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技特派員下鄉:被老鄉需要的感覺真好

8月底, 貴州銅仁還是炎夏, 日頭很大。 毛照新吩咐人切好又沙又甜的西瓜, 招待蹲在大棚裡的鄧海平和顧昌華。

毛照新是銅仁市萬山區敖寨鄉中華山村委會主任, 也是當地有名的脫貧致富領路人。 他帶領鄉親們發展食用菌脫貧攻堅的事蹟今年5月登上了《人民日報》。

“顧老師、老鄧, 來這邊吃西瓜。 ”毛照新喊道。

毛照新很尊重顧昌華和鄧海平。 顧昌華是銅仁市職業技術學院教授, 鄧海平是銅仁市科學院農業專家。

中華山村有上千畝食用菌。 用毛照新的話說, 大棚裡密密麻麻的菌棒, 不僅是錢袋子, 還讓村子摘掉了貧困帽。

但他知道, 沒有兩位知識份子指導, 村裡的景況可不會這麼好。

三分之二的時間在鄉下

“為什麼實際產值匹配不了預計產量?有損耗一旦銷售不出去, 只能爛掉。 我算過, 刨去成本1棒大概賺5角錢。 ”

“最難的還是銷路。 只有種黑木耳才掙錢。 黑木耳能賣乾貨。 這裡太偏僻了。 必須把銷售範圍擴展到800公里。 當地肯定消化不了。 到了雨季, 山上野生菇子都長出來。 不好銷嘛。 ”

“你說得對。 香菇也能賣乾貨。 但香菇大棚不便宜, 普通農戶要負擔更高的成本。 ”

……

在悶熱的香菇大棚裡, 記者剛湊上前開了一個當地食用菌的話頭, 沒等自報家門,

蹲在地上的鄧海平就用沙啞的貴州味普通話劈裡啪啦, 像打機關槍。

當記者說明來意,

剛才說個不停的鄧海平連忙擺手道:“你去採訪顧老師。 她是專家。 ”

顧昌華是銅仁市食用菌首席專家, 一身黑衣白裙, 氣質溫婉大方。 她一邊擦著額頭上的汗, 一邊對記者說:“過幾年我都快退休了, 你們多宣傳宣傳鄧老師吧。 ”

原來, 顧昌華和鄧海平在兩年之前並不認識。 直到他們有了共同的身份——銅仁市萬山區農業科技特派員。

2015年, 貴州省掀起“萬名農業專家服務‘三農’行動”。 從當年起, 貴州每年從農業事業機構、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相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和農業產業化企業等組織和選派500名農業園區、鄉鎮科技副職, 1000名農業科技特派員, 8500名農業輔導員, 共10000名農業專家下鄉服務。

現在兩人的手機電話簿和微信通訊錄全是村裡的致富帶頭人、技術骨幹,

甚至普通貧困戶。 他們隨時準備著為遇到難題的老鄉提供技術諮詢。

更多的時候, 為了做出最正確的判斷, 他們都奔波在實地調研的路上。

鄧海平說:“我的時間現在三分之一在單位上班, 三分之一在萬山區的農村跑, 三分之一服務銅仁市其他區縣的農村。 ”

免費傳真經

今年8月份, 顧昌華和鄧海平第9次到中華山村。

前段時間, 顧昌華告訴中華山村的食用菌合作社, 他們種的杏鮑菇是兩端出菇, 就應該從兩端接種, 兩端打孔。 此前農戶在菌棒中間打孔的操作, 很容易污染菌棒, 密集的堆放方式也不利於出菇。

