收處卻又來了個奪框而出。這一招對比很強烈,起伏多變,有點意外神來。全印初看好似漫不經心,細究則可見其造險破險之中頗見匠心。

入古的深淺,決定了出新的程度。真正的傳統是一種精神,從來不是某種固定的模式與法則。鄒水準非常地清晰這一點的重要,他深知,藝術的精神需要不斷持續注入新生的意趣力量,方能滋長出生機活力。所以,他的摹古、擬古、入古,絕非是那種非秦即漢,斤斤於既有法式和陳規習氣的複製。尤其是創作階段的臨摹,需要的是明確方向,抓住有動於心的某些特徵加以延伸與發揮,使之轉換成自己的印風特徵。

一分耕耘 一分收穫

二、向近現代經典取法,融入時代氣息

抱樸存真

學習的根本目的是為自己的情感意象找到切合的媒介與藝術語言。鄒水準認為:“向近現代篆刻經典吸取營養,畢竟他們更接近我的思維方式”。今天的文化環境,已經與傳統文人篆刻家生活的時代大不相同,比如說以往的文人寒窗苦讀十年即可算是飽學之士,而在今天資訊快捷的資訊時代。我們更需要具備古今中外的視野和與時俱進的觀念。再說,當代篆刻已經從古代印章實用性中分化出來,今天的篆刻藝術,從創作觀念、創作目標到創作手法,都出現了一系列的變化與更新。因而,我們可以看到鄒水準一系列與時俱進的探索與嘗試。比如,題材的主動選擇及其構思,包括同一內容不同時間的多元表達、同一形式的多面側重等等。

白文“追夢”(圖5)一印,其入印文字內容有很濃重的當今時代的特定氣息。此印“追夢”二字長線縱橫而挺勁;幾個短點,形態各別而輕重不等;三個環形橫斜有致而隔行呼應。再配以長短斷續不等的四條邊框,全印頓時被運作得追夢連連,夢境橫生起來。

鄒水準明瞭,主動選擇的題材可以獲得更多的創作自由,也具有更為完整的現代藝術創作的意義。他力求使每一件作品具備獨特的藝術構思,力避免為了標榜風格去做程式化的如法炮製。為探究作品的藝術表現多樣性、情感意境的多面性,鄒水準常常將同一題材內容以不同的表現方法進行多樣嘗試與深度挖掘。

老人像

兩方“父愛如山”(圖6)(圖7),初看都是打破二二相對的常規分佈,“父”一字占一行,“愛如山”三字占一行。再看,則發現其一以雙刀法刻制為主,點畫挺拔,剛勁有力;一以單刀法刻制為主,痛快爽脆,果敢渾樸。

再進一步,我們先看雙刀法刻制為主的這方“父愛如山” (圖6),其右側“父”字之手(父,是右手拿斧子之象形字)伸得既很長又很給力;左側“愛”字的占地面積被有意擴大,而“如山”二字緊縮其下,經過這一伸一縮,父親之“愛”的體量感頓時得到了明顯的增強。再看單刀法刻制為主的這方“父愛如山” (圖7),印面的左右上下接連幾個圓弧環抱之形,其 “父”字右側向下似乎有一隻若隱若現“看不見的手” ――父愛之手!讀到這裡,真是讓人擊節讚歎!

三方“懷玉”(圖8-10),初一看,章法大致相同。二字重心都是偏在右側,都是使左側的“心”部重心右引,再在左側印邊相應位置加以擊打,形成一個爆裂式的殘破塊面,三個殘破塊面的形狀與位置稍有不同,但其作用都使得全印的重心複歸平衡。

有恆

我們再將視角轉換到留紅,就可以看到鄒水準在這三方相同題材內容的印面上,用不同的分割與留紅進行的多種探索與嘗試:三方“懷玉”都是“玉”字分佈在印面下方三分之一處,然後縮其左側而留出一塊紅地。“圖8”因其“懷”字心部高懸而留一塊紅地,與“玉”字左側之留紅連接成一片大面積紅地。這樣突出重點式的留紅,使全印構成了強烈的虛實對比。

