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條河趟出致富路:福山區張格莊鎮瑤台村

產業興旺》》一條河趟出致富路

潺潺的流水聲, 讓福山區張格莊鎮瑤台村的冬天, 顯得格外有生氣。 河岸兩邊的欄杆旁, 幾位老人坐著馬紮, 愜意地聊著天。

“蘋果都賣了嗎?”

“賣了, 今年賣挺好, 能掙個兩萬多。 ”

“加上大櫻桃, 今年收入過十萬了吧?”

“可不是, 多虧這河啊, 今年旱成那樣, 咱村收入還不少。 ”……

聊天的老王是土生土長的瑤台村人, 那條河, 從山頂流下, 穿村而過, 進入黑石水庫。 老王的家可謂“在水一方”。 曾經的河道亂象給他添了不少煩惱。 居民隨手將垃圾扔進河道, 時間久了困擾著沿岸百姓。 更讓老趙頭疼的是,

河道年久失修、河道堵塞, 上面的橋都快成了危橋。

“施工隊帶著挖掘機、垃圾車進了瑤台村, 陳年垃圾、淤泥被徹底清除。 ”老王說, 很快拓寬河道、架橋、漿砌護坡、修攔水坎等一系列河道整治工程相繼展開, 疏浚後的河道露出了本色, 平整暢通。 河兩岸安上了護欄, 這條河從破損不堪的“舊面貌”蛻變成了設施完善的“新容顏”。

“河道修復後除了變美變靚外, 還能有效洩洪、蓄水, 給村民增加灌溉水源。 ”村黨支部書記王傑芳說, 一條河給這個山村帶來了太多積極的變化。

十九大報告為鄉村振興描繪了新的藍圖, 這個偏遠的小山村, 朝著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藍圖正在奮進???

作為中國大櫻桃第一鎮的重要基地, 200多戶村民種植這600多畝櫻桃和蘋果園地,

天旱就影響水果產量, 河道整治後, 村裡投資8萬多元重建揚水站, 陸續山上改擴建蓄水塘10個, 實現了水上山頂, 灌溉便利化、自動化, 村民澆地不用個人花錢, 解決了果園澆水難的問題;

以往村民的大櫻桃、蘋果都是採用人工授粉, 費時費力效果不好。 村委請來了養蜂專業戶, 用蜜蜂為群眾的果園授粉, 使大櫻桃和蘋果著果率提高了兩倍, 今年這項工作也已經提上日程。 村裡的50畝老殘果園正在實施改造, 種植了新品種櫻桃、蘋果;

最贊的還是25公里上山路, 農用車直通地頭, 還在不斷延伸, 不僅方便了村民果樹管理和運輸, 還成為城裡人來此旅遊觀光提供便捷……如今, 村裡的大櫻桃和蘋果成為遠近聞名的綠色水果,

遠銷北京、上海、濟南、深圳等幾十個大城市。 種地不用靠天吃飯, 村民的錢包也鼓了起來。

“開春了, 你再來我們村, 漫山遍野都是鮮花, 漫山遍野都是美景。 ”王傑芳說, 他們還計畫發展苗圃園, 規劃建設山嶺經濟林, 除種植松樹等常綠樹木外, 還將種植核桃、山楂、柿子、觀賞樹木等。 目前, 已經種植各種樹木數萬棵。 不久的將來, 瑤台將發展成為生態旅遊模範村, 讓旅遊給村民帶來更多的收入, 變美變富兩相宜。

口袋鼓了, 精神文明也隨之提高。 “以前, 全家的存款只有2000多塊錢, 日子過得緊緊巴巴, 拿什麼去孝敬老人?”村民于豔萍告訴記者, 如今一年收入近10萬, 換季的時候, 總是先給老人買上新衣服, 鄰里之間也很少有因為瑣事發生糾紛的,

文明鄉村更和諧。

王傑芳告訴記者, 據宗譜記載, 當年搬遷到此處時, 因村中有一較高土台, 遂以神話故事王母娘娘居住瑤池之吉意, 取名瑤台, 這個名字寄託了村裡幾代人想過好日子的希望。 如今, “全國文明村”稱號花落瑤台, 十九大精神又如春風拂來, 這座深山裡的世外桃源再次積蓄起了滿滿的能量。 (YMG記者 楊春娜 通訊員 逢晶 丹丹 心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