“但兩端該打多大的孔?他們一開始打子彈孔大小, 肯定小了, 不符合規模生產。 我讓他們再打大一點。

今天我要跑3個點。 中華山村是第二個。 來這邊主要是檢查按新方法接種一星期之後的效果。 大棚的管理人員彙報現在狀況非常好。 ”顧昌華說。

下鄉兩年多, 顧昌華和鄧海平達成了很多共識。 其中最重要的一條——脫貧攻堅中, 有資金、有帶頭人、貧困戶也有脫貧的意願, 但缺乏技術指導, 缺懂技術的人才。

遇到病蟲害, 農民可能識別不了, 有的認出來卻不懂如何防治, 有的已經錯過時機徒費人力物力。

“最常見的問題是見蟲就打藥, 有時候根本用不著。 有的時候, 明明是蟲害卻打殺菌劑, 是病害卻打殺蟲劑。 ”顧昌華說。

每每看見農戶因缺乏知識蒙受損失, 兩位特派員認為自己多跑跑路是責無旁貸。

顧昌華去石阡縣做培訓,

一下課就有種無花果和羅漢果的農戶, 請她到自己的地裡去指導。 年逾50的顧昌華坐在農戶的摩托車上一陣顛簸之後再走上山。 到了地裡, 她發現對方施肥方法不正確, 還進一步提醒了農戶要注意選育品種。

“特派員一年能報銷15000元差旅費, 最後都要倒貼一點。 ”鄧海平說。

爬坡上坎很累。 像顧昌華常常上午學院上課開會, 中午直接下鄉。 但對兩位特派員而言, 更難的是, 作為科技人員要堅持立場、據理力爭。

中華山村現有菌類專業合作社6家, 建成食用菌規模500萬棒, 總產量1200噸, 年產值達到560萬元以上, 實現利潤320多萬元, 更是萬山區農村電子商務食用菌示範基地。

“被污染的菌棒, 如果隨意堆放, 很容易相互傳染。 一開始他們不重視, 覺得自己規模大,損失一點也無所謂。但我們一定要讓他們改。要麼燒掉,要麼深埋。”顧昌華說。

鄧海平說,科技特派員剛下鄉的時候,合作社的老鄉們也不是特別信任。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特派員提供的服務都免費。你是教授也好、研究員也罷,但老鄉們更相信自己高薪請來的師傅“貴價不哄人”。

但鄧海平沒有放棄。

2015年10月在萬山浙貴合作社,浙江麗水來的師傅將排氣的35萬菌棒直接擺放大田,遭遇綿雨,菌棒青苔發病率達57%。

而鄧海平對比示範10萬棒,把排氣菌棒擺在大棚內避雨養傷、養壯、催芽7天,結果產量是不催芽的兩倍,畝控汙增效2500元。

2016年,鄧海平得到回饋,自己無意間替代了6名外省技術員,為當地企業合作社節省60萬元工資。提起這件事,他有點小得意。

幫助村民卻被村民感動

雖然不時要自己掏腰包倒貼,研究食用菌和玉米優種優育20多年的鄧海平發現自己蹲在田間地頭,比以前在實驗室單純跟培養皿打交道有意思。

“我過去以為做農業的都是老人。沒想到一下鄉,看見很多年輕人都回鄉創業,他們特別有生機和活力。現在的貧困戶,在合作社的大棚裡面做工,一年收入兩萬元沒有問題。”鄧海平說。

這位元說話很急的特派員對新華社記者說,講大課和發資料的培訓形式,效果很一般。像他這樣的科技工作者就該紮根一線。

“手把手培訓帶頭人和技術骨幹,幫助他們克服技術節點。一遍、兩遍、三遍,迴圈指導。習主席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我做的事情很普通。真沒宣傳的必要。”鄧海平說。

顧昌華因為長年帶學生做課題,以前下鄉比鄧海平多。但這兩年她也有新的感悟。

“我和學生會先到村民的堂屋,把大家召集起來,解答他們最近遇到哪些問題。老鄉們的文化水準普遍不高,但他們聽得特別認真。這跟我在課堂上給學生們講課比起來,是另一種感受。他們對脫貧致富的渴望和求知欲,讓我感動。”顧昌華說。