而“懷”“玉”二字的內外都留有形狀大小不等的紅地與之呼應,相映成趣。這猶如黃賓虹先生曾說的那樣:“一燭之光,通室皆明。”這說的雖是繪畫,而虛虛實實的道理,書法篆刻皆然。“圖9”,因左側心部下垂,加上左側印邊的殘破塊面,紅地比較集中在左下方,而“懷玉”二字排列較為密集緊湊,這樣的分佈,可使得紅白對比變得更為強烈。“圖10”,左側印邊的殘破塊面位置較低,紅地雖也較集中,因“懷”字分佈較為疏朗,紅地的形態有所分散而顯得散朗通暢起來。虛借實以顯,實賴虛以存,無畫處皆成妙境。

三、向自然社會生活取法

江蘇記憶

鄒水準認為:“隨著人們的思維方式的開放和審美不同,今後的篆刻創作會越來越自由、越來越活躍,越來越放得開,各種風格和觀點如同雨後春筍一般隨著新風氣的傳入而生髮。所以,在這種氛圍中我們必須要有清醒的頭腦,否則難成大器”。

藝術是件有血有肉的事。它本身就是一種生命,一種由大自然和人共同創造的、像大自然一樣有著豐富多彩的精神內涵的生命。篆刻之美也就是作者思想情感、意識形態的反映。作者的思想情感、意識形態更是長期的社會生活、人生閱歷中積累提升所形成的。鄒水準力求“使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創作理念更加活躍,更容易產生創作激情。經驗告訴我,作品中性情的重要”。藝術的創作,首先要善於對周圍的生活存在留心關注、深入領悟。就篆刻藝術具體技巧來說,首要的是對點畫、形態、質感、關係等視覺形象,包括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的關注等等。並且,在這些關注之後,更要去覺察、體會、品味、感應,包括氣勢、動態、氣氛、情趣、格調、境界等等。

上善若水

是否懂得向自然社會生活領悟取法,是能不能真正地進入創作的重要因素。有的作者雖能較好地關注視覺形象,但是在覺察與領悟方面往往不能有效深入,那說明還需要從“肉眼”向“心眼”的轉換與提升。如若只有視覺,沒有經過心靈的觀照;沒有將客觀存在與藝術創作乃至人生的整體聯繫起來去把握,就不可能會有更上層樓的發現和發自心眼的了悟。

哥仨

篆刻作為一門藝術,當然也要與時俱進,體現時代,融通生活。鄒水準有感於此,做了一番大膽的嘗試。在 “隨性”(圖11)朱文印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點畫的動靜與形質所作的精彩處理。該印的四條邊框或直或曲、忽粗忽細、時斷時續,富含節奏韻律,其虛實起伏之間,起止跳躍,耐人尋味。再看其左右二字相背呈分勢,二字中部有一處搭接相連又呈合勢。“隨”字多短筆斜線,“性”則多長筆直線。這些富含筆墨意味的點線,經過長短、粗細、曲直、虛實、強弱以及不同的走向,再摻進了平行、交叉、穿插等因素,產生了或遲緩、或流動、或驚險、或穩定、或漫不經心、或斬丁截鐵。。。其虛實動靜、向背不定、分合多變,非常符合“隨性”這個題意。在鄒水準的刻刀下,常常能借助於生活中的事物和自然界的召示而奔赴腕下,如同他熱愛的書畫、雕刻、攝影,所選取表現的,總是力圖抓住那最賞心悅目的瞬間,使觀者能夠從中聯想到自己的生活體會、過去未來,從而獲得潛在的審美期待。比如,斜線有危崖驚險之勢,平橫如平原開闊安靜,波曲給人以柔媚飄動之輕盈。從題材,構思,配篆,分佈到刻制,這一切,都需要豐富的體驗、足夠的儲備、切實的修行。

