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傻瓜都能學會的高低頻磨皮原理,從此擺脫不走心的假教程

本文作者:設影解碼師

導語

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有關高低頻磨皮的教程, 但是大多數教程實在讓人生氣, 它並不告訴你每個操作步驟的具體原理, 這也就導致了我們只能跟著教程, 來修它教程指定的人像照片;

一旦我們脫離了教程, 用高低頻磨皮修自己的人像照片的時候, 還是會一頭霧水, 不知如何下手;所以今天我們將為大家詳細解碼高低頻磨皮的原理。

高低頻磨皮視頻操作

大家可以先看視頻操作, 如果有任何疑問, 可在下面的文章中找到解答。

電腦版視頻連結:https://v.qq.com/x/page/r03803b3cwj.html

高低頻磨皮原理

在我們的臉上, 由於生理和環境的原因, 總會出現一些瑕疵;

比如, 在我們白皙的臉上, 突然出現一個黑色的斑點, 這個因為皮膚各部分紋理明暗亮度不一樣而導致的瑕疵, 叫暗斑;

或者, 我們皮膚本身的紋理有凸起或者凹陷, 這個可以叫做痘痘或者疤痕。

又或者, 在我們白皙的臉上, 突然出現一個紅色的斑點, 這個因為皮膚本身顏色不一樣而導致的瑕疵, 叫色斑, 如下圖。

我們究竟如何才能快速的修復這些由於皮膚紋理明暗亮度不同, 皮膚紋理高低不同和皮膚本身顏色的不同所導致的瑕疵呢?

通常我們在修復皮膚色彩的時候, 會失誤把皮膚紋理處理得模糊變形了, 或者在修復皮膚紋理的時候, 誤把皮膚顏色處理得很不統一。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可以把皮膚顏色部分和皮膚紋理部分, 分開來修復, 這樣我們在修復皮膚顏色的時候便不會導致皮膚紋理的變形,

在修復皮膚紋理的時候便不會導致皮膚顏色的變化。

高低頻磨皮:“高低頻磨皮”這個名字之中, 有”高“與”低“二字, ”高“與“低”便有分開處理的寓意——將皮膚的紋理和顏色分開, 將皮膚紋理的資訊儲存在高頻的圖層中;將皮膚顏色的資訊儲存在低頻的圖層中, 從而分開皮膚的顏色和紋理, 達到快速修復皮膚的效果(這也是為什麼高低頻磨皮處理時要在原基礎圖層上再創建兩個圖層)。

通過實例進行系統分析

下面我們就對這張圖進行一個處理。

首先, 我們點擊”背景“圖層, 按住”ctrl+j“將背景圖層複製一層,我們將新複製的一層,命名為”低頻“——這個圖層就是接下來我們處理皮膚顏色(色斑)的地方。

之後我們選擇”低頻“圖層,然後選中ps工具列中的濾鏡--模糊--高斯模糊工具

這個時候,我們大家經常疑惑的第一個點便來了——高斯模糊的值究竟調節到多少合適呢,為什麼要把低頻圖層進行高斯模糊處理?

高斯模糊的作用,是將我們圖片之中的皮膚的紋理資訊都模糊掉,只保留皮膚之中的顏色資訊,從而使“低頻”圖層只保留皮膚顏色資訊,而不保留皮膚紋理資訊。

所以我們高斯模糊的值,差不多剛剛把大部分皮膚紋理都模糊掉,就好了,高斯模糊操作是視覺化操作,我們在調節高斯模糊值的同時,要觀察圖片中人物皮膚紋理的變化情況。

下面是我高斯模糊後的”低頻“圖層,大部分紋理已經看不清楚了,只留下了顏色的資訊。

接下來我們該創建高頻圖層了,我們把”背景“圖層再複製一層,然後將圖層命名為”高頻“並且挪到”低頻“圖層的上方。

然後我們選擇”高頻“圖層,通過圖像--應用圖像進行操作,如圖。

我們將圖層改為”低頻“,混合改為減去,縮放改為2,補償值改為128,其他的不用改變。

這個時候我們的”高頻“圖層變成了這個樣子,大部分細節變為了灰色,只有一少部分反差較大的地方保留了下來。

接下來,我們將”高頻"圖層的混合模式改為“線性光“模式。

這個時候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我們的圖片變回了”背景“圖層的樣子,恢復了原樣;同時疑問二也就來了。

為什麼我們要對高頻進行以上的操作,而且為什麼在"高頻"與"低頻"圖層的疊加下,圖片恢復了原樣?