在中華山村,顧昌華最感動的是2016年7月4日,一場百年難遇的特大洪澇災害,中華山村食用菌產業被突如其來的洪水沖得千瘡百孔,一夜之間化為泡影。

經過一天一夜的襲擊,洪水終於退去,留下的是被洪水衝垮的廠房,一片狼藉,浸泡過的機械設備凋零破碎,原本整齊擺放的菌棒散落一地……

“我真沒想到,去年12月,他們又把大棚建起來了,能振作得那麼快。”顧昌華說。

如今,走進中華山村,一座座鋼架大棚拔地而起,一片片食用菌長勢喜人。

記者和田桂花、姚培娣、舒興芬3名農婦一起嘮嗑。

“現在在合作社種食用菌,每天拿工資,比以前種水稻和玉米,日子好過得多了。”

“入股不擔心。有主任他們帶頭嘛。”……

今年春節後,顧昌華和鄧海平第一次下鄉是正月初八。大冬天的太陽很暖和。顧昌華記得,當時自己就思忖,這或許是今年老鄉們豐收的好兆頭。

原載於11月27日《新華每日電訊》6版

覺得自己規模大,損失一點也無所謂。但我們一定要讓他們改。要麼燒掉,要麼深埋。”顧昌華說。

鄧海平說,科技特派員剛下鄉的時候,合作社的老鄉們也不是特別信任。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特派員提供的服務都免費。你是教授也好、研究員也罷,但老鄉們更相信自己高薪請來的師傅“貴價不哄人”。

但鄧海平沒有放棄。

2015年10月在萬山浙貴合作社,浙江麗水來的師傅將排氣的35萬菌棒直接擺放大田,遭遇綿雨,菌棒青苔發病率達57%。

而鄧海平對比示範10萬棒,把排氣菌棒擺在大棚內避雨養傷、養壯、催芽7天,結果產量是不催芽的兩倍,畝控汙增效2500元。

2016年,鄧海平得到回饋,自己無意間替代了6名外省技術員,為當地企業合作社節省60萬元工資。提起這件事,他有點小得意。

幫助村民卻被村民感動

雖然不時要自己掏腰包倒貼,研究食用菌和玉米優種優育20多年的鄧海平發現自己蹲在田間地頭,比以前在實驗室單純跟培養皿打交道有意思。

“我過去以為做農業的都是老人。沒想到一下鄉,看見很多年輕人都回鄉創業,他們特別有生機和活力。現在的貧困戶,在合作社的大棚裡面做工,一年收入兩萬元沒有問題。”鄧海平說。

這位元說話很急的特派員對新華社記者說,講大課和發資料的培訓形式,效果很一般。像他這樣的科技工作者就該紮根一線。

“手把手培訓帶頭人和技術骨幹,幫助他們克服技術節點。一遍、兩遍、三遍,迴圈指導。習主席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我做的事情很普通。真沒宣傳的必要。”鄧海平說。

顧昌華因為長年帶學生做課題,以前下鄉比鄧海平多。但這兩年她也有新的感悟。

“我和學生會先到村民的堂屋,把大家召集起來,解答他們最近遇到哪些問題。老鄉們的文化水準普遍不高,但他們聽得特別認真。這跟我在課堂上給學生們講課比起來,是另一種感受。他們對脫貧致富的渴望和求知欲,讓我感動。”顧昌華說。

在中華山村,顧昌華最感動的是2016年7月4日,一場百年難遇的特大洪澇災害,中華山村食用菌產業被突如其來的洪水沖得千瘡百孔,一夜之間化為泡影。

經過一天一夜的襲擊,洪水終於退去,留下的是被洪水衝垮的廠房,一片狼藉,浸泡過的機械設備凋零破碎,原本整齊擺放的菌棒散落一地……

“我真沒想到,去年12月,他們又把大棚建起來了,能振作得那麼快。”顧昌華說。

如今,走進中華山村,一座座鋼架大棚拔地而起,一片片食用菌長勢喜人。

記者和田桂花、姚培娣、舒興芬3名農婦一起嘮嗑。

“現在在合作社種食用菌,每天拿工資,比以前種水稻和玉米,日子好過得多了。”

“入股不擔心。有主任他們帶頭嘛。”……

今年春節後,顧昌華和鄧海平第一次下鄉是正月初八。大冬天的太陽很暖和。顧昌華記得,當時自己就思忖,這或許是今年老鄉們豐收的好兆頭。

原載於11月27日《新華每日電訊》6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