觀海聽濤

白文印“喜逢君”,三字作倒V形排列,“喜”“逢”二字都作上開下合,其重心一明顯左倚,一稍作右靠,造成了一塊大面積三角形留紅。再在“喜”字上方、“逢”字內外安排了四五個大小、形態各別之三角形與之呼應,印面便在大開大合的基礎上顯得疏朗有致起來了。“喜”字上半部分極度誇張,像二個張開的手臂。巧妙的是,左側“逢”字右上角正好是一個久別重逢的“久”。好一個久別重逢!除了大開大合、疏朗明快的章法,其大刀闊斧、果斷信手的運刀氣勢,以及類似於大寫意繪畫的那種筆墨淋漓、刀刀可數的刀刻意味,是此印的又一個亮點。具體地看,此印有的點畫筆意較多,有的點畫刀味較濃,且一字之內,因橫豎轉折不一,有頓挫處,有放縱處,有藏鋒處,都是隨其刀與筆、刀與石的互動生髮,隨之產生或全或殘、或燥或潤,或斷連、或藏露等效果。有時因石性爆裂或意外溜刀,會出現某些意想之外的效果和獨特的趣味,鄒水準常常能發現靈機,因勢利導,不是輕易地視為失誤敗筆,而是抓住這些意外神來的時刻去大膽地嘗試,智慧地應對,有心地發現。篆刻藝術的刀趣神韻往往是書法筆墨中所難以表現的,這當是建築在刀法之上的意象、意味、意境之提升,亦即是對傳統篆刻之“刀法的風格化”“篆法的風格化”的進一步突破,是對傳統印論有關性情、神采的進一步落實。在鄒水準的作品裡,我們可以看到他一以貫之的對傳統篆刻側重於技術化、程式化的局限之超越,以及他對審美境界的追求,從社會生活中感悟和對個性精神的弘揚。

佛像印

四、向美術、設計等其它藝術借鑒

寫己意

如果我們拘於本專業,只著眼于單一的篆刻而對其他門類的藝術毫不關心,那麼持這種心態會難以拓寬我們視野。因為缺乏融合多元影響的心量,謹守一隅,便不足以產生開創性的思維眼光。鄒水準深知其中要詣,所以,他明智地立足於以自我這個基點來展開他的多元借鑒,比如向美術、設計、戲曲等藝術中尋找有效的養料。所以他從不喪失主動,不會被陳規積習或潮流時風所淹沒。

為往聖繼絕學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他對圖像印以及圖像邊款的一系列探索。漢代是圖像印的高峰,但此後便開始式微冷落。直到當代,這個情況開始出現了一些轉機,印壇湧現出了如來楚生、張寒月、矯毅、張耕源、王鏞、朱培爾等當代圖像印探索的先行者,他們有的專門從事生肖印等傳統內容的創作,有的開始引入現代社會生活題材,嘗試表現現代的人文思想情趣,這是十分可喜的嘗試與探索。

芭蕉羅漢

圖像印一直是印林偏門,歷來易受忽視,但以當代篆刻作為一個特定的視覺藝術來看,擴大其表現範圍、拓展表現手法,是理所當然的事。當然,這需要過硬的文字、圖案、設計等多方面的能力。書畫印本來是近鄰,況且,鄒水準在二十多年前曾追隨著名雕塑家、版畫家、國畫家陳祖煌先生做過一番深造。從泥塑放大稿、設計、調整、制模、翻模等製作工序中對人物形象以及神采刻劃、線條精度等方面都有較為精深的把握。因而,其造型良好而精深的繪畫與雕塑方面的專業學養與功力,是他的圖像印一展風采的既成優勢和有力保障。有次鄒水準頗有心得地告訴我“線條追求神似,刀刀見功,整款圖文並茂。無論圖案還是款文,力求氣息充沛,渾然天成”。此外,為保障圖像印款的展現效果,他又專程到外地尋訪拓印的名師高手,研習拓款技巧。從拓包製作,墨汁配比,紙張選用,手勢輕重等等,於是,他的拓款技巧也有了一番全新的提升。鄒水準的圖像印創作,目前有佛像、生肖、現代社會人文題材等多個系列的探索,其構圖不但抽象又具體,其造型佈勢也不落俗套、時出新意,方寸之間,姿態各異。黑白動靜大小陰陽繁簡疏密以及刀石筆墨的處理,既有傳統古畫像的基礎又含有強烈的現代意識。如 “達摩面壁” (圖13)“琴者”(圖14)其構圖簡練傳神,新型生動;其刀筆爽朗大氣、淋漓渾厚,這是十分可喜的嘗試。

此外,歷史人物、社會人文等題材,如聖賢圖(圖15)、王維像(圖16)、紀念紅軍(圖17)、老人等(圖18),有的精工細緻,有的大刀闊斧,但在藝術處理上能調子統一,表現得概括樸實,既有歷史性的神聖壯嚴感,也有較為濃郁的生活氣息。特別是在圖像印的推陳出新、融入現代人文氣息方面,可謂不拘陳法,多方探索,走出了可喜步子。