我們對高頻進行應用圖像的操作,其實就是高反差保留,高反差保留就是將圖片中反差最大的地方保留下來,而其餘中間的反差不大的地方則變成了灰色,通過高反差保留,我們實現了提取皮膚細節紋理的目的。

而我們高反差保留與高斯模糊就像加減法的關係,在我們的ps軟體代碼中, 高反差保留 = 原始圖像 - 高斯模糊圖像 + 127;我們通過”高頻“,高反差保留圖層(混合模式為線性光)、”低頻“,高斯模糊圖層的共同作用,將圖片還原成了本來的樣貌;

同時,這也就意味著,原圖片被分解成為了高頻的皮膚紋理部分與低頻的皮膚顏色部分,從而使我們可以分開處理皮膚紋理與皮膚顏色,達到快速修圖的目的。

通過“低頻圖層”,對皮膚顏色進行修復。

接下來,我們便可以用仿製圖章工具,或者修補工具組對我們低頻圖片部分進行皮膚顏色的統一,將色斑消除掉,我們在消除色斑的時候,並不會破壞皮膚的紋理~

污點修復畫筆工具和修復畫筆工具適合修復小的瑕疵。

修補工具適合修復大的瑕疵,並且不會破壞圖片紋理,修補工具的原理是用一塊好的皮膚代替不好的皮膚的位置,並且會自動進行兩塊皮膚邊緣和顏色的過度。

仿製圖章工具適用於各種情況,但是使用不當會造成一些邊緣過度不自然,或者皮膚紋理重複出現的明顯的修圖痕跡,也可能會使得細節模糊掉(因為高低頻分別保留了皮膚顏色和紋理的細節,所以我們可以在低頻上大膽使用仿製圖章工具)。

以上這幾個工具可以結合使用,需要大家通過實踐來體驗它們的效果。

通過以上工具對"低頻”圖層的皮膚顏色資訊的修復,我們已經消除了大部分的皮膚色斑,如圖。

大家可以對比一下~

通過“高頻”圖層,對皮膚紋理進行修復

我們“高頻”修皮的思路,可以分為兩步——第一步,通過修補工具組,把臉上的痘痘和疤痕修復掉;第二步,通過RGB通道,將深顏色的暗斑,選擇出來,並且對其提升亮度,從而達到暗斑與我們正常皮膚相融合的目的。

接下來,我們選擇“高頻“圖層,進入通道,對紅、綠、藍三個通道進行分別的觀察,如圖。

紅色通道

綠色通道

藍色通道

在我們各個顏色的通道裡面,在某個特定區域的亮度越亮,則代表該區域的物體在此顏色通道圖元越多;反之,在某個特定區域亮度越暗,則代表該區域的物體在此顏色通道的圖元越少。

我們觀察各個通道,發現臉上的暗斑,在藍色通道裡面亮度對比更大,邊緣更清晰,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藍色通道,把所有的暗斑都選擇出來。

第一步:我們先將藍色通道複製一層(不要在原本的藍色通道上修改,因為這樣會改變我們照片的顏色)

接下來,我們的思路是,如何將藍色通道的暗斑選擇出來,我們可以使暗斑的顏色更深,使其與皮膚上不是暗斑的地方的明暗對比更強,從而將其分離出來——如果想加強暗斑與正常皮膚的對比度,可以通過色階,或者計算的方式來進行。

所以第二步,我們先對“藍色拷貝”通道,進行高反差保留,從而只留下我們的反差較高的部分,比如暗斑部分。我們選擇”藍色拷貝“通道,然後選擇濾鏡--其他--高反差保留。

高反差保留的值調節到能夠使我們清楚看到暗斑即可

第三步:我採用計算的方式,來加強暗斑的對比度,我們反復計算三次。

步驟如下圖▼

我們把混合改成強光。

以上操作均是為了加強暗斑與正常皮膚的對比度,達到提取暗斑區域的效果,我們看下計算三次後的效果圖吧。

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臉上的暗斑啦!

接下來,我們按住ctrl鍵,同時用滑鼠按一下Alpha 3圖層(Alpha 3通道便是計算“藍色拷貝”通道三次以後的通道),選擇出暗斑區域(選擇出來的具體是暗斑區域還是正常皮膚區域,我們只需要通過提亮或者壓暗曲線來觀察去除暗斑效果即可)。

如圖▼

在之後,我們先點開,RGB通道的小眼睛,關閉Alpha 3 通道的小眼睛,回到圖層中,創建一個曲線工具,目的是為了提高暗斑區域的亮度,使其與皮膚其他區域融合。

我們在調整曲線的時候,這是一個視覺化的過程,曲線調整不一定跟我上圖一樣,只要使皮膚暗斑消失即可,效果圖如下。

之後我們可以對曲線建立蒙版(蒙版在圖層下方,長得像日本國旗),用黑色畫筆擦去我們不想提亮的部分,比如嘴唇或者眼睛。

加強皮膚紋理的質感

我們再將最初的“背景”圖層複製兩層,移動到所有圖層的最上方。

我們關閉,“背景拷貝2”圖層的小眼睛,然後對“背景拷貝”進行濾鏡--模糊--表面模糊操作,如圖

表面模糊的效果就是將相近的各個顏色模糊融合在一起(比如將臉上的淺紅色和深紅色的色斑融合起來)從而使得皮膚顏色過度更自然,達到消除色斑的目的。

這裡肯定有人要疑惑了,我們為什麼不用高斯模糊呢?

表面模糊可以保證各個物體邊緣不被模糊,而高斯模糊不能保證各個物體的邊緣不被模糊;比如我們的嘴和臉的邊緣,如圖。

左邊為高斯模糊,右邊為表面模糊

之後我們對”拷貝圖層2“,進行濾鏡--其他--高反差保留,保留值大概在0.8左右,數值不固定,目的是把最小的紋理保存下來,同樣也要把“拷貝圖層2”的混合模式改為線性光。

效果如下

我們可以看到皮膚的質感又恢復啦!

為了使得質感看起來更加的舒服,我們可以將“背景 拷貝“和”背景 拷貝2"同時選中起來(按住ctrl然後點擊這兩個圖層)

之後點擊ctrl+G創建一個組,再對該組創建蒙版,選擇蒙版按住ctrl+i,將蒙版顏色改為黑色(這幾步的目的是,用蒙版遮住這兩個圖層,使得其不顯示,ctrl+g是創建組的快速鍵,ctrl+i是反相,將白色反相為黑色,對於蒙版來說,白色為顯示該圖層或組;黑色為遮蓋該圖層或組)

最後一步啦!

我們用畫筆,把顏色選取為白色,之後把流量和不透明度調低(流量和不透明度如果是100%,我們畫筆刷一下就會使得蒙版的黑色變為了純白色;而如果流量和不透明度調到很低,我們刷很多次才會把黑色漸漸刷為白色。

這個目的是我們在刷蒙版的時候,可以進行多次的塗抹,一邊塗抹一邊觀察畫面,隨著塗抹次數的增多,皮膚質感漸漸恢復,最終達到一個合適的值,使得畫面視覺達到最舒服的感覺,而不是一下就把所有質感都顯露出來)

可以看到我們的蒙版,在流量和不透明度的控制下,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純白色。

最終我們就完成了這張照片!

可以對比下流量和不透明度為100%的畫面

也可以對比下我們最初的圖片~

總結

今天為大家介紹了高低頻磨皮的完整思路。

1. 高低頻磨皮:將皮膚顏色的資訊記錄在低頻圖層之中,將皮膚紋理的資訊記錄在高頻的圖層之中,高頻與低頻互不影響,從而達到分塊快速修皮的目的。

2. 高低頻磨皮原理:在我們的ps軟體代碼中, 高反差保留 = 原始圖像 - 高斯模糊圖像 + 127;也就是說,我們通過高斯模糊低頻圖層,來提取皮膚顏色資訊;

通過應用圖像(混合改為減去,圖層改為低頻)高反差保留高頻圖層,來提取皮膚紋理資訊,之後再把高頻圖層混合模式改成線性光(線性光可以遮罩我們高反差保留後的灰色,留下反差最大的細節),在高頻和低頻的疊加作用下,畫面又恢復了最初的樣子,這也意味著我們把原圖分解成了高頻和低頻兩個圖層。

3. 低頻處理思路:低頻的色差和色斑可以用修補工具組進行修復,修補工具和仿製印章大家多多使用,多多嘗試,便可以熟練掌握;我們在處理低頻的時候,不會影響到皮膚的細節,只會改變皮膚的顏色~