肖形鼠

除了肖形印,鳥蟲篆印,花押印,文字印章也帶有一定的圖案特性。鄒水準重視圖像印創作,同時還重視文字印章的圖案構思。如圖,“江蘇記憶” (圖19)“修德” (圖20)“懷江” (圖21)“去俗” (圖22)“砥礪前行不負初心” (圖23)等作品。或利用弧線、曲線、斜線;或以圓圈、三角、方框等幾何部件;或巧借界格、邊欄等,儘量強化和發揮這些點、線、面組合後所產生的裝飾和識讀趣味,同時不失印麵點畫的筆情墨意。他善於利用圖像印創作的特長,進行舉一反三的優勢發揮,從而將圖案意味的裝飾性,水乳交融地移入文字印章的創作,其隨形就勢的有機化合,展現了他多元的審美修養以及向其它藝術借鑒的通變能力。

長征全文

五、打造個性,鎔鑄風格,不斷突破

不同時期的印人在繼承前賢的基礎上形成了新的審美意識,這也導致了新的審美形態。鄒水準能夠不斷地豐富自己,不被五光十色的熱鬧喧囂所侵染所左右。他深知,耐得寂寞方保本色。那種缺少個性的形式,只有共性的形式結構,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藝術風格。形成風格,必定要有相當程度的特殊形式因素才行。因為風格是從相當程度的特徵中概括出來的個別性。

自古書畫篆刻,皆需作者“本來面目”“本色自性” 的體現,方能引人入勝而見性靈神趣。縱觀鄒水準的篆刻創作,其印面每每以剛柔綜合作為其篆刻點畫的主調,且剛而能柔,勁健中蘊含韌性。其寫實性創作的點畫以單字造型為主,近元朱文工穩一路,用刀效果較為隱性化;其小寫意性創作的點畫見刀見筆,刀筆互相生髮,以形神兼備為主;其大寫意創作,則以得意忘形的神采為主調。鄒水準篆刻因意立形,樣式豐富,其數量最多的是以小寫意為主並兼有局部的大寫意性質的作品,其結構點畫多取方折之意,其印面很少交錯複疊,常常是單筆為單位,不相搭接而極有姿態。他不作太多修飾鏤鐫,故沒有蕪雜與粗糙而得洗煉。我覺得,作品的調子與他的個性是密切相關的,就象吳昌碩雄厚飽滿,齊白石爽健奔放,一旦與作者的人格風采精神追求取得溝通,打成一片,則篆刻創作便獲得了內美和依憑。

純手工刻牌匾,字面貼純金箔。

不負使命,終有所成。“由生到熟”靠的是功夫,進而“由熟反生”則需要敏銳的眼光、遠大的志向,不執著前賢的既有成就,不陶醉自己的已得成績,方可能突破陳規積習,去發現和開拓出一條由內而外由淺入深的道路。

鄒水準對古今篆刻兼收並蓄,積累了精深而多元的儲備,其中不乏雄勁、爽健、簡㨗、渾茫等等,且能有機地化合在他個性化統領之中,古代的、傳統的、現代的,都已有了相當豐厚的擷取。他的作品既不離傳統經典,又融入時代氣息,並且,可喜的是,無論字法、刀法、章法,都沒有陷入任何一家的束縛。他的創作題材內容沒有過多的陳詞濫調,且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氣息,也善於將這些題材語義置換為特定的藝術形式。誠然,鄒水準目前已經水準非凡。他已在較為漫長的修習過程中找到了行之有效的表現方法,然而,一路走來,再回頭看去,調整一下狀態,整理和一下思路,研究一下哪些地方還沒有 充分發揮?哪些應該保持?哪些需要摒棄?當我們能夠進入這樣的反省式思考時,這將意味著邁向更高境界的一個前奏,這將是大膽突破,開創全新的表現方式、展現個人原創的重要一步。時代不斷地發展,新的知識技術的產生必定能在正反合等不同視點上給人們以新的推動和啟發。從這樣的意義上講,鄒水準目前的水準既是非凡的,同時也蘊含著更大的突破與成長的契機。離經叛道,打破常規,激發潛能,喚醒大我,應當是藝術道路上最好的老師。

看完別忘了點個大拇指鼓勵一下小新

領導說了一個ZAN,5分錢

謝謝大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