4. 高頻的處理思路:我們先通過修補工具組將痘痘和疤痕去除,之後我們要通過觀察通道,選擇暗斑最明顯的一層,對其進行高反差保留,然後通過色階或者計算等工具,加強暗斑的對比度,使暗斑更明顯的顯現出來,最後通過選取,選出暗斑區域,然後建立曲線,對暗斑進行提亮,從而使得暗斑和其他皮膚融合起來。

5. 皮膚質感的恢復:我們採用表面模糊原始圖層(表面模糊會保留邊緣,而高斯模糊不會保留邊緣),然後通過高反差保留,保留那些最小的皮膚細節,(高反差保留值一般為0.6~1.0之間,數值也不一定,依據圖片實際情況進行修改),之後將兩個圖層建立為一個組,創建黑色遮蓋蒙版,用低流量白色筆刷,刷出質感。

尾聲

本文章為純原創,寫文章不容易,大家且看且珍惜,我之前在網上看此方面教程經常暈頭轉向,網上教程跳步過於嚴重;這也讓我深知,一個寫教程的人,一定要把事情講明白,設影解碼師會貫徹這個原則,希望我的此篇教程能夠讓大家掌握高低頻磨皮這個方法。如果文章有什麼問題,可以評論告訴我~

按住”ctrl+j“將背景圖層複製一層,我們將新複製的一層,命名為”低頻“——這個圖層就是接下來我們處理皮膚顏色(色斑)的地方。

之後我們選擇”低頻“圖層,然後選中ps工具列中的濾鏡--模糊--高斯模糊工具

這個時候,我們大家經常疑惑的第一個點便來了——高斯模糊的值究竟調節到多少合適呢,為什麼要把低頻圖層進行高斯模糊處理?

高斯模糊的作用,是將我們圖片之中的皮膚的紋理資訊都模糊掉,只保留皮膚之中的顏色資訊,從而使“低頻”圖層只保留皮膚顏色資訊,而不保留皮膚紋理資訊。

所以我們高斯模糊的值,差不多剛剛把大部分皮膚紋理都模糊掉,就好了,高斯模糊操作是視覺化操作,我們在調節高斯模糊值的同時,要觀察圖片中人物皮膚紋理的變化情況。

下面是我高斯模糊後的”低頻“圖層,大部分紋理已經看不清楚了,只留下了顏色的資訊。

接下來我們該創建高頻圖層了,我們把”背景“圖層再複製一層,然後將圖層命名為”高頻“並且挪到”低頻“圖層的上方。

然後我們選擇”高頻“圖層,通過圖像--應用圖像進行操作,如圖。

我們將圖層改為”低頻“,混合改為減去,縮放改為2,補償值改為128,其他的不用改變。

這個時候我們的”高頻“圖層變成了這個樣子,大部分細節變為了灰色,只有一少部分反差較大的地方保留了下來。

接下來,我們將”高頻"圖層的混合模式改為“線性光“模式。

這個時候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我們的圖片變回了”背景“圖層的樣子,恢復了原樣;同時疑問二也就來了。

為什麼我們要對高頻進行以上的操作,而且為什麼在"高頻"與"低頻"圖層的疊加下,圖片恢復了原樣?

我們對高頻進行應用圖像的操作,其實就是高反差保留,高反差保留就是將圖片中反差最大的地方保留下來,而其餘中間的反差不大的地方則變成了灰色,通過高反差保留,我們實現了提取皮膚細節紋理的目的。

而我們高反差保留與高斯模糊就像加減法的關係,在我們的ps軟體代碼中, 高反差保留 = 原始圖像 - 高斯模糊圖像 + 127;我們通過”高頻“,高反差保留圖層(混合模式為線性光)、”低頻“,高斯模糊圖層的共同作用,將圖片還原成了本來的樣貌;

同時,這也就意味著,原圖片被分解成為了高頻的皮膚紋理部分與低頻的皮膚顏色部分,從而使我們可以分開處理皮膚紋理與皮膚顏色,達到快速修圖的目的。

通過“低頻圖層”,對皮膚顏色進行修復。

接下來,我們便可以用仿製圖章工具,或者修補工具組對我們低頻圖片部分進行皮膚顏色的統一,將色斑消除掉,我們在消除色斑的時候,並不會破壞皮膚的紋理~

污點修復畫筆工具和修復畫筆工具適合修復小的瑕疵。

修補工具適合修復大的瑕疵,並且不會破壞圖片紋理,修補工具的原理是用一塊好的皮膚代替不好的皮膚的位置,並且會自動進行兩塊皮膚邊緣和顏色的過度。

仿製圖章工具適用於各種情況,但是使用不當會造成一些邊緣過度不自然,或者皮膚紋理重複出現的明顯的修圖痕跡,也可能會使得細節模糊掉(因為高低頻分別保留了皮膚顏色和紋理的細節,所以我們可以在低頻上大膽使用仿製圖章工具)。

以上這幾個工具可以結合使用,需要大家通過實踐來體驗它們的效果。

通過以上工具對"低頻”圖層的皮膚顏色資訊的修復,我們已經消除了大部分的皮膚色斑,如圖。

大家可以對比一下~

通過“高頻”圖層,對皮膚紋理進行修復

我們“高頻”修皮的思路,可以分為兩步——第一步,通過修補工具組,把臉上的痘痘和疤痕修復掉;第二步,通過RGB通道,將深顏色的暗斑,選擇出來,並且對其提升亮度,從而達到暗斑與我們正常皮膚相融合的目的。

接下來,我們選擇“高頻“圖層,進入通道,對紅、綠、藍三個通道進行分別的觀察,如圖。

紅色通道

綠色通道

藍色通道

在我們各個顏色的通道裡面,在某個特定區域的亮度越亮,則代表該區域的物體在此顏色通道圖元越多;反之,在某個特定區域亮度越暗,則代表該區域的物體在此顏色通道的圖元越少。

我們觀察各個通道,發現臉上的暗斑,在藍色通道裡面亮度對比更大,邊緣更清晰,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藍色通道,把所有的暗斑都選擇出來。

第一步:我們先將藍色通道複製一層(不要在原本的藍色通道上修改,因為這樣會改變我們照片的顏色)

接下來,我們的思路是,如何將藍色通道的暗斑選擇出來,我們可以使暗斑的顏色更深,使其與皮膚上不是暗斑的地方的明暗對比更強,從而將其分離出來——如果想加強暗斑與正常皮膚的對比度,可以通過色階,或者計算的方式來進行。

所以第二步,我們先對“藍色拷貝”通道,進行高反差保留,從而只留下我們的反差較高的部分,比如暗斑部分。我們選擇”藍色拷貝“通道,然後選擇濾鏡--其他--高反差保留。

高反差保留的值調節到能夠使我們清楚看到暗斑即可

第三步:我採用計算的方式,來加強暗斑的對比度,我們反復計算三次。

步驟如下圖▼

我們把混合改成強光。

以上操作均是為了加強暗斑與正常皮膚的對比度,達到提取暗斑區域的效果,我們看下計算三次後的效果圖吧。

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臉上的暗斑啦!

接下來,我們按住ctrl鍵,同時用滑鼠按一下Alpha 3圖層(Alpha 3通道便是計算“藍色拷貝”通道三次以後的通道),選擇出暗斑區域(選擇出來的具體是暗斑區域還是正常皮膚區域,我們只需要通過提亮或者壓暗曲線來觀察去除暗斑效果即可)。

如圖▼

在之後,我們先點開,RGB通道的小眼睛,關閉Alpha 3 通道的小眼睛,回到圖層中,創建一個曲線工具,目的是為了提高暗斑區域的亮度,使其與皮膚其他區域融合。

我們在調整曲線的時候,這是一個視覺化的過程,曲線調整不一定跟我上圖一樣,只要使皮膚暗斑消失即可,效果圖如下。

之後我們可以對曲線建立蒙版(蒙版在圖層下方,長得像日本國旗),用黑色畫筆擦去我們不想提亮的部分,比如嘴唇或者眼睛。

加強皮膚紋理的質感

我們再將最初的“背景”圖層複製兩層,移動到所有圖層的最上方。

我們關閉,“背景拷貝2”圖層的小眼睛,然後對“背景拷貝”進行濾鏡--模糊--表面模糊操作,如圖

表面模糊的效果就是將相近的各個顏色模糊融合在一起(比如將臉上的淺紅色和深紅色的色斑融合起來)從而使得皮膚顏色過度更自然,達到消除色斑的目的。

這裡肯定有人要疑惑了,我們為什麼不用高斯模糊呢?

表面模糊可以保證各個物體邊緣不被模糊,而高斯模糊不能保證各個物體的邊緣不被模糊;比如我們的嘴和臉的邊緣,如圖。

左邊為高斯模糊,右邊為表面模糊

之後我們對”拷貝圖層2“,進行濾鏡--其他--高反差保留,保留值大概在0.8左右,數值不固定,目的是把最小的紋理保存下來,同樣也要把“拷貝圖層2”的混合模式改為線性光。

效果如下

我們可以看到皮膚的質感又恢復啦!

為了使得質感看起來更加的舒服,我們可以將“背景 拷貝“和”背景 拷貝2"同時選中起來(按住ctrl然後點擊這兩個圖層)

之後點擊ctrl+G創建一個組,再對該組創建蒙版,選擇蒙版按住ctrl+i,將蒙版顏色改為黑色(這幾步的目的是,用蒙版遮住這兩個圖層,使得其不顯示,ctrl+g是創建組的快速鍵,ctrl+i是反相,將白色反相為黑色,對於蒙版來說,白色為顯示該圖層或組;黑色為遮蓋該圖層或組)

最後一步啦!

我們用畫筆,把顏色選取為白色,之後把流量和不透明度調低(流量和不透明度如果是100%,我們畫筆刷一下就會使得蒙版的黑色變為了純白色;而如果流量和不透明度調到很低,我們刷很多次才會把黑色漸漸刷為白色。

這個目的是我們在刷蒙版的時候,可以進行多次的塗抹,一邊塗抹一邊觀察畫面,隨著塗抹次數的增多,皮膚質感漸漸恢復,最終達到一個合適的值,使得畫面視覺達到最舒服的感覺,而不是一下就把所有質感都顯露出來)

可以看到我們的蒙版,在流量和不透明度的控制下,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純白色。

最終我們就完成了這張照片!

可以對比下流量和不透明度為100%的畫面

也可以對比下我們最初的圖片~

總結

今天為大家介紹了高低頻磨皮的完整思路。

1. 高低頻磨皮:將皮膚顏色的資訊記錄在低頻圖層之中,將皮膚紋理的資訊記錄在高頻的圖層之中,高頻與低頻互不影響,從而達到分塊快速修皮的目的。

2. 高低頻磨皮原理:在我們的ps軟體代碼中, 高反差保留 = 原始圖像 - 高斯模糊圖像 + 127;也就是說,我們通過高斯模糊低頻圖層,來提取皮膚顏色資訊;

通過應用圖像(混合改為減去,圖層改為低頻)高反差保留高頻圖層,來提取皮膚紋理資訊,之後再把高頻圖層混合模式改成線性光(線性光可以遮罩我們高反差保留後的灰色,留下反差最大的細節),在高頻和低頻的疊加作用下,畫面又恢復了最初的樣子,這也意味著我們把原圖分解成了高頻和低頻兩個圖層。

3. 低頻處理思路:低頻的色差和色斑可以用修補工具組進行修復,修補工具和仿製印章大家多多使用,多多嘗試,便可以熟練掌握;我們在處理低頻的時候,不會影響到皮膚的細節,只會改變皮膚的顏色~

4. 高頻的處理思路:我們先通過修補工具組將痘痘和疤痕去除,之後我們要通過觀察通道,選擇暗斑最明顯的一層,對其進行高反差保留,然後通過色階或者計算等工具,加強暗斑的對比度,使暗斑更明顯的顯現出來,最後通過選取,選出暗斑區域,然後建立曲線,對暗斑進行提亮,從而使得暗斑和其他皮膚融合起來。

5. 皮膚質感的恢復:我們採用表面模糊原始圖層(表面模糊會保留邊緣,而高斯模糊不會保留邊緣),然後通過高反差保留,保留那些最小的皮膚細節,(高反差保留值一般為0.6~1.0之間,數值也不一定,依據圖片實際情況進行修改),之後將兩個圖層建立為一個組,創建黑色遮蓋蒙版,用低流量白色筆刷,刷出質感。

尾聲

本文章為純原創,寫文章不容易,大家且看且珍惜,我之前在網上看此方面教程經常暈頭轉向,網上教程跳步過於嚴重;這也讓我深知,一個寫教程的人,一定要把事情講明白,設影解碼師會貫徹這個原則,希望我的此篇教程能夠讓大家掌握高低頻磨皮這個方法。如果文章有什麼問題,可以評論告訴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